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廷曹春梅作者简介:郑永廷,(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春梅,(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
①转引自[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9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05页。
③[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第34、7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7页。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人性根源,是对其自身何以存在与发展这个基本前提进行探讨的重要维度。透过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的实践本性,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与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的实践本性的内在联系:后者是前者存在与发展的现实根基,前者是后者所内蕴的要求和体现。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人的实践性;实践;存在方式
中图分类号:G40-0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3)06-0034-06
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落脚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何以存在与发展这个基本前提进行的一切理论探讨,均离不开对人的生命活动存在方式的本质追问。人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方式是什么?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在此,我们将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命存在的实践本质思想视域中,探究人所独具的存在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之间的关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人性根源。
一、实践: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本方式
关于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的本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过不同的看法。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①,强调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谁也不会选择单独一个人去拥有一切善。人是政治动物,天生要过共同的生活”②,阐述了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社会动物的思想。在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看来,人“是符号的动物”,“正是符号思维克服了人的自然惰性,并赋予人以一种新的能力,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③。这些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人的某个或某些特性,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的本质及其特征提供了宝贵的思想之源。
从本质上看,人的生命存在方式与动物生命存在方式的根本区别究竟是什么?人之生命存在方式具有怎样的特征?
关于人的生命存在方式,马克思曾有过许多精辟阐述。他认为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是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人④;人具有区别于别的生命体的类本质特征,即“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⑤;而且,“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己”,“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⑥。人作为“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有意识的”的人,存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之中,并通过“感性的活动”使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生现实的变化。“感性的活动”指的是人在人与世界关系中,既变革外在的客观世界,同时也改变自己内在的主观世界,并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展示出来的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这种独特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既不是黑格尔所说的那种人对绝对精神的认识活动,也不是费尔巴哈所指的人对自然界的“感性的直观”,而是人改造世界、创生自身的具体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这种现实的、感性的、体现着人的主体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的物质性活动,是人之生命存在的根本方式。人的“有意识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也就是人的实践性的活动。
从马克思关于人及其存在方式所作的相关论述中,我们看到,虽然人是自然界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是作为自然生物产生的”,但人是迄今为止生命有机体的最高级形式。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的生命的存在方式与其他动物相比,已发生了质的飞跃。换言之,“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之外的动物主要靠外界已有的现成物生存;动物的自然本能活动,是一种仅仅维持自己肉体生命存在的活动。而人由于先天并不具有特定的机体功能去适应特定的环境,必须靠人自身后天的现实的感性活动去变革对象才能生存下来,进而在改变环境中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第一,人的生命存在与发展,主要是通过认识、变革和改造对象的活动即人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并在需要及其被满足的矛盾运动中,也就是从需要到需要满足和产生新的需要再到新的满足,这样一个连续不断的持续进程中实现的。在认识和变革世界的实践活动基础上,人的生命基本生存需要不仅得到满足,而且得到发展。当人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又会生发出新的需要,催生新的满足方式。“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9页。 在这种需要——满足——新的需要——新的满足的交相互动中,人在改造对象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丰富和提高。
第二,人的需要及需要的满足,都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联。一方面,人的需要源于人的具体现实的实践活动,即“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29页。 。另一方面,人的需要又在具体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满足。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的自然性的物质需要的生产劳动这一最基本的人类实践形式,就是在满足人之生命生存的需要进程中而形成和发展的。
第三,人是自己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的发展史,就是人在物质生产劳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历史。物质生产劳动作为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人的第一需要。“人是唯一能够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的动物状态的动物——他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35—536页。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1页。 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等都是在实践中产生与发展的。这种现实的、感性的、体现着人的主体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的物质性活动即实践。人之所以必须且能够“实践地栖息”在这个世界上,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
人之生命存在方式探赜
《现代哲学》2013年第6期
一方面,人的“未完成性”。从事“感性的活动的人”是“未完成的”,必须通过“人自己去完成”。关于人的“未完成性”,德国文化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认为:“人的生活并不遵循一个预先建立的过程,而大自然似乎只做完一半就让他上路了。大自然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德]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7页。 人的存在又总是“人之为人的特性在于:世界上一切存在都只能是‘是其所是’,而惟有人这种存在不仅是‘是其所是’,而且还可能是‘是其所非’,他是一个必须不断去‘在’中的‘能在’”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46页。 ,即人的未特定化,也就是人是未完成的存在者。人的未完成性(未特定化)是人不同于动物的一大特点,表明人有完善自身的内在需要,因此人必须不断追求超越当下的不完满而达致完满。
另一方面,人的“能动性”。人拥有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与改造世界。在把人的生命活动与其他任何生命体进行比较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别的生命体的生存都是直接依赖和满足于外界所提供现成的实物,人则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自觉目的性活动。“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2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谈到建筑师劳动和蜜蜂的“劳动”的区别时,通过人有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本质特征,表明了人的能动性,亦即“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同时,由于“人的不完满性为自我理解所补偿,这种自我理解告诉他能够怎样来完善自己”[德]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第9页。 ;“人不仅通过思维,[Ⅷ]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5页。 ,即人还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页。,人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
此外,人能动地变革世界的活动,与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不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 。“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6页。 这就是说,人是在按照外在“物的尺度”与内在“人的尺度”的统一中,变革客观物质世界与人自身内心世界而渐进生成着的存在者。
人的生命存在的活动过程表明,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他虽然不能像动物那样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现成物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却可以自身自觉能动的实践活动改变世界来实现其需要的满足。人通过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使之为自己服务,而不是简单地适应外部世界。这就是说,人既是未完成的或人的存在是不完满的,但又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超越当下,从未完成或不完满走向完善获得升华的;人是从自身创造性的生存活动中生成为人的,人是自身活动的创造者。人在自我生成的创造活动中,使自然成为从属于人的“无机身体”;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7页。 。
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构成了人的生命及其本质和本性的现实基础和最终根据。实践不仅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特殊生命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特有存在方式,而且是人之为人的特殊生命本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是对象性的人在对象性活动中向自我同时也是向世界和未来而生的那种辩证生存方式”张曙光:《生存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5页。 。人是自己创造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并把自己创造为人即自我生成和自我创造的。在此活动中,一方面人改造外部世界,使之成为人的活动客体;另一方面也改造了人自身,人由此成为自身活动的主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是一种实践性的存在”,实践活动被理解为人的最为基本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方式,是人之生命存在的根本方式。
二、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存在与发展的现实根基
人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满足并提升人的衣、食、住、行等自然生存需要;通过生产实践建立社会关系,并在调整和处理社会关系的社会实践中,满足与完善人的社会生存需要;通过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实践,以劳动产品表现和确证自己的价值,满足和提高人的精神需要。人的生存发展与人的实践活动相伴而生,相互促进。人的实践内容与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日趋丰富多样,人也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认识、丰富和发展自己。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他还说:“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活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成的感性世界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8—79、77页。 物质生产实践不是“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而是人自己生命的活动和本质力量的确证,同时也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和精神享受的活动,是人的生命自为生存、发展的方式。
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的实践特性即人的实践性本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予以满足。前者是后者的存在与发展的现实根基,后者是满足人实践性本质需要的重要方式。
首先,就人的生命存在的实践活动过程而言,这既是人认识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又是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需要有正确的思想理论的指导、需要激发人的能动性、需要增强人的主体性等等,这一切都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就人的生命存在的实践活动条件来看,这既是以现实客观条件为基础,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活动,又是以人为主体,以一定理论和一定目标为指导的活动。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存在的实践活动既不是纯客观的也不是纯主观的活动,而是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观念与行为相统一的活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界定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在《资本论》中所讲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亦即是物质性、精神性、超越性活动。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批判的那样,“总是仅仅从外在的有用性这种关系来理解”实践,其结果就会看不到人的能动性,抹杀人的生命存在与动物生命活动的区别。由此可见,人的生命存在的实践活动,需要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远大的理想信念,需要以一定的思想理论特别是科学先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南。这同样需要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其三,就人的生命存在的实践活动遵循原则来讲,这是既坚持“物的尺度”,又坚持“人的尺度”的活动。马克思指出,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4页。 。所谓“物的尺度”,也称为“外在尺度”,就是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实践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否则会招致实践活动的失败。所谓“人的尺度”,也称为“内在尺度”,主要指符合人的目的性与价值追求,是人的内在需求。因而,人的生命存在实践活动的“两种尺度”,体现了实践过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结合,也体现了“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辩证统一。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需要正确的、可实现的实践目标确立,特别是远大的理想信念形成,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其四,就人的生命存在的实践活动结果来说,这既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又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毛泽东在论述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实践任务时指出:“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页。 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社会,主要是创造物质财富,为人们生存与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并促进社会发展;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主要是提高认识水平与思想境界,提升人的理论水平,创造精神财富,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不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都离不开人们的认识水平与思想境界的提高,都需要拓深思想政治教育。
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人的实践性本质需要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的实践性内蕴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从人的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并为实践服务的活动,是人的生命存在的重要实践活动方式之一。两者统一于人对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和转化。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概括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 这里所讲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表明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的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存在与发展的客观现实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
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的实践性的
内在诉求与体现
以人的思想与行为为对象、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化为实质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与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关联的教育实践活动。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实效性,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与其他实践活动的结合与渗透,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显著的本质属性”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6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发展“越来越注重理论本身的实践解释力和对象化程度,越来越重视理论的可操作性,这些与当代理论所处的特殊时代和它所面对的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内在相关性”同上,第292页。 。
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的实践性,内在地规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是人之生命存在的实践本质的内在诉求,蕴涵以下四意: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源于变革自然、社会与型塑人思想行为的实践活动,要在人的生命存在的实践活动基础中,既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现实发展的要求,还应能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这必须是社会的客观要求与人的主体需要的统一。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以与其他实践活动相结合和渗透的形式进行的。如美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实践活动的渗透:通过纪念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博物馆、展览馆、国会大厦、航空航天技术馆、国家公园等楼堂馆所;结合新生入学、老生毕业以及校庆、国庆和节假日等节庆庆典;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竞选宣传、旁听审判大会、政论咨询会、环境治理、为伤残人服务、为移民子女提供外语训练、社区服务活动等庆典仪式,这些都成为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目的,是使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能够形成符合社会与人发展要求的理想信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并养成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这必须体现出思与行的统一。
其四,思想政治教育双方(人)的能动性。这包括发挥教育者的能动性与充分激发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因而人的能动性的发挥,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并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的实践性的体现。在坚持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中以满足人的实践性本质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引导人们开展劳动是第一需要。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本身。“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作为动物进化的特殊阶段,必然具有与动物共同或相似的自然属性。因而人们必然有物质性需要,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满足并提升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为生存与发展奠定基础。没有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人将无法生存下去,其他的需要的满足也将无从提起。
其次,协调与引导人们的社会关系满足人的社会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人之生命存在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实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正因为如此,“人们从一开始,从他们存在的时候起,就是彼此需要的,只是由于这一点,他们才能发展自己的需要和能力等等,他们发生了交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60页。 。列宁把社会关系“分成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的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是人维持生存的活动的(结果)形式”《列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20—121页。 。社会关系,不管是物质的社会关系,还是思想的社会关系,都是人的创造和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内在需要与外在制约,决定并推进着人的发展。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决定人对物质关系、社会关系、思想关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研究人的社会关系结构及功能,满足人们社会关系的需要。在调节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和谐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从横向与纵向的关系来看,“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5页。 。
其三,帮助人们立足于现实丰富内心世界以满足精神需要。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人的精神属性亦即意识属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征”[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0页。 。恩格斯更为明确地指出:“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7页。 人的意识、思虑、意图、目的,是人的精神属性。人的这种精神属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与自然、社会以及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人有肯定自己、展示自己本质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人的能动性,成为人的精神需要。人只有通过实践过程,特别是劳动产品,表现和确证自己的价值,才能真正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性需要,就要增强人们实践的能动性,帮助人们提高精神境界,丰富精神家园,确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并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更大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实现对现实的超越,主要是指提高目标的追求层次,其目的不是为脱离实际而想入非非,而是为更大更艰巨的实践提供目标与动力。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人性根源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外在强加于人的活动,而是人通过思想将自身的活动作为思想对象加以反思,从而为自己的生活确立根据的活动;它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生存方式,是人的生命生存重要方式之一,是人的生命实践生存的内在诉求。
(责任编辑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