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薪火,最温暖的力量

作者:窦桂梅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1-08 阅读量:0

选自《汉声中国童话·牛郎织女的故事》.jpg

选自《汉声中国童话·牛郎织女的故事》

在我生活的时代和我生长的山乡,书籍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所幸,出自父母长辈口中那些流传千年的民间故事,为我的生命镀上了最明丽的底色。即便,今天已到知天命之年,回首往昔,总感觉自己课堂上的创意灵动,和童年时刻入记忆的民间故事不无关系。

民间故事是民族文学中的优秀代表,是民族文化源远流淌而成的自然溪流,其中荡漾着整个民族的道德传统、伦理取向、文化认同、精神气质。所以有人说,民间故事是文学的母亲,民间故事是人类的宿命。而且,民间故事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为儿童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

2007年和2012年,我曾经两度执教过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特别是第二次教学,是我提出并实践的“主题教学”步入成熟阶段的标志。课堂上,我与学生一道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三个维度,依据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展开研读。其中最为精彩的是学生提问的环节,围绕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学生提出了二三十个问题,比如:为什么牵线的是牛,而不是马或羊?为什么喜鹊可以去搭桥,而麻雀或乌鸦不可以去?为什么织女和牛郎相遇是在树林,而不在海滩?织女看一眼牛郎就决定嫁给他,是否太轻率?为什么王母娘娘会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去抓织女……

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对于蕴藏在民间故事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强烈的好奇。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追问,实际上,就是对于自己存在的意义及未来价值选择的追问。而回应这样的问题,我想恰恰是回应一个民族的精神如何借助书籍的力量,薪火相传的问题。

基于此,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出版社能够在众多选题中择取这样一个题材,是非常富有创新精神,甚至是有民族责任感的。而且,翻看《汉声中国童话》(汉生杂志社编写·绘图,天地出版社)整套书,从篇目选取、写作文风,到插图装帧、稿件编加都显得别具匠心。

这套书按照中国传统农历岁时的顺序编排故事,共12册,每月一册,每天一篇。小读者们能够将阅读与自己实际生活中所发现、体验、感悟到的生命成长、生生不息的变化进行链接,于是,阅读就不再仅仅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而是万千滋味在心头。而且在这300多个故事中,我还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矮子晏婴》《宋定伯卖鬼》《牛郎织女的故事》《唐三藏西天取经》《落难好汉林冲》……这些故事都曾经是我研究课的主角。作为语文教师,在推广儿童阅读的过程中,我非常在意经典之作对于儿童语言、思维乃至精神的引领作用。为此,研究的课题几乎都是经典之作。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套《汉声中国童话》在选文上具备其应有的水准。

口语化,是民间故事特有的表达特色。但口语化并不意味着粗俗,相反,很多时候民间故事的语言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恰恰是含蓄的,点到即止,却又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据说,在这套书写作的过程中,创作团队会以口述方式研究故事的语气、结构,写出初稿,并到游乐场邀请正在玩耍的小朋友来听,以“听到故事开头的小朋友舍不得离开去玩皮球,一定要听完才罢休”为标准进行修改和润色。这不由让我想到了白居易为追求“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的诗风,而给邻家不识字的老妪读诗的故事。这样有古意又很讲究的创作方式,让每篇文字读起来都觉得回味无穷。

翻看《汉声中国童话》,除了朗朗上口的文字,装帧与配图的美感也格外引人注目。它汲取了历代祖先流传下来的民族美术大宝库中的精华,如剪纸、壁画、刺绣、版画、漆画、珐琅彩,甚至木雕、石刻、砖刻等文物上的美术表现,以及蓝印花布与其他彩印花布上的纹样等。

在一个孩子年幼的时候,你用什么样的东西去影响他,长大后这就会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谨将祖先流传下来的故事,送给中国新生一代的孩童”是这套图书的初衷。而我想,民间故事中,那些经历了数千年文明淘洗,而保留下来的流淌在我们中华民族血液中的“真、善、美”一定会随着这套作品一道,成为童年时撑起孩子们追求“求真、向善、至美”之心的温暖力量。(作者系清华附小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