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元帅一生主要从事军事工作和党政领导工作,素以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著称。但其实,叶帅在教育领域也颇有建树,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十分独到的教育理念。早在战争年代,他就提出要保护好学校教育设施,改造旧的学校教育,并采取各种教育形式组织开展扫盲运动,把教育与革命有机结合起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叶剑英还多次直接与教育结缘:大革命时期,他曾参与创办黄埔军校,并出任军校教授部副主任;1932年秋,他与刘伯承对调接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一生亲自创办过3所大学:即1948年创办的华北军政大学;1949至1952年主政广东时创办的南方大学和广东军政大学。他办学思想独特,教育贡献巨大,称得上是一位革命的教育家。
主持华北军政大学“搬师请贤”
1948年春,解放战争如火如荼,战略反攻捷报频传。4月下旬,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河北阜平举行会议,决定先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尽可能多地把敌军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此时,战略决战即将展开,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经达到280万人,并拥有了炮兵、工兵等新的兵种部队。然而,战争形势的急剧发展导致我军高级指挥人才需求变得更为迫切。为了应对新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华北、东北、华东、西北、中南5个战略区建立军政大学,培养急需人才。当时,华北重镇石家庄已经解放,晋察冀解放区又是抗日模范根据地,党中央机关决定移驻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5月的一天,刚到西柏坡不久的毛泽东对时任解放军参谋长的叶剑英说:“今后的战争规模将越打越大,我们的干部大部分缺乏指挥大部队作战的经验,需要重新学习。中央决定在华北办一所军政大学,想让你去当校长兼政委,你看怎么样。”
“中央这个决定,是对我的信任,我没意见。只是多年没做这项工作了,我担心完不成任务。”叶剑英说。
“我们研究过了,认为你能胜任这项工作。中央决定调华北军区的肖克给你当助手,你们都有办学经验。”毛泽东同时还提出了明确的办学宗旨:“理论联系实际,直接为战争服务。”
5月23日,叶剑英奔赴石家庄华北军政大学所在地,亲任校长兼政委。此后,他把为部队培养大批优秀军政指挥人才作为办好华北军政大学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毛泽东提出的办学要求,不断解决战争提出的新课题。他提出,我们办学要有方针,方针就是抗大的方针。抗大方针是毛主席提出来的,就是三句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按照这个方针,叶剑英在解决学校教材,发展教师队伍,提出新教学理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华北军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校之初,学校没有现成的教材,一些教员授课无从下手。为解决“教材荒”,叶剑英组织全校干部教员展开讨论,鼓励大家出主意想办法。随后,他综合一部分干部的意见,首先收集国内外军校的基本军事教材,结合华北军政大学的教学目的进行重新编写。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育部又抽调一部分教员赴前线观摩,将实际作战经验补充到教材中去。就这样,全校很快有计划地编译了30多种军事教材和20余种政治教材,为全校统一教学内容打下了基础。
叶剑英极为重视教员队伍的建设,认为教员是办好学校的关键,直接决定教学的质量。为此,他将教员按照授课班级的高低分为高级教员、上级教员、中级教员、初级教员4个级别,不同级别享受不同的物质待遇,这极大地调动了教员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为解决师资缺口问题,叶剑英还仿照列宁利用旧军官作教员创办陆军大学的做法,提出“搬师请贤”,即从敌营里起义、投诚和被我军俘虏过来的人中,吸收有真才实学者来校任教。他的这一决定,在全校教员和学员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部分学员认为:“常败将军教常胜将军,是给自己抹黑。”听到这种言论后,叶剑英将此事提到校党委会上进行专题讨论。当时住在军政大学的朱德总司令,也和叶剑英一起做大家的思想工作。经过多种努力,最终200多名收编过来的国民党各级军官陆续来到石家庄,步人华北军政大学的校门。这些旧军官过去分别就读于武备学堂、陆军大学、保定军校,其中一些还有留洋的经历,具有一定的军事理论水平和技术专长。刚开始,来校任教的部分旧军官也是心存疑虑,担心得不到信任。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叶剑英和肖克、朱良才等校领导多次给他们做报告讲政策,并有针对性地个别谈心。同时,鉴于他们中的一些人放不下过去的“官架子”,叶剑英诚恳相劝,指出“只有架子放下来,才能从思想上站起来”。经过耐心说服教育,“搬师请贤”来的旧军官们为军政大学服务、为革命服务的意识不断提高,从而为华北军政大学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教学上,叶剑英把毛泽东和朱德提出的民主练兵方法贯穿始终,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整个教学方法概括为3个阶段,即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和教学检查阶段。他还经常引导学员研究中国革命的战争问题,注重总结我军实战经验。他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曾组织教员直接参加解放济南、太原等战役,将战场经验和课堂教学紧密接合。
1948年10月,叶剑英在一次教员和干部加强学习动员会上,提出“不教而战是谓弃之,不学而教是谓害之”的教学理论。意思是说,让没有经过军事理论学习和严格训练的学员去打仗,就等于让他们白白送死,最终导致战争的失败;不注重自身的学习、不具备高深的学问就去教学,就等于误人子弟,害人误国。其中,“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引自《论语》,原句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告诉大家,军队一定要有教育和训练。叶剑英提出的这一教学思想,鲜明地阐述了军事院校的历史使命,对教员治学和学员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叶剑英的筹划下,华北军政大学全校被编成8个大队和3个直属队,以及一所步兵学校,学员最多时曾达到12186名。一年后,朱德在检查学校工作时高度评价华北军大的办学工作,题词道:“在这一年中,你们进行了很多工作,收集了过去的战争经验,编写了许多教材,训练了一部分教员,教育毕业了一大批学生,这是你们与全体教职员工努力的结果。你们的教育方法,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为国防教育打下了新基础。”
可以说,华北军政大学的创办和发展凝聚了叶剑英的心血。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克服教学器材缺、物质条件差以及敌机不断骚扰等困难,先后培养了14000余名军政指挥干部、专业技术人才,1000余名军事、政治、文化教员,这些人才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后来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0年9月,华北军政大学光荣完成历史使命。随后,一部分教员跟随刘伯承到南京创办军事学院,一部分到北京参加训练总监部工作,大部分骨干则留在石家庄组建成华北陆军军官学校,后几经演变,成为现在的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而今,著名的“石陆指”是全国两所陆军指挥学院之一。她继承了优良的革命传统,始终秉承老校长叶剑英元帅提出的校训,为部队输送了大批优秀军事人才,在全军享有盛誉。
创办“革命熔炉”南方大学
1949年春夏,人民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解放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国民党仓皇逃到广州建立临时政府。为解放广州,中共中央组建新的华南分局,并于8月1日任命叶剑英、张云逸、方方分别为华南分局第一、二、三书记职务,由二野第四兵团和四野第十五兵团组成临时独立兵团挺进广东。南下前,毛泽东多次找叶剑英(时任北平市市长)谈话,商讨有关解放华南的一些重大问题。在谈到干部不足的问题时,叶剑英诙谐地说:“主席,华南解放晚,别处都把干部要走了,剩下能分配给我们的干部太少了,好比我们客家话说的‘水尾田’,流到最后就不多了。你看怎么办?”毛泽东说:“南方有一股‘泉水’哦。”意思说南方原来存有很多革命力量。但毛泽东同时指示:“要在华南解放后的广州,办一所新型的大学,为广东、广西培养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于是,离京之前,叶剑荚通过中组部找到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和成仿吾副校长,请他们抽调一批教育骨干随军南下建校。就这样,在延安抗大等担任过教授的哲学家陈唯实,以及正在华北大学等从事教学工作的十几名干部和学者,便随军南下筹办南方大学了,陈唯实被任命为筹备办负责人。对此,《叶剑英传》这样记述:“毛泽东在北平当面指示叶剑英:要在南方办一所大学,可取名南方大学,并亲笔写了‘南方大学’四个大字交给叶剑英。”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9日下午陈唯实率领筹备办的干部到达广州,随后人住光孝寺,并在寺门口挂出“南方大学筹备处”的牌子。21日叶剑英到达广州。23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专门成立了南方大学委员会,由叶剑英为主任,方方为副主任。委员会全面领导南方大学的工作,负责审查、制订学校的教育方针、招生任务、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重大原则问题。华南分局同时决定南方大学的办学校址为广州东郊石牌的原国民党政府“总统府”,并决定叶剑英兼任校长,陈唯实、罗明为副校长。
从1949年11月中旬起,南方大学开始招收预备班学员。这些学员是由党团组织在当时广州各高校抽调来的积极分子,他们后来都成了南方大学的学习骨干,有的成了学校工作人员。从12月1日开始,学校在《南方日报》等报刊刊登招生启事。1950年1月5日,元旦刚过,第一期3000多学员就正式开学了。当天,作为校长的叶剑英来到会场,给学员们讲话。他勉励同学们清除1日思想,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为在主持创办南方大学过程中,叶剑英提出了“学习理论,改造思想,钻研业务,参加革命”的教育方针;规定了“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忠诚,团结,朴实,虚心,勤劳,勇敢”的校风;要求师生员工“甘当小学生,甘当勤务员”、“紧张地工作,战斗地学习,愉快地生活”,并亲笔写下“革命熔炉”的题词。 根据叶剑英的指示,学校分成几大部分:文教学院、行政学院、财经学院、高级知识分子和社会人士研究部、工人、民族学院以及港澳生在内的华侨学院。同时,叶剑英还为校报《南大熔炉》题写了刊名。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叶剑英还指示南方大学接受有关部门的委托,举办工干班、农干班、橡胶工人班、军干班、银行班、合作干部班等许多培训班。从1950年1月1日开学,到1952年5月18日最后一批毕业生离校,南方大学共招收4期学生,共有18320名正式毕业生(其中还有一批研究生)从这所大学走出,同时还有1200多名教职员从这所大学走向全国各地。南方大学这座“革命熔炉”的很多学’生,毕业后活跃在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有的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中流砥柱,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著名商业经济学家林文益、著名电影剧作家谢逢松等,更多的学员则留在基层,成为当地建设的骨干力量。
然而,随着建国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一些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952年,华南分局和中南局有人向毛泽东反映广东存在“地方主义”。为解决“分歧”,毛泽东于这年6月突然将叶剑英、陶铸、方方等人召到北京开会,批评了华南分局领导上的“错误”。随后,叶剑英、方方分别作了检查,同年10月,为适应全国院校调整的形势,华南分局决定南方大学正式撤销,改名为广东革命干部学校,交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接受培训在职干部的新任务。南大撤销后,陈唯实由叶剑英提名,出任调整后新成立的华南师范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华南师范学院移入石牌原南方大学的校址;罗明调任广东民族学院院长;南方大学的其他领导干部和教学骨干分流到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广东民族学院、华南农学院、华南工学院、广东革命干部学校等高校继续从事高教工作。
2000年1月,在南方大学创办50周年之际,一座叶剑英的半身塑像矗立在华南师范大学校园。塑像基座镌刻着曾经主政华南的叶剑英元帅众多职位中的一个特殊身份:南方大学校长。挂帅“朝气蓬勃”的广东军政大学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军政大学(简称“军大”)在广州创建,叶剑英兼任校长和政治委员。这段历史是叶剑英元帅从事军事教育工作的延续。
广州解放后,叶剑英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广州市市长,并兼广东省和广州市的军管会主任。为了在部队中培养一大批政治干部和文化干部.叶剑英决定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军政大学”。其实,这所大学的筹建工作应该追溯到第四野战军解放武汉后,当时建立了“中南军政大学”总校,并着手筹建6个分校。叶剑英决定,“广东分校”改建为“广东军政大学”,由他亲任校长、政委。待广州一解放,叶剑英便命令在武汉待命的筹建人员即刻启程奔赴广州,筹办广东军政大学。经过一个月的行军,筹建人员于1949年11月24日深夜12时到达广州郊区沙河镇旧燕塘军校,并于第二天将那里改建为“广东军大”。紧接着,在《南方日报》刊登招生简章。招生对象是有志参加革命,年龄在25岁以下,文化程度为高中毕业的青年。毕业后由学校统一分配到解放军各部工作。
1950年1月13日,新生报到完毕,全校学生近5000人,统一编为4个大队,每个大队下设6个中队,中队以下为区队和班。其中第2、第3、第24中队是女生中队。开课前进行建校劳动,学员们平整土地,建起一座可容万人的大操场以及一个大农场。学员们按班分地种菜,利用晚饭前后劳动,一直坚持到毕业离校。
在开学典礼上,叶剑英作为校长兼政治委员发表讲话。他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改造思想,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事业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奋斗终生。他要术学员要拥护真理,作好“保护国家,保护人民财产,巩固国防”的准备。会场上悬挂着毛泽东当年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制订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及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大字条幅。这几句话也被确定为“广东军政大学”的教育方针和校训。
开学后,叶剑英鼓励教师努力工作,尽快确定教学课程。当时的主要课程为4门:校史(即“抗日军政大学”校史)、社会发展简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军事训练。主要学习形式是集中全校学生上大课,然后学员分班讨论,写心得、做作业。所有课程均须进行阶段考试和学期考试,如有不合格,必须补考。军事学习更是贯穿于全过程,主要内容有队列操练、武器使用和射击训练,此外还有军事条令和组织纪律、军事作风等。通过学习,把学员们从自由散漫的普通社会青年训练成为有严格纪律和军事素养的革命军人。期终考试,有些学员还荣获了优秀射手或特等射手称号。在中段考试以后,经申请,全校学生被批准集体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少学生还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在校期间,学员们还积极参加了当时广州市的一些社会活动。例如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为上海失业工人捐献衣物.参加全市控诉美蒋集团制造黄沙大血案的大会,给解放海南岛英雄写慰问信,参加全市庆祝“五一”、“五四”大会和游行。1950年5月4日,参加金市庆祝大会后的游行队伍返校途中,在一德路上遇到狂风暴雨,社会上群众团体的队伍当即被暴雨打散,七零八落。但“广东军政大学”几千人的队伍,一人不失,依然步伐整齐地在马路上行进,并以嘹亮的歌声、高昂的口号声与狂风暴雨拼争。原来在小汽车上的“军大”首长李孔亮、曹诚、宋昕受到感染走下车来,冒着滂沱大雨和学员们一起步行前进。“军大”短期军事训练的结果,给广州市民留下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深刻印象。
广东军政大学第一期5000多毕业生经过期终考试,除了个别政审有问题外,其余都领到了毕业证书,加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但由于军队改编及其他的一些客观原因,广东军政大学只办了这一期学习班,1951年便更名为“广州军区体育学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