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诗歌里的审美最高境界

作者:王芸 来源: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田第一中学 发布时间:2019-02-25 阅读量:0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阐述心灵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浓郁的美学色彩和人文因子,使得诗歌成为审美教育的绝佳载体。” 现行人教版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和读本中共有诗歌120余篇。是培养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文本依托。” 目前诗歌审美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是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感受形象美、领会意境美,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丰富美的情感。

优秀的诗歌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我们鼓励学生读诗,犹如让他们穿越浩淼的时空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性情、不同观念的诗人对话,感受由诗歌传达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在感受诗歌的美好中得到精神的升华。这正是走向审美最高境界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学生拥有了审美能力,有能力去创造美。

什么是审美最高境界?如何引领学生向最高的境界迈进呢?我认为优秀的诗歌需要用心地涵泳,涵泳中最难也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意境美,完成这一过程才能领略到审美的最高境界。

具体来看,学生涵泳诗歌的过程就是完成整个审美的过程,读懂诗的内容,读出诗的韵律,感知诗人的心境,品出诗里的美。这后两项即是诗歌的意境。也就是涵泳诗歌,沉淀在心里的是诗歌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诗歌中美的形式是多样的,美的境界也是各异的,在纷繁各异的美的境界中,只有用心感知才能发现审美最高的境界。

关于审美的最高境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围绕“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 的理念,认审美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对于崇高,西方也有多位哲人评论。比较突出的有18世纪的爱尔兰哲学家埃德蒙·伯克,他在《论崇高与美》中指出崇高“具有体积巨大,颜色晦暗,力量强大,无限,空无,突然性等特性……自然现象中的海洋,风暴,星空,瀑布,黑夜,毒蛇猛兽,电闪雷鸣,火山喷发以及社会现象中的神,国王,重大的社会震荡,革命,战争等社会现象都可以成为崇高的对象” 。还有那唤起康德心灵中惊奇和敬畏的星空,也是一个典型。广泛地来说,西方的崇高美以大、庄严、威力等为特征。崇高美在中国古代则主要指“天人合一”的大精神境界,如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中国古代的崇高美是天地间的大美,如王国维提到的“‘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照大旗’‘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就是这类。这与西方的崇高美相近。

在诗歌中,美主要分成了两大类,即崇高与优美,如同我国宋词的两大代表:豪放派与婉约派。那么不同于崇高的优美呢?优美在审美中也表现出很高的境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在英国诗人布莱克的《天真的预言》里,细小柔弱如沙如花,亦有无限的美在其中。又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浣溪沙》),“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这些诗词同样让我们得到怡情悦德的审美感受,在审美中是崇高美所不能取代的。

所以,如同王国维认为杜甫创作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与“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后出塞》)意境难分高下一样,崇高美与优美在怡情悦德方面,难分伯仲,应该是共处于审美的最高境界。如果说审美的最高境界无大小,那什么是标准?我想,真正怡情悦德的是什么?应该说是包含真、善、美的意境。我们涵泳诗歌,在真、善、美的意境中沉潜从而陶冶情操,升华精神。

但是,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涵泳诗歌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优美与崇高美相比,其影响和感召力上显得柔弱了很多。以现行人教版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第一课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是戴望舒的《雨巷》。这两首诗歌同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作品,一首意境壮阔深沉,一首意境朦胧忧郁。前者是一位伟人在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放笔书写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后者是一位革命青年身处1927年的白色恐怖中,在痛苦迷惘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前者用壮阔的秋景和豪迈的语言很容易就可引导学生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想到周总理“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而后者,我们要让学生们真正地通过体味诗中反复咏叹的“雨巷”和“丁香般的姑娘”,在看似一首爱情诗的品味中去知人论世,去感受到那藏在痛苦和迷惘后面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这两首诗前者更多地展现了崇高美,后者则突出为优美,美得各有千秋,但就最能影响学生道德品质与审美素质方面无疑是前者更突出,涵泳其间感知的是那种充满力量的崇高美。所以,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应更多关注表现崇高美的作品。

要做到这点,我认为首先应该明确通过让学生涵泳诗歌而实现的美育目标。简单地说:美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于人全面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概括其基本特征主要是积极客观的自我认识,对他人、对社会的理性认知,以及健康的体魄、愉快乐观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有责任感和创造力,努力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等等。根据上述特质,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在赏析崇高美时,这方面的特征表现突出,最容易引发此类精神。所以引领学生涵泳诗歌时,可以考虑多选择些这一方面的诗歌。

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多引导学生们关注诗歌表现出的崇高美。具体来说,如北宋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首句起,那豪放的气势就迎面奔腾而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勾画出一个峭岸洪涛、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是大气魄、大胸怀。尾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却是他心里因为有失意的现实阴影而不禁感到人生虚幻的情绪流露,从词的欣赏来说,这首词也因此而拥有更加浓厚而丰富的意境,因为它历经岁月和悲欢离合,因为它色彩斑斓和略带沧桑。于是,学生的涵泳所感知的就是一个真正的苏轼,有着丰富的情感,学生们佩服的是苏轼那犹如冲出峡谷、绕过重山、依然奔腾向东的长江般的大气魄、大胸怀。

涵泳诗歌,让学生从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以及激发学生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是高中诗歌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更多地了解美,沉下心去,静静感知,用心在姹紫嫣红、馥郁芬芳的美的世界中,在闪烁着真、善、美的人性光芒的美的意境中,多把视线放到充满力量鼓舞人心的崇高美上。这样,让最能阐述心灵的诗歌去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他们真正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实现未来的梦想。

(作者: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田第一中学 王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