文化“硬件”建设与专业“软件”发展

作者:郑慧慧 来源:上海艺术家 发布时间:2017-02-16 阅读量:0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完成首秀。从文化“硬件”到专业“软件”,这不仅仅是一个演出场馆设施硬件的变化,更是中国舞蹈发展的见证。作为政府在上海文化布局中对舞蹈艺术事业建设的重量级投资,也不仅仅是“大手笔”,更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举措。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

经过四年的期待,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终于闪亮落成。设备先进的舞蹈教室、现代化的舞蹈专业剧场、团校相连的结构布局……它圆了上海几代舞蹈人的世纪之梦,让北京舞界“羡慕嫉妒”,更令世界芭蕾大师连呼“神奇”!

从巨鹿路小洋楼和淮海路弄堂中白俄的芭蕾班,到颖村十号吴晓邦舞蹈研究所和大众殡仪馆楼上戴爱莲的中国乐舞学院;从石门路和虹桥路的上海舞蹈学校到现今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这不仅是上海舞蹈设施硬件的变化,更是中国舞蹈发展的见证。文化设施“硬件”的建设与专业“软件”的发展关系密切,这次市政府在上海文化布局中对舞蹈的重量级投资,着实是促使上海舞蹈事业发展的大手笔,它将使上海的舞蹈艺术进入腾飞的新时代。

舞蹈中心技艺“硬件”的先进将推动舞蹈艺术精深发展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简称“舞蹈中心”)的先进,不只是外表建筑的气魄和鲜亮,主要是内在布局和设备的专业化和现代化。

舞蹈是一门以人的肢体为工具的艺术,因此舞蹈设备的人性化、专业化设计不仅是这门艺术的需要,更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比如这次舞蹈教室“弹簧式”地板的设计,有利于每次跳跃落地的缓冲保护。这种对舞者膝盖、脚腕、颈椎的呵护,有利于延长舞者的艺术生命,更是对舞蹈者身心的关怀,能够大大减少职业病带来的伤痛甚至致残。

舞蹈是一门时空艺术,因此舞蹈场地的大小、剧场舞台的布局以及地板的光滑程度都关系到这门艺术的施展。这次舞蹈中心的建造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48间练功房根据不同舞种、不同阶段的艺术水准的需要各司其职、有所侧重、逐一对应。芭蕾舞团和歌舞团的排练厅与舞台大小一致,设备一致,使排练开始就对接演出场地,演员无需走台和适应舞美灯光,缩短了排练和舞台演出的空间距离和艺术距离。更精彩的是纵深和长度足够演员30多个跟头一气呵成的毯子功教室的设计,与原来长度只够翻腾10多个就要折返的练功房相比,演员技巧的提高程度将不言而喻。其他如地下室空间内的空气循环问题,保证了有氧排练;舞蹈中心的剧场坡度刚好适合舞蹈观感,观众能看见演员的脚尖;剧场的座位布局也呈现奇妙设计,千余个座位都是无死角的观赏位置。

由此可见,当文化实施的谋篇布局兼顾城市规划的系统性与艺术门类的专业性,精品力作的诞生就有了沃土。而且,舞蹈中心两团两校“毗邻而居”,为教学、创作和演出创造了“三位一体”的条件,还将为院校和剧团人才资源的互相利用和阶梯式培养舞蹈人才提供范本。

舞蹈中心文化“硬件”的完善将更利于舞蹈素养的提高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建设是市政府对文化设施进行系统规划、专业级定位的体现,这种整座城市的文化全局观立意下的创举,令人叫好。但在某些具体硬件的设置上还缺少对专业整体全面发展的考虑。比如:这次舞蹈中心的建设中主要关注的是技艺“硬件”的设置而忽略了文化“硬件”的建设,如果增设一个舞蹈图书馆兼舞蹈博物馆将更有利于舞蹈素养的提高。

舞蹈中心应该是全面体现舞蹈文化的场所,而不只是多个舞蹈机构集中起来的地方。因此,技艺硬件和文化硬件都应兼备。世界上先进国家,如法国国家舞蹈中心、英国拉班舞蹈中心和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都拥有大量舞蹈书籍、期刊、影像资料,并与世界各个表演艺术信息中心、表演艺术博物馆与图书馆联网的舞蹈图书馆兼博物馆。而据笔者所知原上海舞校只有个资料室,舞蹈学院没有独立的图书馆。那么,这次舞蹈中心的建设理应考虑建造一个公用的专业舞蹈图书馆。就像舞蹈技艺的提高需要一流的舞蹈硬件设施那样,舞蹈文化素养的提高、舞蹈创作和研究也需要相应的文化硬件设施来保障。

据说原规划中有所考虑,后因舞蹈学院的加入导致场地不够而取消了。这确实是一个实际的困难,但笔者认为主要的还在于我们对舞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舞蹈在人们的眼中似乎主要是一种身体技艺,文化可有可无。殊不知现在上海(乃至中国)舞蹈发展的瓶颈不是技术而是文化!国际芭蕾比赛中暴露的我国舞者创造力不够和表演中模仿多于理解的问题,本次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俄罗斯芭蕾大师伊万·里斯卡提出的优秀舞者应多去美术馆图书馆的建议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大家能够意识到舞蹈文化需求的重要,就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开动脑筋,因为现在建筑的综合体设计是能够很好利用和开发空间的。只有拥有先进的技艺硬件,又具备一流的文化硬件才真正称得上世界一流的舞蹈艺术中心。这次的遗憾应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作为以后在建造相应的文化设施时的教训。

舞蹈中心先进的“硬件”应为全面提升舞蹈文化服务

舞蹈中心先进的专业硬件设施为舞蹈专业的发展、一流舞蹈剧目的演出和国际舞蹈交流搭建了显著的平台,也应为全面提升舞蹈文化服务。其中,舞蹈中心剧场可以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现今,剧场管理团队在做了调查后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思路,关于“春夏秋冬”四大演出季主题的确定非常合理,既能适合舞蹈专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又能为舞蹈的普及做出贡献。专业舞者和大众都能在这里欣赏到古今中外优秀的舞蹈作品和前卫的舞蹈创作。

但作为一个相应独立的、市场操作的舞蹈剧场,如果没有明确的高品位的文化追求,很容易走入娱乐化的怪圈,有愧于这一先进的舞蹈专业硬件设施。法国巴黎歌剧院也向大众售票开放,但是作为博物馆式的参观。让人们欣赏剧院精美的建筑和陈列在其中的法国历代著名的音乐家、舞蹈家的雕像和画像以及艺术文物,了解法国辉煌的音乐舞蹈历史。我们舞蹈中心剧场的大厅也可为中国和上海的舞蹈先驱树立雕像,为中国的舞蹈历史做出展板。因为中国有几千年灿烂辉煌的舞蹈传统,上海又曾是中国近现代舞蹈的重镇和中国舞蹈的“半壁江山”,这可让年轻的舞蹈学子了解中国舞蹈的历史,让参观的大众接受舞蹈文化的熏陶;舞蹈中心可以定期举办舞蹈讲座和演出前的导赏,配合演出季布置相应的舞蹈文化介绍展板;舞蹈中心还可以开设供舞者研究、讨论舞蹈创意和技艺的咖啡屋兼舞蹈刊物的阅览室,可以开设小型的舞蹈专业实体书店……总之,舞蹈剧场应该在如何提升舞蹈文化上开辟思路,而举办舞蹈类游戏体验应该是青少年文化中心的任务,试穿芭蕾舞鞋更是不可取的哗众取宠冒险行为。

看来,要落实好市政府对文化设施所进行的系统规划、专业级定位的愿望,使文化设施“硬件”的建设真正为专业“软件”发展服务并不简单,它需要有关人士确实从大文化角度去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和开创性的落实。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评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