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

作者:黄莉 刘长新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 发布时间:2016-07-21 阅读量:0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是突破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代要求。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找准着力点,通过有效途径重点突破,并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

[关键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点;路径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2-0004-04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针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特别是在突破发展难题方面,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并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要求。紧紧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代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新形势下,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找准着力点,通过有效途径重点突破,系统推进。

一、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抉择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内外竞争格局变化的战略需要,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化理论认识的结果。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是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深化理论认识的结果。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党的十四大提出,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使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党的十五大又把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又根据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把它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必然的和自然而然的了。

2.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新形势新环境的必然选择。伴随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发展方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国内看,一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一系列问题难以持续。我国目前基础性资源相对萎缩,对外部资源依赖越来越明显,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还在继续强化,过分依赖于工业的产业结构,将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传统的发展方式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了投资和出口依赖症。这些都表明,我们很难依靠传统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阶段和动力转换的重要时期。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我国原有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新的优势正在发酵和形成阶段。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的数据,十多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增长近四倍。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特征日益明显,廉价劳动力将不复存在,商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会明显下降。从土地价格看,2011年末,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是2005年末的2.4倍,其中,商业服务、住宅、工业地价分别比2005年上涨174%、267%、32.5%。面对新形势,特别是伴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越是经济增长压力增大,创新驱动力就会不断增强,我国必须以转型驱动发展。三是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步增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分配的不公平特别是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往往导致社会不稳定。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复苏将面临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明显调整,全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出现大的变化,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五个方面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针对中国的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对我们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更加紧迫的要求。

3.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在具备基本条件下的更高要求。近些年来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这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夯实了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不少有利条件。一是我国内需潜力巨大,亟待有效释放。我国内需市场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在突破目前的制度缺陷和结构矛盾约束下,市场潜力将会得到有效释放。二是新的竞争优势正在孕育和逐步显现。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优势呈现出劳动者素质持续提高、高素质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成本却相对较低的特点,这有利于我国在技术研发、信息服务等高素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方面,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凸显新形势下后发优势的新特点。三是城镇化加速,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和城乡消费升级。城镇化的提速涉及到城市人口规模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方面面,服务业、社会保障行业和一些消费行业会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城镇化过程会对农民的消费结构产生很大影响。四是“两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成绩显著,为发展的可持续性创造了重要条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为形成有效的资源环境约束机制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五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虽然十分艰巨,但实现了整个社会总体上的安全稳定。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进步举世公认。同时,由于我国改革发展进程的不平衡性,使累积的一系列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日益突出。但总体看来,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六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得以不断优化,成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而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发育和政府职能的加快转变,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与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这是对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继承和深化。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部署,必须把握“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的新要求。

1.从经济结构入手,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是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

结构调整必须以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一是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从我国发展实际看,未来的希望在于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根本在于扩大消费。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和稳定外需的同时,要着力形成主要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通过夯实居民消费基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改善消费环境,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二是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我国生活消费需求决定了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仍然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提供就业、获取财富的主要渠道,要推动工业由大变强。要使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还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从世界经济史看,经济发展并非简单的原有产业数量的增加,更是产业突变基础上质的飞跃。要推动产业内部升级,一方面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兴产业。要把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突破口。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新能源汽车,以及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努力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三是调整城乡结构,着力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从经验数据看,新增一个城市人口,至少带动50万元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城市人口的人均消费是农村人口的3倍。而且,城镇化的过程,还将推动人本身的变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是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农民问题的必然选择。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道路,在已经确立的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基础上,不断完善制度框架、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四是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要在区域整体、长远发展的视角下,把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产业发展上体现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通过空间集聚及加强区域经济联动等方式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发展;加快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攀升,投入边际报酬持续下降,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在逐步衰减,只有坚持创新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把创新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和全领域,才能破除发展障碍,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获得竞争优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要培育创新文化,营造氛围和环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前提是理念创新。必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创新的重大意义,支持和关注创新,逐步形成崇尚竞争、敢闯敢试的创新文化氛围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舆论环境,激发人们的思想活力。二是要强化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有重点地在重点领域建立一批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为解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及促进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供支撑,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三是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开放、创造与革新才能的人,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扎实的知识结构、很强的实践能力、强烈的开放意识、旺盛的创新动机和积极的团队合作意识。要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并通过聚集、培养、引进、市校矿合作、吸引人才回归等多种渠道促进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3.坚持“四化”同步,走协调发展之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四化”是一个整体系统,相互协调,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四化”之间进展不一、互动不够、带动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提速,但规模数量扩张特征明显、产能过剩,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放大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化率已经过一半,但目前两亿多农民工并没有真正融入城镇生活,城镇化为工业化创造需求、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供给的互动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必须着力解决好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问题,促进经营组织形式向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推动技术、资本流入,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必须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三、在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本动力来自改革开放。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加快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优化结构、促进创新和提高效益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市场机制的“倒逼”效应,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着力激发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把垄断行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各类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市场主体。进一步健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市场,深化土地等管理制度改革,发挥我国要素潜力和综合配置优势。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推进形成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以理顺中央地方财权与事权关系、规范转移支付、优化税制、完善预算制度为重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财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在新的国际竞争条件下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开放型经济作为一种根植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性的开放,是市场经济的典型形态和高度社会化的形式,是一个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在开放型经济建设中,必须把开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尽快改变经济发展不平衡;必须把开放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实现增长速度和经济转型相统一;必须把开放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活力。为此,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持续拓展优化发展空间,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和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调整和优化进口商品结构,积极引进高技术产品和先进装备。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加工贸易水平。努力扩大服务贸易,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开拓金融、保险、电信、商业、物流、软件等服务贸易领域,逐步提高服务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创新境外投资方式,积极探索实业投资与金融性投资、服务类投资结合,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跨国公司。

参考文献:

[1]简新华.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J].当代财经,2011,(11).

[2]马克.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J].新长征,2012,(12).

[3]吴敬琏,黄少卿.无锡经验: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4]胡鞍钢,鄢一龙.中国:走向2015[M].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5]张立群,陈昌盛,任泽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赵振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魏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