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外交星空,群星璀璨,其中有这样一颗星十分特别:他是开国上将,却曾未领过兵、打过仗;对于外交,他是半路出家,却为新中国的外交屡建奇功;建国后,他未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却可以列席党的最高层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1962年,他逝世后,各界公祭,周恩来主祭,祭礼极为隆重。美国中央情报局获悉他去世的消息后,欣喜不已,宣布休假3天,以庆贺强有力的对手消失了。这个举动在中央情报局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这颗星就是传奇上将外交家——李克农。
未领过兵、打过仗的开国上将
李克农,1899年9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原巢县(现巢湖市居巢区)炯炀镇中李村,1926年12月,李克农在芜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一生就和党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29年,按照党的指示,李克农化名李峡公与钱壮飞、胡底一起打入了国民党特务首脑机关,在敌人内部成立了三人特别党小组,由李克农担任小组长。他们三入党小组,为保卫党中央的安全、营救被捕的同志、与叛徒作斗争等做了大量的艰苦卓绝的工作,被誉为“龙潭三杰”,曾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称赞。1930年8月,中共中央六届三中全会确定在上海某隐蔽地点举行,不料被国民党特务侦悉,准备围捕共产党的要员。钱壮飞获知后,特发急电告诉李克农,李克农机智地安排宋季仁以自己佣人的特殊身份迅速通知中共中央不能开会,中共中央随即调整行动计划,从而使国民党特务和反动军警的围捕落空。1931年4月,顾顺章在汉口被捕,当即投降。他先供出了中共驻汉口的秘密机关,作为献给国民党的“一点小见面礼”,他心中还暗藏着一个更大的阴谋,他知道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在上海的秘密地址,熟悉中共中央特科的情况,清楚李克农、钱壮飞、胡底三人小组就潜伏在国民党特务机关的大本营里等等,他要把这些更重要的中共绝密情况亲口告诉蒋介石。在武汉的国民党小特务头子们不敢得罪顾顺章,为了抢头功,便争先恐后地分别向在南京的“主人”发去特急密电,请求尽快地押送顾顺章与“蒋公”见面。1931年4月25日,南京国民党最高特务机构的大本营里,钱壮飞正在值夜班。六封来自武汉的特急绝密电报摆在桌上,每封都写有“徐恩曾亲译”。什么大事如此紧急?钱壮飞有一种不祥之感,他拿出密码本,偷偷地把电报译了出来:第一份电报——顾顺章被捕已自首,他要求立即送往南京面见蒋介石,面告中共首脑及所有各要害机关的驻地;第二份电报一将用军舰将顾顺章解押至南京;第三份电报—一用飞机解送,无论如何请徐恩曾不要让左右的人知道……看罢电文,钱壮飞焦急万分。他将电文记下,再按原样把电报封好。接着他派自己的女婿刘杞夫连夜乘特快列车赶往上海,把这一重要情报交李克农转呈中央。他自己则赶到“民智通讯社”,通知那里的地下党员转移。4月26日晨,钱壮飞照常上班,将密电交给徐恩曾后,借口回家休息,也乘火车赶往上海。刘杞夫是25日深夜到达上海的。他将钱壮飞的密信交给李克农,李克农一看,感到事情万分紧急!他和陈赓接上头之后二人一起见到了周恩来,这时已是4月27日凌晨。周恩来立即会同陈云采取了一系列断然措施,让党中央主要负责人迅速转移住址,秘书则全部调换成顾顺章不知道的新人;所有原在上海可能会成为顾顺章侦察、追踪目标的干部转移到安全地带;立即废止和改变顾顺章所知道的一切秘密工作方法和暗号,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灾难。不久中共中央机关分批转移到江西革命根据地,李克农也到瑞金从事保卫工作。毛泽东主席在事后曾深有感触地说:“李克农、钱壮飞等同志是立了大功的,如果不是他们,当时许多中央同志,包括周恩来这些同志,都将不存在了。”
解放战争期间,李克农具体负责实施的我党我军的情报工作得到了广泛而又深入地发展,我情报人员及时准确地将大量的重要情报转送给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为党中央和毛主席研究战局、制定作战方针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使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对敌人的主要情况了如指掌,始终把握战争的主动权。毛泽东主席在评价这个时期的情报工作时说:“我们的情报工作是最成功的。”1948年,李克农担任中共中央情报部代理部长和中央保密委员会主任委员。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决定中央情报部主管对敌策反工作。据史料记载,从抗日战争胜利到解放海南岛,中共策动国民党起义、投诚近500起,整9币156个,舰艇74艘,飞机26架,官兵177万,这在中外军事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李克农参与策动部分地区的和平解放,组织多起起义,功不可没。
1955年国庆前,中匡人民解放军授衔时,他戴上了金灿灿的上将军衔。他是这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52名将军中唯一一个没有领过兵、打过仗的将军。毛泽东把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授予了他。在一次接见外宾时,毛泽东曾经风趣地说:“李克农是中国的大特务,只不过是共产党的特务。”1962年,李克农逝世后,悼词中有这样不寻常的一段话:“李克农同志是我党我军政治保卫工作的组织者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坚强勇敢地同敌人进行了斗争,同为革命而壮烈牺牲了的钱壮飞、胡底同志一起,对保卫党中央领导机关作出卓越的贡献。”毛泽东说,李克农等人对党是有大功劳的。说李克农是传奇将军或神秘将军,是与其长期在我党我军的政治保卫和情报战线上为党和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密不可分的。
朝鲜停战谈判背后的“隐形人物”
1951年5月31,美国国务卿艾奇逊通过其顾问凯南,向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透露,美国准备以任何方式与中国共产党人讨论结束朝鲜战争的问题。6月23日马立克提出关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当天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发表演说表示同意。朝鲜谈判的信息传来后,在确定赴朝谈判人选上,毛泽东点到了李克农,并在中南海召见了他。毛泽东对李克农说:“我要你去坐镇开城。外交部组成一个班子,乔冠华也去。”历时两年零18天的朝鲜停战谈判,堪称现代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观:谈判桌上举步维艰,谈判场外激战正酣。谈谈打打,打打谈谈,其间两易会场,5次中断,召开了58次双方代表团大会,733次各种小型会谈(几乎每天一次)。在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艰苦的谈判中,李克农坐镇幕后,运筹帷幄,既有对敌斗争的坚决,又显示出高超灵活的外交技巧;同时,他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将中朝代表团凝聚在一起,为赢得朝鲜停战谈判的胜利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其时,在中朝一方,谈判班子分为一、二、三线。第一线是直接出面的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谈判代表南日、邓华等。第二线是乔冠华、柴成文。柴成文是联络官,别人不便离开时由他来往传递消息。第三线是在幕后坐镇的李克农,负责掌握全盘。情况介绍过后,再研究出现的新问题。李克农归纳后,就谈判中全局性问题再作阐述,讨论出具体方针策略,形成文字上报中央、金首相、彭老总。每天开会至凌晨,便有电报发向国内毛泽东、周恩来处。他们二位不看过朝鲜“克农台”发来的电报,商议以后发了回电是不会去就寝的。回电通常一个小时左右便可发回“克农台”,李克农看到了国内指示便对今天的谈判方案有了进一步确定。有时来往文电每天多达十几份,电报内容十分丰富,大到谈判方针、外交策略,小到帐篷、食物、标点符号,事无巨细。这个历史时期,毛泽东发给李克农的电文大约有几十万字之多。电文开头一般是这样写:“克农,并告金、彭”。金是金日成,彭是彭德怀。
李克农是拖着病体来到朝鲜的,这时的他不仅视力微弱,眼睛几乎要贴在炕桌上才能看清东西,哮喘病也经常发作,憋得气都透不过来。他隔不一会儿,就要到房子外面去大口大口地吸上一阵清新的空气,才会好受一些。从1951年7月10日到26日,经过半个月的唇枪舌战,双方代表团终于达成了谈判的议程。但当谈判进入第二项议程时,又僵住了。中朝方面反复提出应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而美方却以“海空军优势必须在地面得到补偿”为由,断然加以拒绝,并以沉默不语的冷场战术来拖延时间。到8月10日第20次大会时,这种沉默达到了高潮。大会开始后,中朝代表发言完毕,美方首席代表乔埃却率其部下拒不作答,结果会场上出现长时间的死一般的沉寂。秘书长柴成文有点急了,他悄悄走出会场,来到会场外的一座帐篷里问李克农该怎么办,李克农冷静地写了三个字:“坐下去!”柴成文将纸条带回会场,从中朝代表手中传递过去,大家看到李克农的指示,一个个都沉住了气。沉默持续了132分钟。美国人顶不住了,宣布休会。相对无言的132分钟,恐怕创下了谈判史上沉默最长的纪录。长期伏案工作,引发了李克农的心脏病。中共中央很快了解到了李克农的身体状况。1951年1 1月外交部副部长伍修权奉命去朝鲜接替李克农,让他回国治病。当伍修权一行赶到开城时,李克农固执地说:“临阵不换将。”李克农自有他的道理,他已摸清了各方面的情况,中途换人不利工作。结果两人—起电告中央,中央同意仍由李克农主持工作,伍修权暂留朝鲜。在谈判期间,李克农接到电报得知父亲病逝,考虑到谈判大局,他决定不回国奔丧,并蓄须纪念父亲。在谈判过程中,中朝人员甚至中国代表团内部常有些误解和矛盾。但李克农很有威信,大家有话都愿意对他讲,很快使工作人员融洽相处。1952年谈判中断,板门店会场冷冷清清,思乡之情弥漫在中国代表团成员心底,李克农为此特地发电报让代表团成员家属轮流来探亲,让人深受感动。
朝鲜停战谈判是一场军事、外交互相交织的尖锐复杂的斗争。两年过去了原来满头青丝的李克农已双鬓斑白。随着谈判的继续进行,美方代表越来越相信,在中朝谈判代表中,有一位“隐形人物”在策划、指挥着一切,此人才是他们的真正对手。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在李克农的建议下,谈判双方采取了独特的“送签”方式签订停战协定。南日大将、哈里逊中将在板门店分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然后将停战协定分头送到各自的司令官手里。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在汶山的帐篷里,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曰成元帅于首相府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彭德怀则来到开城来凤庄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1953年7月28日,彭德怀将军步入开城的签字大厅,在停战协定上正式签字时,李克农这个被美国人称为“隐形人物”的开国上将才刮净胡子,与杜平、乔冠华等一起出现在彭大将军的身后。历史给了李克农机会,淋漓尽致地展示一个新中国将军外交家的才干。
日内瓦会议周总理的得力助手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参加的重大国际会议,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对这次会议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所作的巨大贡献,已经载入史册。从会前到会后,作为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的李克农协助周总理做了大量工作,居功甚伟。
朝鲜战争后,印支战争便成为威胁亚洲和世界和平的主要事件。为讨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措施,苏联政府建议召开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内的五大国会议,讨论印支问题。1954年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发表声明,表示赞同苏联的建议,并宣称:“许多重大问题,首先是亚洲问题,如果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解决的。”苏联的建议和中国的声明,如一石击起干层浪,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时间,要求迅速结束印支战争的呼声日高。在这种情况下,1954年1月至2月,美、英、法、苏四大国外长在柏林召开会议,决定举行由苏、美、英、法、中及其他有关国家参加的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对中国来说,非比寻常,因为它是新中国在国际会议上第一次展示出自己的形象。
李克农——这位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果敢的外交才能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的外事活动家,自然被中央列入参加会议的主要人选之中。而李克农却提出,不参加会议,其理由有三:一是“情报部门的三个部门年计划刚通过,需贯彻实施”;二是自己“无国际知识,不懂外文”;三是“身体不健康”。但中央还是决定:李克农参加由周恩来率团的中国赴日内瓦会议代表团。周恩来决定:会前的准备工作,由李克农抓总。关于代表团的人选,“告李副部长先行讨论,3月2日上午提出名单”,关于代表团的工作人员“请李副部长抉定”,关于会议对策、编印资料、业务分工等,“请李提出方案”。另外,参加会议的工作人员和记者人选,均由李克农全权决定。在3月3日到4月19日这一短暂的时间里,李克农投入了紧张的会前准备工作。
日内瓦会议将要讨论重要的国际政治问题,李克农对会议可能涉及的各种问题、各种情况,分别列出详细的预案,报送周恩来审定。他还指示有关人员就朝鲜问题和印支问题拟出29篇发言稿,作为周恩来在会议上发言的依据。此外,李克农还组织外交部、对外联络部、军委联络部、军委情报部、外贸部等单位,就朝鲜问题、印支问题、中国的基本情况以及内外政策等,编写了长达1700多万字、共计12大本的资料。这些资料,在以后的会议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的还被提供给了苏联、朝鲜、越南代表团。3月初开始,中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和随行记者相继到北京集中,进行培训。李克农又指定专人向大家介绍外交礼仪,介绍瑞士的风土人情、法律法规。为加强保密工作,李克农还亲自给大家作了有关报告,对译员、机要员、打字员、速记员等都进行了严格的测试,对未出过国的司机也作了相应的培训。
抱病出席会议。原国民党外交部起义人员刘泽荣提出,应注意全权代表证书的格式和应设立代表团对外发言人。这一建议被李克农采纳,李克农组织代表团发言人黄华、随行记者以及当时常住北京的外国友好记者贝却敌等,多次举行模拟记者招待会,做到心中有数。会议在日内瓦召开,李克农特别指示中国驻瑞士使馆为周恩来及代表团主要成员预租一座别墅,为一般人员预租旅馆,并安装了由日内瓦到国内的电传打字机,保证通讯联络迅速、安全、畅通。中国代表团于4月20日离开北京,24日下午抵达日内瓦。中国代表团安顿完毕,即广为散发事前印就的周恩来中文和英文简历,这份简历由李克农主持起草,未经周恩来径直报中共中央审定。简历内容长达5页,其中第一段这样写着:周恩来,生于一八九八年,中国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毛泽东的最亲密的战友之一。李克农认为:宣传周恩来,就是宣传新中国。这段话,可能是第一次使用“最亲密的战友”的提法,反映了李克农对周恩来的深厚感情。4月26日,日内瓦会议正式开始。4月26日至6月15日,会议首先讨论朝鲜问题;印支问题的会议从5月8日开始到7月21日结束。李克农除参加会议外,还负责和有关代表团进行会外接触,并做好与来访的各国人民团体的接待工作,任务相当繁重。
为及时掌握会议动态,李克农还组织人员以自己的名义编写了《每曰简报》,电告外交部并抄送中共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其内容多是各国代表团及外国舆论对周恩来和中国代表团的反应以及对外接触时所了解到的重要情况,很有价值。6月20日至7月12日,与会各国首席代表休会,周恩来利用这段时间,先后访问了印度、缅甸,并与胡志明会谈。张闻天、王稼祥也离开了日内瓦,周恩来委托李克农代为主持代表团的工作,并协助越南代表与法国代表商谈印支问题。这段时间,李克农加强了住地的安全保卫工作。为防窃听,他指示专人利用甩恩来别墅边的马厩,建起了一个内部会议室,还安排放映过几场卓别林主演的电影,丰富了代表团成员的文娱生活。繁重的工作使李克农原本不佳的身体状况更加恶化,会议结束回国后,他双颊塌陷,嘴唇乌青,身体久未复原。他这种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忘我工作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一位将军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将军远逝,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