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此次专题研修学习,我受益匪浅。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要求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制度规范下,各方利益主体行使权力,通过权力制衡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结合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我从学校治理层面、二级学院治理层面、专业群治理层面以及治理技术层面提出个人感想。
一、协同共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高职院校既要考虑学校、教师、学生等内部相关者的利益,也要考虑政府、行业、企业等外部相关者的利益。只有建立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治理的组织架构、议事规则和运行制度,才能实现各方的不同主张,激发各方活力。
第一,明确学校发展目标,科学制定规划,完成计划。依托信息化平台,对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各方向、维度目标进行梳理并建立目标体系,再将目标体系具化为任务和项目,明确完成标准和时间,按周期进行测量管控,有效保证任务项目的完成。将“双高计划”建设任务分解至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形成各部门的工作目标与重点,制定部门和个人年度考核标准。通过信息化平台全程监测目标执行情况,对部门和个人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诊断、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二,内外联动,创新政校行企合作长效机制。成立由政府、学校、企业、校友、社会知名人士等各方代表组成的理事会,注重理事会各方人员所占比例,优化理事会人员结构,对学校发展规划、专业设置等进行顶层设计,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深度融合。确定例会制度和决策机制,尤其侧重保障企业行业在学校专业调整、专业群组建、人才培养计划等与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相关议题上的话语权,强化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适配度。通过与企业联合建设工程师学院、大师工作室、开展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与区域管理部门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高职院校发展融入区域发展规划,增强职业教育对区域发展的人才支撑作用,形成政校行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
第三,民主管理,保障基层师生治理主体地位。定期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建立校务公开平台,畅通师生发声渠道,落实师生、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不应忽视应届和往届毕业生的治理权,对毕业生进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指向性相关问卷调查,根据其实习、就业经历反馈,改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二、权力下放,激发二级学院活力
推进校院二级管理改革,扩大二级学院管理自主权,有利于调动二级学院和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完善制度,优化机构。在学校层面出台学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工作实施办法和二级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职责及议事规则规定,完善放权的顶层设计,廓清二级学院职权范围,对二级学院日常管理运行起规范、指导和监管作用,使权力行使有制度可依。健全二级学院各管理机构,独立设置教务处、教育督导处、校企合作处、创业学院等,在各部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形成教育管理合力。
第二,训育结合,打造学习型领导班子。加强对二级学院领导班子的管理培训工作,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理论、管理理论、思想政治理论等读书分享会,培养终身学习习惯,打造具有开阔视野、先进治理理念和开放思维的领导班子。在二级学院内部构建党总支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三,下放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现状与优化策略实权,以促绩效改革。将绩效分配、人事管理、职称评定、经费拨款定额标准等人、财、物权下放到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根据自身特点深化奖励性绩效工资,二级学院自主分配改革,以优绩优酬为原则,实现高质高聘,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构建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绩效改革新机制,强调日常考核与重点工作任务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部门单位考核结果和干部个人考核结果相挂钩。
三、标准制定,完善专业群基层治理
专业群的建设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石,也是“双高计划”的重点任务。
首先,确定专业群组建标准,健全所属二级学院内部治理机构。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趋势和区域产业布局,在学校已有专业基础上调整、废止、新建有关专业,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组建专业群教学委员会、教材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定期召开例会,充分发挥审议、评定、指导和咨询作用。委员会成员应由校外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二级负责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组成,指导专业群动态更新、模块化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聚集委员会成员各方资源,探索混合所有制学院办学模式,要求每个专业群至少建立一个高端产教融合平台,形成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其次,制定专业群教学有关标准,确定专业群建设目标抓手。制定专业群内开展教学、课程、实践等教学活动建设与评级标准,开发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使专业群基层建设有方向和标准可依。与人社部、行业组织和行业内标杆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职业资格标准、技能等级认定标准、技能培训标准等,并将其运用于教学过程。政校行企共建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除供专业群使用之外,还要对外开展有关技术技能培训活动,培养与输送初、中、高级职业等级人才,提升专业群服务社会的能力。
最后,培育考核并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选聘新教师,完善学校新教师入职培训、骨干教师能力提升、专业带头人培育三级教师发展培育体系。教学与技能实操能力并重,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双向流动制度,交流时间可换算为教师发展培训学时,计入绩效考核成绩。根据专业群教学需要,建立高水平、结构化的跨组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着力开发专业群课程标准和教材、技能实操标准,深化“三教”改革。
四、数字赋能,健全问责追责制度
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要求使用社会最前沿的技术来提高治理效率,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数据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治理效率并为实现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以信息化促进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切实提高工作效能。建立数字化校务管理平台,克服部门主义、碎片化治理等问题,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家庭、教师等协同治理平台,便捷快速地为师生提供服务,实现师生“最多跑一趟”。
其次,用数据“说话”,提高决策科学性。依托大数据,建立学校大数据分析与专家决策系统、教育数据监测与评估系统,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分析教育风险、教育舆情,完善应急机制,防范化解潜在教育危机,促使高职院校从以往“凭借经验的粗放管理”转向“依靠数据分析的集约治理”。
再次,利用信息技术明确权责,完善治理追责机制。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智能技术加强“数据确权”,将数据精准推送至各权责部门,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并加强相互制约与监督,切实解决由于权责界定模糊而产生的各部门“互相推诿”现象。完善问责机制,将治理行为与治理主体的考核、奖惩、选拔和岗位调整等对接,与单位的综合考评、经费分配和招生计划分配等挂钩,以加强问责的震慑力。利用链式时间戳标记某一时刻的数据结构,形成时序区块,实现治理数据信息可追溯且不允许被篡改,从而实现治理行动轨迹的全程追踪溯源,健全追责机制建设。
最后,依靠信息技术助力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透明度建设。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现状与优化策略引入区块链点对点传输技术和分布式账本技术,构建多元参与的分布式教育治理网络,解决各治理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中心服务器对数字的绝对控制权,提升参与和透明程度,促使大学治理层级更加扁平化、多元化。数字治理平台的建设为多元主体参与学校治理提供渠道便利,校务治理信息公开越充分越能保障治理主体有效参与学校治理,体现学校治理透明度,降低治理腐败事件出现概率,提高学校廉洁程度,将以往“拍脑袋”作决定和“黑箱”管理操作转化为可视化和透明化的现代治理。但应注意的是,在使用数据时应注意个人隐私的保护,避免数据滥用和泄漏。具体包括规范信息采集过程、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措施、明确数据使用动向、推动数据保护有关法规制度制定、明晰各治理主体在数据使用方面的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