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及其意义

作者:强乃社 来源:现代哲学 发布时间:2016-03-14 阅读量:0

强乃社

【摘要】哈维、索亚等人认为马克思没有重视地理和空间的问题,提出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以补充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因为当代社会中的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迅猛,导致空间和地理问题突出,空间生产成为重要的社会实践。但空间的生产与资本和市场主导的生产是一致的,空间的独立性很有限,更多遵循的是资本生产的逻辑而不是空间的逻辑。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空间在社会历史理论中的重要性有意义。

【关键词】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7660 (2011) 03 -0014 -06

当代国内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一些国外学者提出,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中,对空间和地理问题不是很重视,没有形成明晰的、系统的理论,所以应该建构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以此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新情况。这项工作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重要先驱人物有列斐伏尔( Henri Lefebvre),后来的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哈维( David Harvey)与索亚(Edward W. Soja)等人也做出了贡献,一直到现在。这个问题值得关注,虽然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对我们有积极的意义。

一、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的提出

哈维和索亚明确提出要创立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

哈维在《后现代状况》一书中,对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后现代文化的兴起、资本主义条件下时空感的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他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的新情况已经不能做出充分说明,认为历史唯物主义面临危机。在当代,一些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有以文化为基础的比如威廉斯的文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成果不能高估,空间维度在理解当代社会的时候具有重要意义。这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已经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不少人已经意识到,历史和空间有关系,社会行为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中,权力在现实和精神的空间和领域中存在,这些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非常重要。而资本的统治是将其他所有的对立因素、非主流因素压制,包括空间和场所的压制或者排斥,这些需要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的地理展布的全面逻辑中来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危机和革命的理解需要有地理学的帮助,“历史唯物主义最终将开始认真对待它的地理学。”这个时候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如何认真对待的呢?哈维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是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是一种无限制的和辩证的探究方法,而不是一种封闭的固定的理解实体。”很显然,这种主义不是一种标签,而是方法;不是一种现成的结论、密封的体系。但这也是一种元理论,并且这种“元理论并不是对总体真理的一种陈述,而是与历史和地理达成协议的一种努力,那些真理在总体上和在现阶段赋予资本主义以特征。”哈维在其他一些著作中也多次谈到自己的这种作为方法论的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

索亚的著作中也多次提到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在《后现代地理学》中,索亚提出在西方马克主义发展历史上,空间逐渐受到重视,形成了所谓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的解释,这种解释也是在方法论的意义上进行的。他认为需要对批判社会理论、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甚至我们审视、定义和阐释事物的方法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这种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并不仅仅是在空间上对经验结果的追溯,也不仅仅是在时间上对社会行为在空间上的诸种制约与限制进行描述”。他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空间自身的抽象分析,更希望对时间、空间和社会存在自身的关系的一种分析。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索亚使用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至少他要解决的问题与社会本体论有关。

哈维和索亚认为,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有直接的关系,需要用地理学来充实历史唯物主义。他们说的地理或者地理学是什么意思呢?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从当代地理学的基本常识来判断,地理学是从自然、地理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开始其研究的。地理学是关于空间的科学。所谓的地理,应该是指空间的因素或者维度。在哈维和索亚的著作中,我们发现地理、空间和城市概念的使用有时候是交替的,甚至有些地方不是严格区分的。应该指出的是,地理概念和城市、空间概念联系在一起。哈维表示,“我所有地理方面的兴趣一直以欧洲为中心,且集中在都市。”而索亚也明确提出,“我的地理学想象是、也永远是特殊的和集中于城市性的。城市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们所理解的地理是城市性的,是以发达国家的基本状况为背景的。以城市空间为地理学和空间的研究背景和基本指向,主要是因为这些研究者自身处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完成的社会中。当代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城市化已经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另外需要明白的是,这些人所坚持的唯物主义,和近代早期哲学家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就是这些学者所说的唯物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关系。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大约从19世纪中叶开始进入现代主义时期,一直到了20世纪70年代,逐渐呈现出进入到后现代主义时期。在索亚那里,他梳理后现代地理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的相互结合,形成了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对哈维来说,从福特主义到资本主义的灵活积累发展,时空压缩,后现代主义文化兴起,这些现象彼此之间有一种联系。这种唯物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这是因为地理学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氛围是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生活已经从现代主义的福特主义向分散和非整齐划一的后福特主义迈进。虽然说哈维和索亚就是后现代主义的理由不是很充分,但是,他们认可后现代主义形成的基础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究竟这种唯物主义是如何后现代的,并不是很清楚。但清楚的是他们和后现代主义的关联相当密切。

提出并发展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有理论上的针对性,就是这些建构是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那么在这些人的眼里,历史唯物主义有什么缺点呢?不重视空间是一个基本的认识。但这何以是缺点?索亚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决定论,而历史决定论是错误的。

所谓的历史决定论有不同的理解。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波普尔提出所谓的反自然主义和泛自然主义的决定论的形式。前者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截然二分,声称物理学特有的某些方法不能应用于社会科学,因为社会学与物理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差异。而泛自然主义认为自然和社会本身之间没有本质性的差异,二者是相通的。他似乎将历史决定论看作是给历史的命运进行判定。他认为,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科学的或任何别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的进程。

但是索亚所说的历史决定论不是这样的。他引用了雷蒙德·威廉姆斯的研究,认为历史决定论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中立型,即用过去的事实来追溯目前诸种事件的先例的研究方法。第二种是慎重型,强调不断变化的诸种历史条件和语境是阐释一切具体实践的优先根据。第三种是敌对型,攻击建立关于历史必然的诸种观念或历史嬗变一般法则基础之上的一切阐释和预见。索亚认为,历史决定论是对社会生活和理论的历史语境化的过分强调,以至于淹没和边缘化了地理或者空间的想象。所谓的语境化,是指历史生活中,有一种不断变化的条件决定发展,历史的发展是具体的,有自身的具体语境,但是历史不是无法预测和不可描述的。索亚的理解重点在,历史不是任意因素决定的,历史是在时间、空间和社会的三维辩证法中发展的,彼此关联而没有那种具有决定论意义的固定因素或者具体的语境中的特定因素决定历史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索亚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论、阶级斗争论等都属于历史决定论了。他甚至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到了如此程度,以至于认为他的《后现代地理学》的每一章都是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和对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的建构。

二、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与空间转向

要理解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的含义,就需要理解所谓的空间转向问题。空间转向是一个比较大的思潮,也是一种研究范式、话语或者共识。就是在这个思潮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

据有学者的考证,明确提出空间转向并进行系统论证的是美国学者索亚。①他在1989年的《后现代地理学》第二章中,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形成了所谓的空间转向。根据索亚,他认为在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对空间不是很重视的,原因有三个:第一,马克思论述空间有关问题的关键文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953年才出了德文本,1973年才有了英文本。其中马克思对不平衡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性关系进行了阐述。第二,反空间传统。对社会历史进行非地理性的解释是从马克思那里开始的,空间维度几乎没有了,主要是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反转中丢失了黑格尔国家观的空间维度。“这是一种反黑格尔主义的反空间主义。”②列斐伏尔则在《空间生产》中对黑格尔的贡献给予充分探究。第三,资本主义剥削的条件发生了变化,空间成为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突破了马克思当时的预计,比如殖民地活动对资本主义历经危机而依然幸存具有重要的意义。还有其他情形出现,比如空间影响到资本主义积累、阶级斗争,特定地域社会生活空间的同质化与异质化同时存在等。

这种情况从1960年代开始有了变化。在社会批判理论中有了所谓的空间转向。空间转向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时期,其含义不同。1960年代,一些学者在社会学、地理学和政治学中,在城市和区域研究中,提出空间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条件与结果,受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化和资本化的生产模式的制约。1980年代,从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看,理解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入地理和空间的视角。城市化、不平衡的地理发展等是资本保持正常运行的形式,是资本主义历经危机而幸存的路径。2000年以来,从社会哲学或社会科学哲学的角度看,人们在进行社会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的过程中,空间与社会、时间是同样重要的要素或者维度。重视空间在当下成为一种范式、共识或者话语。

所谓的空间转向形成了对空间的重视,空间问题成为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成为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密切关联的问题。这些研究的角度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第一,认识论的角度。在人们研究、认识和描述社会历史事件的过程中,空间和地理是不能忽视的因素。第二,本体论的角度。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社会、历史(时间)和空间是相互联系的几个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是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根本所在。就像这些研究者的一种普遍的共识一样,他们理解事物在哪里发生,对于我们理解如何发生以及为什么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价值论的角度。空间问题的兴起和城市社会的发展有关,和现代人生存中的空间问题有关。人们生活中,在空间生产、占有和消费中,存在很多不正义——比如因为居住条件差异形成人和人之间的隔离,房地产资本和金融资本勾结形成了攫取财富的新路径,人们宜居的空间并没有和国民生产总值同步增加等,更不用说城乡二元分割在很多地方存在并有恶化趋势。这些都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值得重视的价值论问题。

理解空间转向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在这个转向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地理学本身是空间科学,何以有空间转向?空间主要何指?其实,我们理解,空间转向不是转向重视空间,而是转向重视空间的社会性,转向重视空间和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空间不是一般的空间,在这些研究者中,空间往往是城市空间这种社会空间,所以空间转向是转向城市空间,转向重视城市社会。

为什么会发生空间转向?这有比较充分的现实基础。从196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的城市化暴露了很多问题。城市问题可以用很多角度来分析。但是空间分析作为左派的、激进的批判性研究,获得了很大成功。列斐伏尔1974年出版的《空间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大约从198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也产生了很多虚拟空间问题。还有最近一些年来,全球化使得地方性和全球性的关系突出,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因素,甚至是主导性因素——比如全球化冲击下,民族的自我认同成为很难处理的问题。空间转向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有突出的表现。这很难是象牙塔里的构造。比如,全球化导致全球意识和地方意识突出,赛博空间和互联网也形成了挑战,而生态环境问题上全球性和地方性很难区分开来。

对于一些学者来说,这些背景导致历史唯物主义在解释现有社会生活中有些地方存在难度。既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模式存在问题,主要是地理维度不够突出。但是有些学者比如索亚则提出,重要的是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所谓的历史决定论。

三、空间生产与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建构

在对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进行建构的过程中,列斐伏尔、卡斯特、哈维和索亚的路径、方法、内容等都有区别,甚至有很大不同。比如哈维重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中的空间和地理问题,索亚则认为自己要反对近代以来的历史决定论,强调人的精神性和物质性空间结合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之间有一个建构的共识,那就是他们都承认空间生产。

空间生产这个概念在列斐伏尔那里论述得深入甚至很透彻。列斐伏尔《空间生产》这部著作是这个方面研究的经典。根据哈维的研究,1968年到1974年,列斐伏尔对城市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968年西方国家普遍发生学生运动,这些事件后,列斐伏尔认识到日常生活中都市环境的重要意义,与狭隘的关注工作场所的政治的视角相反,他把这种都市环境看成革命情绪和革命政治演化的关键。但是对都市问题的探讨很快就使他否认都市是现代生活中一种有意义的实体。都市将被一种都市化的过程,或者更为一般地说,被一种空间的生产过程所取代,这种过程以一种新的、陌生的方式将全球和地方、城市和乡村、中心和边缘连接起来。日常生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的政治学,都将在空间的生产这样一个不断变动的背景中加以解释。他的空间生产的内涵很丰富。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任何一个事物的现实存在都需要空间,在空间中实现自身。空间对社会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生产空间是令人惊异的说法:空间的生产,在概念上与实际上是最近才出现的,主要是表现在具有一定历史性的城市的急速扩张、社会的普遍都市化,以及空间性组织的问题等各方面。今日,对生产的分析显示我们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空间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有关,尤其是城市化发展有关。在这个过程中,空间组织是一个大的问题。在既往的空间概念中,它是作为生活和生产的背景、条件出现的,而不是作为社会和生产的对象出现的。但是,随着我们逐渐进入到资本主义生产,这种生产逐渐发展到对空间进行生产。城市化是资本进行盈利的一种方式,城市的建构、重构、规划、交通设施、建筑物的安排,都是资本的意志的表达,是资本安排的。空间的自然属性已经在这个过程中难以发现了。这个时候空间中的生产就变为生产空间了。空间本身成为一种对象、过程、活动了。

空间在列斐伏尔那里被划分为三种,生活空间、空间表达和表达的空间。大致对应着我们生活中的空间、精神性的空间和实际空间与精神空间的结合形成的空间,如索亚所说的第三空间。这些空间基本是社会空间,从地球到身体,从真实到虚拟,从城市到乡村等都是如此。但是这些空间有些特点是需要明确的:空间和生产有关系,和社会有关系。

首先,空间是社会的。“空间是一种社会关系吗?当然是,不过它内含于财产关系(特别是土地的拥有)之中,也关联于型塑这块土地的生产力。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

其次,自然空间很难有自身的存在了。“自然空间已经无可为挽回地消失了。虽然它当然仍是社会过程的起源,自然现在已经被降贬为社会的生产力在其上操弄的物质了。”自然成为社会的对象,成为生产的对象,已经缺乏自然属性了,社会属性更加明显。但社会偏见依然存在,“社会空间总是社会的产物,但这个事实却未获认知。社会以为它们接受与转变的乃是自然空间。”

最后,空间由自然而社会,是社会过程决定的,是人的活动决定的。“每个社会都处于既定的生产模式架构里,内含于这个架构的特殊性质则型塑了空间。空间性的实践界定了空间,它在辩证性的互动里指定了空间,又以空间为其前提条件。”空间性的实践是自然空间社会化的过程,形成精神空间的过程。

如果列斐伏尔也建构自己的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空间及其生产就是最重要的。他的这个思想影响比较大。后来,很多学者的有关研究都是以这种思想为逻辑起点的。

索亚更多关注到列斐伏尔空间生产中的政治问题,“空间的生产,即剥削和统治的区域结构,也就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体系提高空间控制的生产。”他认为,这种空间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将以一种‘城市革命’的形式出现,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域框架里的城市的权利和日常生活的控制权而战。”城市革命这个概念也是列斐伏尔较早使用的。他在研究乡村到城市的转变斗争、城市规划中的穷人郊区化等现象的过程中才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城市中的革命是一种新的革命形式。卡斯特也注意到城市社会运动的问题,尤其是草根运动的特点。这些革命的表现形式中,有城市权的问题,有日常生活的控制权问题比如影视作品、舆论等控制方式。

生产首先是城市空间的生产。索亚注意到这个问题。列斐伏尔声称,在我们这个时代,城市问题较之工业化和经济增长问题变得在政治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了。因为在工业化、经济增长、资本主义积累的基础等方面,城市化空间生产作为途径或者手段,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这个特点在当代依然没有改变。

进一步看来,按照索亚的理解,虽然全球的剩余价值在工业中形成和实现的份额在下降,但在投机、建筑和房地产中的份额却在增长。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关系,所谓的第一循环和第二循环关系中发生了变化。第二循环与对人造环境、城市房租的榨取、地价的调节,对为集体消费服务的城市空间的组织等具有深刻的关联。剩余价值更多在这些范围中实现,而不是在工业中。这种剩余价值的份额城市化、垄断性、全球性的特征很明显。这就是空间生产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哈维对金融资本、空间资本的关系的探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21世纪初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基本上是金融资本和空间资本失调的结果,是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等不能积累的结果。比如日本的房地产危机、美国金融危机是房地产次贷危机引发的,等等,这些都能够从空间生产的问题中进行解释。

四、对我们的意义

如何准确评价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肯定的是,哈维和索亚的研究中,历史概念所指往往比较简单,就是指时间。我们认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历史应该不仅仅是指时间,历史的概念是复杂的。没有一个一般的历史,有的是具体的历史。历史有时间的维度,但还不仅仅是这个维度。历史和进步、发展这些概念有联系,和生产方式发展有联系,和群体比如阶级和阶层有关系,所以,哈维和索亚在一些地方直指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指历史为时间的时候,理由并不充分。索亚和哈维经常提出所谓的历史地理学,一般是将历史和地理并举的,同时更加强调地理和空间的社会属性。空间其实主要是一个社会化的空间,空间和生产与生活不能分开。

就现在我们能够掌握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看,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开放性。他们不是要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终极真理抛给我们。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的研究和行动的指南。以前苏联教科书为正统或者传统的理解,使得历史唯物主义蒙羞。中国学界一些研究可以证明这一点。所以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缺乏地理和空间维度的研究至少是有局限的。

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地理与空间自身有没有逻辑?空间生产有没有逻辑?索亚和哈维等都没有提出空间自身的独立性,总是在时空联系、在空间和社会与历史的关系中理解空间。如果我们追问,空间生产遵循的是什么逻辑?是生产的逻辑还是资本的逻辑?如果是按照资本的逻辑进行的,那么我们就很难逃脱马克思的手掌。那么资本的逻辑是什么呢?我们看到马克思对这个逻辑的分析是很杰出的。当然,马克思的资本是生产中的资本,马克思的哲学甚至被哈贝马斯、霍耐特、鲍德利亚等指认为生产劳动范式。在空间生产为资本主义生产主导的情况下,在马克思已经对资本主导的生产做出深入阐发的情况下,要改造、升级、补充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就太艰巨了。

但是他们的研究也给我们很多启发,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这些研究有现代到当代西方社会的背景,这些学者也是很严肃的,重视社会问题的探讨。这对我们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增进对当代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和开始传播时,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的问题并没有像后来那么突出。这些问题的突出使得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所指需要包容更多的内容。空间、地理、城市等问题需要给予关注。这些涉及到当代资本主义积累方式、途径的变化,当代阶级状况的变化,还涉及当代人类整体发展的一些问题,比如环境问题的地方性和全球性交织就很明显。还有,为什么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能够胜利并保持,这个问题不能仅仅从社会发展阶段、从文明的先进和落后去解释,还需要从空间、地缘的角度理解。为什么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强大,这不仅仅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理解,还需要从空间角度理解,比如美国的强大,如果以为是这种模式的先进性所致,那也许太简单了。把美国的模式搬到世界其他国家,成功的可能性很小。美国的成功应该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我们需要从空间的作用来理解,从地缘的角度来理解。甚至民主、自由这些原则,也有很强的空间所指,不能脱离特定空间。这个问题在赛义德等人的研究那里已经获得进展。

第二,空间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性,特别是理解资本主义危机过程中,需要关注。为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中屡屡经过危机而依然幸存?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活动,全球化中的扩张、对外投资,产业转移等等,这些可能对资本主义来说是关键性的方法,而不仅仅使资本主义苟延残喘。危机的形成与空间有关,危机的解决也是和空间有关系的。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20年间,发生了很多次经济危机,这些经济危机往往和空间性生产有关,比如房地产在经济中的地位。由于这些产业特殊的空间特征,使得其在经济危机中地位特殊。在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房地产业高烧不退,但可能与美国等国家房地产萎靡不振一样,都是不正常的和病态的。空间性生产的特殊性值得重视。

第三,关于中国化的理论基础的学术说明。中国逐渐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中国需要能够说明自己。中国说明自己模式、特色的话语建构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中国从革命到建设,从革命成功到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一直在中国化、中国特色的旗帜下推进。中国化、中国特色的内涵很丰富。从学理上说,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空间特征。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是逐渐摆脱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国逐渐找到自己道路的过程,比如革命中的农村包围城市,建设中的农村开始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城乡二元分割局面下,从农村开始进行治理的变化,可能是一种空间战略,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甚至近些年来每年中央1号文件必涉三农问题,也是这种空间战略的表达。我们可以从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和军事实力、科学技术等角度来理解中国化,理解中国的成就和问题,但是空间的角度也许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角度。如果中国与被赶超国家的差别有些仅仅是空间差异,并无优劣之分,赶超当须谨慎。我们能够赶超有些方面,但是有些方面不可以赶超的,甚至赶超的必要也不存在。中国的成功只有在中国才可能。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分析中国,也应该从空间角度分析中国。这个问题也许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 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