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超越“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关系辨析——兼与汪亭友先生商榷

作者:郭文亮 王敬北 来源:现代哲学 发布时间:2016-04-08 阅读量:0

【摘要】近年来,理论界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不断升温,其中热点之一就是普世价值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争论。正确认识普世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何为普世价值以及普世价值何以可能。普世价值是指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符合于人类中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社会需要的基本价值。我们既不能把克思主义简单等同于普世价值,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完全割裂开来。肯定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维度,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批判和借鉴西方价值观,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西方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7660 (2009) 06 -0037 -05

近年来理论界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颇为热烈。肯定普世价值的学者则从人的共性出发,认为现实社会中虽然有阶级、等级、种族、性别等差别,但人类仍然有着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生存及发展的需要,因而主张我国也应实践普世价值。否定普世价值的学者一般从普世价值的内涵出发,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普世价值,更反对将西方国家提出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作为普世价值。在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关系问题上,肯定普世价值者提出否定普世价值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以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密切联系。而否定普世价值者则针缝相对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普世价值,以划清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的界线。后者以汪亭友先生的文章(以下简称汪文)为代表,他的主要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不是适用一切人、适应一切时代的“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并不意味着是“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抽象而只有具体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

我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到底是什么关系?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普世价值性?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对待普世价值,都大有裨益。本文拟对此作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汪亭友先生以及对此问题感兴趣的贤达与学友。

一、普世价值何以可能

普世价值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争论,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普世价值的界定上存在分歧。在关于什么是普世价值和到底存在不存在普世价值的问题上,此前有关争论各方概念不一,标准各异,自说自话,很难交集。因此,有意义的讨论应该首先廓清在何种意义上来界定“普世”的含义,然后才能进一步讨论有没有普世价值的问题以及普世价值存在之合理性的问题。

(一)何种意义上的普世价值?

何谓普世价值?肯定者与否定者的理解各异。肯定者认为普世价值就是当今人类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中,为摆脱严重冲突与对立、构建和谐发展道路所寻求的一类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价值精神,这类价值精神以人道、民主、自由、平等等为基本内容。②或者说,普世价值就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社会准则和道德标准。③否定者则将将普世价值理解为普遍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人的价值。① 对于价值,二者都是从主客体的关系,即客体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的角度去理解,这一点是一致的,分歧在于对“普世”的理解,进而言之就是对价值的时空限度有分歧。笔者认为普世价值应该是指在一个较长时期里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并为大多数人所需要的价值。这样一个较长的时期很难做出精确的限定,如果参照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的观点,笔者倾向于将普世的时间维度与第二个阶段,即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对应起来。因为它是当前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无法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普世价值作为一种观念的东西显然无法摆脱这个阶段的物质基础条件的“纠缠”。但这样一个较长时期也仍然是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它不是永恒的,这一点充分表明了我们对那种把普世价值理解为抽象的、永恒的观点的拒斥。

因此,对于普世价值的限定性不能视而不见。

一是内容上的历史性。在不同时代,人的利益内容不同,其利益要求也不同,普世价值并非适用一切时代的价值。曾经被人类当作普世价值的东西,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不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在过去被当作异端学说的追求在当前却变成了普遍的共识。普世价值不是一个不变的价值体系,而是人类演进的文明史。在刀耕火种的时代,解决生存问题显然是当时人们的最高价值目标。但在人类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相互尊重及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就成为中心议题。如今我们正处于这样的时代,即温饱问题已解决且整体进入小康社会,人们对政治及精神的需求日益突显,这类价值需求应当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人类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二是形式上的具体性。普世价值作为价值目标,包含有共同的价值理念或内容,是适合大多数人及大多数国家的。至于怎么实现这样的价值目标即形式问题则可能依各民族国家的国情不同而各异,但不管形式怎样,皆不能违背普世价值的价值目标。如民主的基本内涵即是人民当家作主或者说人民主权,各民族国家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不一样,民主的具体实现形式也可能不尽相同,但不管怎样,具体的民主形式都不应违背民主的基本理念。三是实现中的不平衡性。由于人类各民族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对人类的共同追求认识程度不一,落实普世价值的能力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了实现普世价值过程中会出现不平衡的状况。在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普世价值被适时提出,但并不意味大多数国家都有能力落实普世价值。

(二)普世价值何以可能?

如果我们放弃把普世价值界定为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人的价值的乌托邦幻想,而从在较长时间内适用于大多数人和国家这样一种较弱的主张来理解普世价值,我们就难以否认普世价值的存在。具体而言,这样的普世价值存在的可能性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阐明。

从理论层面来看。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中,我们知道普遍性不能离开特殊性,它往往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但我们也知道没有普遍性就无所谓特殊性。有些否定普世价值者以水果为例,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水果”这样的东西而只有具体的苹果、葡萄等。但他们忽视了苹果、葡萄等之所以称为水果是因为它们都有水果的共性。如果我们要培育新的水果品种,必然按水果的共性作为标准来进行,否则培育出来的就不是水果而是其它东西了。因此,虽然不同国家、民族、阶级的价值取向可能有所不同,但不能否认人类所具有的共性追求,这些共同价值追求也许在不同群体那里有不同表现,但其实质理念完全可以是一样的,如人权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权利和利益,是当代社会大多数人都需要且对其有利的。正是基于这一点认识,我们国家才将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签署国际人权公约,并积极推动与西方国家的人权对话。 从实践层面来看。当今人类文化及生存样态各异,其间也发生了很多冲突甚至战争,但人类社会却是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得到逐步发展进而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文明一般被认为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所获得的积极成果,笔者认为其中就应该包括普世价值观。此外,人类要共同生存并发展,在尊重文化多元的前提下,还必须遵循一些共同的规则及追求一些共同的目标,否则人类将无法交流与共处进而无法生存。因此,普世价值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并且又是人类要继续生存并不断进步的需要和基础。特别是在当今全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普世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没有人类在和平、保护生态等方面的共识及价值追求,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根据人类活动领域,可以大致把人类的价值观划分为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等方面的看法。相应的普世价值也体现为这些方面。如人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应具有保护生态、环保等价值观,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应具有民主、法治、人权等价值观,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有博爱、和谐等价值观,也有贯穿于这三个方面的自由等价值观。在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人类越来越取得共识,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对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具有阶级性、政治性的人类生存延续和人际关系领域,我们应实事求是地承认客观存在着某些由人类生理属性和自然进化规律决定的人类共有的需要以及与此形成的相通规则。”①在人类自身关系方面,虽然不同社会和不同阶级的人对普世价值有不同看法,特别是对于民主法治平等自由有不同的理解,但在争论中形成共识并不是不可能的任务。反过来,如果我们过于强调阶级性、社会差异乃至意识形态分歧,忽视对共同理想与价值的想往与追求,那人类社会的共存与发展相将会受到威胁。二、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关系的厘定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关系,实际上是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中国的普世价值问题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否定普世价值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普世价值,不具有普世价值性,其观点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有失偏颇。对于二者的关系,我们不仅要承认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的不同之处,而且要肯定二者的统一之处。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包含着大量对世界本质及规律的科学认识,这些认识有的并不具有直接的价值目标性。这就是说,虽然科学认识是确立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但认识本身与价值取向还是不一样的,马克思主义包含的科学认识与作为价值取向的普世价值是有区别的。其次,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相异的一面还体现在其阶级性上。诚如汪亭友先生所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为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和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欧洲当时出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对立,无产阶级进行了一些斗争,但因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而最终归于失败。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革命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此后,马克思主义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先后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宣扬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人权等价值观表现出相当的警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口号对于改善工人阶级的现实处境收效甚微,他们直指其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如恩格斯在1843年讲到这种资产阶级的民主制时曾说:“依我看来,民主制和其他任何一种政体一样,归根到底也是自相矛盾的,骗人的,也无非是一种伪善(或者像我们德国人所说的——神学)。政治自由是假自由,是一种最坏的奴隶制;这种自由只是徒具空名,因而实际上是奴隶制。政治平等也是这样。所以,民主制和任何其他一种政体一样,最终总要破产,因为伪善是不能持久的,其中隐藏的矛盾必然要暴露出来;要末是真正的奴隶制,即赤裸裸的专制制度,要末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即共产主义。”②因此,马克思主义有鲜明的阶级性,明确宣布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弊端进行了深入地批判,这种阶级性的表现与普世价值是有不同之处的。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蕴涵着普世价值性的内容和目标。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但这个思想武器要发挥作用,必然是以科学反映世界本质和规律为基础,而自然界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不会因人而异;人类社会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会因为阶级、民族、种族或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也即是说,除去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认识之外,马克思主义虽然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但其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规律。并且,虽然马克思主义表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但由于无产阶级的命运是跟全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其最终指向无疑是维护整个人类的利益,其目标是要实现垒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因此,汪文以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断然否认其普世价值性是片面的。

汪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并不意味着是“普世价值”。其理由主要有二: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不是抽象的、永恒的,因而也并不存在抽象的、永恒的普世价值;二是真理的客观性与认识真理的主观性是有区别的。第一方面前文已有分析,即普世价值也不是抽象的、永恒的,在此不再赘述。第二方面,汪文犯了以认识的主观性来否定真理的客观性的错误,或者说过分夸大认识的主观性而忽略了真理的客观性。的确,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认识会存在偏差,但这并不能成为否定普世价值的理由,因为正确的认识必须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同理,正确的价值观也应是符合客观规律、体现普遍真理的。所以,不能因为某些人不同意普世价值就否认普世价值的存在,这只不过说明这些人需要提高自己的认识向普世价值靠拢而已。普世价值,是指符合大多数人利益并为大多数人需要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利益着想的,其包含了符合全人类利益的普世价值。资产阶级反对马克思主义多是从一已之私出发,且他们反对更多的是马克思主义实现普世价值的手段和途径,而对于这些价值本身大多也是不公开反对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观也是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进行扬弃而提出的,其中修正了它的阶级局限性和虚伪性,但继承和发展了它的某些合理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包含着普世价值性目标,如自由、平等、民主等。虽然马克思主义曾经批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由平等民主的虚伪性,但并没有否认自由平等民主本身的价值,而是从批判中寻找真正实现自由平等民主的可能性及途径。自由,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发展的最核心价值目标。马克思说:“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因此就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的现实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没有一个人反对自由,如果有的话,最多也只是反对别人_的自由。各种自由向来就是存在的,不过有时表现为特权,有时表现为普遍的权利而已。”①在批判资本主义人的异化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鄢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②直到去世之前,恩格斯仍然认为,对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新的社会形态的理论概括,除了《共产党宣言》的这句话之外,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了。关于平等,马克思主义虽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民主平等的虚伪,但并没有否认民主平等的意义,而且他们正是从资本主义民主平等的虚伪出发,强调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平等。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到“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③列宁也曾经说过“一旦社会全体成员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平等实现以后,也就是说,一旦劳动的平等实现以后,在人类面前就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要更进一步,从形式上的平等转到事实上的平等,即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至于人类会经过哪些阶段,通过哪些实际办法达到这个最高目的,那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④列宁把事实上的平等称之为“最高目的”,这表明真正的平等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再如民主,马克思认为,“民主是一个类概念”,其一般意义就是“A民的自我规定”。⑤民主政治是一切国家形式的最终归宿。人类社会自从产生国家后,就有过不同的国家制度,在所有这些国家形式中,只有民主制才是国家的最完整形式,从而也是国家的最终形式。他说:“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在君主制中是国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则是人民的国家制度。民主制是国家制度一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哑迷”。⑥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国家才会消亡。因此,争取民主权利,便成为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⑦

总之,不能因为资产阶级曾经宣扬过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就把西方价值观等同于普世价值,也不能因为马恩批判过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的虚伪性就把马克思主义与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普世价值对立起来。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其自身就是在吸收借鉴之前包括普世价值在内的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之后又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及认识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普世价值的基础。作为产生于十九世纪德国的一种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不仅指导原来沙俄及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而且也指导了我国的新民主主义及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且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和将来依然发挥作用。这说踢,马克思主义已超越了地域和时代,不仅具有无可否认的普世价值性,而且因其科学性和鲜明的阶级性又超越了资产阶级所提的普世价值,丰富了普世价值的内涵并且指明了实现普世价值的正确道路。

三、马克思主义之普世价值维度

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其自身也是吸收人类文明的结果。中国作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肯定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维度,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对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但其发展的过程也是曲折的。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虽然一度受到极大的怀疑并被攻击为过时了,西方思想界也曾高调预测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将步苏联的后尘垮台解体。但中国顶住压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改革开放,注重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十九世纪的西方,但它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肯定与认同。这种肯定与认同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是因为它的普适性。过去西方一些政治家和理论家动辄以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垄断者自居,力图将马克思主义排除在普世价值之外,实际上是想以此阻止马克思主义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发展。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只看成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而忽视马克思主义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及关怀,则正好掉人西方资产阶级的陷阱,将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因此,承认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性,不仅有利于我们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话与交流,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注意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另一方面要注意吸收包括普世价值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新成果。肯定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维度,将有助于避免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封闭进而增强其开放性,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从而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同时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为普世价值作出新的贡献。

(二)有利于批判借鉴西方的价值观 西方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交往时,多把他们自己的价值观等同为普世价值,妄图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占领世界,以有利于他们对世界的控制。但普世价值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产物,是符合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需要的价值,并不等同于西方价值观。当然,我们也并不讳言,西方资产阶级及其思想家对普世价值的形成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压迫而提出了一些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如自由、平等、博爱等,他们也创造了较好的体现民主与自由的制度和形式。只不过他们宣扬的与实际的做法并不总是一致,他们的民主自由正如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那样有虚伪的一面,他们有时以民主自由之名行干涉民主自由之实。应看到当前人类的实践与普世价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普世价值本身也有待不断完善与发展。肯定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维度,有利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正确对待西方价值观,既不要盲目排斥,也不要将其与普世价值等同而全盘吸收,而应该吸收其中反映人类进步与文明的精华,剔除其中虚伪的成分,结合自身实际真正实践普世价值。

(三)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巨大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已整体进入小康社会。但另一方面,改革中积累的问题也不少,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差别及贫富差距过大;贪污腐败现象严重,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政府公信力下降;人们的思想比较混乱;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危机形势逼人,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民主法治的建设和完善。此外,老百姓在进入小康社会之后对民主法治自由等政治价值诉求也越来越强烈,民主法治平等自由等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障。肯定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维度,有利于我们消除顾虑,理直气壮地推进民主法治人权等民主政治建设。因此党和政府应认真回应老百姓的需求,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解决中国当前出现的各种问题,使老百姓能够真正当家作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此外,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明智之举。但不能因强调特色而忽视与其它国家的交流与共识,更不能把自己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理应在吸收人类文明的同时,创新实现民主法治平等自由等普世价值的形式,同时也要不遗余力地向人类贡献我们的价值观,为普世价值的丰富与完善作出我们的贡献。 关于普世价值争论的出现,反映了国人对现实问题的忧虑和思考。讨论有无普世价值以及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普世价值的维度,应注意避免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先人为主地把肯定普世价值与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同起来,这样的思考未免太简单粗暴了;二是把普世价值与西方价值观等同,认为肯定普世价值就意味着我们向西方价值观屈服或者就应该全盘西化;三是片面地以世界上没有抽象的、绝对的、永恒的普世价值来否定普世价值的客观存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陷入这样的误区是无法真正弄清普世价值的内涵和作用,也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客观地看待普世价值,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我们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更好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各项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责任编辑 欣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