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兹加林及其“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作者:林艳梅 来源:现代哲学 发布时间:2016-04-08 阅读量:0

林艳梅

A.B.布兹加林(1954),莫斯科大学经济系教授,前苏共二十八大中央委员,当代俄罗斯著名的左翼运动组织者和召集人,后苏联“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典型代表人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布兹加林即创办了“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学者”国际协会,领导了包括“抉择”运动、“教育为了大家”、“另一种全球化”等在内的一系列左翼政治运动;进入新世纪以来,布兹加林开始创建“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又称“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成为这一学派的奠基者和核心代表人物。针对当今俄罗斯社会思想界新实证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盛行,新斯大林主义复兴,以及斯拉夫主义又重新受到人们关注等现象,布兹加林依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并不轻言放弃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主张,但强调应当在恢复马克思学说的精神实质——“人道主义历史哲学”的基础上,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象,不仅使之与“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或者“新斯大林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版本区别开来,而且能够真正地捕捉当代俄罗斯社会,包括整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复杂深刻问题,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和前途。具体来讲,布兹加林“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思想观点,主要体现在他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历史哲学”、“作为向自由王国过渡过程的社会主义”学说以及“全球资本霸权批判理论”当中。

一、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实质

——人道主义历史哲学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精神实质的理解,是布兹加林展开其全部思想立论的理论基石,也是其“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所以构建的理论渊源。不同于“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版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所作的“五形态”概括,“这一社会历史发展的‘五项式’,由于只是单义地强调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并且对任何事件都只是以简单的阶级立场进行粗陋的分析,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理解是极为有局限的”①,布兹加林主张,应当恢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在本质上所具有的人道主义实质,在另外一个向度上,也就是人道主义的向度上,重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历史哲学”。

布兹加林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人道主义”实质的明确界定,主要所依据的,是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早期阶段当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异化”概念。布兹加林强调,事实上,即使到了马克思思想的成熟时期,包括《资本论》时期,马克思也并没有放弃对这一概念的继续使用;相反,马克思在《1857 - 1858年经济学手稿》当中所阐述的有关人的发展“三阶段”的理论,也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三形态”理论,所依据的,仍然是“异化”与“扬弃异化”的思维逻辑,作为“自由个性”生成的共产主义的历史个人,本质上,是对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发展阶段的超越和扬弃。此外,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人道主义”实质的理解,布兹加林明确承认,他的观点,是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传统的著名学者卢卡奇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包括波兰思想家、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者沙夫在内的其他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以及前苏联非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巴基舍夫、伊里因科夫、科列、梅茹耶夫等人的重要影响。因此,可以说,由他所创立的“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不外是在后苏联的时空背景和语境下,对这一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坚守、继续和弘扬。

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主要所进行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同,布兹加林强调,“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或称“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历史任务即在于,对于人类所身处的全部异化境域进行揭示和阐明,“如果说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的矛盾、界限,以及如何消除资本主义的客观可能路径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则是在研究全部异化世界的矛盾、界限以及如何消除这一世界的客观可能的路径基础上兴起的。”①按照布兹加林的思想观点,在后苏联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异化世界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世界批判理论之间,存在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区别,这也就是,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不仅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异化世界的批判,在当代,布兹加林指出,主要表现为对全球资本霸权统治世界的批判,而且,在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看来,前苏联社会特别是斯大林统治时期的社会,同样是一个异化的、与人的价值和尊严相违背、相违拗的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的刚性社会。布兹加林这一思想观点的阐述,集中体现在他有关“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过程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当中。

一、社会主义——由必然王国向

自由王国的过渡和转变进程

布兹加林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展开,首先是建立在对传统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批判基础之上的,以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弊端超越为前提。“全部问题不过在于,批判性地发展传统的线性社会主义观点”②。在布兹加林看来,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点具有典型的线性特征,无论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将社会主义仅仅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第一阶段,还是欧洲的社会民主党人,将社会主义看作为一种价值体系,主张以改革的形式使这一价值体系能够在后古典资本主义社会的框架内获得局部的实现,布兹加林指出,这些观点和做法,实际上都具有典型的线性特征和过于乐观的性质,是以自身的主观价值期许替代了现实历史进程的复杂演进,没有意识到人类异化状况的扬弃和矛盾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历史过程,需要一系列客观的物质前提和条件基础。“现代社会存在着大量的、深刻的社会矛盾,这就既为自由王国的发端创造了足够的物质前提,同时,这些矛盾的存在同时也证明,异化关系的消灭不能不是长期的、非线性的世界性过程。③”

正是基于对以往“现实社会主义”实践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对经济社会形态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范式所遭遇尴尬境域的自觉反省,布兹加林决意放弃“社会主义”一词在原有意义上的内涵使用,而是重点突出其过程性、长期性和动态性的内涵,将社会主义视作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历史进程,视作新社会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在世界规模意义上的诞生和形成过程。“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界定,与其说是作为社会经济形态的阶段,不如说是作为由异化时代向‘自由王国’(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布兹加林强调,“我们用‘社会主义’一词所标示的正是这一过程”①。

布兹加林在过程性的涵义上对“社会主义”概念的重新阐释和全新理解,很明显,就其现实的政治价值而言,可谓意义重大,基本上可以实现其内在的两个主要思想目标。第一,是实现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体坚守。将社会主义的内涵由一种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或者与资本主义相反对的社会形态,变迁为对异化世界内在冲突和矛盾弊端的不断扬弃,变迁为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历史进程,这样一种战略上的后退与转移,就为人们坚守社会主义的价值立场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条件可能。只要现实社会的发展存在弊端和缺欠,那么,社会主义就具有自身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应当说,这样一种理论前提上的预先设定,对于身处当代俄罗斯资本主义的条件和背景之下,同时又对社会主义理念不离不弃的布兹加林而言,具有优先重要的意义。第二,是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改造。布兹加林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坚守,对社会主义内涵所作的扬弃异化意义上的理论限定,其基本的出发点和目标指向,就是要实现对异化世界的批判,实现对现存不合理社会状况的扬弃和改造。在这一点上,布兹加林的态度应当说是异常明确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将“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同时亦称之为“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原因所在。具体来讲,布兹加林以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历史哲学”为基础,从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向度出发所进行的对现存异化世界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三大领域和空间当中,一是对前苏联官僚主义异化世界的批判,二是对当代“全球资本霸权”统治世界的批判,三是对当代俄罗斯资本主义发展异化世界的批判。

三、“突变的社会主义”与

前苏联社会制度的实质

布兹加林异化世界批判理论的一个最为突出的典型特征,该理论与其他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显著区别,即体现在布兹加林对前苏联“现实社会主义”社会所持的明确批判立场上,体现在他将前苏联社会的社会性质明确地定性为是一个异化的社会,一个官僚主义、极权主义的刚性社会上,强调由于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和转变进程的“社会主义”,在复杂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实质性的突变和变异,从而导致现实的社会主义具有了“突变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特征。“对以往制度的实质,可以用‘突变的社会主义’这一范畴进行简明扼要的表述。运用这一范畴,可以对历史上那一最终走向尽头的、但同时亦处于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世界性转变初期的社会制度加以理解。这一制度,虽然退出了资本主义的框架范围,但并没有为朝向共产主义的后续运动奠定坚实的基石,提供稳固的模式。②”

突变,原本属于生物学上的术语,在生物学上的含义是指细胞中的遗传基因,由于在细胞分裂时基因复制发生错误,或受化学物质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永久性改变。一般来讲,这种改变会导致细胞运作的不正常、或者细胞死亡,但也有极少数突变的发生会使物种增强适应性,推动物种的进化。运用生物学中这一与“进化”、“演化”意义直接相关、但同时又包含错误、衰亡、毁灭等内涵的术语,布兹加林试图对前苏联“现实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实质进行说明。一方面,布兹加林强调,自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入晚期资本主义时代也就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来,一种客观的历史趋势,也就是朝向自由王国过渡和转化的历史趋势,已经在客观和现实地生成,包括后工业技术和劳动的创造性,后市场协作的因素,尤其是成功的经济规划因素,新的动机和价值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等等作为新社会新质的因素,已经作为社会主义的最初萌芽获得了产生和出现,人类历史因而已经处于由必然王国发展的末端时期向自由王国过渡和转化的进程之中,也就是社会主义的进程之中。“在我们的研究当中,如果不区分出这一实质性趋势的存在,是不可能进行的。③”另一方面,布兹加林指出,这一朝向共产主义过渡和转化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在特定环境的作用之下,发生了实质性的“突变”和变异,生成了一种异化的社会主义形态——“突变的社会主义”或者“畸变的社会主义”。

按照布兹加林关于“突变社会主义”形成原因的阐发和理解,外在环境的因素在其中扮演了异常重要的作用。“在归属于确定形式的、其中包括刚刚产生的新形式的生物体当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突变库。一方面,这些突变库能够成为自然选择的基础,成为生物个体自我保存、并同新种相区分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突变库是否与其纯种形式相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相符合,则取决于环境的变化①。”在布兹加林看来,由1917年革命所诞生的新社会,自身即具有一整套的突变库,允许其按照完全不同的轨迹向前演化,既包括向自由王国方向的转变和过渡,也包括自这一实质性道路的转向和偏离,但环境的不利因素,即当时俄国社会所处的内部“环境”,包括“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社会改造的基础水平,俄国居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国际状况,也就是“20世纪上半叶和20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外部“环境”,则“导致从当时系统所具有的突变库的各种因素当中,官僚化的进程、国家资本主义的因素,以及其他一些特征等等不断获得最大化的巩固和发展,从而孕育了前苏联稳固但却极端刚性的制度。②”按照布兹加林的思想观点,作为朝向共产主义方向运动的社会主义这一进程,在其发端的时刻,便由于相对恶劣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很快便发生了具有消极性质的突变,从而越来越远离开共产主义的运动轨迹,“结果,在苏联形成了一种既能够在殖民帝国、法西斯强国的包围之下,在工农俄国的条件之下生存、发展甚至斗争的体制,但是,由于同样的原因,由于总体性、战略性社会主义演进进程突变的发生,这一体制并不适合于科技革命和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发端的新条件,并不能对20世纪后半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日益加剧的全球化问题、社会福利增长的新过程,以及不断展开的社会化和民主化等一系列挑战做出相应的应答。③”正是由于这一“突变的社会主义”体制,其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继续变化的能力,也就是适应资本主义当代发展所出现的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演变等新情况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因而,布兹加林指出,恰恰是在人类朝向自由王国发端的因素日益增加的时刻,“突变的社会主义”也就是前苏联的社会制度却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四、“野蛮的资本主义”与当代俄罗斯社会

在对前苏联社会制度的实质作了突变和退化意义上的分析之后,布兹加林进一步展开了对当代俄罗斯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批判。针对目前在俄罗斯比较流行的一种思想观点,即认为当代俄国社会所发生的,实质上是一种由“现实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方向的历史转向,仿佛资本主义是一种更加进步的、更为善治的社会形态,布兹加林明确地表达了自身的否定见解,指出,在当代俄罗斯形式上所发展的资本主义进程背后,实际上所隐藏的,是一种变形的资本主义不断扩张的过程;作为这一制度的基础,本质上是陈旧的资本主义关系,甚至是前资本主义关系同当代晚期资本主义形式的相互结合,布兹加林将这样一种资本主义,称之为是一种“野蛮的资本主义”。

关于“野蛮的资本主义”的历史发端,布兹加林指出,无疑,是与叶利钦所实施的激进式改革密切相关的,是由一种“自上而下”的革命所完成的;而就这一进程的实质来讲,则只是对前苏联国家官僚制度这一异化体制的形式上的革新。实际上,“还在这些‘改革之前’我们就已经标明了,‘休克疗法’将如何和怎样导致事情的后挫,引起生活负面现象的‘汇聚’:使旧体制的最坏特征——官僚主义、唯意志论、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等等,与资本主义的最坏特征——社会不公、犯罪现象、人的本质的退化等等相结合,而且,在资本的封建垄断式集中条件下,以及作为规律性的结果,在威权主义复兴的危险条件下,这一切是与经济发展的衰退,与个人依赖关系和暴力活动的前资本主义形式的恢复相共生的。④”布兹加林强调,对于当代俄罗斯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讲,不仅保存着一些具有强大惯性的官僚计划性元素,不仅存在着地方主义、本位主义的分离主义因素,而且,也存在着一些使前市场协作形式得以发展的条件;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就使俄罗斯社会的市场形成和市场发展,具有了对非市场的或者不完全市场的屈从特征,因此,“市场本身生活在变形的形式当中”①。

具体来讲,对于影响当代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多重复杂因素,布兹加林主要进行了四个矢量向度的分析,强调了这四种因素之间的交叉作用:一是“现实社会主义”的逐渐死亡。在布兹加林看来,这种死亡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人为的;二是晚期资本主义关系的创生。这种创生,布兹加林强调,很大程度上所带有的是偶然的性质,本质上是以资本主义的依附性外围模式所产生和出现的;三是前资本主义残余的再生和出现,这种再生和出现,布兹加林指出,使俄罗斯社会的发展打上了明显的逆向性特征;四是作为自由王国诞生基础的新社会因素不断孕育和发展,工艺的、文化的、生态的、社会的等等新的变量和参数对社会生活进程的影响日益加强。基于以上对影响当代俄罗斯社会发展多重矢量因素的分析,布兹加林明确反对将后社会主义的当代俄罗斯社会仅仅理解为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认为这不仅将导致对很多复杂问题的遮蔽,而且,它最终所带给俄罗斯社会的,将是一种并不确定的未来,只能使俄罗斯社会的发展陷入更为深刻的危机之中。“我们原则上不同意的是,从苏联模式的死胡同中,只有一条出路可走——转向资本主义。存在另一种抉择,这一抉择,不过,需要‘自下而上’的革命,对发生官僚异化的旧制度进行实质性的替代。②”布兹加林指出,正是由于当代俄罗斯社会的发展面临深层的矛盾和复杂的问题,而“野蛮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并无力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这一切便“向我们提供了并正在向我们提供超越我们国家发展的另一种方案”,也就是社会主义的方案。布兹加林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和价值主张,强调以另一种抉择、另一种方案实现对目前发展方案的替代,推进俄罗斯社会的发展和异化状况的消除。

五、“全球资本霸权统治”与

“另一种全球化”

在对前苏联社会制度的“突变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当代俄罗斯社会的“野蛮资本主义”本质进行了批判分析之后,布兹加林将分析的视角进一步扩展,转向对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分析,指出,即使到了今天,到了二十一世纪,人类也仍然尚未逃脱资本逻辑的控制,实质上是处于“全球资本霸权”统治的世界当中,处于由异化世界向自由王国过渡和转变的过程之中。这里,便涉及到布兹加林的晚期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以及他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和“另一种全球化”思想。

按照布兹加林的思想观点,无疑,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人类处于物质生产和异化性经济关系统治的时代,但自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晚期资本主义时代以来,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全球化时代以来,人类所遭受的异化世界的统治则获得了最重要的、最彻底的、最强大的体现形式,也就是“公司资本全球霸权”的统治形式。对于这样一种全球化时代的新型异化统治形式,布兹加林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指出了它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是“总体性市场”的形成。“20世纪末,当新自由主义的实践和意识形态在自己的扩张当中达到了被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界限时,总体性市场在经验的层面上变得相当引人注目。”③在布兹加林看来,全球化时代公司资本的发展,其特征是一种“总体性网络一网状市场”的形成,也就是在物质生产之外起作用的,或者说是在边际领域起作用的各种信息、能量、运输、金融等系统的形成。区别于以往市场所具有的部分或者局部、分离性质,这一建立在后工业工艺基础之上的、具有灵活和无形特征的网状市场,能够针对无数环节的具体需求者,进行精确地生产,并且不断地脱离开社会的限制,再生帝国主义时代不可调和的矛盾。第二,是虚拟货币发挥价值尺度功能。布兹加林指出,作为当代全球化世界占主导地位的总体性市场的价值尺度和交换手段的,是掩藏在虚拟货币背后的虚拟资本,也就是另外一种金融资本。一方面,这种虚拟资本,作为总体性网络市场的产品,在当代全球化条件下,以虚拟的或者或然的形式发挥价值尺度的功能,发挥市场交易的万能手段作用;另一方面,布兹加林强调,就这些虚拟资本的实质来讲,它只是以歪曲的形式,作为社会经济空间的一个部门,再现人类自身的生产,而其本身,却并不创造任何的物质财富,也不创造任何的文化价值。因此,虚拟资本的出现,实质上所表明的,是当代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或者晚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日益具有了“落暮”的性质。第三,是人对资本的全面屈从。在布兹加林看来,当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晚期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以来,原有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也就是劳动对于资本的屈从矛盾,已经被新的矛盾,也就是人对资本的全面屈从所取代。具体来讲,布兹加林指出,当代公司资本对于人的创造性活动所进行的统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于人的创造性活动得以进行的“生产工具”进行垄断,二是对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结果——文化价值具有所有权,三是直接地操纵创造性个性本身的“生产”,四是因此而获得巨额的剩余价值和利润,使资本的威力倍增。

布兹加林指出,正是由于当代全球资本对于现代人全部创造性活动的控制和统治,由于现代人实质上是陷入了全面的、无所不在的异化境域之中,这样,便衍生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新的矛盾——人和资本的矛盾。就这种矛盾的性质来讲,布兹加林强调,已经不仅表现为社会性的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而且表现为工人日益增长的自由创造的潜能同使人的个性屈从于资本的全球化霸权之间的矛盾。因此,布兹加林得出结论,由于在全球资本的框架前提之下,无法解决物质生产的社会化与大众的创造性活动这两大任务,也就是未来社会的两大最高任务——计划性生产和劳动解放的任务,因而,资本主义的存在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有限的,并不构成人类历史的“终结”。作为对这样一种包含有内在矛盾冲突的有限性生产关系的替代,布兹加林提出了“另一种全球化”的方案,或者说社会主义的方案,强调应当在对现存世界或者全球资本霸权统治世界的批判改造过程当中,在创造性活动、属人性社会关系以及文化价值的日益生成过程中,实现向自由王国——共产主义的历史过渡,实现社会主义的后苏联的发展和复兴。

综合以上我们对布兹加林“后苏联马克思主义学派”主要思想观点的介绍,不难看到,布兹加林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历史哲学”实质的概括和阐释,主要所表达的,是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不仅包括当代俄罗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当代人类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同时也包括对前苏联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明确批判态度,因此,如同他自己所言,将“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同时称作为一种“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实质上,是很好地概括了这一思想流派的主要特征。对于布兹加林而言,无论是前苏联官僚刚性的“变形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当代俄罗斯“野蛮的资本主义”社会,包括当代人类全球化进程实质上所具有的“全球资本霸权统治”的性质,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人类仍然身处于强大的异化力量统治之中,处于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和转变的历史进程当中,布兹加林将这一历史进程称之为“社会主义”。在放弃了对“社会主义”一词在原有社会形态意义上的使用之后,布兹加林仍然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向度和立场,主张在对异化世界的批判、超越和扬弃当中,在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历史生成当中,实现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进步,实现马克思关于人类未来社会的理想。

(责任编辑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