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在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作者:赵立刚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8-01 阅读量:0

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反复说明争取东北的重要性。他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和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基础.东北在创立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辽宁,不仅是东北的核心,而且在共和国的历史关节点上也处于重要地位,发挥了不同寻常的作用。

建国前后,辽宁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一省定乾坤的作用

正像毛泽东所预言的那样,只要我们党夺取了东北,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指日可待。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这场主要在辽宁进行的伟大战役使战争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由长期数量上的劣势转入了优势;使东北成为支援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可靠后方,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中共中央东北局在东北解放后不久,就作出了《关于全东北解放后的形势与任务的决议》,明确提出:“一切为了支援与争取全国战争的胜利,仍是东北党的战斗口号。”

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稳定的大后方。从1948年3月冬季攻势结束到1949年建国前,辽宁地区的工业和农业迅速发展,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在军事上为解放全国输送了大量人才。为配合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辽宁迅速组织了近6万名民工随军入关,万余辆大车、数万副担架随军行动。辽宁解放区还抽调20余个卫生机关、近6000名医务人员参与关内的战斗。为了及时建立人民政权和开辟新的解放区,辽宁先后派出大批干部南下,到新解放区工作。仅1948年11月25日,辽宁就抽调3个区党委及其以下的地、县、区委领导班子,外加大连市可靠的积极分子、技术工人、职员、知识分子和学生,共汁9000余人。百废待兴时期,干部是最宝贵的资源,辽宁无私地为全国培养输送了大批干部,有力地支援了新中国基层政权的建立。二是提供了大批物质。这一时期,辽宁承担了大部分入关部队及随军人员的后勤保障。仅以军费开支为例,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东北解放区全年为15. 1934亿元,折合粮食380万吨,其中30%来自辽宁。在全面内战的历史关头,只有东北是相对和平的地区,辽宁的工农业生产还稳中有升。1949年,农业生产取得大丰收;军事工业完成计划的25%钢铁工业完成计划的220%;煤碳工业完成计划的130%……这些都为全中国的解放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尤其是辽宁生产的武器弹药,绝大部分支援了关内,仅大连建新公司在1949年就生产炮弹54万发,子弹3000余万发,各种火药300吨。粟裕曾说:“华东地区的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三是全力支援关内经济恢复和建设。辽宁不但派出大批干部参与关内的经济建设,而且还从物质上无偿地援助新解放区。1949年,东北解放区支援关内新解放区一百多万吨粮食、150万立方米木材、20万吨钢铁、302万吨其他建设物质。这些物质大部分出自辽宁,其中钢铁全部由辽宁输出。为了保证迅速打通关内铁路交通,尽快恢复新解放区的经济。辽宁拆除了凤城至宽甸和到赛马煤矿以及叶柏寿至赤峰段的铁路设施,全部运进关内。

为保卫新生政权做出了巨大牺牲。1950年6月2s日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新生的共和国政权面临生与死的挑战。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斗争中,英雄的辽宁儿女发扬了无私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一是组织大批人员直接入朝参战。仅1951年就有25.7万优秀儿女加入志愿军,入朝作战保家卫国。二是出色完成了艰巨的战勤任务。各级政府于1950年11月特设了战勤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严密有序的网络,广大干部群众不分昼夜超强度地生产军需物资,生产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各地、各部门还组织了大量民工和技术人员随军入朝,作战初期一次性就动员了8011副担架,50070人直接担负战勤任务,另外派出医务人员、汽车司机、铁路员工、翻译、船工等技术人员3万余人,有力地保障了志愿军的后勤需要。据统计,辽宁自1950年1()月志愿军入朝作战,到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先后共组织246.2万人(次)参加战勤工作,占当时辽宁总人口的11. 7%,占17岁至50岁男劳动力的52. 15%。可以说,在全国各省份中辽宁为抗美援朝所做的贡献是第一位的。

“一五”建设时期.辽宁奠定了共和国的工业基础 建国初期,我党所面临的情况,毛泽东曾形象地形容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要想使国家真正富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并在冷战对峙时代保持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就必须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强大的重工业基础。为此,中央决定从1953年起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 2%用于工业,其中又把88. 8%用于重工业,而前苏联帮助的156个项目是“一五”计划的重中之重。由于辽宁地区工矿城镇多,工业基础比较雄厚,所以援建项目中有24项落在辽宁,占15. 38%。可以说,辽宁承担了国家“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是建立起全国性的重工业基地。1952年5月4日,中共中央在对政务院就全国钢铁工业发展方针、速度等地区分布问题的请示报告批复中明确指出:“要集中全国力量首先恢复和改建鞍山钢铁公司。”“扩展鞍山钢铁联合企业的规模,尽可能地改建和新建,基本上完成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辽宁工业基地的建设从起点上就是站在全国的战略高度上展开的。早在“一五”计划前,鞍钢的工程技术人员就和前苏联的专家进行了密切合作,制定并提出了全面建设鞍钢的可行性规划。随后,鞍山市委和鞍钢党委组织了大批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生产—线,到1952年底达5.5万人。仅1952年就连续开工建设了历史上著名的无缝钢管厂和大型轧钢厂,1953年后,又上马了第三大工程-7号高炉。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鞍山无缝钢管厂、鞍山大型轧钢厂和鞍山第七号炼铁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至此,鞍钢的基本建设步入正轨,新中国的第一个钢铁基地建设全面展开。以此为中心,迅速在辽宁形成了冶金、机械、化工、建材、能源为主体,技术设备先进,结构布局合理的辽宁重工业基地,改变了旧中国殖民地性质的经济形态,建成了许多旧中国没有的工业部门,如飞机和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等,形成了完善独立的重工业体系。

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辽宁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兢兢业业精神、勤俭建国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辉煌成就。辽宁省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到1956年底就提前超额完成。到1957年末,基本建设计划内投资完成6. 32亿元,超计划41.8%,五年计划中限额以上建设单位国家规定18项,实际完成28项。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102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其中,重工业产值达72.4亿元,居全国第一;钢、生铁、钢材、纯碱、烧碱、变压器的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原油、发电量、水泥、平板玻璃、合成氨、金属切削机床的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二是辽宁的建设集聚了全国的力量。由于辽宁地区工矿城镇多,工业基础十分雄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多,矿产丰富,交通发达,中央决定把辽宁作为建设新中国工业基础的最关键省份,举全国之力,加快构建起辽宁的工业体系。

“一五”时期,国家向辽宁投入用于工业建设的资金达46.4亿元,占同期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18. 5%,其中重工业基本建设为43.6亿元,占全省工业建设总额的94%。为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辽宁的建设情况。1951年12月17日,毛泽东在李富春副总理关于请求全国有关方面力量援建鞍钢三大工程的报告上批示:“完全同意,应大力组织实行。”并多次亲笔写信祝贺辽宁工业战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1958年2月,毛泽东视察了24项重点工程中的代表工程,还鼓励辽宁的工人和干部要边干边学,掌握先进技术,努力发展生产。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也都曾在“一五”期间视察过辽宁,指导并激励辽宁的干部群众为全国的经济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在当时,“全国支援鞍钢”成为各地区共同的口号,反映出辽宁在全国的建设大潮中处于最中心地位,是“一五”计戈Ⅱ成败的关键。

三是辽宁向兄弟省区输出大批工业物资和建设人才。辽宁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不仅是辽宁的,也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成果。为了支援全国的工业化建设,辽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五”时期共上缴中央财政资金143.9亿元;调出生铁490万吨、钢材438万吨、有色金属18.8万吨、水泥575万吨、化肥81万吨,输出量占全省5年产量的54. 6% -73. 3%;支援其他省份机电设备占全省同期总产量的63. 5%。鞍钢生产的钢材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大型工程建设上,如武汉长江大桥、第一汽车制造厂、玉门油田、三门峡水电站和包头钢铁公司等。人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新中国建设初期,最紧缺的就各方面的建设人才。辽宁坚持以实践为主,边干边学,以干带学的方式,通过短期训练、长期培养、业余教育、去前苏联留学和学习、去兄弟厂矿培训等多种途径,迅速提高了广大职工和干部的技术及管理水平,并向兄弟省区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5年累计支援8032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445人,熟练技术工人56479人,管理干部16397人。

在中国命运的十字路口,辽宁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 建国后的几十年,中国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走过许多弯路,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首当其冲。同时.辽宁又是“文革”的重灾区,对错误道路的认识尤为深刻,对改弦更张的要求也最为强烈。无论从经济,还是从政治、文化层面来说,当时的辽宁都举足轻重,历史的坐标于是将辽宁定格在抉择中国命运的十字路口。正是在这样的历史逻辑起点上,辽宁为启动改革开放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氛围和实践经验。 第一,辽宁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路线一度羁绊着中国的发展。在此紧要关头,一场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由点到面地逐渐展开。辽宁省委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顶住压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对全国范围内的思想大解放起到了不估量的推动作用。 在“左”倾阴霾依然笼罩中国大地的料峭春寒中,辽宁成为较早力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省份之一。《辽宁日报》于《光明日报》首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第3天,就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速度仅次于《人民日报》,表明了辽宁对真理标准问题的高度敏感和强力支持。1 978年7月25日至31日,辽宁省委召开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会,在中上层干部中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效果。为了将成果扩大到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去,辽宁社会科学院、东北工学院、辽宁大学等许多研究单位和教育单位相继召开讨论会,一致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路线,真理标准讨论呈现出大好形势。辽宁省委因势利导,于8月l8日发出通知要求在全省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从此,辽宁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冲破了讨论只在小范围内进行的模式,深入到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城市乡村,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全省上下迅速形成了打破“两个凡是”的热烈氛围。

辽宁的情况引起了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注意。1978年9月,邓小平结束对朝鲜的访问后,特地视察了辽宁。他对辽宁积极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发表了旗帜鲜明的讲话,指出:“不恢复毛主席树立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我们要根据现在的国际国内条件,敢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千万不要搞‘禁区’。”

第二,辽宁开创了全国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诸多先河。组织路线不端正,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干部就无法占据领导岗位,不但拨乱反正不可能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更无从谈起。这也是后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的历史性决策之一。

1978年2月4日,辽宁省委批转省委组织部《关于当前审干工作几点意见的请示报告》,对平反“文革”中蒙冤的干部做了原则性规定。紧接着,集中解决了以王铮为首的反党宗派案。此案涉及省委领导较多,在全省和全国都有一定影响。1978年12月31日,辽宁省委通过《关于以王铮同志为首的反党宗派活动问题的复查决定》,为这些老同志彻底平反,并恢复公职。此举对其他省的平反工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1978年7月,兴城县委顺应群众呼声,正式为该县原县委书记李权法平反,引起全国轰动,因为当时全国尚未有公开为“走资派”平反的先例。辽宁的做法冲破了“文革”沿袭下来的错误组织路线,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由群众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为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组织路线进行了实践上的探索。 第三,辽宁为全国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了有益尝试。 一是辽宁首先提出要在农村经济体制上进行改革。1978年9月邓小平视察辽宁,针对辽宁农业落后,长期粮食不能自给,严重制约工业发展的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一定要把农业放在首位,还是农业第一。”辽宁省委深刻认识到讲话的重点在于,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农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此,辽宁省委提出要从“体制上改革”,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实践中触及到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二是辽宁国有企业改革率先起步。辽宁省委认识到要搞好国企,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为此,1978年3月召开的辽宁省第二次工业学大庆会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狠抓技术革命,生产就迅速发展。我省老企业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更需要坚持挖潜、革新、改造的方针。狠抓技术革命,就有高速度。”可见,当时的辽宁省委对以高新技术改造老企业已有了充分认识。而这种意识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不谋而合。

1978年9月18日,邓小平在视察鞍钢时指出:“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这是邓小平在“文革”后,第一次就如何搞好国企所做的比较全面和开创性的讲话。鞍钢在邓小平视察后不久就派出负责技术和管理的干部到日本钢铁株式会社学习考察。此后,辽宁许多大型企业纷纷按照邓小平的指示进行积极的改革,使全省的工业生产呈现出好的势头。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保障

当前,我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东部地区出口及国民生产总值呈现下降趋势。能否实现全年经济增长8%战略目标,不但取决于东部,更取决于辽宁等老工业基地是否能继续保持振兴以来的高增长。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国家战略中,辽宁是重中之重。因为在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投资项目中,辽宁有191个,占项目总数的42. 4%。历史又一次将焦点聚集于辽宁。

第一,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困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邓小平曾指出:“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3页)江泽民讲过:“要真抓实干,大胆而又细致地工作,齐心协力办好几件大事,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办口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225页)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挑战,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些细想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集中反映·就是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辽宁装备为全国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切实将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其重要标志是不断提高中国制造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制造业的根基在于装备业的发达和进步,没有装备业的强大,制造业必然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始终会在日益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处劣势。辽宁被誉为“共国和的装备部”,技术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之初,省委、省政府就将“把辽宁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作为两大目标之一。经过近7年的不懈努力,辽宁的装备制造业产业迅猛提升,对我国制造业形成了强大支撑,必将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大引擎。2008年,装备制造业支撑带动作用增强。全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894.0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 7%。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557.2亿元,增长31. 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248.6亿元,增长27. 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411.5亿元,增长9.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254.6亿元,增长19.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164.2亿元,增长18. 6%;金属制品业增加值215.9亿元,增长27.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增加值42.o亿元,增长5. 5%。主要产品产量中,金属切削机床下降1.8%,其中,数控机床增长10. 2%;金属冶炼设备增长56%;水泥专用设备增长29.10;采矿设备增长15. g%;机车增长3l%;汽车下降g%;民用钢质船舶增长2. 2%。

诸多新时期创造的第一,继写着昔日的辉煌。辽宁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双护盾硬岩掘进机;第一条3{)万吨超大型油船;第一款高性能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开发出磁悬浮列车轨道数控加工生产线、QD128/QDVO燃气轮机、热轧生产线、100万吨级乙烯裂解气压缩机和丙烯压缩机、30万千瓦核主泵等一大批重大装备产品,标志着辽宁装备制造业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技术水平在全国遥遥领先,某些领域迈入国际先进行列。仅2006年,辽宁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24. 8%,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2007年上半年又增长34. 5%。在装备制造业的178类产品中,辽宁居于全国前列的就有58类,占32. 6%。到目前,辽宁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产销量均位居第一,构筑起新时期全国生产力发展的工业基础。

二是辽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才是保持长久发展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辽宁作为工业重镇,其科技创新水平直接代表了中国的实力。为此,辽宁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振兴的主要动力,不断加强机制体制创新,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被科技部批准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试点省,仅2007年全省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到310个,产学研技术联盟达到410家,企业已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和专利职务申请的主体。到2007年,累计研发多轴联动高档数控、大型铸件可视化铸造等关键技术500余项,研制成功大型龙门五轴加工中心、盾构机、连铸连轧技术及装备、大型船用曲轴等高尖端产品和设备。2008年,支持重点企业新组建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40个,建立产学研技术联盟470家。加强技术攻关,攻克高速高精并联五轴头机构设计及制造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组织实施IOO个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2020亿元,增长37%。推广和转化重大科技成果400项,攻克重大关键技术300项,研制新产品1.2万项,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增长37%。并启动了从国外收购100个科技型企业,引进100个研发团队的双百工程。这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添补了国内诸多空白,加强了装备制造业、冶金、石化等重点行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培育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

第二,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坚实基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国际金融市场仍处于动荡之中,全球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影响,中国经济运行困难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进出口下滑,工业生产放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难度加大,等等。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现在,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呈现出积极迹象。

在特殊时代大背景下的辽宁处于国家和民族振兴的最前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能否平安度过这次危机,决定了今年国民经济能否保持8%的增长,正是由于辽宁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2008年12月12日至14日,胡锦涛总书记就冒着严寒,来到辽宁省考察工作。他对辽宁省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基层干部群众共商如何更好地完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项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如何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勉励大家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夺取经济社会发展新胜利,并鼓励辽宁的干部群众一定要使辽宁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机、再创新辉煌。并对辽宁落实中央一揽子计划、在全国“三保”中发挥重要作用寄予厚望,提出明确要求。党和国家对辽宁所寄与的厚望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 辽宁可以为全国保持8%的增长率做出巨大贡献。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提出了保增长的战略目标。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持久动力。而工业经济一直是:辽宁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辽宁实施振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面高于东部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2年到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3%;社会消费晶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年均增长2l%。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12%。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603.1亿元,同比增长17. 5%.在国内一些地区工业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情况下,这一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也高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完成120.2亿美元,由全国的第五位跃升至第三位,增长32. 101。这表明辽宁的经济仍然在快车道上运行,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不但有战胜危机的基础,还有在战胜金融危机中脱颖而出的强大动力。这是因为:通过结构调整,我省的产业集中度较高、企业集中度较高,有战胜危机的实力;辽宁的市场主要在国内,外向度不高,有战胜危机的主战场:辽宁:已经摆脱了东北现象的困扰,社会稳定,全省政通人和,有战胜危机的条件;省委,省政府在应对这场危机中,认识早,行动快,力度大,有战胜危机的准备。 建国60年来,辽宁已取得了伟大的成绩,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一定会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