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尽美珍贵遗照浮世记

作者:黄卫东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10-10 阅读量:0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又名烬美,烬梅,字灼斋。山东诸城人。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在短短二十七载的人生旅途中,王尽美用他的忠诚和执著为后世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记忆。

私塾学馆里的陪读生

1898年6月14日,王尽美出生在一个穷困的佃户之家。在他出生四个月前,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家里只剩下祖母、母亲和他三人。王尽美8岁时,大北杏村“见山堂”办起一个私塾学馆,地主王介入想给少爷找一个陪读生。王尽美的祖母听得这个消息,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于是,就托人将王尽美介绍给了地主王介入,当了他儿子的陪读,这样,王尽美终于有了读书、认字的机会。

王尽美学习十分刻苦,为了练大方(写毛笔字).没钱买墨的他就用锅门脸上的灰拌卜灯烟子,用水调和当墨用。为了写好每一个字,他总是一遍一遍地练,直到先生在他写的字上画圈儿满意为止。由于王尽美的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优异,进而由陪读变成了主读,还赢得了先生的垂爱。

1906年秋,诸城“论学兼劝学”总管庄厚泽来到后张仙村视察学堂的教学情况,八师傅(王尽美的老爷)把大北杏“见山堂”私塾学馆介绍给庄厚泽。庄厚泽在询问王尽美时,见他对答如流、举止大方,十分意外。少爷的陪读尚且如此优秀,那么少爷一定也不会错了?于是他当场要看少爷的作业。但由于少爷的学习成绩比王尽美差,先生怕让东家丢了面子,就把王尽美的作业拿出来冒充。庄厚泽看了自然十分满意。数日后,地主王介入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当时火冒三丈,对先生张玉生说:“你是摸差了裉子(比喻看错了人)拿谁不是人!不把我的孩子教好,反而帮了倒忙,把一个穷鬼的孩子教好了!”先生张玉生被地主王介入训得有口难言。王尽美陪少爷读了11个月零18天的书。后来,因地主家的少爷得了“大肚子黄病”夭折了。因此,王尽美也就失学了。

1910年夏,王尽美进入村私塾就读。1912年大北杏村办初级小学,王尽美转入该校四年级学习,由于品学兼优,他是学校里唯一的免费生。1913年,王尽美升入诸城县枳沟镇高级小学读书,这时给王尽美上课的王新甫老师,是济南政法学堂毕业生。他思想进步、倾向革命,经常在课堂上发表一些进步言论。他还向学生们推荐《天演论》、《革命军》、《民报》等进步书刊,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王尽美的思想也是在这个时候被引向革命的。

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中国正酝酿着新的革命高潮,王尽美觉察到不能在家乡呆下去,要到文化发达的大地方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18年春,王尽美决定离开家乡,到大山外面去学习新知。离乡前,他登上了村前的南岭,眺望着家乡的山河,思绪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畅抒胸怀的诗句:“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人海,铮铮乔有看沧桑。”不甘命运摆布、胸怀大志的王尽美已清楚看到了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严重,他立下了打破厄运、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一张珍贵的存世遗照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找到山东参加第一届会议的政协委员马保三(时任山东省副省长)。毛泽东对马保三说:“革命胜利了,可不能忘记老同志啊!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同志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的遗物。”毛泽东与王尽美当年同为中共一大代表。在参加中共一大时,王尽美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向马保三及在场的人员介绍说:“王尽美耳朵大,细高挑,说话显得大方,大伙都亲热称他‘王大耳’。”

首届全国政协闭幕后,马保三回到山东,向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作了汇报。山东分局领导当即作出决定:寻找王尽美遗物一事具体由省团委张建华负责。随后,张建华便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决定,迅即展开了对王尽美遗物的收集工作。

一天,当张建华带人来到大北杏村王尽美家时,此时的王家只有王尽美母亲一人在家。当张建华告诉王尽美的母亲刘氏毛主席非常关心王尽美烈士,并指示山东省整理王尽美烈士的历史,收集其遗物时,王尽美的母亲非常难过地说:“遗物没有了,全让那帮土匪给抢走了,只是还有一些照片。”

原来,在1930年,莒县(今诸城市)有两股小军阀互相争斗,趁这两个军阀混战之机,土匪刘黑七占领了大北杏村。王家的一家老小为躲避土匪,就到庙后村亲戚家去避难。临行前,王尽美的母亲刘氏把王尽美读过的书、写过的本子,以及穿过用过的东西,还有王尽美的一张照片包裹在一起,放进了一口大缸里,然后准备把缸深埋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当刘氏把缸盖盖上,正要填土时,忽然又觉得不妥,就随手把缸盖拿开,解开包裹,把王尽美的照片取了出来,然后再把缸盖盖上,填一些土将缸掩埋起来。可是,这张照片该藏在哪儿呢?正在刘氏思索的时候,村外传来了越来越近的枪声。情急之下,刘氏看到掉了一块泥巴的土墙,有了主意。她吩咐次孙王乃恩说,赶快去和泥巴。她随手扒开一块墙皮,把王尽美的照片用一张厚纸包好后,放在墙缝里,又在外面涂上一层泥巴封住。然后,刘氏就领着王乃恩急匆匆地离开了家。

几天后,土匪走了。王尽美的母亲回到家中时,家已被土匪翻得七零八落,埋在院子里的那口大缸也被土匪挖了出来,藏在缸里的所有东西被洗劫一空。刘氏发现儿子的遗物全被土匪抢走了,心里难过极了。在悲痛之时,她忽然想起藏在土墙缝里王尽美的那张照片。她转身查看,那块墙皮竟原封没动,儿子的照片一定没被抢走。刘氏心里暗暗高兴。为了安全起见,从此那块土墙皮再也没有被打开过。为防止时间久了找不到藏照片的位置,以后每年抹墙时,刘氏都会在这块土墙上留下个记号。就这样,王尽美的照片在土墙缝里保存了近20年。

当张建华在刘氏的指挥下取出照片时,他惊喜地发现,照片居然还能够辨认。于是,征得刘氏的同意,张建华把王尽美的照片带回了济南。山东分局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照片进行了翻拍保存,还从中选出了一张最清楚的派人送到北京,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后,给予了肯定。后来,王尽美的这张照片被转到上海革命纪念馆保存。

“王尽美”名字的由来

王尽美生于1898年,这年春的大北杏村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村子里的几口水井几乎全都干枯。当时,村民吃水都要到离村二三里路远的淮河上游北河崖去挑水吃。春天地里种不上庄稼,田野里荒凉一片,给地主种地的佃户们只能到沟沟洼洼又潮湿的地方去挖些万巴头、毛草根、七七菜等野菜填肚子。

在王尽美出生后的第三天,王家祖上的老兄弟几个聚在一起喝酒,祝贺这个小生命的诞生。席面尽管没什么好吃好喝的,可大家心情都十分高兴。从眼前的落难日子看到孙子长大以后的希望,长辈们无所不谈。当谈到给孙子起名时,几个人起了好多名字,但都不能决定一个。这时,老实巴交的种田人王在善琢磨了半天说,不管是天旱还是涝天,只要咱庄稼人能填满肚子就心满意足了。只要仓囤里有粮食,咱就不愁了,为了今后让孙子不挨饿,咱给他起名叫“仓囤”吧。

1906年,8岁的王尽美到私塾学馆作陪读生。当时私塾学馆的先生叫张玉生,他按照后张仙村的谱序给王尽美起大名叫“王瑞俊”,字“灼斋”。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后,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更加坚定了王尽美的革命信念。就在这个时候,他把自己的名字“王瑞俊”改为“王尽美”,取“尽善尽美”之意。为此,他写下一首诗,题为《肇在造化__一赠友人》,诗云:“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人海,乔有麓下看沧桑。”这首饱含战斗豪情的诗篇,体现了王尽美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为实现这一理想而献身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