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电影的误区及发展方向

作者:燕山刀客 来源:上海艺术家 发布时间:2017-02-16 阅读量:0

今天的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处在一个很好的时机。资金已经不构成电影人的困扰,请到世界上最好的特效团队也不是难事,但重要的是做好剧本、制作、配音、配乐各方面的工作,并尝试逐步创造出一种属于中国动画的独特气质。

过去十年(2005–2015),中国电影市场得到了爆炸式的跨越发展,票房从20 亿元扩张到了440 亿元。但是,作为重要的类型电影,动画长片的发展却显得相对滞后,并潜藏着若干不容忽视的问题。

2015 年暑期,《大圣归来》取得9.56 亿元的高票房,创造了国产动画片大陆市场的新纪录。 当年中国大陆共上映54 部动画电影,但产出只占总票房的10%,也仅有《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能够进入排行榜前20,在Top20 总票房中占比4.3%。

而在北美市场,动画片的表现却要强劲得多。年度票房十大之中,每年总有三五个动画片跻身其中。《玩具总动员》(1995)、《圣诞怪杰》(2000)、《怪物史莱克2》(2004)等,更是摘得了年度冠军。2016 年,好莱坞动画电影呈现井喷式爆发态势。《疯狂动物城》《海底总动员2》《爱宠大机密》《愤怒的小鸟》都交出了漂亮成绩单,它们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同样抢眼,《疯狂动物城》以15.3 元亿暂列分账片年度冠军。相比之下,大陆动画电影的表现只能用平庸来形容。仅有《大鱼海棠》拿到了5.65 亿元票房。投资据称3 亿元的《摇滚藏獒》,入账不到4000 万元。

在真人电影方面,国产电影差不多可以做到与进口片平分秋色,但在动画片领域,这个差距却显得特别突出,也特别刺眼。

中国动画电影的误区

暑期档国产动画电影的弱势,无疑让长久存在的一些误区,显得更加突出和亟待解决。

一、动画片是拍给小孩子看的。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将动画片称为美术片,并与儿童文学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小朋友的节目。而各大电视台播放的儿童节目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动画片,无疑也在帮助观众强化这种潜意识。因此,中国的动画片往往呈现出过于低幼的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大圣归来》等主打成人的动画片出现之前,中国的动画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喜羊羊》《熊出没》等为代表的电视IP,另一种是《摩尔庄园》《赛尔号》为代表的“儿童社区”电影。

有人做过统计,2015 年暑期,观看《大圣归来》的观众,70% 以上为21–30 岁之间的成年人。大IP电影《喜羊羊》和《熊出没》因为靠电视在中国积累的人气,起初几部成绩还算不错,但因为剧情过于弱智,又呈现出常有的山寨风而饱受质疑。

相比之下,好莱坞和日本的动画电影,早已经脱离了低幼属性,并形成了自己的鲜明风格。好莱坞动画电影都是相当成熟的商业片,大部分有着强烈的喜剧元素,能给观众提供强烈的感官刺激与身心愉悦。日本动画片则有着浓郁的文艺气质,并注重对社会现实矛盾的揭露。当然,相比真人电影,动画片在时长和故事复杂程度方面,还是会略有调整的。

很显然,只有成年人才能自由地购票观影,才能为电影打分,口碑也是主要靠他们来推动的。很难想象一部不入成年人法眼的动画电影,能取得票房与口碑的双赢。

二、剧本不重要

在中国以至全世界,编剧都是所有文字工作者中收入最高的,但是在电影圈,编剧却是地位最低下的,话语权甚至不如美工灯光。真人电影编剧的待遇低,他们纷纷转行去写电视剧,除非万不得已,谁愿意写动画片呢?但是,相比真人电影,动画片剧本的要求可一点都不低,不仅仅需要熟悉商业片套路,还要有对世界的敏锐观察,有一颗不落入俗套的童心,对画面感的要求也超过了普通编剧。

很多动画公司投资人愿意花重金来制作视效,请明星配音和代言,就是不愿意提高编剧待遇,甚至喜欢找在校生来客串。而导演还往往喜欢改动编剧的构思,以显示自己更加专业,一些编剧得不到署名权,进一步打击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没有好的剧本,即使画面再精致,视效再震撼,恐怕也难让观众真正喜欢。

三、配音不重要

在动画配音界曾经有过“三分画,七分配”的说法,可是,相比美国同行,许多中国出品方对待配音的态度,实在是不能让人欣赏和尊重。

好莱坞和日本,一部动画片的开发时间往往长达四五年,配音工作大都在动画制作之前就已经完成,配音者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将作为动画人物外形与个性设计的重要参照,好莱坞也会邀请大牌演员为动画片配音,但对于他们一不迷信,二不放松要求。将大牌请回片场返工是常有的事情。例如,《僵尸新娘》中维克特的造型,神似德普年轻时的忧郁文艺气质,自然也成为了电影的加分因素。《怪物史莱克》中埃迪· 墨菲极具个人标识的夸张语音,让一头蠢驴也能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而中国动画电影,基本上都是先制作再配音,而且对于明星演员过于依赖,指望靠他们来提升票房。《大鱼海棠》号称十二年打磨,但季冠霖为女主角“椿”的配音,只用三天就完成了,相信这样的情况绝非个案。相比明星们配一部戏能拿到数十万元,专业配音演员的报酬仅有数千。

四、中国制造就是回归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可以为今天的动画电影提供创意与素材。水墨丹青国画,能营造出令人愉悦的背景;极具民族特色的木偶、皮影与剪纸,能令画面更加生动;我国特有的武术、杂技、戏曲等,能为剧情增加光彩;古筝、唢呐和琵琶等民族乐器,能烘托出别具一格的氛围;而各种神话小说、民间故事,则为剧本创作提供了不错的素材。

我们将眼光放到大洋彼岸,以迪士尼为代表的美国动画巨头,似乎也在“炒冷饭”,把《冰雪奇缘》《爱丽丝梦游仙境》《灰姑娘》等等又拿出来翻拍。目前在中国,做动画最稳妥的方式,似乎就是将《西游记》、《封神榜》、《聊斋》等等重新演绎,真的是这样吗?

《大圣归来》在去年那个特殊档期大爆,并不能说明回归传统就稳赚不赔,事实上,3D《大闹天宫》《神笔马良》等,反响都相当不好。

好莱坞大量翻拍经典,但是别忘了,翻拍用的是当代的技术,也很好地融入了当代的思维与当代的人创意,必须呈现出一种与日俱增的精神。而且,它们的原创更多。《玩具总动员》《怪物史莱克》《疯狂动物城》等产生的影响力,甚至已经超过了那些老IP。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国外动画业者的青睐,宫崎骏的首部动画长片即为《白娘子》,迪士尼的《花木兰》《功夫熊猫》也获得了很大成功。但作为新世纪的动画从业者,如果一味想着走捷径,捡现成,不创新,也许在经济收益上会有回报,但终究会对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危害不少。很显然,原创能力的高低,才是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中国动画电影的出路

放眼全世界,动画电影制作水平最高的两个国家,无疑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以及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

《大鱼海棠》的浓重日漫画风,恐怕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能看得出来。但“我喜欢看你吃东西的样子,你任性的样子,生气的样子……都很好看。”“你相信永恒的爱吗?就像星星一样”之类的俗套对白,让人想到的不是宫崎骏,而是郭小四。剧情更是变成了相当狗血的三角恋,并没有对庄子《逍遥游》精神的诠释。

一、学习日本动画?小心“画虎不成反类犬”!有一个事实,也许很多人都不愿承认:日本动画,中国人很难学得来,正如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中国和日本同处东亚,两国都是黄种人国家,过往几千年也有许多互动,日本也一直在学习中国。但就民族气质来说,中日两国国民性的差异,甚至大于中国与美国。这是很多人可能会忽略的一点。

日本动画走出了一条与好莱坞明显不同的风格。日本在全世界独树一帜的动漫产业,正是植根于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之中,呈现出强烈的小资色彩,画风优美,宁静简约,不事张扬,注重对角色内心的细腻描述,带有浓厚的文艺片因子,相比好莱坞动画电影的90 分钟标配,日本动画片往往可以达到两个小时,故事表现得更完整,人物形象刻画得更丰满,但节奏相对缓慢得多,表现手法更接近于文艺片,通常能表现出比较深重的主题,并展示出比较清晰的批判意识。

在好莱坞已经全面三维的情况下,日本动画片创作者们,依然坚持二维和2.5 维(背景3D,人物造型依然采用手绘2D)。虽然在视觉体验上有所降低,但与影片的气质更加切合,也令动漫图书的读者更好接受。

日本人敏感脆弱的心理意识,对于生命的敬畏与忧患,显然与崇尚功利、甚至听天由命的中国人大不一样,也让中国人难以理解与认同。中国动漫学日本,只能如《大鱼海棠》一般学个皮毛,但其核心精神,是根本无法模仿的。

二、好莱坞模式电影更适应中国市场

与日本动画的小资情节相反,主流的好莱坞电影,表现的事实上是一种草根文化,讲述的是小人物的传奇故事,反映的是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好莱坞动画片的主角,大多是不被看好,甚至饱受歧视与不公的小角色(通常是各种拟人化的小动物),连其父母亲人,也要劝说他(它)们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老老实实做个凡人,但他(它)们却一次次与庸常的生活说再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成功和爱情。这种强烈的励志色彩,也是影片能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强烈共鸣的重要原因。

与日本动画一样,好莱坞动画电影的价值观是普适的,包括友爱、包容,尊重他人,善待弱者等等。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更青睐的,当然是好莱坞的草根气质与草莽情怀。

而且,好莱坞动画均为标准的商业片,节奏明快,悬念充足,反转有力,有时这种反转显得过于牵强与刻意,但却是爆米花电影所必须的。就各种类型 片而言,动画片的娱乐属性是最强的,它的搞笑最没有底线,它的夸张最匪夷所思,它的特技最让人震惊不已,它的3D 效果,也是最逼真最刺激的。对于收入不高,想用很小付出就能得到近两小时娱乐的人,这类电影当然是非常理想的选择。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反映在动画电影上,我们可以看到,从蚂蚁到老鼠,从小鱼到鹦鹉,都能成为影片的主角,都能追求到看起来难以达成的目标,其实也是暗示了这个国家的种族多元。而对于那些庞然大物,影片往往会进行无情的嘲讽。目前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史无前例的人口大流动时期,许多城市都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好莱坞的动画形象,无疑让各个城市的“漂一族”的潜意识中,更有代入感和认同感。

相比通常站在女性视角,充斥着东方式的柔美气质的日本动画,好莱坞动画则更多以女性为刻画对象,与英雄一起出生入死,经历种种波折。过往经验证明了,这样的刻画并不影响女性观众的入场,而且,正如《泰坦尼克号》能赚得全球姑娘的无数眼泪一样,好莱坞动画电影中鲜活健康的女性形象一样让她们看得乐不可支,在女性意识早已觉醒的今天,塑造一个健全、独立的女性人物,才让她们更有代入感。

截至2016 年9 月底,在全球动画片票房前五十排行榜中,无一例外全是好莱坞电影,除了《狮子王》《美女与野兽》等少量二维动画外,大部分都是近二十年拍摄的三维动画,并通常会选择以3D/3DIMAX 形式播放。这些电影中,大量都是系列电影,如《怪物史莱克》《冰河世纪》《玩具总动员》等,而今年火遍全球的《疯狂动物城》《爱宠大机密》,也注定会开发成系列电影。

相比之下,日本动画在全球,特别是亚洲地区有着超高口碑,但票房方面的差距实在太大,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很多著名漫画的剧场版,如《名侦探柯南》《新大雄的日本诞生》等,在内地的表现都相当一般,唯有3D 版《哆啦A 梦:伴我同行》在去年暑期档拿到了5.3 亿元。

中国动画片要发展,首先是做大,然后才是做强,做精,在起步阶段学习日本,显然不是好的选择。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黑白片出现了许多精品,但今天我们拍电影,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选择黑白片。同样,在三维动画已经被证明视效更好、表现更逼真之时,似乎也没理由学日本动画做二维,当然也做不出人家的小资范儿。最不应该的是,还把二维动画用3D 放映。

尝试走出第三条道路

这个暑期,模仿日漫的《大鱼海棠》,与好莱坞风格的《摇滚藏獒》同一天开画,前者票房是后者的12 倍。但我们切不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后者的失利,并不等于学习好莱坞是错误的。

《摇滚藏獒》的导演艾什· 布兰农曾经执导过超级大片《玩具总动员2》,专业素养当然是过硬的,从成片效果来看,剧情有些老套,场面格局不大,高潮戏不够精彩,缺乏好莱坞动画那种过山车一般的刺激。但更重要的,还是中国元素的缺失,让本国观众难免会有些失望——毕竟这是中国人投资、讲中国故事的电影。至于《精灵王座》那样的欧洲中世纪画风,显然也不会让中国观众有多欣赏。

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木偶、剪纸与皮影,中国特有的武术、杂技、戏曲等,如果与现代科技适当地结合起来,是有可能创造出有别于好莱坞动画大片的独特风格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之所以取得了全球瞩目的辉煌成就,正是因为在认真学习好莱坞类型片的基础上,将中国的功夫、京剧和粤语喜剧元素巧妙融合了进去,将武侠片、喜剧片和警匪片做到了很高水平,也赢得了美国同行的尊重。好莱坞争相聘请中国武指担任动作设计,甚至邀请中国导演直接执导,马丁· 斯科西斯甚至靠翻拍《无间道》,才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小金人。

今天的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事实上是处在一个很好的时机,因为大量热钱财入,资金已经不构成电影人的困扰,请到世界上最好的特效团队也不是难事,更重要的是做好剧本、制作、配音、配乐各方面的工作,并尝试逐步创造出一种属于中国动画的独特气质。

《功夫熊猫》之中,原本属于中国国粹的武术套路,已经被梦工厂玩得精熟。但这部电影的剧情推进,以至搞笑模式,显然还是西方式的,与港式无厘头或者葛优式幽默相当不同。如何在保证节奏与冲突足够的同时,展示出中国文化一些不同于西方的独特魅力,中国哲学特有的天人合一观念,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敬、中国女性特有的坚韧及牺牲精神等等,都是动画从业者可以考虑的思路。

当然,想要在美国和日本动画之外走出第三条道路,这个过程一定无比艰辛,但这个付出肯定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