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近年究心辽、金、元三代学术研究,平日研读中华书局本三《史》([元]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元]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觉其中有必要辨证者,遂作札记若干,以就教于方家。诸条之排列,以在三《史》中先后顺序为序。
【关键词】《辽史》;《金史》;《元史》;学术史;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3)04-0122-04
一、《辽史》读札
1.《太祖纪下》:“(神册)五年春正月乙丑,始制契丹大字……九月……壬寅,大字成,诏颁行之。”(册1页16)
按: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卷1云:“《永乐大典》引《纪异录》云,渤海既平,乃制契丹大字三千余言,在天显元年。与《纪》异。”按,太祖神册五年为公元920年,天显元年为公元926年,相隔六年。又,清金门诏《补三史艺文志·经部·小学类》著录曰:“太祖《契丹大字》,耶律庶成制。”按,金氏所云撰者误,耶律庶成主要生活于圣宗、兴宗朝,由其弟耶律庶箴卒于道宗大康八年(1082)推论,太祖时庶成盖尚未出生。王仁俊《辽史艺文志补证》袭之,亦误。黄任恒《补辽史艺文志》,不误。
2.《穆宗纪上》:“天禄五年秋九月癸亥,世宗遇害,逆臣察割等伏诛。丁卯,即皇帝位。群臣上尊号曰天顺皇帝,改元应历。戊辰,如南京。是月,遣刘承训告哀于汉。冬十一月,汉、周、南唐各遣使来吊。乙亥,诏朝会依嗣圣皇帝故事,用汉礼。”(册1页69)又,《仪卫志四》:“穆宗应历元年,诏朝会依嗣圣皇帝故事,用汉礼。”(册3页920)
按:嗣圣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尊号。《续文献通考》卷96《王礼考》云:“世宗天禄五年十一月(穆宗已即位),诏朝会依嗣圣皇帝故事,用汉礼(互见‘朝仪门’)。臣等谨按:《仪卫志》作应历元年,误也。”按,穆宗“应历元年”与世宗“天禄五年”为同年(951),十一月时世宗已崩,诏书当为穆宗所发,故应属穆宗朝事,《续文献通考》所辨反误。
3.《景宗纪上》:“(保宁八年十二月)戊午,诏南京复礼部贡院。”(册1页96)
按:是年(公元976)诏南京复礼部贡院,当为辽代科举正式实行“省试”之始。然辽代正式实行科举当在此之前,《辽史·室昉传》载:“会同初,登进士第,为卢龙巡捕官。”证明在太宗时即已科举取士。故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3所谓:“太祖龙兴朔漠之区,倥偬干戈,未有科目。数世后,承平日久,始有开辟。”实非确论。
4.《道宗纪一》:“(清宁元年十二月)戊戌,诏设学养士,颁《五经》传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册1页253)
按:《辽史·百官志四·南面京官》载:“五京学职名总目:道宗清宁五年,诏设学养士,颁经及传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员。”与《道宗纪》所载不符。中华书局本《辽史》卷48校勘记云:“清宁五年诏设学养士。按《纪》,诏设学养士在清宁元年十二月。”清厉鹗《辽史拾遗》卷16《补选举志》亦云:“《续文献通考》曰:‘辽太祖时,置上京国子监,设祭酒、司业、监丞、主簿。时南京立太学,圣宗统和九年八月,以南京太学生员寖广,特赐水硙庄一区。道宗清宁五年,诏设学养士,颁《五经》及《传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六年六月,中京置国子监。’鹗案:南京太学赐水硙庄一区,《辽史·本纪》系统和十三年九月事;诏设学,颁《五经》传疏,系清宁元年十二月事。王圻所引,年月误矣。”
辽、金、元三《史》读札《现代哲学》2013年第4期二、《金史》读札
1.《熙宗纪》:“(皇统元年二月)戊子,上亲祭孔子庙,北面再拜。退谓侍臣曰:‘朕幼年游佚,不知志学,岁月逾迈,深以为悔。孔子虽无位,其道可尊,使万世景仰。大凡为善,不可不勉。’自是颇读《尚书》、《论语》及《五代》、《辽史》诸书,或以夜继焉。”(册1页76—77)
按:熙宗祭庙时间,《金史·礼志八·宣圣庙》亦认为在“皇统元年二月戊子”。《金史·孔璠传》则以为在是年“三月”:“皇统元年三月戊午,上谒奠孔子庙,北面再拜,顾谓侍臣曰:‘朕幼年游佚,不知志学,岁月逾迈,深以为悔。大凡为善,不可不勉。孔子虽无位,其道可尊,万世高仰如此。’”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114、《续通考》卷48《学校考》、《续通典》卷53《礼典》等均亦以为在“三月”。未知孰是。
2.《熙宗纪》:“(皇统二年正月)壬子,衍圣公孔璠薨,子拯袭。”(册1页78)
按:璠之卒年,元陈桱《通鉴续编》卷16、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115均以为在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即金之“皇统二年(1142)”;而《金史·孔璠传》则云:“皇统三年,璠卒。子拯袭封,加文林郎。”与《熙宗纪》所云年代不一,《续通志》卷536《孔氏后裔传》与之同。
3.《海陵纪》:“(正隆元年,1156)二月癸酉朔,改元正隆,大赦。庚辰,御宣华门观迎佛,赐诸寺僧绢五百匹、彩五十段、银五百两。”(册1页106)
按:《金史·章宗纪三》载“二月……庚午,御宣华门,观迎佛”,事在“承安二年(1197)”,属章宗事,与海陵王“观迎佛”事为二事。
4.《世宗纪上》:“(大定三)七月庚戌,太白昼见。以太子太师宗宪为平章政事,以孔总为袭封衍圣公。”(册1页132)
按:元陈桱《通鉴续编》卷18亦以为“金以孔总袭封衍圣公”在“孝宗皇帝隆兴元年(金大定三年,1163)”之“秋七月”。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121及《续通志》卷49所载同。(日)今关寿麿《宋元明清儒学年表》以为“金以孔总为衍圣公”事在宋孝宗淳熙七年(即金大定二十年,1180),或误也。
5.《章宗纪一》:“(大定二十九年,1189)秋七月……辛巳,诏京、府、节镇、防御州设学养士。初设经童科。”(册1页211)
按:据《金史·选举志一·经童科》,金代“经童科”经历了一个初设、废置、复置的过程,云:“初,天会八年(1130)时,太宗以东平童子刘天骥,七岁能诵《诗》、《书》、《易》、《礼》、《春秋左氏传》及《论语》、《孟子》,上命教养之,然未有选举之制也。熙宗即位之二年,诏辟贡举,始备其列,取至百二十二人。天德间(1149—1153),废之。章宗大定二十九年,上谓宰臣曰:‘经童岂遽无人,其议复置。’”故《章宗纪》云大定二十九年“初设”之说,盖误也。
6.《章宗纪二》:“(明昌六年八月)己巳,以温敦伯英言,命礼部令学官讲经。”(册1页236)
按:温敦,女真姓。温敦伯英,生平无考。《金史》曾为二“伯英”立传,一为《文艺传上》所立之《杨伯仁传》,称:“杨伯仁,字安道,伯雄之弟也。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天德二年,除应奉翰林文字。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一为《循吏传》所立之《张彀传》,称(页2770—2771):“张彀,字伯英,许州临颍人。大定二十八年进士,调宁陵县主簿……兴定元年,以疾卒。”杨、张二“伯英”,盖与此处“温敦伯英”或皆非指同一人。
7.《章宗纪四》:“(泰和四年二月,1204)癸丑,诏刺史,州郡无宣圣庙学者并增修之。”(册1页267)
按: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119、《续通志》卷53等所载同。《续文献通考》卷48《学校考》则以为事在“承安四年(1199)二月”,或误也。
8.《选举志一·进士诸科》:“正隆元年(1156),命以《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始定为三年一辟。”(册4页1135)
按:《续文献通考》卷34《选举考》云:“正隆二年(1157),以《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明昌二年(1191),改令《五经》、子史内出题。”与《金史》等所云“正隆元年”之说不同。
9.《选举志一·进士诸科》:“(大定)二十八年(1188),复经义科。”(册4页1136)又,《选举志二·文武选》:“经义进士。皇统八年,就燕京拟注。六年,与词赋第一人皆拟县令,第二人当除察判,以无阙遂拟军判……大定二十八年始复设是科,每举专主一经。”(册4页1163)
按:《续文献通考》卷34《选举考》亦云:“二十八年,复经义科,申定试期……旧制,试女直进士在再试汉进士后,是年以复设经义科,更定是制。”《金史·选举志一·进士诸科》则以为在“二十九年”(1189),云:“旧制,试女直进士在再试汉进士后,大定二十九年以复设经义科,更定是制。”或非也。
10.《徒单镒传》:“(大定)十五年,诏译诸经,著作佐郎温迪罕缔达、编修官宗璧、尚书省译史阿鲁、吏部令史杨克忠译解,翰林修撰移剌杰、应奉翰林文字移剌履讲究其义。”(册7页2186)
按:所译诸经,目不可考。清金门诏《补三史艺文志》著录《五经译解》一书,注曰:“大定年诏温迪罕缔达、宗璧、阿鲁、杨克忠译解,移剌杰、移剌履讲究其义。”又著录《四书译解》一书,注曰:“温迪罕缔达、宗璧、阿鲁、张克忠等译,一作杨克忠。”龚显曾《金艺文志初录》亦著录此二书,均以为此次译经所成即《五经译解》、《四书译解》,未知所据。又,金氏、龚氏又著录《女直字孝经》一书,注曰“大定年译”或“大定间译”。按,世宗大定年间,译经活动有明确记载者有十五年(1175)和二十三年(1183)两次,二十三年译经所进《五经》、诸子等书中不包括《孝经》,则《女直字孝经》或为十五年所译。
11.《孔元措传》:“承安二年正月,诏元措兼曲阜县令,仍世袭。”(册7页2312)
按:《金史·章宗纪二》以为“特命袭封衍圣公孔元措世袭兼曲阜令”事在“二月”,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121、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130、《续通志》卷52等所载同。
三、《元史》读札
1.《文宗纪五》:“(至顺三年正月)壬午……封孔子妻郓国夫人亓官氏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册3页799)
按: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119云:“至顺三年(1332),封先圣夫人,制曰:‘我国家惇典礼以弥文,本闺门以成教,乃睠素王之庙,尚虚元嫓之封,有其举之,斯为盛矣!大成至圣文宣王妻亓官氏,来嫔圣室,垂裕世家,笾豆出房,因流风于殷礼;琴瑟在御,存燕乐于鲁堂。功言邈若于遗闻,仪范俨孚其合德。作尔袆衣之象,称其命鼎之铭。噫!秩秩彝伦,吾欲广《关雎》、《鹊巢》之化;皇皇文治,天其兴河图凤鸟之祥,可特封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朝廷之制颁布时间,各家差异较大:清孙承泽《元朝典故编年考》卷7及毕沅《续资治通鉴》卷206以为在“至顺元年(1330)”;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2以为在“至顺二年(1331)”,柯劭忞《新元史·文宗纪下》与之同。
2.《祭祀志五·宣圣》:“阙里之庙,始自太宗九年(1237),令先圣五十一代孙袭封衍圣公元措修之,官给其费。而代祠之礼,则始于武宗。”(册6页1899)
按: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121《祀孔子》载:“《祭祀志》:阙里之庙,始自太宗三年(1231)。”与《元史》所载不符。
3.《杨惟中传》:“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克宋枣阳、光化等军,光、随、郢、复等州,及襄阳、德安府,凡得名士数十人,收伊、洛诸书送燕都,立宋大儒周惇颐祠,建太极书院,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册11页3467)
按:关于太极书院的创建年代,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据明人孙承泽《元朝典故编年考》认为在太宗八年(1236),周良霄《赵复小考》一文据郝经《太极书院记》,认为太极书院当创建于窝阔台十二、十三年(1240—1241)间。(日)今关寿麿《宋元明清儒学年表》则将“蒙古杨惟中与姚枢谋建太极书院于燕京,延赵复为师”一条,系于“宋理宗嘉熙二年”,即公元1238年,为又一说。
4.《张文谦传》:“(至元)十九年(1282),拜枢密副使。岁余,以疾薨于位,年六十八。”(册12页3697)
按:文谦之卒年,元人虞集《张氏新茔记》云:“至元二十年(1283)二月壬申,公薨。”(载元苏天爵《元文类》卷30)与《元史》所载有异。
5.《许衡传》:“至元二年(1265),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衡乃上疏曰:‘臣性识愚陋……’书奏,帝嘉纳之。”(册12页3718—3726)
按:考许衡上疏所言,与其《时务五事》一文所载恰合,惟文字略有差异。然《鲁斋遗书》卷13《考岁略》、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66《治道》、清孙承泽《元朝典故编年考》卷2《大儒时务书》等,皆以《时务五事》之上在“至元三年(1266)”,而非如《元史》所言在“至元二年”。待考。
6.《吴澄传》:“皇庆元年(1312),陞司业,用程纯公《学校奏疏》、胡文定公《六学教法》、朱文公《学校贡举私议》,约之为教法四条。”(册13页4012)
按:据元人危素《临川吴文正公年谱》及虞集《道园学古录》卷44《临川先生吴公行状》,吴澄陞国子司业、定教法四条事均在武宗至大四年(1311)。《元史》本传以为在仁宗皇庆元年,概据揭傒斯《神道碑》之说:“仁宗即位,进司业,乃损益程淳公《学校奏疏》、胡文定公《大学教法》、朱文公《学校贡举司议》,为教四条:一曰经学,二曰行实,三曰文艺,四曰治事。”按,仁宗即位之年,即皇庆元年。
7.《袁桷传》:“泰定四年(1327)卒,年六十一。”(册13页4026)
按:据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9《袁文清公墓志铭》:“泰定初,辞归。四年八月三日,以疾终于家,享年六十有二。”则认定袁桷之卒年一致,而生年较《元史》所载要早一年。
8.《敬铉传》:“(敬俨)叔祖铉,与太原元好问同登金进士第,国初为中都提学,著《春秋备忘》四十卷,仁宗朝命刻其书,今行于世。”(册13页4096)
按:明朱睦《授经图义例》卷16,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2,清倪灿、卢文弨《补辽金元艺文志》等,皆著录“《春秋备忘》十卷、《续备忘遗说》三十卷”,或《元史》所言“四十卷”乃合二书而言。又,清金门诏《补三史艺文志》著录“敬俨《春秋备忘》四十卷,一作敬铉”,误。清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作“四十卷”,注曰:“一作四十六卷,一作三十卷。”清朱彝尊《经义考》卷193据吴澄《春秋备忘序》,作“三十卷”,注曰“佚”。
9.《张特立传》:“(宪宗三年,1253)癸丑,特立卒,年七十五。中统二年,诏曰:‘中庸先生学有渊源,行无瑕玷,虽经丧乱,不改故常,未遂丘园之贲,俄兴窀穸之悲。可复赐前号,以彰宠数。’”(册15页4476)
按:《金史·张特立传》云:“后卒癸丑岁,年七十五。”与《元史》同。柯劭忞《新元史·张特立传》则云:“至元三年卒,年七十五。”以为特立卒年在1266年,未知所据。然中统二年(1261)诏书之颁布,当在特立卒后,故其卒年当在此前,《新元史》之说盖误也。
(责任编辑 杨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