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赴朝第一座浮桥

作者:杨振国 杨宝威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8-01 阅读量:0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0周年。回顾往昔,心情难以平静。令我不能忘怀的是,在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前夕,我工兵部队默默地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为保障志愿军跨江作战的那座最早在鸭绿江上架设的浮桥。

1950年10月中旬,驻扎在吉林市的我东北军区工兵教导团(入朝后改为志愿军工兵二十二团)接到命令,立即筹备架设浮桥的各种器材,同时开展在松花江上的战前练兵。我团3营在王福昌副团长率领下迅速开赴安东(现丹东)地区长甸河口,随即成立渡江指挥所,在鸭绿江上最先开辟浮桥渡场。王副团长任总指挥,直接受东北军区贺晋年副司令员统一指挥。指挥所设指挥组和政工组,我任政工组组长。部队驻扎后,对长甸河口周围进行了周密勘察,决定在距村镇约两三里路的上河口处设置架桥点。浮桥长约200余米,既要考虑到人员车辆通行方便,又要考虑到便于部队疏散,更要考虑到对岸山地便于修筑进出路以接近公路,保证大部队过江后迅速挺进。时值深秋,江边已经很冷,况且部队主要在晚间作业,气温更低。但战士们士气高昂,在东北工兵学校刚毕业的一队学员指导下,构筑栈桥,推舟下水,把单舟连接成门桥,再构建浮桥。当时不仅江边寒气逼人,江水冰冷刺骨,架桥器材也十分笨重,每块桥板都有50多公斤重,但战士们顾不了这些,一切为了首批入朝志愿军及时顺利过江作战。

10月19日黄昏,志愿军一声令下准备过江。我架桥部队立即集结,敏捷地摆渡已准备好的门桥,迅速驶向架桥点,接近桥轴线,开始架设浮桥,并准确无误地提前架通,等待大部队按时过桥。志愿军从鸭绿江其他两个渡口,即辑安、安东同时过江,我工兵战士站在桥头引导部队井然有序地通过。大部队持续不断地过桥,工兵战士一刻不离地守候在桥上,不能按时吃饭是常事,困了就趁后续部队尚未到来之前,就地坐卧在桥面上打个盹。有时遇敌机轰炸扫射,部队紧急疏散隐蔽,但工兵战士为了保护浮桥,却冒着敌机袭击的危险,始络一动不动地坚守在岗位上。浮桥是夜架昼撤,上级要求在黄昏2到3个小时架起,而我们仅用一个小时就架通了;要求拂晓前一个小时必须拆除隐蔽好,我们只用半个小时就拆除隐蔽完毕了。

就这样,我们在鸭绿江上连续战斗了3个夜晚,保证了首批25万大军秘密过江,未被敌人发现,有力配合了我志愿军10月25日温井、云山首战告捷作战任务的完成,因而受到各路渡江部队的好评。东北军区贺副司令员专程前来视察架桥部队,表扬我工兵官兵能吃苦耐劳,能克服困难,为保证大部队入朝作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工兵团在完成保障首批部队过江任务后,受到东北军区的通令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