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尼克松的最后一次会晤

作者:项东民 安熠辉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8-01 阅读量:0

1972年,尼克松“跨越太平洋”访问中国,并签订《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标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在访华期间,尼克松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这次会晤使尼克松喜出望外,因为当时毛泽东身体状况不好,原定会谈只有15分钟,但这次会晤却延续了将近1个小时。然而4年之后,已经下台而且在美国声名狼藉的尼克松再次访华时,毛泽东已是颤颤巍巍,说话都不清楚,却又同尼克松会谈了1个小时40分钟。这次会晤几个月后毛泽东逝世,所以这也就成了毛泽东与尼克松之间的最后一次会晤。对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以及和毛泽东的会见,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但1976年尼克松访华的背景是什么样的,毛泽东与尼克松会晤的前前后后有哪些故事?恐怕就鲜为人知了。本文试图作一披露,以飨读者。

毛泽东几次邀请尼克松访华;尼克松女儿朱莉及丈夫戴维率先成行

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被称作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自此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1972年11月尼克松以压倒性优势获得总统连任。然而由于水门事件,1974年8月9日尼克松被迫辞职,由副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继任总统。但新任总统福特在对华政策上却犹豫徘徊,在推动中美大使级外交的进程上动作缓慢,向苏联却频频示好。这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尼克松辞职后,带着落寞和疲惫回到加利福尼亚,但才不过几天,就意外收到了周恩来的电报,电报表达了周恩来总理对尼克松的良好祝愿,同时,总理还希望尼克松再次访华。两个月后,当尼克松因患静脉炎住院时,毛泽东亲自打来了电话。毛泽东通过翻译告诉尼克松,他认为尼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还说中国在任何时候都欢迎尼克松来访。这样,尼克松收到一个信息,中国政府盛情邀请他访华,这让尼克松的心里荡起涟漪。

7月份,福特政府曾去芬兰旨在签署赫尔辛基协议,这使中国政府太为恼火,为了和尼克松交流,并且通过尼克松的访华来传递某些信息,中国政府更加迫切希望尼克松尽早来访。8月中旬,中国驻华盛顿联络处主任黄镇又给尼克松带来了毛泽东语气更为迫切的邀请:如果尼克松的身体状况允许的话,毛泽东希望尽早见到他。这个邀请使尼克松的中国之行的愿望更加强烈起来。他马上给基辛格打了电话,说只要福特不反对,他就准备于9月份动身前往中国。然而,基辛格认为,如果辞职不满一年的前总统在福特本人访华之前就再度访华的话会让新政府很难堪。尼克松觉得基辛格的话很有道理。当即同意了再等一段时间。不过他向基辛格暗示:这种等待不会太久。

1975年12月1日,福特飞抵中国,开始了为期4天的访华之行。对福特此行,中国政府方面在欢迎的同时也表现出些许冷淡。因为中美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进度缓慢,福特对苏联的态度值得玩味,尤其是不久前福特与列昂尼德·勃列曰涅夫的紧紧拥抱,更反衬出当时仍处于冰冻期的中苏关系。新上任的副总理邓小平警告福特不要想念苏联人。邓小平说:“关于缓和的花言巧语掩盖不了战争危险不断增长的严酷现实。”所以,尽快邀请1972年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前总统尼克松访华,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在尼克松尚不能立即动身的情况下,中方邀请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访华。戴维是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孙子,和朱莉都是总统的后代。这对夫妇早有到中国旅行的打算。福特访华返回美国几天后,中方给朱莉夫妇打电话,告诉他们,到中国后他们会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这令戴维夫妇激动不已。

在中国春节前夕,12月2;9日凌晨,朱莉和戴维飞抵北京。他们带来了尼克松给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笔信。遗憾的是,周恩来当时正因癌症住院,并且生命垂危。到北京后46小时,即1976年新年来临前不到1小时之际,毛泽东召见朱莉和戴维夫妇,地点在毛泽东的书斋里。后来朱莉是这样回忆她所见到的毛泽东的:“他的下颚下垂——显然是中风留下的后遗症。他的黄皮肤有一种膳质的半透明感,几乎没有皱纹。一尘不染的灰色中山装宽松地下坠着,硕长的手臂和宽大的手掌也了无生息地垂在身体两侧。他说话很慢,又有些吃力,发出了一种简单的粗糙的咕哝声。’

但此时毛泽东的头脑依然是清楚的。在寒暄的时候,毛泽东端详着他俩,问:“总统先生的腿怎么样了?”“好多了。”朱莉回答。“好好保养他的腿,他说过还要爬长城呢!把这个话转告总统先生。”戴维插话:“他已经不是总统了。”“我乐意这么叫他。”……毛泽东转而对朱莉说:“马上写封信给你爸爸,说我想念他。”“我这句话,可以登报。”他补充说。“现在,在美国,”戴维沉吟道,“反对我岳父的人很多,还有人强烈要求审判他。”“好,”毛泽东说,“我马上邀请他到中国来访问。”然后加重语气说:“马上。”毛泽东又转向朱莉:“信里再加上一笔,说我等待你父亲再次来中国。”

朱莉递上了尼克松写给毛泽东的信,由担任译员的唐闻生翻译。毛泽东伸手从唐闻生手中将信拿了过来,他竟然能用英语清楚而准确地念出信中的日期:1975年12月23日。在听完对信的翻译后,毛泽东对朱莉说:“你坐的沙发就是四年前你父亲坐的那张。”朱莉拍了拍扶手,环顾了一下这张沙发,就站了起来,对毛泽东说:“主席,我想同戴维换换座位,这样,他就可以说也坐过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座位了。”毛泽东点了点头,看着这两个可爱的年轻人动作迅速地交换座位,就爽朗地哈哈大笑。毛泽东和年轻的美国客人交谈了近1个小时。当朱莉夫妇起身告辞时,毛泽东主席重复了他对尼克松的邀请。他说,我等待着你们父亲的来访,并将手沉重地往沙发旁边一挥以示强调。当中方陪同领着这两个青年走向门口的时候,毛泽东同他俩一道走了几步。这是他近来接见外宾时都没有作出过的行动。毛泽东在同朱莉和戴维握手告别时说:“你们是年轻的,再到中国来访问吧。十年以后它将是了不起的。”临走时,中国政府送给朱莉夫妇礼物要他们转交给尼克松。这个礼物是一只装在精美丝盒里的生日蛋糕。

回国后,朱莉、戴维这样写道:“十里之外,就可以呼吸到他(毛泽东)的个性。”

尼克松访华引起世人瞩目;被毛泽东接见的时间长达一个小时四十分钟

1976年2月6日,新华社播发了一则《公告》,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于1976年2月21日,即在第一次访问4周年之后,再次访问中国。他们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这一消息不但轰动了美国,而且引起世界瞩目。普遍议论的是:美国总统福特于1975年12月1日至5日访问了中国,刚刚两个月,为什么中国政府又邀请这位“不光彩的前总统”访华?1976年又是美国大选年,2月24日福特在新罕布尔州共和党预选中争取候选人资格,为什么中国政府安排尼克松于2月21日到达北京?对此,人们有种种猜测。

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称:“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中国人现在就给了这个失去总统职务、而且信誉扫地的人以这样的荣誉”,这就“引起了美国各种非常不同的政界人士的伤心和批评。”但是“中国人是不难无视这种批评的,”因为他们“对过去两年中国同美国关系正常化的缓慢进程感到失望,”“假如尼克松继续执政,本来是会一切顺遂的。”现在美国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因此,“让他继福特总统之后这么快进行议程,显然是表明中国对华盛顿的现行政策感到不悦。”

合众国际社2月22日电称:中国总理周恩来已经逝世,第一副总理邓小平又被“打倒”,华国锋“出入意外地被任命为代总理”。因此,邀请尼克松夫妇访华的决定必然是毛泽东作出的,也只有毛泽东才会作出这种“谁也想不到”的决定。 在尼克松看来,由于他在总统任内打开了通往中国的大门,而他辞职后美中尚未建交,他认为自己有理由再次访问中国,为促进美中关系正常化继续努力。

但是尼克松访华的活动却使福特政府坐卧不安,因为此时总统竞选活动正处于关键时期,尼克松的访华行动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他们内部许多人都持悲观态度,甚至有人指责尼克松这是对中国的“阿谀奉承”。为此,他们通过新闻发言人称尼克松访华只是平民身份,没有任何政治意义。

尼克松卸任后,已不可能免费使用美国政府的专机。中国方面获悉后,决定派中国的专机迎接尼克松。这架中国刚买的波音707新型飞机,与尼克松就任总统时乘坐的波音707型“空军一号”是同一个机型。这使尼克松感到非常高兴。

1976年2月21日晚上10点16分,尼克松乘专机到达北京。机场上迎接他们的是新任命的代总理华国锋、外交部长乔冠华、黄镇等几十名高级官员。由于时间关系,机场的欢迎仪式很简短,不一会儿,一列红旗牌轿车已经来到了1972年尼克松下榻的18号国宾馆(钓鱼台)。这与他四年前任总统时的安排一样。尼克松不由得感慨良多。

次日早晨,尼克松拜访了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向她表示慰问。中午,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来到宾馆告诉尼克松毛泽东将在第二天会见他。午餐和短暂的午休后,尼克松同华国锋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会谈。会谈完休息片刻,尼克松前往人民大会堂出席华国锋为他举行的国宴。

国宴上的热烈气氛使尼克松情绪很好。—切都和当年他是总统的时候一模一样:一样的布置,一样的尊敬,一样的礼仪.就连餐桌上的十道菜也和当年一模一样。宴会临近结束时,尼克松起身发表了一个简短的讲话:“全世界人民的未来取决于我们两国为世界各国的安全稳定,以及为人类的和平事业而做出的通力合作。而这种合作必须是可靠的,可能的,并且是富有决心的。”然后,显然是指1972年发表的上海公报,尼克松继续说:“当然,或许有人以为单凭签署一个原则性的声明,或举行一次外交会议就能带来永久和平,这一看法未免过于天真。”

宴会后的第二天上午,在尼克松参加了一个农业展览会后。他被通知毛泽东准备和他会谈。尼克松在回忆录中介绍了毛泽东会见他的情形:

1976年我再次到中国访问时,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已经严重恶化了。他的话听起来就像是一些单音字组成的嘟哝声。但是他的思想依然那样敏捷、深邃。我说的话他全能听懂,但是当他想回答时,就说不出来了。他以为翻译听不懂他的话,就不耐烦地抓起笔记本,写出他的论点。看到他的这种情况,我感到十分难受。无论别人怎样看待他,谁也不能否认他已战斗到最后一息了……

震颤性麻痹症的袭击使毛的动作全部僵化了。……在我们会晤结束时,秘书们把他从椅子上扶起来,搀着他陪我走向门口。在电视灯光和摄像机要记录我们最后的握手时,他却推开了助手们,自己站在那里向我们告别。

尼克松又在另一本回忆录里记述道:

他的思维依然敏捷,但一次严重的中风使他失去将思想化作语言的能力。这位富有领导魅力的共产党领导人曾运用他的革命思想推动了一个国家并改变了这个世界,但他现在却连要一杯水都十分困难……他在起始于四年前的我们两国实现新关系方面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在会谈中,我说,我们必须继续合作,不仅在我们两国之间,而且要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之间寻求和平……在他刚嘟哝出半个字时,他的脸就憋得通红。他的译员试图将他那含糊的话译成英语。毛泽东掌握的英语足以使他明白她没有理解他的意思。他生气地摇摇头,一把抓过她的笔记本,用中文写下他的话。她大声地用英语念道:“和平是你们唯一的目标吗?”我没有料到他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稍稍停顿之后,我答道:“我们应该寻求正义的和平。”

后来尼克松在文章里提到:“我们在同中国共产党入打交道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他们是革命家,相信他们的利益和理想应是值得为之战斗和牺牲的,如果我们用一种一味强调需要和平的说教来回答毛的问题,中国人会认为我们犯了错误,甚至更坏,他们将会把我们看成白痴。最终,他们会说,加入和平真是我们唯一的目的,那么我们随时都可以用投降来达到我们单纯期望的和平。因此,一定要向中国人重申,我们也有我们为之奋斗的价值……”

他们的会谈进行了1小时40分钟。会见结束时,尼克松送给毛一只由已故美国烧瓷大师博姆烧制的瓷熊猫。看上去消瘦虚弱的毛泽东则以绿茶代酒为他干杯。

2月23日下午,新华社发表消息说:“毛泽东主席今天会见了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夫人及其随行人员约翰·布伦南。”“会见时,毛主席和美国客人一一握手,对他们前来我国访问表示欢迎,并且同尼克松先生就广泛的问题进行了友好的交谈。谈话结束后,毛主席请尼克松先生回国以后向福特总统转达他的问候。” 新华社还发表了毛主席同尼克松握手时的照片。 按多年惯例,毛主席会见外宾时不让外国记者在场。他们立即根据新华社的上述消息发出电讯,并转发了照片。美联社称:“毛泽东主席今天中午会见了理查德·尼克松,使这位前总统重温担任总统极盛时期的情景。”合众国际社称:“这是尼克松和这位82岁高龄的中国领导人的第二次会见,第一次会见是在四年前他抵达中国后不久。”路透社:尼克松同毛主席“进行了1小时40分钟会谈”,“只比福特总统去年12月同毛的会谈少10分钟。”

美国三大电视网迅速播放了中国摄影师拍摄的《毛泽东主席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彩色电影。

会见后,尼克松回到宾馆,向接待人员兴奋地说:今天能同毛主席就当前国际重大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广泛的交谈,感到非常愉快。他说:使我惊讶的是,毛主席如此高龄,思想仍如此明晰敏锐,对当前国际重大问题仍如此关切注意。历史上何去何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精神和思想的活力。毛主席就是充满思想活力的伟人。

以后的两天里,尼克松主要是与华国锋继续会谈。华和其他的中国领导人一样,不满意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展缓慢。

由于其他美国人都没有会见过华国锋,因此自从华在机场迎接了尼克松,并花了近9个小时与他会谈之后,尼克松的行踪愈来愈引入注目了。虽然美国强调尼克松只是以平民身份去中国访问。但是,对尼克松的访华内容,他们却越来越希望知道内幕。最后,基辛格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当然希望了解尼克松此行的性质与结果。”这与他和福特在过去两周里所说的调子显然不同了。

中国政府安排尼克松尽可能的多参观旅游一些地方。在访问了桂林、广州、从化之后,尼克松先生和夫人由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朱传贤陪同,于2月29日下午乘中国专机离开广州回国,从而结束了这一举世瞩目的中国之行。

法新社记者比昂尼克评称:“尼克松在中国似乎一天天变得更加愉快和自信。这要归功于中国领导人给予他的心理上的电休克疗法。另外领导人给他一种政治上复活和恢复青春的治疗。” 3月5日,“世界各地14名中国问题专家”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堤聚会,研究尼克松访华的意义。据合众国际社报道,在会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的安德鲁·内森博士说:“中国人邀请尼克松是既向美国也向俄国发出的一个信息。这个信息说,我们肯定利用美国作为对俄国的抗衡力量。尼克松是传递这个信息的理想人物,因为他曾是利用美国抗衡俄国的政策的象征。”英国伦敦大学《中国季刊》主编迪克·威尔逊说:“我认为,将来在世界史中回忆起尼克松的,主要是他对华工作,而不是水门事件。”他说:“中国人认为尼克松在改善中美关系方面所做的事情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他们是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的,而不是像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那样在日常的基础上看事物。”

然而,在尼克松第二次访华不久,毛泽东在患病后经过多方精心医治无效,于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在北京逝世。

《人民日报》在《极其沉痛地哀悼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的通栏标题下,连续多日刊载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兄弟党和友好人士等的唁电。9月14日《人民日报》在这一专栏内,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为题,刊载如下文字:

新华社1976年9月13日讯圣克利门蒂消息: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9月9日就毛泽东主席逝世发表声明。

声明说:“毛泽东主席逝世了,终年82岁,结束了他毕生的长征。他是一位具有非凡勇气和思想坚定的人,他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几天。”

尼克松说:“作为代表完全不同的哲学和观点的领导人,我们1972年在北京会见时都认识到,中美友谊已成为对于我们两国的利益都是必不可少的了。”

“我对于他不仅对本国人民的问题,而且对世界形势的客观现实都有深刻的了解这一点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我们在那时建立的新关系应当归功于他的这种高瞻远瞩。”

“在今年2月2日(应为23日)我最后见到他时,他再次表现出了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

毛泽东逝世后两个月,1976年11月,美国举行大选。人们普遍认为,在职总统福特享有种种有利条件,定能赢得大选,结果却败给了民主党候选人卡特,这与毛泽东破格邀请美国“不光彩的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有关。卡特政府改变了福特政府的对华政策,“认为中美两国建立合作关系会大大加强远东局势的稳定,并有利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同苏联竞争,从美国战略地位考虑,美中关系正常化是十分可取的。”经过双方努力,1978年12月16日晚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这为尼克松访华以及同毛泽东的会晤划上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