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夕中共中央移居香山内幕

作者:吕春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8-01 阅读量:0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被消灭殆尽。三大战役的胜利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会上特别强调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3月23日凌晨,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至北平西郊的香山。

当时,中共中央为什么不直接驻进中南海,而是先到香山?中共中央又为什么选择香山作为党中央的临时驻地?

勘察驻地选址香山

解放后,中共中央机关迁往哪里?这个问题在三大战役进行过程中就有所研究。经过多次的讨论,最后由毛泽东拍板决定迁入北平。由于党中央迁移北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党中央高度重视,毛泽东曾说:“党中央进北平,这是一桩大事,政治意义十分重大,一定要计划和组织好。”

为了确保中央顺利迁入北平,1949年1月,中共中央成立了由周恩来主管、杨尚昆和曾山具体负责的“转移委员会”。在1949年1月18日,北平和平解放的谈判正在进行中时,中央直属机关供给部副部长范离等一行就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勘察中央机关的驻地。范离到达北平后,四处考察,权衡利弊,最后选定风景优美的香山作为中央机关进入北平的过渡地。随后,范离将这一意见向北平市长叶剑英作了汇报。叶剑英仔细听取了范离的汇报,对范离选址香山的意见表示赞同。但是,选择中央机关的驻地,仅仅风景优美是不够的,在战事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安全问题应当是重中之重。

1月27日,杨尚昆与周恩来商谈中央机关迁移问题,决定先派有着丰富对敌斗争经验的李克农负责布置一切,即以周恩来名义电告彭真、叶剑英早些作准备。1月底,范离带着叶剑英同志给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的亲笔信,回到西柏坡向中央汇报。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为确定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央又派社会部副部长李克农一行13人于2月3日赴北平全面调查。2月5日,李克农一行到达北平。李克农在北平同叶剑英、彭真就中共中央机关进北平后的驻地问题作了几次商讨,他们都认为城内的警卫难度比较大,当时国民党飞机的作战半径还覆盖着北平,城内防空袭条件也很差,建议先以离北平城区20公里外的香山为中央机关的临时驻地。2月7日,李克农与北平市警备司令员程子华一起去香山勘察,发现这里环境幽静、林木繁盛,有利于防空;而且香山的慈幼院有大约3000余间的房屋,只要把这些房屋稍微修缮一下就可以了,正好可以安置中央机关的5000多人。慈幼院是1920年熊希龄以济贫扶孤为主旨,在静宜园创办的,并且建了一座漂亮的别墅,即“双清别墅”,这个别墅正好可以供毛泽东临时居住。

精心准备慎之又慎

中共中央确定不进北平,而暂驻香山的原因其实是综合考虑的结果。首先,当时北平虽已解放,但北平毕竟曾经是国民党华北“剿总”的所在地,原来就特务机构林立:有国民党政府的国防部保密局、二厅、中统局,华北“剿总”二处,阎锡山的特务系统,还有美英的国际间谍。另外,随着西北战事的推进,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从东北、华北和西北也有大量特务流窜到北平潜伏、暗藏,很难在短时间里查清楚。特别是北平是和平解放的,国民党在北平的党政机关虽然被我方军管或宣布解散,但社会政治环境还很混乱,暗杀、绑架、打冷枪的事件时有发生。况且,青岛尚未解放,敌机很有可能随时来北平轰炸,选址香山无疑可以降低这种风险;其次,暂居香山有利于党中央政权的逐步过渡。由于我党长期处于农村环境,对城市环境还不习惯,缺乏管理城市的经验。因此,无论从生活还是思想都需要有一个逐渐熟悉情况、学习新经验的过程;最后是房屋困难。当时,北平解放不久,原国民党守军将领傅作义的军事机关尚未完全撤出,房屋紧张,环境清理需要一段时间。而位处郊区的香山,却有闲置的房子3000多间,且仅搬迁一家慈幼院即可,作为中共中央机关驻地非常合适。

确定香山作为中共中央暂驻地后,安全问题立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此,周恩来高度重视。他派遣扫雷和无线电的专业人员跟范离一起,作为先遣人员先上香山。1949年2月9日,陈云和罗荣桓从东北到西柏坡汇报工作,周恩来又请四野先’抽调一个师到香山一带驻守,保卫党中央安全。随即四野派出一个师的兵力进驻香山一带,并在香山制高点“鬼见愁”设立了高射炮阵地。

1949年2月底,李克农来电,对中央机关进北平驻香山有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安排。为了保密,此时已确定中央机关进北平后对外称“劳动大学”,简称“劳大”。以“大学”代称中共中央,是早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就有的“发明”:中共中央到西柏坡后,还曾以“农业大学”代称。李克农为“劳大”设立了三个处,即“劳大”筹备处,设在北平市区内的马弦胡同15号,由赖祖烈负责,任务是办理对外交涉,备置办公、住宿用具等事宜。“劳大”收发处,设在颐和园西北的青龙桥,由中共中央社会部王范主持,任务是负责中央驻地的社会调查,整顿和清理驻地周围环境,布置警卫,并办理中央机关来人的住宿手续等事宜。“劳大”招待所,设在香山,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的边纪忠、中共中央办公厅行政处办公室主任田畴负责,任务是负责中央机关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办公、住宿用房的布置、修缮等事宜。

中央机关的核心就设在香山,中共中央社会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办公厅招待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供给部等机关,都将驻扎在那里。中央军委机关则驻在与香山毗连的西山一带。中央警卫团和政治保卫队分布在西直门、颐和园至香山沿线。中央军委作战部第三局、中央军委总卫生部、新华社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根据其工作性质,可以安排入驻城内。

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中共中央“大搬家”的事情已经酝酿了两个多月。大家感觉准备得差不多了,急于动身。但是中间又出现了一段小小的插曲。就在全会结束前一天,李克农从北平发来《中央移动时间望能推迟》的电报,电报说对傅作义部队的改编工作尚未结束,北平的秩序比较混乱,希望再给一点准备时间,请中央的搬迁稍缓一缓。

3月16日,到北平协助李克农做搬迁准备工作的赖祖烈回到了西柏坡,从他那里了解了北平方面的情况后,毛泽东主张过两个月后再进行搬迁,但周恩来和任弼时都主张快些进北平。既然进城的决心已经下了,而且北平的政治活动日趋频繁,中共中央偏居西柏坡已很难适应形势的变化。周恩来、任弼时的观点后来被毛泽东接受了。中共中央最终决定于3月23日启程进军北平。至此,大搬迁的时间终于尘埃落定了。

在北平,有关方面专门成立了迎接中央迁往北平组织委员会,由叶剑英、聂荣臻、程子华、刘亚楼、李克农5人组成。组委会对中央搬迁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做了周密而细致的安排。从唐县到涿县由华北军区负责:长辛店到西直门由41军负责:西直门到香山由李克农负责;对空警戒、西苑机场、香山由刘亚楼负责;阅兵由四野负责,准备3个步兵团、两个炮兵团、一个摩托车团、一个坦克营;城市庆祝及扩大宣传由市政府主持。民主人士临场欢迎名单由罗迈电告中央;袁牧之准备摄影。3月21日,由叶剑英、李克农电告周恩来、任弼时及杨尚昆报中央,提议中央领导同志由涿县改乘火车赴北平。

香山过渡明智之举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五位书记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25日凌晨3时,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改乘专列从涿县出发,于6时到达清华园。下午3时,五大书记到达西苑机场会见了北平各界代表和已到北平的民主人士。在西苑机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受到北平各界的热烈欢迎。阅兵结束后,毛泽东同工人、农民青年、民主人士代表合影留念,傍晚移居香山“双清别墅”。

中共中央在香山期间,指挥了渡江战役和追歼残敌、解放全中国的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所以,“香山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过渡时期的指挥部。”香山不仅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领导军事行动的指挥部,而且还是筹备召开新政协、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以及恢复解放区的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指挥部。从4月4日到9月16日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毛泽东在这里连续发表了《南京政府向何处去?》、《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10余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论著,解决了建立新中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1949年9月,中国基本全面解放,国内形势渐趋稳定。9月17日,中共中央从香山有条不紊地迁人中南海。从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到香山直至9月中旬迁到中南海,在近半年的时间里,香山是与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诞生这个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转折连在一起的。历史证明,中共中央迁驻香山的决定是非常明智和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