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意向性与第一人称视角——论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质料”问题

作者:赵 猛 来源:现代哲学 发布时间:2016-07-05 阅读量:0

【摘要】在胡塞尔的知觉理论中,感觉材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讨论胡塞尔关于感觉材料的两种处理方案——反思模型与第一人称视角的说明,并论述第二种方案如何推动了胡塞尔从对知觉意向和感觉概念的简单处理,进入到对知觉活动的感性层面的深入分析。对感觉材料问题的讨论,一方面将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感觉概念,另一方面可以深化我们对胡塞尔的知觉理论进展的哲学动力的理解。

【关键词】胡塞尔;感觉材料;反思模型;第一人称视角

中图分类号:B51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3-0076-06

作者简介:赵猛,哲学博士,( 北京 100089)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现象学学者威廉·麦基那(William R. McKenna)指出,“在埃德蒙德·胡塞尔的知觉理论中,或许没有其他方面,比他关于感觉或‘质料’材料所受到的否定性批评更多,甚至包括,那些在其他许多方面对他的哲学抱有相当同情的人的批评”①。在《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卷)(以下简称《观念1》)中,胡塞尔关于感觉的“无形式的纯粹中立性材料”概念,看上去承诺了一个作为知觉认知的建筑材料的、最终的和纯粹的给与。

②这一概念处在一个关于意识活动的“意向活动项-感觉材料”的模式之下。根据这一模式,胡塞尔将意向性看作纯粹形式性的意向活动项(noesis)的功能。

③而感觉材料或质料是纯粹给与的、无形式的、中立性的材料,自身并不含有意向性。意向活动项赋予无形式的感觉材料以意向性形式,使得后者成为感觉内容,呈现意向对象。然而,这种解释模型,特别是中立性的感觉材料概念招致了许多严厉的批评,甚至来自现象学阵营内部的批评。法国现象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指出,“我们必须丢弃这些中立的‘给与’,根据所选择的指称的体系,它们无法‘在世界中’或‘在心灵中’找到其位置”④。现象学传统中,阿荣·古尔维奇(Aron Gurwitsch)、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和艾尔玛·豪伦诗坦(Elmar Holenstein)等人,也对胡塞尔的中立性感觉材料概念做了批评。

胡塞尔在其他著作和手稿中的研究表明,“意向活动项-感觉材料”的模式是对意向性、意向活动与感觉的关系的简单化,它本身确实存在一定的误导性。但是,这种分析模式仅仅是对主动意识活动的临时性的处理。胡塞尔强调了意识活动的第一人称视角特征,并对知觉体验与感觉要素作了第一人称视角的体验式的说明:一方面感觉是主体的第一人称视角的感觉活动,另一方面感觉又构成了呈现知觉对象的感觉内容。感觉活动与感觉材料以双重把握的形式结合在主体的第一人称视角体验之中。脱离了第一人称视角特征,割裂了感觉活动与感觉材料的统一性,将感觉材料界定为“无形式的、纯粹中立性材料”是行不通的。例如,在1925年的《现象学心理学》中,胡塞尔讨论了“质料的体验统一性”(eine hyletische Erlebniseinheit)或“功能性的质料材料”(fungierende hyletische Daten)。Edmund Husserl, Phnomenologische Psychologie. Vorlesungen Sommersemester 1925, Ed. Walter Biemel,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62;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Lectures, Summer Semester, 1925, Trans. John Scanlon,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7, p.154/118.

本文首先考察胡塞尔对感觉材料的处理,从而说明一个纯粹给与的、无形式的材料概念是临时性的、有局限性的,胡塞尔的知觉理论绝不囿于这样一个概念;其次,将揭示反思模型在处理感觉问题上的局限性;再次,回应一些哲学家对胡塞尔的相关批评,并站在胡塞尔现象学的立场上,拒绝直接否认感觉材料的存在及其对知觉的重要性的建议;最后,将讨论胡塞尔现象学对感觉的第一人称视角体验特征的说明。

一、“感觉材料”:胡塞尔的处理方案

在《观念1》中,胡塞尔区分了意向活动项(noesis)与感觉材料。他认为,意向活动项赋予无形式的感觉材料以一个意义,从而使得感觉材料成为感觉内容,呈现具体的知觉对象。在不同类型的意识活动中,意向活动项对感觉材料赋予不同的意向性形式。在有些意向活动之间,存在一个奠基与被奠基的关系。底层的意向性形式奠基了高层的意向性形式,如知觉意向性形式奠基了判断的意向性形式。在胡塞尔看来,意向性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功能问题”(die funktionellen Probleme),即对这些不同类型的意向性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奠基与被奠基关系的分析。虽然如果没有感觉材料的给与,意向活动项的功能无从发挥,那么就不会有感觉内容呈现对象。但是,如果没有意向活动项赋予其意向性形式,感觉只是无形式的、纯粹中立性的和无意义的材料。因此,他声称,功能“完全唯独地建立在意向活动项的纯粹本质上”Edmund Husserl, Ideen zu einer reinen Phnomenologie und ph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 Erstes Buch:Allgemeine Einführung in die reine Phnomenologie. Neu hrsg. von Karl Schuhmann,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6. English version: Ideas Pertaining to a Pure Phenomenology and to a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First book: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a pure Phenomenology, Trans. F. Kersten,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3, p.176/207. 。以意向性形式为主题的功能性问题中,没有感觉材料的位置。

在胡塞尔的其他著作和手稿中,感性材料的“被给与”意味着一个丰富的、复杂的、感性的被动综合活动。胡塞尔对意识活动的感性的被动层面做了深入而细致的系统分析。这些手稿既有早于《观念1》的《物与空间》(1907),也有紧接着《观念1》的《观念2》文中《观念2》指的是Edmund Husserl, Ideen zu einer reinen Phnomenologie und ph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 Zweites Buch: Phnomenologische Untersuchungen zur Konstitution, Hrsg. von Marly Biemel, The Hague: MartinusNijhoff, 1952. Englisch version: Ideas pertaining to a pure Phenomenology and to a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Second book: Studies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Constitution, Trans. Rojcewicz Rojceweicz and André Schuwer,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9.以下正文中皆简称《观念2》。作为Husserliana 4出版的是胡塞尔的助手Edith Stein对胡塞尔从1912年到1928年的《观念2》手稿的整理稿。另有未经Edith Stein加工过的胡塞尔《观念2》,正在科隆大学胡塞尔档案馆的整理中。本文使用的版本是Husserliana 4. ,还有《内时间意识现象学》(1893-1917)、《被动综合分析》(1922)和《现象学心理学》(1925)等。这里所标注的时间是胡塞尔对相关手稿写作和修改时间,而不是出版时间。 胡塞尔对被动层面的分析展示出,意向性并不单独是知觉、想象、判断等主动意向活动的标志,主动的意向性已经包含意向性的被动构成的贡献。在知觉等活动的底层,主体已经生活在一个通过被动发生而形成的、一个具有被动综合结构的感性意识活动的统一体中。这个感性的被动层面为主体的主动知觉等意识活动奠定了基础。

胡塞尔对知觉的感性层面的被动构成的分析,打破了他原来持有的无形式的感觉材料概念。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1936)中,胡塞尔明确指出,纯粹给与的感觉材料概念掩盖了被动发生的层面。“首先——为了预先指出一个重要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回溯到被假设的直接给与的‘感觉材料’,仿佛它们直接刻画了生活世界的纯粹直观的给与性。”Edmund Husserl, Die Krisis der europ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nomenologie. Eine Einleitung in die phnomenologische Philosophie. Hrsg. von Walter Biemel.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6. English version: 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Trans. David Carr,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0, p.127/125. 尽管如此,胡塞尔并没有否认感觉材料作为知觉体验真正组成部分的存在,以及其对知觉认知的重要意义。他只是否定了“感觉是纯粹给与的无形式的、中立性的材料”的观点。

这些努力表明,胡塞尔在《逻辑研究》和《观念1》中对知觉认知的处理仅仅是临时性的和简单化的。而在胡塞尔对身体意识的描述和感性的被动发生的分析中,“追溯到《逻辑研究》的行为-质料(actmatter)模式、质料-形态(hylomorphic)框架现在坍塌了”J. N. Mohanty, “Intentionality and the Mind/Body Problem”, in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Dordrecht: Martinus Nijhoff, 1985, pp.121-138. 。胡塞尔否定了“纯粹被给与的无形式的中立性材料”的观点,并采纳了“功能性的质料材料”(fungierende hyletische Daten)的概念。Edmund Husserl, Phnomenologische Psychologie. Vorlesungen Sommersemester 1925, Ed. Walter Biemel,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62;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Lectures, Summer Semester, 1925, Trans. John Scanlon,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7, p.154/118. 通过相继出版的胡塞尔文稿,我们也能看到,对知觉的感性被动层面的分析,构成了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胡塞尔并没有抛弃感觉材料概念,而是抛弃了传统的反思模型,采取了对感觉的第一人称视角分析与被动发生分析。

二、关于感觉的反思模型的局限性

我们知道,知觉是涉及感觉的意识活动。在知觉中,我们有如此这般的感觉,并把握到如此这般的对象。但是,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能否通过一个反思模型来理解感觉呢?让我们通过知觉体验的第一人称视角特征、时间性,以及反思模型自身蕴含的矛盾,来说明反思模型的局限性。

在反思模型之下,反思者从当下切身进行的知觉活动中脱离出来,采取一种超然的姿态理解知觉体验。反思模型的执行意味着,体验的主体停止正在发生的意识活动,将第一人称视角从中移开,进入到另一个意识,即反思的活动中。在反思的活动中,主体以观察者的姿态,对自己原来进行的知觉体验进行把握,试图去界定知觉体验的感觉要素。但是,以反思模型来理解的知觉体验,使其失去了原来的第一人称视角体验的特征,因为主体不再切身经历这个体验,不在原初的意义上拥有相关的感觉,而成为一个观察反思的主体。

在这里,关键的问题在于:脱离了对知觉体验和感觉的第一人视角切身体验的主体,能够真正把握到感觉吗?对于这个问题,根据胡塞尔的相关描述分析,我们需要做出一个否定的回答。因为作为知觉活动要素的感觉,带有一个本质性的特征,即主体第一人称视角体验的性质。这就意味着,在知觉活动中,“我”直接地、前反思地进行着体验,拥有相关的感觉,而并不对当下进行的体验进行反思。

当主体带着自己的第一人称视角进入了一个反思的意识活动的时候,原来的知觉活动,及其一切感觉要素,则失去了第一人称视角特征。活生生的知觉体验被“异化了”,成了它自身所不是的东西。反思模型所界定的“纯粹被给与的无形的中立性质料”,不是在活生生的知觉体验中的感觉,因为后者本质上就不是“中立性的”,而是被主体以第一人称视角所体验的。

从意识体验的时间性角度,胡塞尔也指出,反思难以把握当下知觉活动中的原初印象,也难以将以原初印象形式出现的感觉界定为无形式的材料。在《被动综合分析》中,胡塞尔在处理知觉经验的确定性时,诉诸作为内在材料的原初印象的充分给与性。在原初印象-滞留-前瞻的内时间意识结构中,作为原初印象给予的感觉材料处于流逝之中,不断转变形态,进入到意识的滞留之中。“当我们谈论一个被确定地确认的真正的自身、一个呈现时,我们已经超出了当下瞬间的意识,并通过回忆重复性地回到相同的呈现,达到同样被回忆所意指的对象。”Edmund Husserl, Analysen zur passiven Synthesis. Aus Vorlesungs und Forschungsmanuskripten 1918-1926, Ed. Margot Fleischer,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66, Trans. Anthony J. Steinbock, in Analyses Concerning Passive and Active Synthesis, Lectures on Transcendental Logic.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1, p.110/155. 在这里,胡塞尔认识到,当主体对自身的原初体验采取反思视角朝向自身时,主体“已经超出了当下瞬间的意识”,原来的意识已经不再是原初当下的体验。对于在知觉的当下作为原初印象的感觉要素,一旦我们变换到反思的视角,试图在反思中去把握、界定它,它就已经不是原初印象了。在这里,胡塞尔不得不诉诸回忆来确定原初印象意识的同一性。而在同一页的一个脚注中,胡塞尔明确承认,仅仅通过事后性(ex post facto)的反思,不可能真正把握当下切身经历的瞬间意识。即使进行把握,这种把握也是一种重新建构。因此,反思地把握到的原初印象不是严格和原初意义上的原初印象。反思模型试图通过反思,把握作为原初印象出现的感觉材料,将其界定为无形式的中立的材料。但是,感觉材料不断从原初印象的时间形态过渡到滞留的时间形态,它本身就已经具有了时间性的形式。恰恰由于感觉材料不断在时间性中流失,试图剥离感觉材料的时间形式,将感觉材料看作孤立地、仅仅在原初印象中出现的材料,就变得徒劳无功了。

并且,反思模型中的“无形式的、纯粹被给与的中立性材料”概念本身也包含着矛盾。我们假设有一种所谓的“无形式的、纯粹被给与的中立性材料”,但是如何能够在反思活动中如其所是地对它做忠实的描述,从而形成一个关于它的概念或理论?如果我们将反思的注意力投射到这种材料,它就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即它被把握为某种东西。无形式中立性材料必须一方面保持自身的无形式和中立性,另一方面在反思活动中又被赋予了“作为某种东西”的意义。“感性的材料这个观念能够通过不同的把握而保持不变、内部不受影响,正是古尔维奇所称的‘恒常性-假设’的信条。”William R. McKenna, “The Problem of Sense Data in Husserls Theory of Perception”, in Edmund Husserl: Critical Assessments of Leading Philosophers, vol.III, edited by Rudolf Bernet, Donn Welton and Gina Zavota,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p.146. 这种信条预设了,感觉材料是无形式、无意义的,又试图通过反思赋予它某种意义,但是又假定它始终保持原来无形式、无意义的态势。因此,在反思模型下,纯粹无形式的材料概念本身就包含理论困难。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反思模型在把握当下意识体验和感觉上的局限性。因此,这种模型下的“无形式、纯粹被给与的中立性材料”概念也不是对感觉的真正的描述。

三、“质料问题”:批评与回应

胡塞尔的一些批评者认为,我们应该将感觉材料解释为对象的客观的性质。他们的理由如下。在完全不指涉对象的性质的情况下,我们能否反思地描述感觉材料呢?一般看来,合理的回答是否定性的。胡塞尔也认为,知觉经验中的感觉材料与对象性质之间总是相关的。根据许多哲学家包括现象学家的分析,知觉体验是“透明的”。每当反省地或反思地观察知觉意识的时候,我们的目光总是会穿透感觉要素,从而到达外部对象的性质。例如,当我反思我关于天空的蓝色感觉时,我的反思目光投射到了在感觉中显现的天空的蓝色,而不是我的感觉的蓝色,或感觉材料中的蓝色。根据肖恩·加拉格尔(Shaun Gallagher)的介绍,“如梅洛-庞蒂,古尔维奇,阿瑟米森(Asemissen)和其他人提出,质料材料自身表明为属于对象世界的感性性质,它们在与意向活动相关的意向活动相关项中意向性地显现”Shaun Gallagher, “Hyletic Experience and the Lived Body”, in Husserl Studies 3: 131-166, 1986. 。因此,根据知觉体验的透明性,一些哲学家认为,在知觉经验中并没有这种独立的质料被发现。他们从这种分析中得出结论:所谓的感觉材料实际上是对象的性质,而不是意识的内在的成分。

萨特在所谓的“感性知识的问题”(problem of sense knowledge)的讨论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JeanPaul Sartre, L’être et le néant: Essai dontologie phénoménologique, 1943, Trans. Hazel E. Barnes, Being and Nothingness: An Essay on Phenomenological Ontology, Oxon: Routledge, 1969, p.310ff. 萨特认为,感觉或感性是“类对象的”(objectlike)。进行刺激的对象与感性(心理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假设了其他人的意识或心灵及其感觉,认为在他人的感觉与进行刺激的对象之间有一种关系。然后,出于普遍性的考虑,我们将所设想的他人的意识、感觉,及其与对象的关系投射到我们自己身上。因此,我们认为自己经验了对象并且体验到了感觉。以这种方式,“感觉变成了一种特殊类型的对象——惰性的、被动的和单纯地被体验的”Ibid., p.314. 。根据萨特的观点,感觉这一概念纯粹是虚构,它“并不对应任何我在自身中或他人那里所经验到的东西”Ibid., p.314. 。意识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在于世界的直接显现,不需要感觉来做中介。所以,在萨特看来,感觉材料是反思投射的产物,这一概念也应该被抛弃。

直接否认感觉材料的论证的主要思路是:由于通过反思无法在体验中发现感觉材料,所以它们事实上必须是显现的对象的性质。但是,笔者认为这一论证路线并不成立。无法通过反思发现知觉体验中的感觉材料,并不直接蕴含对感觉材料的存在的否定,或是将其归属于对象性质的范畴。因为还有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即无法通过反思模型把握感觉,但是却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理解或描述它。

在关于反思模型的问题上,现象学家路德维希·兰德格雷博(Ludwig Landgrebe)与肖恩·加拉格尔的观点更激进一些。他们甚至认为感觉材料超出所有反思,包括现象学反思。兰德格雷博认为,存在一个“构成的过程的深层维度,它是无法通过现象学反思所达到的”欧根·芬克(Eugen Fink)和兰德格雷博指出,“胡塞尔对‘构成’一词的使用在‘意义赋予和生成’(senseformation and creation)之间徘徊”。Ludwig Landgrebe, The Phenomenology of Edmund Husserl, ed. by DonnWelton,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p.50. 这里的“意义赋予”所说的是,通过意向活动项的功能性把握,感觉材料被赋予呈现对象的意义。这种意义上的构成典型地属于胡塞尔在《观念1》等早期著作中所对主动意识活动的分析。而生成意义上的构成概念则指向了被动发生的领域。 。与兰德格雷博的看法相近,加拉格尔声称感觉材料“对于现象学直观来讲就是无法达到的”Shaun Gallagher, “Hyletic Experience and the Lived Body” , in Husserl Studies 3: 131-166, 1986. 。但是,他们并不由此得出感觉材料不存在的观点。他们用其他方案来替代反思模型,认为我们应该对“感觉”做一个“体验的阐明”(lived account),应该通过第一人称视角,理解活生生的知觉活动,以及它的感觉材料要素。

四、感觉的双重把握

现在,我们根据胡塞尔对身体性和双重感觉的研究,来理解感觉的第一人称视角切身体验性的特征,并说明这种分析描述方式与反思模型有何根本不同。

反思模型脱离了主体切身体验地进行的知觉活动,而采取了一个超然的视角来观察知觉体验,试图对其中的感觉要素做出界定。在这点上,德国现象学家伯恩哈特·瓦登菲尔斯(Bernhard Waldenfels)明确指出了现象学的洞见,“感觉(Empfindung)在单纯的sensatio的意义上是一种中立化的感觉(Empfindung),不再具有活的意义(Lebensbedeutung),因为它被从相关的关系组联中抽离出来”Bernhard Waldenfels, Das leibliche Selbst: Vorlesungen zur Phnomenologie des Leibes.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2000, p. 77. 。在这种反思模型中,所谓的中立的感觉材料只不过是瞬间性的或者说非时间性的存在于某些心灵状态中的僵硬的和惰性的东西。例如,作为中立性的感觉材料,红色或者冷的感觉只不过是碰巧在心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事态的感受性质(qualia)。而在下一个瞬间,作为感受性质的新的红色或者冷的感觉取代旧的感受性质。在这种模型的把握中,知觉活动及其感觉要素被剥除了它们的“体验的维度”,不是一个主体以第一人称视角所切身经历的体验。

这一图景中,身体对知觉认知的作用被极端地边缘化了,它只具有为知觉认知提供无形式的材料的功能。身体只不过是原始感觉材料的收集器(collector)和感觉刺激的发动器(trigger),只能作为躯体提供“原子性的刺激”(atomare Reiz)。Ibid., p. 47. 当然,胡塞尔的“意向活动项-感觉材料”模式,严重忽略了身体在知觉认知中的作用。这也导致了一些批评者对胡塞尔的观点作出极端化的理解,从而产生严重的误解。在解释胡塞尔《观念1》中的相关观点时,美国哲学家休伯特·德莱弗斯(Hubert Dreyfus)说:“这种组织预设了已经结构化、但是非意向性的材料(质料材料)。无论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组织:身体接收器、类比的过程、或是对感觉输入的代数运算,这些过程都处在对意向性状态内容的分析之外,也处在先验现象学这门学科之外。”Hubert Dreyfus,“Introduction”, in Dreyfus (ed.) Husserl, Intentionality and Cognitive Science, MA: The MIT Press, 1982, p.13. 德莱弗斯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结论说,身体完全不属于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领域。德莱弗斯对胡塞尔的这种歪曲解释,一方面由于他无视胡塞尔在其他手稿中对身体进行的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观念1》对这个问题的简单化处理。我们知道,胡塞尔在《观念1》中的“意向活动项-感觉材料”模式是一种临时性的处理。胡塞尔在其他手稿中,对身体和感觉予以重视和系统深入的分析。因此,我们无法认同德莱弗斯的观点。

在现象学态度中,主体在知觉活动中、而不是在生物体或心理事件中拥有感觉材料。我们并不是在眼睛或视网膜上拥有视觉感觉材料,在皮肤表面或神经末梢中拥有触觉材料,或者在耳朵中的鼓膜上拥有听觉材料。相反,我们在活生生的当下的体验中,切身地去看、去触摸、去听。我们以独特的第一人称视角体验、经历和执行活动,带着作为主体知觉器官的身体,切身经历所有的体验要素。这些知觉体验和其中的感觉要素,带上了第一人称视角的特征。

在《物与空间》与《观念2》等文本中,胡塞尔讨论了对感觉的双重把握。在知觉活动中,感觉要素经历了双重的把握,一方面它是主体所切身地进行的感觉活动,另一方面它又构成了感觉内容,使得主体在这种体验中,把握到对象的感性性质。“我们发现,它们采取一种双重把握(Doppelauffassung),一方面使得自然物以及身体作为自然物显现,而另一方面使得身体显现为活生生地进行的感觉活动(als empfindenden)的身体,是这种或那种感觉载体。”Edmund Husserl, Ding und Raum. Vorlesungen 1907, Hrsg. von Ulrich Claesges, Den Haag: Martinus Nijhoff, 1973; Thing and Space: Lectures of 1907. Trans. Richard Rojcewicz.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7, p.163/138. 胡塞尔又将“感觉内容”称为“呈现内容”(darstellende Inhalte),以说明知觉主体在对感觉内容的把握中知觉到对象。在胡塞尔的被动综合分析中,在第一重的把握中,感觉作为感觉活动发生,在内时间意识结构中自动地进行被动综合,而在另一重的把握中,感觉作为感觉材料,通过被动综合,组织为具有统一性的感觉内容。在知觉活动中,通过双重把握,主体一方面进行活生生的感觉活动,另一方面又拥有呈现对象的感觉内容。或者说,主体既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知觉活动、感觉活动,又在对感觉内容的把握中,知觉到对象。

在德语中,“Empfindung”作为一个名词指称感觉。然而,我们根据胡塞尔的分析知道,“感觉”一词是含混的,它既可以指感觉活动,也可以指对象在主体意识中呈现的感性特征;既可以被用来指一般意义上的感觉材料,也可以指感觉内容。“感觉活动”(Empfinden)直接以动词转化为名词的形式(首字母大写)来表示,正在进行中的主体的活动。正如瓦登菲尔斯指出的,“在感觉活动(Empfinden)这里并不处理一种在某个有机体处于或不处于其中的状态,而是一种活动方式、一种发生和一种过程”。Bernhard Waldenfels, Das leibliche Selbst: Vorlesungen zur Phnomenologie des Leibes,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2000, p. 78. 胡塞尔放弃谈论一般的感觉(Empfindung)概念,而是讨论对感觉的双重把握,将感觉活动(Empfinden oder Empfindniss)与感觉材料看作第一人称视角体验的感觉的两个方面,反对脱离了第一人称视角的体验,脱离了主体切身进行的感觉活动,孤立地讨论感觉材料。正是在这种深入的分析中,胡塞尔深入到知觉活动的底层,讨论感性的被动综合活动。

以上分析了胡塞尔现象学对感觉问题的处理。我们分析并批评了反思模型,并追踪胡塞尔的研究,强调知觉体验与感觉要素的第一人称视角体验的特征。在主体切身进行的知觉体验中,与感觉活动的被动综合进程相应,感觉材料也向着综合统一体即感觉内容的前进过程中。在对感觉问题的处理上,胡塞尔了突破了狭隘的“无形式的、纯粹给与的中立性材料”概念,进入对知觉感性层面的被动发生分析中。我们以上的分析说明了,胡塞尔对感觉的第一人称视角说明的转向,打开了现象学通向被动发生分析的入口。

(责任编辑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