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励志的榜样

作者:潘淑琴 侯志水 来源:吉林大学 发布时间:2019-04-04 阅读量:0

领袖是可以学习的。领袖也是凡人,但比凡人经历得更多。领袖敢于在时代的洪流中搏击,敢于在曲折的前进道路中判断选择正确的方向,敢于在复杂多变的现实境遇中抓住机遇实现发展。领袖是超凡脱俗和卓越的代表。领袖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有着一个成长奋斗的过程。1969年年初,习近平15岁,在黄土高原的穷山沟里度过了七年的知青岁月,磨砺了心性,成长了才干,埋下了豪情与壮志。“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知青那一代人尽管已陆续“退出江湖”,但习近平作为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的核心,仍在意气风发地带领全国人民奋进在筑梦中华的伟大斗争实践中。新时代的青年,往往缺少“劳动与生产相结合”的经历,更无当年“上山下乡”艰苦奋斗的社会实践,因此可以说,当代青年要有所作为,知青习近平就是极好的励志榜样。

一、习近平的“知青故事”

年少的习近平和普通年轻人一样,也有过自己青春叛逆期和成长的迷茫。作为一个北京大院长大的干部子弟,习近平一下子被下放到偏僻的陕北延川梁家河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再加上一开始“水土不服”,习近在平思想感情上是相当接受不了的,开始是消极度日的,中间还一度跑了回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这样描写道:习近平曾经提到,初到梁家河时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逼下去的,没有长期观念,也没有注意团结问题。“老百姓对我印象不好”。后来经过姨姨、姨父教育,他努力跟群众打成为一片,一年以后“群众见我有所转变,对我也好起来。”这段经历,对习近平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时间,正是从少年到青年成长、确立世界观的关键期。由于政治的原因,在那个年代,习近平属于“黑帮家属”“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正如一位朋友说的那样:“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 “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 ”,“三个最”表明习近平在艰苦的环境当中,接受和经历住了时代风雨的洗礼,验证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艰苦的环境和插队劳动孕育了习近平的才干。梁家河当年有多苦?每一位在陕北插过队的知青都有深刻体会,农村生活必须过“四关”。第一是“跳蚤关”。村民回忆,习近平身上的包又红又大,再加上挠破的血和感染脓渗出,看上去很吓人。第二是“饮食关”。一是吃不饱,二是粗粮多。知青们开始不会粗粮细做,加上没有油水,肚子里总感觉空空的。蔬菜也很少,又懒于或短于“不会腌菜”,往往去老乡家里“挖”一碗“酸菜”,其实老乡家里也不“富余”。第三是“劳动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提到:刚到梁家河,我们就在基建队,主要任务是打坝、拉土,我们在北京都没有干过这样的活儿,干得不熟练,村民就手把手教我们。”……起初,我们连挑水都挑不好。一是掌握不好平衡,二是肩膀受不了。我们这些挑水都挑不好的知青,到了农忙的时候就得往山上挑粪,这是又累又脏的活儿。还要走那种“之”字形的羊肠小道,山路又窄又陡,所以劳动强度很大。第四是“思想观”。 确实,一下子从繁华的首都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高干子弟,变为与贫困农民一道下地干活的“泥腿子”,还吃不饱,境遇与落差太大,心里上很不适应,思想上存在很多疙瘩。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一待就是七年。在这七年时间内,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入了党,成为梁家河村支部书记,真心实意地努力工作,得到当地老乡的交口称赞。最后被推荐上了清华大学,全村出动送他,都依依不舍。梁家河农村劳动磨炼学习的经历,是习近平思想、觉悟、感情的出发点。他自己回忆:“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几乎没歇过。”当初的过往凝结成记忆,更转化为无穷的财富。习近平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可以说,习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

习近平在艰苦的劳动之余,一直坚持学习,以提高自己。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在炕桌上点上煤油灯,挑灯夜读。习近平曾经感慨到:“农村知青生活可真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高度结合呀!”事实的确如此,白天劳动强度大,人已经很疲劳,每天吃的也不好,回窑洞再长时间阅读,大脑高度运转,对体力和脑力都有很大消耗。习近平读的书繁杂而丰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历史著作。如与欧洲历史有关的苏联出版的《中世纪历史》《基督教青年读本》,与中国历史相关的《史记选》《汉书选》《三国志》《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通史简编》等;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资本论》《国家与革命》等;三是大量文学作品。中国的如《离骚》《李白诗选》《三曹诗选》《鲁迅全集》,外国的如《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一九一八》《悲惨世界》等;四是一些关于军事和国际政治的著作。如《罗斯福见闻秘录》《隆美尔战时文件》《太平洋战争:岛屿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选》《战争论》《毛泽东军事文选》等。知青队友回忆:“我们下乡时,都带了一些书,其中近平带了不少包括政治、哲学、文学、历史方面的书籍。”知青之间有时也相互交换书籍进行阅读。“近平很喜欢学习,平时也喜欢看书,喜欢思考,也喜欢写东西。他带来不少书,不仅自己经常看,也把书借给别的知青和村里的老乡看,他也从别的知青那里借书、找书看。”广泛深刻而又系统地读书学习与思考,使习近平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为后来的治国理政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精神底蕴和文化自信。

二、榜样都是奋斗出来的

习近平讲:只有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近平奋斗的结果。” 习近平在文安驿公社插队期间,是一名普通知青,他能够入党是因为他符合党员标准,表现好,具备入党条件;他当支部书记是因为他能力强;公社推荐他上大学是因为他贡献大。历史证明大凡有成就的人,大都要经过一段“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磨洗过程。在插队7年中,习近平为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的“知青故事”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

古往今来,成功者无疑是人们学习效仿的榜样。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榜样是一种力量,彰显进步;榜样是一面旗帜,鼓舞斗志;榜样是一座灯塔,指引方向!环境塑造人。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知青回忆:在陕北插队的经历让我们这一批知青懂得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读懂了“实际”这本大书。温室里的花朵,尽管颜色好看,但难以经受自然的风霜雪雨洗礼。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年轻人的成长,既要读有字的书,同时又要读无字的书。毛泽东曾说:社会也是学校,一切要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也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无字天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年轻人朝气蓬勃,应该在社会的大熔炉里,不断增加自己的阅历,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体现:“饱读诗书气自华”所包涵的要言大义。一个人不仅有骨头,还得有硬骨头,还得有风骨;时代发展需要青年更多的是“书卷气”,而不是“书呆子气。”

三、青年一代当志存高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知青故事”不仅叙述了共和国成长发展的重要一页,同时也给当代青年提供了成长的养料和发展的智慧。新时代的青年要自觉成长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学习领袖,要从领袖习近平身上的闪光点中汲取自我发展的火种与光芒。

第一要学习习近平不怕挫折,敢于挑战命运的精神。挫折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挫折虽然带来痛苦,但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当年知青回忆:“当时插队时,近平这个人比较沉稳,抗压力比较强。这个抗压,指的可不仅是生活上、体力上的压力,更是心理上所要经受的巨大压力。”一个人应该越挫越勇。因为任何人的成功都不会是随随便便或轻轻松松的。命运虽然乖舛,但人在命运面前绝不是消极被动的,人不应当屈服所谓命运的安排。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要敢于同命运作斗争。”毛泽东曾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在笔者看来,与自我奋斗,也是其乐无穷的。因为在这个世间精神上真正能够击倒你的人,就是自我,就是你自己,而不是你外部的敌人或竞争的对手。所以“认识你自己”是与生俱来的课题,因此“我思故我在”,我干故我在,我学固我在,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命运我掌控。看着别人的脸色和眼光摇尾乞怜的人,严格说来不是一个人格独立的人。更不是一个大写的人或本真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活得也很累,这是生命意识的一种自我贬损,其发展指数也会受到严重压抑。

第二要学习习近平不怕吃苦,立志干大事的担当。“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近平年轻,公道正派,头脑灵活,又肯干,他在入党之前就参与很多村里的事物了。习近平做事有个很大的特点:他一旦担起了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当村支书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让梁家河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有了很大变化。村里人不仅能够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代销店,有磨坊……原来一到青黄不接时就全村出动乞讨的贫困村庄,在习近平一年多的带领下,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2015年2月13日春节前夕,习近平到陕西调研,探望梁家河的乡亲,习近平深情地说:“我走的时候,我的人走了,但我把我的心留在了这里。那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一定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他早已将信仰的种子播种在哪片渗透父辈血汗的黄土地上。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下了“为人民做实事”的誓言:“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学习习近平的家国情怀,树立艰苦奋斗意识,要有时代的担当意识,自觉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家族的人,有益于单位的人,有益于党的人,有益于民族国家的人,乃至有益于地球村和平发展的人。让自己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中,让自己的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展放光彩。

第三要学习习近平坚持学习,增强发展本领。好领袖都是学习者。列宁说:“青年人的全部任务,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要学习。”毛泽东鼓励青少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习近平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习近平号召年轻人要多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他语重心长地嘱咐年青一代:“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毛泽东在延安革命时期就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 青年一代要有本领恐慌意识。中国要做学习大国,要永远学习,要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学型城市,建设学习型社区,建设学习型家庭。要把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理念深刻地贯彻到每一个现代人的心灵当中去。

只有学习,才能引领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强调:“无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不论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俗话说的好,打铁还得自身硬。要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既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可以说,学习是增强本领的重要途径,甚至是唯一的捷径。因为如果不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这里的“三个赢得”,不仅道出了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也道出学习的自觉性和必要性,同时也道出学习的长期性、开放性和战略性。用一句话来概括之,就是学习任重而道远。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无产阶级的领袖们号召:知识青年同工农群众相结合。列宁指出:“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相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年轻人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周恩来在《学习毛泽东》中道:“青年人没有不栽几个跟斗的,没有不碰几个钉子的。碰了以后不要气馁。”大学生要做“社会活动家”,斯大林讲:“要竭力使无产阶级大学生把自己看做劳动群众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竭力使大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社会活动家,并且在行动上表现出自己是真正的社会活动家,——这就是党的第二个任务。”毛泽东鼓励青年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人生尽管很漫长,但关键就在于年轻那几步。青年一代要在伟大斗争实践中学会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大家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青年是有梦的年龄,要梦想成真,那就去拼搏,去脚踏实地地干。实干需要一定的能力、担当和本领。青年必须掌握科学,革命加科学,会使你如虎添翼。新时代的青年只有拥有真才实学,本领过硬,才能够够真正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作者:潘淑琴,吉林省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讲师;侯志水,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研室副教授。)

注:本文属于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途径研究,编号:JJKH20190259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