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定义对于解决怀疑论问题的重要性

作者:柴伟佳 来源:现代哲学 发布时间:2016-07-02 阅读量:0

【摘要】以笛卡尔和阿格利帕为代表的全局怀疑论的论证结构表明怀疑论暗含着对于知识之理解的三个预设:1.关于证成的内在主义观;2.关于真理的实在论;3.关于知识的不可错论,这三个预设与柏拉图对“知识”的传统定义——JTB理论是相一致的,而葛梯尔问题的提出表明这种对知识的定义是有缺陷的,从而为我们解决怀疑论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知识;葛梯尔问题;内在主义;不可错论;实在论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3-0105-06

作者简介:柴伟佳,(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一、什么是怀疑论?

怀疑论是一种认为我们没有某些方面的或者任何方面知识的理论,而我们之所以无法拥有知识可能是因为我们人类的信念往往会出错,或者我们往往对于同一事物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而无法判断哪一种才是真的,或者我们常常会被现象所欺骗而无法了解世界的本质。总的来说,怀疑论是一种对我们人类的认知能力的悲观认识,它怀疑我们能否真正获得知识,同时它拒绝轻易地将那些还不具有完全的确定性的信念当做真理,而这些信念可能在我们通常看来是无可置疑的,比如说我拥有两只手、明天早上太阳将从东方升起、我周围的人也是具有心灵的。

怀疑论按照强弱程度和覆盖面可以分为弱的或局部的(local)怀疑论与强的或全局(global)怀疑论①,前者只是认为我们无法拥有某些领域的知识,比如关于归纳法、他人心灵与自由意志的知识等,而后者则认为我们几乎不能知道任何东西。怀疑论按照年代划分可以分为古代怀疑论和现代怀疑论,在古代以学院派怀疑论与皮浪主义(Pyrrhonian)为典型,在现代以笛卡尔哲学和休谟哲学为典型。

本文所讨论的怀疑论指的是全局怀疑论(下文中简称“怀疑论”),这种怀疑论对于知识论的挑战是最强的,也是最具有争议性的,有很多哲学家为这种怀疑论提出了不同的论证,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考察两种最著名的怀疑论论证来发现怀疑论论证的一些共同特征。

二、怀疑论的论证结构

怀疑论的目标是要证明我们没有任何的知识,而要证明我们没有任何的知识首先需要确定知识是什么。知识的传统定义是“得到证成的真的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简称JTB)”,这一思想最早出自柏拉图的作品中②,并且在之后的两千年来一直都没有受到挑战,直到20世纪美国哲学家葛梯尔(Edmund Gettier)提出著名的葛梯尔问题后这一定义才被发现面临着诸多难题

③。不过古今怀疑论者的论证其实主要还是针对“知识”的JTB理论展开的,而且葛梯尔问题只是证明了JTB不是知识的充分条件,并没有证明JTB不是知识的必要条件,而怀疑论的论证所针对的正是我们的所有信念都无法满足这三个必要条件,所以在下面的讨论中,笔者还是按照JTB理论来分析怀疑论的论证结构。记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怀疑论的解决与对“知识”的定义密切相关,基本上所有值得重视的对怀疑论的反驳都是提出了某一种新的对知识的理解,下文会详细解释这一点。

怀疑论在古代和现代的最著名的两个论证分布是来自阿格利帕三难悖论(Agrippa trilemma)与缸中之脑难题,这二者分别代表了皮浪主义的怀疑论和笛卡尔主义的怀疑论(这两种怀疑论是最主流的两种怀疑论理论),接下来将依次考察它们的论证结构。

阿格利帕是一位古希腊的哲学家,他提出的三难悖论试图证明我们无法拥有真正的得到证成的信念Sextus Empiricus, Outlines of Pyrrhonism, Julia Annas tra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edition, August 15, 2000, p.40. ,他的论证是这样的:

1.或者,我们的所有信念都是被另一个或几个信念证成的,而这些信念又是被其他的信念证成的,而那些信念又是被另一些信念证成的,无限后退……

2.或者,我们的所有信念都是被其他的信念证成的,每个信念都是相互得到证成的;

3.或者,我们大多数的信念都是被其他信念证成的,而存在某些最基础的信念是没有被任何信念所证成的;

4.1,2,3情形下的信念都没有得到完全的证成;

5.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真正得到证成的信念;

6.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知识(因为知识即得到证成的真的信念)。

在该论证中,1代表了无限主义(infinitism)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个无限长的信念链条可以证成一个信念,但是这种观点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合常理的,因为我们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有限的头脑中拥有无限个信念。2代表了融贯论(coherentism)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我们的所有信念是相互得到证成的,所有信念构成了一个封闭的信念圈,可是这种以循环的方式得到的证成一般不会被看做是真正的证成。3代表了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的观点,这种观点也是最符合常识的一种观点,可是这种观点的难题在于如果那些基础性的信念都是没有得到证成的,那我们如何能相信它们是真的呢?基础主义认为我们的某些信念的真是不证自明或者显而易见的,可是反对者会说这其实是预设了这样一个信念:如果某个信念的真是看起来是不证自明的或者显而易见的,那么该信念就是真的。可是该信念又如何能得到证成呢?如果该信念又通过其他的信念得到证成,那么基础主义可能最终又沦为无限主义了,因为我们又会对那个其他的信念进行追问下去。而如果该信念无法得到证成,那么它又成为了独断论。所以基础主义似乎也没有真正证成任何信念。所以4是正确的,并且因为1、2、3已经涵盖了逻辑上所有可能的证成模型,所以5是正确的。而根据JTB理论,则6是正确的。

缸中之脑思想实验是由普特南(Hilary Putnam)在《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书中提出的Putnam, Hilary, Reason, Truth and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1. ,它是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提出的梦境世界和魔鬼造成的幻觉世界的一个变种,并且借助于现代科技理论使得笛卡尔原先的怀疑论论证更加具有说服力。它描述了这样一个情景:假设我们都是一些放在一个装满营养液的玻璃缸中的大脑,该营养液可以使得我们的大脑如往常一般保持活力并进行生理活动,我们的大脑被连接上了很多各种各样的电极,某台非常先进的计算机通过这些电极给我们的大脑输入各种的信息——正如一个正常人在真实环境中大脑收到的各种信息一样,那么我们如何能分辨得出我们是不是缸中之脑呢?因为如果我们真的是缸中之脑,我们所感知到的虚拟世界与我们在真实环境下感知到的真实世界也是无法区分的。而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是缸中之脑,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有关真实世界的知识呢?该思想实验的论证形式一般被如此表述:

1.如果我知道p(p是任何一个我自认为自己知道的有关这个世界的命题,如:我现在坐在电脑前),那么我就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

2.我不知道自己不是缸中之脑;

3.所以,我不知道p(即我不知道任何命题)。

这是一个过分简化了的怀疑论论证结构,我们需要详尽的考察才能确定它是否成立。命题3是命题1和2的逻辑蕴涵(否定后件式),这个没有问题。关键是命题1和2是否为真呢?

通常认为命题1其实是利用了封闭原则(The closure principle)Luper Steven, The Epistemic Closure Principle, 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fall2012/entries/closure-epistemic,retrieved Mar 11, 2014. 作为论证基础。简单地说,封闭原则是:如果我知道p,而且知道p蕴含q,那么我知道q。比如说:如果我知道我现在坐在电脑前,而且我知道如果我现在坐在电脑前,则我就不是缸中之脑,那么我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这是一个看起来非常合理和正确的原则,也是一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个原则。问题在于是否我们知道的关于世界的所有命题都蕴含着“我不是缸中之脑”呢?假设命题p为“我现在坐在电脑前”,则命题p的确蕴含着“我不是缸中之脑”,因为缸中之脑没有身体,所以无法“坐”在任何地方。

但是假设命题p为“1+1=2”呢?“1+1=2”是一个数学命题,关于数学知识是否是属于有关这个世界的知识是有争议的。大多数哲学家认为数学命题和逻辑命题都是分析命题,而分析命题是与经验无关的,也就是说与你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无关,因而是不论在真实世界还是在虚拟世界(如缸中之脑感知到的世界)都是成立的,并不蕴含着“我不是缸中之脑”。但是笛卡尔不这么想,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他甚至认为我们具有什么样的数学信念也跟我们处于什么环境有关,因为一个恶魔的存在甚至能够让我们对“1+1=3”深信不疑[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 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3页。 。如果我们抛弃笛卡尔的恶魔论看法,并且认为数学命题和逻辑命题是分析命题,那么怀疑论所能毁灭的对象就只包括有关这个世界的经验命题了,但是这依然是个很大的挑战,毕竟我们有太多信念是有关这个世界的经验命题。根据之前所述,全局怀疑论是一种认为我们几乎没有任何知识的理论,缸中之脑这个思想实验主要是为了证明我们没有任何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而笛卡尔的怀疑论甚至对数学知识都产生了怀疑。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笛卡尔的怀疑论论证及其解决方案,这是因为笛卡尔的怀疑论是一种典型的全局性怀疑论,它也是缸中之脑思想实验的理论源头,反映了怀疑论的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它要求我们所有的信念都能达到准确无误的地步。笛卡尔认为我们从小到大接受了很多错误的信念,所以他要对我们所有的信念进行重新怀疑和批判,他要从一个不可怀疑或不可出错的地方开始重建所有的信念。第二,它认为我们要相信一个信念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凡是有一点错误可能的信念都必须重新进行考虑,比如说虽然我们被恶魔欺骗的可能性很低(因为恶魔存在的可能性本身就很低),可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贸然接受一般的数学知识。

但是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来破除自己设置的怀疑论是不成功的,因为他首先说凡是在心灵中明晰而清楚的信念就是真的,可是又说这个事实也需要上帝来保证,而他对上帝的证明又是以他明晰而清楚地意识到上帝的存在为基础的。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循环论证。可以看出在这里他面临着跟基础主义同样的难题,即如何证成最基础的那些信念。笛卡尔敏感地意识到他对知识的重建是以“凡是在心灵中明晰而清楚的信念就是真的”这一信念为基础的,而这一信念本身也是需要证成的,而且他也试图对这一信念作出证成,但是他的证成却是失败的。

三、怀疑论的三个预设

我在此所说的“预设”的含义是这样的:只有在预设了所有这些观点的前提下怀疑论问题才会产生,怀疑论才会成为一个难题,而如果我们不接受这些观点中任何一个的话怀疑论就可以被轻而易举地解决掉了。这并不是说怀疑论者在论证时有意偷偷地加入了一些预设,因为这些预设很可能是一种常识的观点,一种怀疑论者及其很多反对者都默认接受的观点,只是说这些预设可能从未被怀疑论者自己以及很多反对者仔细地审查过而已。下面将一一解释这三个预设是什么。

(一)关于证成(justification)的内在主义观

在知识论领域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分别是两种有关知识的证成与认知主体的推理或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学说,这里的“内”与“外”是以认知主体的思维为分界线的。内在主义认为知识要得到证成,则在认知主体的思维里必须拥有相信某个信念的充分理由(reason),而外在主义认为知识的证成只需要认知主体的信念是以一种可靠或者正确的方式产生的(而主体不必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即只要这个信念的产生是通过某种适当的原因(cause)产生的,则认知主体可以没有理由地相信某个信念。传统上对知识的理解都是内在主义的,JTB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得到证成的真的信念,这里的证成一般被理解为是内在的证成,存在于意识领域的证成。由于“证成”(justification)最初的含义就是为某行为提供理由(reason),而外在主义认为信念要成为知识甚至不需要内在的理由,所以外在主义者来更倾向于用“保证(warrant)”这个词来代替“证成”(或者说这是一种广义的证成),更准确的说,他们对知识的定义是“得到保证的真信念”,这显然与传统的JTB理论是不同的有些学者对于传统JTB模型下的“证成”是否一定是内在主义的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过在此该如何理解传统的JTB模型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怀疑论问题的相关性。 。

怀疑论都是以内在主义的证成观为基础的,从历史原因看这是因为在怀疑论产生时外在主义的证成观尚未产生,从理论上看是因为外在主义的证成观不要求我们对自己所持的信念提供内在的理由,而怀疑论给我们造成最大的麻烦就在于它证明我们无法对自己所持的信念提供充分的理由,阿格利帕的三难悖论所证明的就是这一点,而缸中之脑思想实验也表达了这一点。

在阿格利帕的三难悖论中最具有直觉吸引力的一种选择无疑就是基础主义了,而基础主义的问题在于它承认总有一些信念(即那些基础性的信念)是无法得到其他的信念的证成的,但这不等于说这些基础性的信念是没有得到任何证成的,而是这些证成不属于来自信念的证成,而是来自于感觉和其他认知能力的证成。通常基础主义认为最基础的那些信念除了数学的和逻辑的命题之外就是那些直接来自感觉的信念了,比如说“我的面前是一片红色”这个信念,这个信念似乎并不来自“我相信我的面前是一片红色”或者其他类似的信念,而是直接产生于我的身体。这个信念因而就是没有得到其他信念的证成的,但是只要我的感觉能力或者其他的认知能力是正常的,那么“我的面前是一片红色”这个信念就是正确的。从内在主义看这个信念(在此我们假设它真的不需要以其他的信念为基础)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证成,因为它好像是凭空产生的,因而是独断的。或者换用笛卡尔的话说,我们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觉和幻觉,因而经验命题都是偶然的、可错的。而在外在主义看来只要我们的认知能力是正常地发挥着作用,我们的信念是可靠地形成的,那么这个信念是可以得到证成的。所以只有在内在主义的立场下阿格利帕的三难悖论才可以成立,由此引发的怀疑论问题才可以产生。

而缸中之脑的论证试图说明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不是缸中之脑,根据封闭原则,我们也没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具有关于真实世界的知识。很多学者都通过反对封闭原则来反对缸中之脑的论证,而封闭原则本身就是一个在内在主义立场下才能成立的一个原则。封闭原则认为只要一个人知道p而且知道p蕴含q,那么他就知道q,即一个人要知道q只需要他具有相信q的内在的充分理由即可,而不需要再有外在的客观条件。外在主义要反驳缸中之脑的论证是很容易的,因为只要我们的信念是通过某个可靠的途径产生的,那么我们就具有关于世界的知识,而缸中之脑的论证并无法证明我们必然是缸中之脑,而只是证明了我们无法分辨自己是否是缸中之脑。假设我们事实上不是缸中之脑,哪怕我们并无法确定这一点,那么我们是否具有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呢?在内在主义看来不具有,因为我们虽然的确具有很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的信念,但是这些信念并不是得到证成的,因为这些信念的证成需要我们预先知道自己不是缸中之脑,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是缸中之脑,我们又怎么能证成自己的信念都是真的呢?在内在主义看来任何信念的证成必须有充分的理由。而外在主义认为如果我们不是缸中之脑,那么哪怕我们无法确定这一点,我们也是具有知识的。因为在外在主义看来,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那么我们的信念就是通过一个可靠的方式形成的,那么我们就具有知识。所以从外在主义看来我们还是可能具有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如果我们恰好不是缸中之脑的话),而这正好与怀疑论的论证目标相矛盾——怀疑论所要证明的是我们不可能具有任何知识。有人可能会说因为外在主义者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是缸中之脑,所以他们是无法知道自己是否有关于世界的知识,但是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有知识与确定自己没有知识是不同的,而后者才是怀疑论的论证目标。

(二)关于真理(truth)的实在论

真理的非实在论(anti-realism)认为真理即最好的意见(opinion),而真理的实在论认为最好的意见也可能不是真理,我们相信什么信念并不能就使得该信念成为真的。显然怀疑论是预设了真理的实在论的,因为如果承认真理的非实在论,那么怀疑论就不再成为一个难题了。另外,我们知道传统的JTB理论也否认真理即最好的意见,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苏格拉底还专门区分过意见与真理,他认为这二者是不可等同的。

当怀疑论者利用阿格利帕三难悖论来为其观点论证时,基础主义者对于那些基础性的信念往往会说,这些信念已经是不证自明或显而易见的了,也就是说我们能达到的最好的信念就是这些信念了,如果连这些信念都是有问题的,那么我们还有可能知道些什么呢?怀疑论者当然会说,事实上我们就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让自己貌似知道些什么就降低了真理的标准,将那些还不完全确定的信念当做确定的信念。如果真理就是最好的信念,那么我们只要找出那些最不证自明和最显而易见的命题就具有知识了。而阿格利帕想要证明的恰恰是哪怕最显而易见的命题也是没有得到证成的。

而在缸中之脑思想实验中,由于缸中之脑所处的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不可区分,则一个缸中之脑所能达到的关于世界的最好的信念也还是关于那个虚拟世界的信念,如果真理即最好的意见,那么缸中之脑也同样具有关于世界的知识了,但是如果不论我们是否是缸中之脑都具有关于世界的知识,那么能否知道自己是缸中之脑也无关紧要了,该思想实验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怀疑论也因而失去了根基。

怀疑论的一个隐含的思想即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我们还是有可能无法达到真理,这可能是由我们人类本身认知能力的不足造成的,或者是由环境的某种偶然因素(运气因素)造成的。比如笛卡尔就认为我们人类是有限的存在,是永远可能犯错误的,只有通过完美的上帝才能保证我们具有可证成的真信念,而葛梯尔问题的提出也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各种真信念的获得是多么容易受到运气的影响。而如果预设了真理的非实在论,真理也就等同于我们付出最大努力获得的那些信念了,那么怀疑论难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三)关于知识的不可错论(infallibilism)

可错论(fallibilism)认为任何信念都不可能获得完全的证成或被理性完全地支持,而我们所有的知识总是有错误的可能的,都是可以被合理地怀疑的——哪怕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而不可错论认为知识按照定义就是一个无可置疑的真信念,如果一个信念是被证成的,那么它就必须排除所有错误的可能性,它就是不可错的(infallible)。所以说可错论已经是背离了传统的对知识的定义,即知识必然是真信念、是不可错的信念。正是基于这种对知识的理解,怀疑论才成为一个难题,怀疑论不满足于基本正确,而是要达到完全正确。正如真理的非实在论一样,可错论也降低了对知识的标准,而怀疑论者却认为知识必须是一种准确无误、不可怀疑的信念。

正是因为想要排除日常信念的哪怕很小的出错的可能性(譬如说被魔鬼欺骗的可能),笛卡尔才要立志从头建立知识的大厦,从最无可怀疑的地方起步。而在阿格利帕三难悖论中,基础主义者虽然会说那些最基础的、不证自明的信念其实就是知识,但他们也会承认这些信念是有出错的可能性的,毕竟我们没办法通过理性来证明这些信念的正确性,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是可能出错的(虽然我们可能不知道这是如何可能的)。

事实上怀疑论同意可错论的这个观点,即我们无法获得任何不可错的信念。它不同意可错论的在于它不承认这样的信念就足以构成知识。怀疑论者认为因为我们没有任何得到完全证成的信念,所以我们日常具有的那么多信念都不是知识。而可错论者认为我们日常具有的那么多信念就是我们一般叫做知识的事物,而如果这些信念都是没有得到完全的证成的,那么知识就应该是一些不必得到完全证成的信念,或者说一个得到完全证成的信念也可以是可能出错的——这取决于你怎么理解“完全的证成”。这与摩尔主义(Mooreanism)对怀疑论的反驳是类似的,摩尔主义也是首先承认了我们的日常信念大多都是知识,然后借此来反驳怀疑论的观点Moore, G.E, 1962,“Certainty” in Philosophical Papers, New York, NY: Collier Books, p.226. 。这是否是一种有效的反驳当然是有疑问的,因为这种论证看起来是预设了结论。可是如果说摩尔主义是预设了结论,那么说怀疑论者也是预设了结论似乎也无不可(它预设了我们的大多数日常信念可能不是知识)。不论这种反驳是否是一种真正的反驳,怀疑论预设了不可错论却是真的。

四、怀疑论的三个预设与知识的定义

证明怀疑论含有这三个对于知识之理解的预设并不意味着怀疑论就可以被驳倒了,除非我们能证明这三个预设本身是不正确的。而怀疑论问题之所以如此难缠正在于这三个预设都是非常符合直觉的观点。但是自从葛梯尔问题被提出后,人们逐渐对这种对知识的传统的理解是否正确产生了疑问,人们开始审查传统上对知识理解的各种隐藏的预设,并为了解决葛梯尔问题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的对知识的定义(或者对传统的JTB模型做出新的诠释),然后人们发现这三个预设的对立观点也在很多方面是符合直觉的,只是没有经过细致的反思之前我们通常不会发现这三个预设的对立观点的优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怀疑论问题与知识的定义是密切相关的,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对知识的理解或定义肯定是不同的,而真理的实在论者与非实在论者对知识的定义也肯定不同,可错论与不可错论对知识的定义也必然不同。内在主义、真理的实在论和不可错论是与传统的JTB模型相一致的,而怀疑论之所以成为难题也是因为我们已经预先接受了这种JTB模型。自从葛梯尔问题出现后很多学者开始对JTB模型做出不同的修改。如果我们能获得一种新的对知识的定义,那么怀疑论问题可能就被消解掉了。目前对于葛梯尔问题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正如对于怀疑论问题也没有完善的解决方案一样,这是因为对于知识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相信通过对知识的定义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怀疑论问题。

(责任编辑 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