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校教育的中心——读《开放式配方课程》有感

作者:张华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8-04-13 阅读量:0

课程正居于学校教育的中心。深圳市坪洲小学张云鹰校长与其老师们,经过多年充满教育智慧的探索,构建起了富有成效的“开放教育”和“多元课程”体系。她们将其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一则为本校教师的实践反思和后续发展提供基础,二则为其他学校的志同道合者提供参照,“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有幸先睹为快。

开放式_副本_副本.jpg

坪洲小学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建立在三个支柱之上,即开放教育、多元智能、核心素养。这使其丰富多彩的课程实践指向于先进教育理念、建基于坚实理论基础。“开放教育”(open education)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世界教育民主化运动,绵延发展于今天。所谓“开放”,既包括学校向校外生活开放,与社区融为一体,又包括学校内部向儿童开放,鼓励学校以儿童为中心,允许儿童自由选择课程,并以儿童的个性自由发展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诚如英国当代最著名的“开放教育”改革家、夏山学校的创办人尼尔(A. S. Neill)所言,教育的本质是人性、自由、快乐与选择。

“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本质上是倡导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谋求个性自由发展。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主要不在于发现了别人未发现的“新智能”,而在于挑战了传统智能观:智能不止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还包括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不止包括认知性智能,还包括“非认知性智能”——自我智能与人际智能。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个性、独特智能。用小说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话说,没有人拥有真理,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寻求被理解。我们倘若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改造为“个性智能”——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尊严与智能,它就为开放教育提供了坚实心理学基础。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是面向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新特点与新需求,人们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原先的常规认知工作和常规手工劳动正在被编程计算机(如人工智能)所代替,那人就必须具备计算机所不能拥有的能力才能在信息时代幸存。这些能力的核心是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协作式思维。显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因其挑战了传统智能观而较早触及了今日倡导的“核心素养”。而“开放教育”所倡导的个性自由发展又为“核心素养”奠定了价值基础。

由此观之,坪洲小学的“多元课程”(即本书所称的“配方课程”)的三大支柱一气呵成,体现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发展特点与需求、教育的基本内涵与趋势。

迄今为止,该校的“多元课程”已发展到85门。这些丰富的课程可划分为下列类型,即“数理逻辑课程”“语言发展课程”“自然探究课程”“空间创意课程”“音乐艺术课程”“运动健康课程”“内省存在课程”与“生活交际课程”。这显然是对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创造性使用。这些名称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学生以及教师在课程创造、选择与实施中持续获得个性自由发展,真正体现了开放教育的宗旨。

我真诚希望坪洲小学能将开放教育、多元智能与核心素养的理念应用于小学语文、数学与英语学科,让每一个学生和教师每时每刻都能浸润在个性自由的人性光辉中,经历多元而富有创造性的学校生活。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荣誉主席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