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视域下的马克国主义中国化路径考察

作者:许冲 来源:现代哲学 发布时间:2016-04-08 阅读量:0

【摘要】延安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中共理论建设的需要。《解放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更是当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流媒介和载体,通过马克思主义实践资讯报道、革命导师生平事业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解读四种形式,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诠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实现了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为中国革命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南,拓展了以大众媒介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解放日报》;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7660(2010)02 - 0054 -05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强调“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指导革命实践,这是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中共理论建设的需要。中共既要解决由于党的迅猛发展而造成的组织不巩固,也面临着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所强调要对马克思主义“在各个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并将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的历史任务,同时还必须应对蒋介石所谓“中国之命运”的政治攻击和理论挑战。194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指示,要求各抗日根据地的报纸杂志要坚持“宣传马列主义,用马列主义解释中国历史与现状,并指导干部的学习”,《解放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运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其根本历史使命。本文拟通过对《解放日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四种形式及相关内容的考察,以期从中窥见延安时期大众媒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选择的方式及其积极作用。

一、报道马克思主义实践资讯,推进马克思主义具体化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传人并影响中国,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还包括对中国革命具有直接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相关实践资讯,生动、丰富、详实的苏联反法西斯主义战争和延安时期中共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等相关实践资讯,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这些丰富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现实土壤,与其相关的各种资讯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丰富内容。

在《解放日报》的通讯报道中,国际版重点宣传报道了苏联卫国战争,从多方面展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反法西斯主义斗争。一方面,苏联红军每月战况是《解放日报》的重点刊登,它以大量新闻通讯全面展现苏德战场的发展态势。据笔者统计,1942年8月,在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宣传中,《解放日报》一个月内刊发45篇通讯,集中宣传红军的战略战术、辉煌战绩和英勇事迹;在对有关苏联人民开展游击战的报道中,刊发通讯达43篇之多,就游击队发展壮大、游击战术、根据地建设、游击队战果做了全面介绍和解释。同时,苏德战场是实践运用和检验马克思主义的“试验场”,《解放日报》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苏联军事实践和理论也进行积极报道和全面解读。从1941年6月27日到12月2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人民是正义战争胜利的源泉》、《游击战在苏德战争中的作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苏联国防经济》等社论16篇,并以大量时评纵论各路红军不同时期的攻势,从政治、经济、战略、战术方面直接分析和评价苏德战场,这些实践资讯及其富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传播,对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战争具有直接示范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革命导师忌辰、诞辰纪念和庆祝十月革命节、红军节,是苏联和中共政党活动中的大事。它是本着现实趋向来缅怀革命导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历史经验,以进行政治传播和开展政治动员的一种有效的政治仪式。《解放日报》以此为契机,介绍苏联万人纪念列宁、瞻仰列宁遗体,并在克里姆林官召开纪念大会等一系列消息,转载了1942年到1944年以及1946、1947年斯契尔巴科夫和亚历山大洛夫发表列宁逝世周年纪念演讲词全文,号召全党“在列宁的旗帜下继续前进”。同时,还发布了苏共中央和真理报庆祝红军节口号,刊发了斯大林检阅军队以及苏联各界组织庆祝活动、开展劳动竞赛、慰问前线等活动的消息。在国内,《解放日报》着重报道了中共组织的各种纪念集会、纪念晚会,发布了中共庆祝十月革命节、红军节的贺电以及毛泽东、朱德等人的纪念文章和广播演讲,号召向苏联红军学习,宣传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要求全党借纪念活动,“纪念马克思,学习马克思主义”,以期真正实现马克思、列宁纪念活动的意义,即掌握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武器,应用它去实现马列主义的伟大理想。

与此同时,《解放日报》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对延安整风运动这一中共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进行了全方位的传播。《解放日报》以“反对主观主义、倡导实事求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宣传重点,按照整顿党风、学风、文风三个阶段依次展开报道。据笔者统计,1942年《解放日报》除发表与整风相关的37篇社论(或代论)、86篇论文、34篇学习方法之外,还有的放矢地宣传和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为全党整风提供舆论准备和思想指南,发表新鲜及时的动态新闻消息300多篇,次年发表130篇之多。这些新闻通讯,不仅包括中共领导整风的各种工作部署和总结,也反映了各级群众学习文件、积极讨论、检查工作、自我批评、改进工作等情况,如《学习浪潮澎湃,各机关学校制定计划阅读文件》、《反省自己考察别人,工会妇联改进学习办法》,全方位展现了陕甘宁边区以及其他各个革命根据地机关、学校、部队、工厂等开展整风运动的全貌。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共在全党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重要方式和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实践过程,《解放日报》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和中国的实践运用及相关实践资讯报道,传播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在中苏两党、两国的实践中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介绍革命导师生平事业,以领袖传播增进理论认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离不开革命导师的现实主体条件,传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革命导师的人生历程和理论发展轨迹,是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精神品质的重要选择,也是增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契合度并提高认知度的有效方式。

基于开展全党理论教育和思想动员、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解放日报》大量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生平、著述和生活往事。1941年, 《解放日报》刊登《马克思夫人燕妮》一文,描述了马克思的“亲爱的伴侣、忠诚的助手”如何历经艰难“参与丈夫的民主信仰”。1943年,温济泽在《马克思的生平》纪念文章中,介绍了马克思个人成长和理论发展轨迹以及他对中国问题的思考,指出“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和一切被压迫民族的救星”。从1942年8月29日起,高尔基撰写的回忆录《列宁》在《解放日报》陆续刊发,作者通过回忆列宁的革命活动以及与列宁交往,生动、逼真而又深刻地展现了一个“胸怀浩阔、人品崇高、立场坚定、行动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形象,强调列宁虽然死了,但他的理性和意志的继承者是活着的,并且胜利的工作着。同年,农泉在《列宁的家庭关系》中描述了在政治生活和革命事业之外的列宁。1944年,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二十周年讲话中指出,列宁不仅具备理论的力量,还具备无产阶级实际工作的和组织工作的经验,是俄国共产党(布)底组织者和领导者。1941年, 《解放日报》刊登了《恩格斯(自然界底辩证法)的著作大纲》,罗列了历史的绪论、黑格尔以来在德国理论上的发展的行程、作为总的联系底辩证法、诸科学的相互关系、关于个别的诸科学部门和他们的辩证法的内容概要等五个方面内容。1945年,在《列宁的著作出版过多少本?》一文中,介绍了列宁的著作共出版一亿四千两百万本,简要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论著。此外,鉴于中苏两党的特殊关系,以及作为当时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和卫国战争的领导者——斯大林是《解放日报》国际报道的重心之一,《解放日报》全面报道了斯大林的外交活动以及参加纪念十月革命节、红军节、胜利节、五·一节等活动消息,重点报道了中苏两党围绕中共建党周年纪念和十月革命纪念的活动,号召“永远巩固中苏人民友谊”。

《解放日报》以领袖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选择,借助生活化、常识性的史实内容,使得马克思主义创立者和革命领导者的奋斗历程和光辉形象得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轨迹得以明晰,在常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和劝服之外,以通俗可感的方式增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

三、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是为中国革命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源泉, 《解放日报》坚持联系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和相应观点做了有针对性地介绍和宣传,为延安时期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指针,增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度。

一方面,《解放日报》联系整风运动这一当时最大的革命实践,极富针对性和现实性地刊登革命导师的相关文本。如《恩格斯论现实主义》,强调“现实主义是除开细节底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突出无产阶级文学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列宁《论我们的报纸》,强调报刊要“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要“多接近些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在事实上在其日常工作实际中怎样建设新的东西”;《列宁论群众观点》,强调“政治开始于千百万群众所长的地方。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列宁论党报》,指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还是集体的组织者”。1942年,《解放日报》刊登了斯大林的《斯大林论党的布尔塞维克化》,提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具备“十二个”必要条件;在党风整顿中,还发表了《斯大林论领导与检查》,敦促共产党要将教育群众和向群众学习相结合;同时,为明确自我批评的重要性,《解放日报》汇集斯大林相关文章和报告,强调在反对和肃清官僚主义中要检查自我批评,不要将自我批评庸俗化。这些文章不仅对于整顿文风、党风,廓清党内各种错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具体的经验和理论指导,有助于中国革命经验的习得和总结。

另一方面,《解放日报》介绍并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具体工作方法。如在编辑工作上,要选择好主题、发挥好主题并在文艺上认真修饰;在工作方法上,“精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方法是每个同志都要学习的,同时要“善于依据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来研究新的局势和新的任务,善于用马克思方法分析新的具体局势”;在学习研究方法上,把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和“具体化”是一种重要工作方式,要把研究工作和学习当作“生活斗争中的一种武器”,一切研究工作和学习不能脱离实际,要“由革命斗争的实际来决定”。

此外,国外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理论文章也是《解放日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如1942年,《解放日报》刊登了米丁的《列宁与斯大林论德国帝国主义》、亚·加加林的《列宁与哲学》、库兹明的《自由与必然》。为配合整风,中共中央还补发了《联共党史结束语》、《斯大林论平均主义》等文章作为整风文件,要求全体党员学习和研究。1943年,刊登了《列宁、斯大林等论十月革命》、曼努意斯基的《论反对统一战线中的机会主义》。1945年,刊登了华西里也夫的《论科学的预见》、加里宁的《关于精通马克思列宁理论》。1946年,刊登了瓦尔加的《土地改革与民主》与《资本主义世界战后工业循环问题》、巴尔梯斯基的《论爱国》。这些文章都是研习、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成果,是各国革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经验总结。

《解放日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相关理论和具体思想方法的深入传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中共领导的革命实践提供了理论源泉和方法论,适应了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资源。

四、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解放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和理论形态的转换,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是其根本历史使命。在《解放日报》的版面中,指导性、思想性和理论性最强的部分就是各种评论文章和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和发展的著述。1942年,《解放日报》刊登了《新哲学的实际应用问题》一文,指出运用辩证法唯物论必须坚持三个步骤,即“收集丰富的材料”、 “对收集的材料加以精细的分析”、“对现实的运动作适当的‘叙述”’。同年,艾思奇在《关于唯物论的几段杂记》中指出,“谈唯物论很容易,使思想成为唯物论性的,却很难。”只有运用分析和综合的认识方法,才能寻找到“具体的历史的实际”,综合经验为理论。这是实践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和路向。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纯粹思辨的理论,而是具体的实践的指针。1943年,艾思奇再次撰文指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争,都不是纯理论的斗争,而是和党的一定实际任务紧密联系的。”陈伯达则强调,“我们在整风中应用辩证法去了解历史,了解情况,作为革命行动的方向,这是我们整风的基本目的之一”。

同时,革命实践告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和立场,更是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关键。《解放日报》积极组织马克思主义党风、学风、文风的学习和讨论,并不断总结延安整风运动的经验,推进其理论化的上升运动。1942年1月16日,王子野在《马克思的治学方法》中号召,学习马克思在科学研究上坦白公正、光明磊落的态度,既要虚心,又要实事求是不“夸夸其谈”,还要极端认真和慎重,方能掌握唯物论的辩证法这一马克思最锐利的武器。1月2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强调只有用“创造的、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才能“在提高全党理论水平上,在反对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事业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上,有了真正的转变”,这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12月19日,沈友谷在《列宁怎样反对主观主义》中,再次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把那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东西”归纳起来,即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反对主观主义,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1943年5月5日,柯柏年撰文进一步总结,提出要坚持“不自以为是、不夸夸其谈、不硬套公式、不粗枝大叶、不脱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才能实事求是的对革命事业有所贡献。可见,“学习是胜利的条件”,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应对当前艰难复杂的历史时代,才能找到行动的指针。

中共的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只有转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借助《解放日报》这一大众媒介,中共知识精英深入解读、诠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成为推进这一理论进程的主要力量。

五、余论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之所以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载体和路径选择,除了上述四条路径的合理运用之外,还与《解放日报》自身的特色相关。其一, 《解放日报》作为党报,坚持党性、群众性、组织性、战斗性使其成为“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重要武器”和“组织和领导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工具”,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其二,《解放日报》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三位一体”的传播方式和多元化的流通机制,保证了无条件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央的政策和路线。其三,《解放日报》具有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创造集体,党中央不仅决定“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以广宣传,是为至要”,而且党的领导人和理论工作者都是撰稿人,毛泽东为其撰稿达40篇之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主体条件。其四,《解放日报》响应党的“全党办报”号召,引导创办墙报、黑板报,开展各种讨论活动,并利用其他传媒资讯和报道进行参考报道,以各种延伸形式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

以《解放日报》为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历史作用。它凸显了以指导实践为诉求,以理论内容和实践资讯传播相结合,以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为旨归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色,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输入和研习,又带来了思想方法的传授,还有成功实践的感召和激励。更为重要的是,它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在理论与实际的高度契合中科学指导了中共领导下一系列重大革命实践,也在一定意义上破除了长期困扰中共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羁绊,创造了中共“由幼年到成年的大飞跃”的条件。

当然,《解放日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比如有限的30公里发行传播区域和最高7600份的发行量,延安地区普遍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创刊初期党性不强和工作方法上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能力。

(责任编辑 欣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