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河水 恩来情

作者:江涛 陈慧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7-02-16 阅读量:0

延安,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名城,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中共中央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圣地,在中国现代史上有过十几年的辉煌。革命战争年代,周恩来、邓颖超夫妇曾经长期在那里战斗和生活,有着浓浓的延安情结,对延河水,宝塔山怀有深厚的感情,视其为“老家”。1970年1月,邓颖超陪同外宾去延安参观结束时,延安人民想带点礼物给周恩来,就把2斤小米用一个小布口袋装起来,送给邓颖超。邓颖超在付了钱和粮票后笑着对大家说:“延安的小米,恩来同志见了一定很高兴。吃上延安的小米,就像回了一趟老家。”

劳山遇险,战斗在延安

“西安事变”后的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五日上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和红军副总参谋长张云逸、红军驻西安办事处秘书孔石泉以及周恩来的随从副官陈友才等同志带着二十多名警卫人员乘坐一辆大卡车由延安出发去西安,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卡车行至延安以南三十余公里的劳山上一个拐弯处时,突然遭到200多名装备精良武装匪徒的伏击,密集的子弹朝卡车射来。听到枪声,周恩来知道中了敌人的埋伏。他沉着镇定,疾速跳下汽车,立即指挥战士们利用车门和轮胎作掩护就地坚决勇敢地抵抗敌人。由于敌众我寡,火力悬殊,时间不长,我方伤亡过半。周恩来副官陈友才在已身中数弹的情况下,临危不惧指挥战斗,以掩护周恩来向后山突围,不久壮烈牺牲。在陈友才等人掩护下,周恩来得以脱险。第二天,他又不顾疲劳,一如平常地奔赴西安。5月中旬,同在劳山脱险的张云逸、孔石泉到达西安,在红军驻西安办事处与周恩来相见,他们三人照了一张相做纪念。周恩来一直把这张照片珍藏在身上。1976年他去世后,人们在帮他换衣服时,还从他随身的左上衣口袋里发现这张发黄的照片,照片的背后,周恩来还写有八个亲笔字:“劳山遇险,仅存四人”,表达了他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为保护他而牺牲的同志的深切怀念。1970年1月邓颖超来到延安,按照周恩来的嘱咐与当地同志一起查探了陈友才烈士的坟墓。经反复核查确认陈友才烈士的坟墓就在延安清凉山上,但具体是哪一座坟墓仍无法确定。1973年周恩来回到延安,又要求延安的同志查寻陈友才烈士的坟墓,他动情地说:“陈友才是个好同志,作战勇敢,他是替我死的,找到了坟墓我应当前去祭奠。”周恩来还深情地说:“我一生遇到过许多危险,在延安劳山是最危险的一次。”

支持侄儿延安插队,关怀延安

建国以后,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为国家的建设日夜操劳,但他始终牵挂着延安,关心着延安的发展,惦记着延安人民。他常常挂在嘴边一句话是“不要忘了延安。”

1968年初冬的一天,周恩来侄儿周秉和响应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报名去延安插队。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周恩来因为工作太忙,一般不会客。当他知道侄儿报名去延安插队的消息后,破例特地请周秉和来家里吃饭,为他送行,可见他很重视这件事。吃饭时,周恩来对周秉和说。“插队是你自己定的?好!”然后笑了起来,一字一句地说:“我们支持你去延安。”

周恩来说:“陕北是毛主席领导我们生活战斗了13年的革命圣地,陕北民风纯朴,群众忠厚善良,陕北的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我已经20多年没有回到过延安了,对那里的情况了解不多了,对你能到那里插队生活,我和你七妈(指邓颖超)坚决支持。”邓颖超给了周秉和一点钱,让他去买台收音机,以便在山沟里也能随时了解国家大事。

1969年底,去了延安近一年的周秉和回京探亲。周恩来在百忙中两次找他谈话,向他了解延安的情况。当得知延安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知青大都不安心在那儿时,周恩来寝食难安,他立即组织召开全国知青工作座谈会,下发纪要,强调一定要关心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安顿好他们,不久又专门给延安下派了北京的干部,帮助那里的知青和老乡搞好生产生活。这对全国的知青都起了很好的稳定作用。

周秉和插队两年左右时,部队到他所在的地区征兵,周秉和参加了应征。那时,几乎所有插队知青所处的环境都是极艰苦的,如果有机会参军,那是一个难得的好“出路”。至少可以吃饱穿暖,生活可以得到极大改善,复员后国家还在城市里安排正式工作。结果,周秉和作为延安枣园村唯一体检合格的青年,被部队录取了,来到新疆军区一个很艰苦的高山哨所服役。周秉和高高兴兴地写信告诉了周恩来和邓颖超,但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周恩来却动员他脱下军装,还是回到延安,去继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周恩来的理由是,在农村那么多人里跳上你参军,是看在他们的面子上,他们不能搞这个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应该让贫下中农的子女到部队去,把参军的机会让给他们。

周恩来让身边工作人员与陕西省和部队联系,安排周秉和回到原来插队的地方。周秉和在延安农村生活、劳动了四年多,因表现突出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学习。周恩来要求他学好本事后再回延安为人民服务,并告诉周秉和,已经跟你们的书记说了,他欢迎你毕业后回延安搞建设。

重回延安,泪洒“老家”

1973年6月,阔别延安二十多年的周恩来陪同外宾到延安参观访问,这是他1947年3月18日离开延安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到延安。飞机一停稳,周恩来第一个出现在延安人民面前,他深情地说:“我又回老家了!”“周总理,我们的周副主席回来了!”延安人民奔走相告,欢呼着,不停地招手,不停地跳跃,幸福满满,笑容洋溢。但在杨家岭,周恩来很想见一见当年的老邻居,却发现家家户户紧闭大门,一个人影也没有,经周恩来再三追问,陪同他的大队党支部书记才说了实话:“乡亲们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老乡们怕被外宾看见丢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脸面,不如白天都躲出去,晚上再回家。”周恩来一听,泪水夺眶而出,这是多么淳朴的老区人民啊!当党支部书记难过地表示没有做好工作时,周恩来连忙用手势止住他,沉痛地说“我们国家建设这么多年了,老区人民还过着这么贫困的日子,我作为一个由人民哺育出来的战士,一个国家的总理,对不住延安人民啊!”说到这里,周恩来再一次流下了难过的泪水。

中午吃饭时,周恩来特地和延安地委的领导同志坐一桌。他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延安的小米干饭、荞面卷,一边仔细了解延安人民的生活状,商讨如何提高延安的粮食产量和改善人民生活。当他了解到虽然延安人民的生活比过去好,但比周围其他地区人民的生活改善得慢,有部分群众困难较大时,他语气沉重地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用小米养活了我们,养活了革命,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今天他们仍然过着这样艰苦的日子,我们要好好地想一想,我们对不起这里的人民。”他说:“今天不是怪你们,我是总理,我有责任,我希望你们努力,多想办法带领这里的人民,改变落后的面貌。”他语重心长地说:延安人民支援我们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我们有责任把延安建设得更好。”延安地委的同志表示一定努力奋斗,下决心“三年改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周恩来一听,顿时露出欣喜的眼神,他当即吩咐拿酒来,说:“我替延安的娃娃们敬你们这杯酒,为你们五年粮食翻一番,干一杯!”周恩来含泪和大家一起碰杯喝酒,又和每个在座的延安干部挨个用力握手,并表示等延安建设好了他一定要再来延安祝贺。当时,周恩来已身缠重病,不能喝酒,他喝下的那杯酒其实是他对延安老区人民的一片关爱之情。

周恩来回到延安一下飞机的第一句话是:“我回到老家了!”临离开延安的最后一句话是:“等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尽管周恩来因病再也没能回延安,但是他对延安“老家”的感情却是非常深厚的,浓浓的延安情结一直萦绕着他。据他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周恩来病重期间,还吃了延安的红枣,念着延安和延安人民。周恩来去世后,《周恩来选集》出版,人民出版社给付了3万元稿费,邓颖超考虑到周恩来生前一直惦念着延安人民的生活,便不留名地把这3万元送给了延安老区人民,表达了他们对延安“老家”难以忘怀的一片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