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工作机制,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

原创:古扎力·那迪尔 来源:中国民政人才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3-05-26 阅读量:0

基层民政工作的工作范围越趋广泛,所需要的资金投入量也不断增大,政策也越来越完善,对基层民政干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做好基层民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开展民政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来服务经济建设。

一、立足困难群体,提高社会保障工作效果

要立足于困难群体本身,通过采取新方法和措施,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果,以推动改革、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在进行民间组织管理时,要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中介组织、民间组织以及相关社会公益组织建设上来。

二、主动维护社会稳定

民政工作与社会稳定之间历来就是不可分的。村民自治工作对于维护基层政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又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还要注重社区建设,大力拓展社区服务,美化社区环境,为居民生活创造安定祥和的环境。同时,还要重视救火救灾工作,解决群众吃穿住行医难的问题,提高群众基本生活质量。

三、自觉为群众百姓提供服务

为了让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应当建立保障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以临时救助为辅的政策、服务以及资金保障等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新时代的民政工作,必须牢记“为民”初心。民政工作是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编织的一张“安全网”。新时期的民政工作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民政的兜底保障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制度安排,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入推进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坚决打好最后的攻坚战。

要把更好地为特殊群体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多办雪中送炭的实事,少做锦上添花的虚功,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让他们少一分忧愁、多一分欢乐。要聚焦群众关切,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老有所养、困有所助、逝有所安等问题,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救助、养老、殡葬等群众关切的民生事项办好,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是民政部门的基本职责。必须采取得力举措,坚持应保尽保,坚持保基本、兜底线的基本原则,改革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统筹整合社会救助资源。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坚守服务人民群众的初心,担当干事创业的职责使命。

要高举改革旗帜,健全社会救助、儿童关爱、社会组织、社区治理等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以改善乡村民政服务为重点,切实解决各项惠民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