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光与杨靖宇

作者:刘畅 冯馨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10-10 阅读量:0

今年是著名的朝鲜族抗日将领、东北抗日联军的组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李红光诞辰一百周年。在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中,记载着李红光与杨靖宇用鲜血凝结的战斗友谊。本文藉此对李红光与杨靖宇相濡以沫的战友之情做一番回溯,以学习他们崇高的革命精神,寄托我们无尽的哀思。

亲密战友携手并肩,在南满地区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

李红光1910年出生于朝鲜京畿道龙任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不堪忍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1926年随父母辗转来到我国吉林省磐石县柞木阳子村,后迁到伊通县三道沟留沙嘴子屯落户。1927年李红光作为农民斗争骨干,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3月,李红光在伊通县三道沟组建赤卫队并担任队长。同年8月,中共磐石县委成立,李红光于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8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指示,磐石县委改组为磐石中心县委,李红光被选为县委委员,同时任中共双阳、伊通特支组织委员。1932年2月,中共满洲省委派杨君武到磐石中心县委加强政治工作,并建立抗日武装。杨君武主持召开县委会议,决定建立一支强大的工农游击队,由李红光任游击队队长,杨君武任政治委员。同年6月,磐石中心县委在磐东三道岗小金厂举行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成立大会,宣布成立义勇军第一军第四纵队,下设3个分队,李红光任分队长。

1932年11月,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代军委书记的杨靖宇到南满的磐石、海龙等地巡视指导工作时,结识了年轻的李红光。从此,两人成为亲密战友走在共同抗日的道路上。

磐石是一个朝鲜族居民聚居的地方,有许多从朝鲜流亡到中国东北的共产主义者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1930年下半年,根据共产国际“一国一党”的原则,磐石境内的朝鲜共产党员大部分以个人身份重新履行手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使磐石县的中共党员数量大增。1932年12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改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下设3个大队,1个教导队,李红光任教导队政委。之后,杨靖字巡视和整顿了磐石游击队,与李红光一起带领部分游击队员离开磐石到了海龙,将海龙义勇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七军海龙游击队。

1933年初,东北党组织遵照中共中央“统一抗日武装,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决定改编红军第三十二军及其他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同年9月18日,杨靖宇按照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在磐石玻璃河套召开军民大会,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李红光任参谋长。

1933年冬,李红光同杨靖宇率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主力跨过辉发江,南下蒙江封锁线,开辟了柳河、通化、清原、兴京等一带抗日游击区。他们将山林队的群众发动起来,开辟了以“老秃顶”、“和尚帽子”两座大山为中心的本、桓、兴抗日游击根据地。同年12月下旬,李红光率部攻克了敌人的重要据点三源浦,并乘胜打下了大汉奸邵本良的后勤基地金川凉水河子。1934年2月21日,杨靖宇主持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和南满抗日义勇军共17支部队,成立了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被推选为抗日联合军总司令,李红光任参谋长。同年11月7日,在临江县板石沟召开的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下辖2个师,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李红光任第一军第一师师长。

李红光与杨靖字携手并肩,在南满地区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扩大游击区域,同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战斗。他们在通化、三岔河和孤山子等地,给日本守备队和邵本良部以重创,缴获了大批武器及重要物资;在临江地区秃尾巴沟,击溃了日军井上分队和伪军一部;率一部分战士智取新宾县东昌台子伪军据点,火烧窟窿榆树警察署,攻占响水河子;在清原县黑石头设埋伏,痛击日伪联防队,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壮大了抗日的声威。

“谈到杨靖宇的军事才能时,不应忘记李红光。”

东北地区早期革命活动家、东北抗日联军将领韩光曾对杨靖宇有过这样的评价:“杨靖宇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领导人,在思想、政治、军事,以及为人等方面近乎完人。但最突出的,还是他的军事才能。”同时说道:“谈到杨靖宇的军事才能时,不应忘记李红光。”

事实正是如此。杨靖宇在部队中培养了许多青年干部,特别是对李红光十分器重,提拔重用他。在他们并肩战斗的日子里,李红光一直跟随在杨靖宇左右,是杨靖宇的得力助手。1933年1月底到5月间,日寇连续向磐石地区红军游击队和其他抗日武装队伍发动了4次军事围剿,南满游击队先后与敌进行大小战斗十余次。当年4月底,杨靖宇和李红光在大泉眼设下埋伏,并派一部分骑兵从敌后抄袭,经过半天的战斗打死打伤日寇30余人,冲破了日寇的第四次“围剿”。经过4次冲破日寇军事围剿的斗争,李红光进一步增加了战斗经验,也赢得了杨靖宇的完全信任。

李红光经常随身斜挎着一个缴获的日军军用皮包,里边装满了自己用钢笔画好的军用地图。当时,抗联部队无军用地图,而从日军手里缴获的地图,又没有部队需要的那么详细。所以,队伍每到一地,李红光安排好部队宿营后,便立即寻找久住当地的年长者,同他一起爬上高山勘察地形地势。李红光边问边画,不到一会儿就绘成了一张地图。因此,凡是部队所到之处,李红光都会留下比较详细的军用地图:山的主脉和支脉走向,之间有无居民,最大的居民点能住多少人,居民点的食粮、水源供应;山周围的道路情况,哪条路能通车马,哪条路只能过人;河流的源头、流向,哪里能渡车马,何处只能过人,夏季水势大小、冬季是否冻结;日伪军是否到过,来去方向等等,都一一标注在他亲手绘制的地图上。几乎每天上午10时左右,李红光都会将他调查研究分析的情况,也就是部队驻地方圆10里范围内的情况画成地图后向杨靖宇作口头汇报,为杨靖宇提供制定作战方案的重要参考。每有大的军事部署,杨靖宇都会和李红光商量,让李红光具体部署战前的准备工作。杨靖宇指挥作战,常常就是靠李红光画的军用地图来进行的。

在军事上密切配合的同时,李红光还积极协助杨靖宇做好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1933年初,部队在石虎沟进行新兵训练。杨靖宇发现新兵们经常唱日本的《樱花曲》,就与李红光商量:“我们是抗日的武装,不能唱日本关东军的歌儿,必须立即制止。新兵训练首先要进行政治训练,要以民族、阶级、反侵略、反压迫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人手。”随后,杨靖字仅用一天时间便创作了《中韩民族联合起来》的歌曲,李红光随即在军中负责教唱。在两人的积极倡导下,这首歌很快在部队中传唱开来,有力地鼓舞了士气。

在杨靖宇的引领下,经过战火的锤炼,李红光很快成为一名智勇双全的指挥员。他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后来的许多次战斗,杨靖宇都让李红光部署指挥。战士都说:“李参谋长是杨司令的诸葛亮,大家的主心骨,只要有他在,我们就有了底。”李红光学过《孙子兵法》等军事书籍,并由此创造了一套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因此每战必胜,这使得李红光在南满抗日队伍中享有很高威望。当时就有这样的民谣流传:“日本鬼要挨枪,出门碰着李红光;日本鬼运不吉,出门退上杨靖宇。”可以看出,李红光的细致工作,对杨靖宇军事才能的发挥,是不可或缺的。

李红光的名字被写进《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军歌》

1935年5月中旬,李红光率领抗联一师部分官兵到新宾、桓仁、本溪地区与副师长韩浩带领的部队会合,并商议组建骑兵连。会后,李红光率200来人从兴京向桓仁进发,队伍行至老爷岭时与日伪军遭遇。李红光亲临前沿指挥作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战斗中,李红光发现敌人阵地上一挺疯狂扫射的机枪对我军构成极大威胁,便举起望远镜搜索敌人机枪的准确位置,不幸胸口和腿部中弹。战士们随即将他送到桓仁的海青伙洛抢救。但因伤势过重,几天后李红光在密营中光荣牺牲,年仅25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新宾县大清沟黑瞎子望山林中的一棵核桃树下。噩耗传来,杨靖宇悲痛万分,在李红光追悼会上,杨靖宇沉痛地说,李红光是“难得的将才”,他的牺牲是“红军的严重损失”。为纪念李红光,《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军歌》特意将他的名字写进歌词。1946年,在李红光战斗过的南满地区,以他的名字组建了“李红光支队”,这支队伍在解放战争中屡建战功。1988年,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彭真,为在磐石县朝鲜族中学校内建成的李红光全身塑像碑题写“抗日民族英雄李红光将军”。同年5月9日,中纪委常务副书记、李红光的战友韩光为《兴京抗日烽火》一书题词:“李红光等抗日烈士永垂不朽!”

1938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回答美国合众社记者提问时,高度评价东北抗联,说:“中国共产党和东三省抗日义勇军都有密切联系。例如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字、赵尚志、李红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成绩,是人所共知的。”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是对杨靖宇和李红光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在东北抗日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是对杨靖宇提出、李红光协助实施的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高度赞扬。李红光是中国东北最有名的抗日英雄之一,与杨靖宇、赵尚志齐名,是全中国少数民族抗日英烈中排名最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