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中,不但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论著和近百首诗词及几十副对联,而且还曾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多次为牺牲的革命英烈、英雄模范、身边工作人员、报纸杂志和各行各业等题写了许多题词。毛泽东的题词除一些为个人的题词由这些当事人保存而未在当时面世外,其余的都是题词后即被公开发表,唯独1950年为《瞿秋白文集》的题词是在35年后才公开发表的。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的题词因何35年后才公开发表?
瞿秋白(1899-1935),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江苏常州人。1920年,瞿秋白以《晨报》记者身份访问苏俄。1922年2月在莫斯科经张太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回国后,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负责《新青年》、《前锋》、《向导》等刊物的编辑工作。同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起草党纲,并参与创办上海大学,任社会系主任。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后,他于8月7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会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主持中央工作期间虽然犯了“左”倾盲动错误,但为恢复党的战斗力,开创革命新时期,做出了贡献。1928年,瞿秋白去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0年回国,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瞿秋白受到王明等人的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1934年,瞿秋白来到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兼教育委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苏区,任中央分局宣传部长兼中央办事处教育部长。1935年2月突围转移途中,瞿秋白在福建长汀水口乡遭国民党军队包围被俘,后因叛徒出卖,暴露身份.6月18曰在长汀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36岁。就义前,瞿秋白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因此他沉着、镇定,挥笔写下了多首诗词,还把曾经拥有过的浪漫、热情、执着、苦闷、困惑、坚定等等,以本来的面目留在两万多字的《多余的话》中。
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决议的形式对其作出了重要的评价。决议说:“瞿秋白同志,是当时党内有威信的领导者之一,他在被打击以后仍继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怍(主要是在文化方面).在1935年6月他英勇地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1 946年.遭受王明迫害的瞿秋白的遗孀杨之华从苏联回国,毛泽东特邀杨之华、瞿独伊母女到家中做客。毛泽东郑重地对她们说:“瞿秋白同志的问题解决了,中央已作了一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对于这样一位英勇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著名共产党人,出版他的文集,这是理所应当的。但就在《瞿秋白文集》出版前夕,却发生了一场“小风波”。
据《杨之华评传》等书刊介绍:1950年6月,天津《文艺学习》杂志第一卷六期,刊登了时任天津南开大学教授的著名翻译家李霁野的一篇题为《瞿秋白先生给我的印象》的怀念文章。文章结尾写有这样一段话:“在他从容就义以前赋诗作词,我读到报纸上的记事时,想到他温雅而勇敢的态度,明亮有神的眼睛,从容而有风趣的谈吐,觉得他很富有诗人的气质,他的一生就是一首伟大的、美丽的诗。”为了证明这一点,文末还写了一小节“附录”:“据一位朋友写信来告诉我说:诗是集唐人句: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同。回首十年坎坷事,心持半偈万缘空。他说词他只记得末两句:‘枉抛心力作英雄,黄昏已近夕阳红。”’(集唐人句依次分别为唐人韦应物、郎士元、杜甫、郎士元的诗句。第三句现在本子多为“已忍伶俜十年事”。两句词出自瞿秋白填的一首《浣溪沙》,原文是:“廿载浮沉万事空,年华似水水流东,枉抛心力作英雄。湖海栖迟芳草梦,江城辜负落花风,黄昏已近夕阳红。”)李霁野的文章发表后还不到一个月,《人民日报》就在7月18日的第四版的《人民园地》专栏中同时刊登了时任《新华月报》编审的著名诗人臧克家的《关于瞿秋白同志的“死”》一文和杨之华的来信,并加了编者按。编者按说:瞿秋白同志死后,国民党反动派曾在当时的报纸上故意发表些经过篡改或捏造的“遗作”,以致以讹传讹,歪曲了历史。臧克家同志为此写了一篇辩正的文章。秋白同志爱人杨之华同志也给本报一封信,表示同意臧克家同志的意见。臧克家的文章在转述了李霁野文章中引录的瞿秋白“集唐人句”诗后,写道:“这些诗词对于这样一个烈士的死是多不相称!它们对于他简直是一个大讽刺,一个大侮辱!…‘这些东西决不可能出自一个革命烈士的笔下,它是敌人埋伏的暗箭,向一个他死后的‘敌人’射击。”文章的最后又针对李霁野引述的诗写道:“那四句集诗,如果出自一个‘坐化’的释教徒还差不离。对于一个革命战士,死,就是永生!至于‘枉抛心力作英雄’,那简直是‘死’前忏悔低头了。一个拒绝诱惑,以死殉人民事业的革命斗士,会在这最后关头否定了一切,连自己光荣的历史也在内!这不但不可能而情况恰恰是相反的。”在天津的李霁野当天看到《人民日报》发表的臧克家的文章后,当晚便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检讨信。信中说:“编者先生:七月十八日《人民园地》上发表了臧克家先生《关于瞿秋白同志的死》,说我在《文艺学习》一卷六期所写的《瞿秋白先生给我的印象》末所引的诗词和‘这样一个烈士的死是多不相称,对于臧先生的这个意见,我完全同意。”对臧克家关于瞿秋白“集唐人句”诗的解读,并认为“决不可能出自一个革命烈士的笔下”等说法,信中并没有辩解,只是陈述式地写道:“稿完后适好接到朋友答殉难情形的复信,就将诗词抄录在后面了。虽然作为附注,并未重视诗词本身,但我并没有指明这不称烈士的就义情形,是我应该负责任的。因此我对于秋白先生的家属以及爱护他的遗念的朋友和读者们致深诚的歉意。”李霁野的检讨信,发表在1950年7月28日《人民日报》的《人民园地》专栏中,标题为《关于瞿秋白同志的死,李霁野先生来信检讨》。至此,这场“集唐人句”的“小风波”,似乎也就过去了。但是,事关烈士作品的真伪,又牵涉政治立场和态度,这场风波还是产生了一些后果。
就在这场“小风波”之后的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冯雪峰主持编辑的《瞿秋白文集》题词。题词全文如下:
瞿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他的遗集的出版,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在文化事业方面。
毛泽东
一九五O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毛泽东的题词是与杨之华有关的。目前还保存着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写给杨之华的一封信和信封影印件,信封上写着“中华全国总工会杨之华同志”,落款为“毛寄”。信的全文为:
“之华同志:来信收到,瞿秋白同志文集出版,甚好。写了几句话,不知可用否?此复,顺祝健康
毛泽东十二月卅一日”
这说明毛泽东的题词是写给杨之华的。
从题词最后写的“他的遗集的出版,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在文化事业方面”这几句话来看,说明杨之华在写信给毛泽东时,已把将要出版的《瞿秋白文集》的大致内容作了汇报,即侧重于出版瞿秋白文化思想方面的遗作。但是在此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瞿秋白文集》(第一册)上,却没有刊出毛泽东的上述题词,只刊有瞿秋白的遗照和他的父亲、母亲的照片以及《乱弹》手稿一页。翟秋白文集编辑委员会在《序》中写道:“下面是关于编辑上的几点说明:这个文集分为八卷,合二卷为一册,共四册;瞿秋白同志在文学方面的创作、评论和翻译的重要作品,都已经收集在内。此外,并收入他的《新中国文章案》。瞿秋白同志关于政治方面的遗著,将另行处理。”既然毛泽东在《瞿秋白文集》出版前已经为其题词了,那么为什么不把毛泽东的题词刊印在《瞿秋白文集》上呢?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1953年10月以后到1954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先后出版发行了《瞿秋白文集》第二册、第三册和第四册,但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的题词,仍没有随着《瞿秋白文集》的陆续出版而公开发表。后来有人认为这与杨之华、臧克家同李霁野的争论有关,说这场争论很可能引起主管意识形态的高层人士的重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从中央档案馆中重新发现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手稿的当事人之一的温济泽后来曾回忆说:“我们只能猜想,30年前已经发现瞿秋白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这是秋白的原文,还是有什么地方被敌人篡改过呢?由于一时难分辨清楚,所以毛泽东的题词没有发表。”
1955年6月18日,是瞿秋白殉难二十周年忌辰,中共中央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为瞿秋白遗骨(瞿秋白的坟墓是1951年在福建省长汀盘龙岗找到的)安葬举行隆重仪式。翟秋白的墓碑是周恩来亲笔题写的。仪式由周恩来主持,董必武、彭真、周建人、杨之华、许广平等出席。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代表党中央作瞿秋白烈士生平报告。报告指出:“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瞿秋白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无限忠诚的战士。他献身革命直到最后一息。他的高贵的品质和毕生功绩将活在人民的心里,永垂不朽。”虽然党中央对瞿秋白有如此高的评价,但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的题词此时此刻仍然没有公开发表。
杨之华除在1950年7月给《人民日报》写信,“表示同意臧克家同志的意见”外,此后还在1953年《党史资料》上发表了题为《一个共产党人瞿秋白》的长篇文章,文中用肯定的语气称《多余的话》是被“篡改了”。文章说:“蒋匪和叛徒们为了侮辱共产党人的不屈气节。而篡改了秋白的狱中写的诗词、《多余的话》等文章。…秋白死后,反动报章杂志登载了被敌人修改过的秋白的遗著,大肆宣传,其用意除恨共产党人之外,还有什么呢?”杨之华持这种态度,说明她考虑的问题相当多,远远超过了当时史学界所能想到的。事实证明,她的顾虑并非多余。随着国内“阶级斗争论”的气氛越来越重,杨之华担心《多余的话》可能产生的后果,开始逐渐显露。
1963年8月,戚本禹写了一篇题为《评李秀成自述并同罗尔纲、梁岵庐、吕集义等先生商榷》的文章,发表在《历史研究》1963年第四期上。戚本禹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否定李秀成的观点。他把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李秀成说成是太平天国的“叛徒”,并且用当时“左”的政治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臆断,给李秀成扣上了不少政治帽子。戚本禹的这篇文章发表后,遭到当时学术界的反对和批评。但是,毛泽东看后,却表示赞同戚本禹的观点,并在文章旁边批了16个字否定李秀成:“白纸黑字,铁证如山。晚节不忠,不足为训”。对此,徐思彦(曾任《历史研究》主编)在其文章《从戚本禹批李秀成说起》中提到,“江青代表毛泽东约见戚本禹。她对戚本禹说:你的文章写得很好,主席看了,表扬了你,说你给党立了一功。因为你的文章里提到了叛徒问题,主席认为党内叛徒问题长期以来没有解决,你的文章提出了这个问题,所以主席表扬了你。你要继续写下去,写完以后,你可以请教康老(康生)在钓鱼台九评的班子,他们会给你出主意”。于是,戚本禹又写了《怎样对待李秀成的投降变节行为?》一文,借批李秀成把矛头指向党内的叛徒问题,促使原来的学术讨论变成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瞿秋白《多余的话》由此受到牵连。1964年夏天,中共常州市委接到“再不要宣传翟秋白”的指示精神。8月,瞿秋白的故居被关门,已征集的文物遭封存。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的题词怎么能公开发表?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诽谤瞿秋白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是他“自首叛变的铁证”,“出卖我党我军重要机密”,“暴露了党的地下关系”,从而把瞿秋白说成是“大叛徒”,对他进行政治诬陷。1967年4月13日,康生在军委扩大会上谈到《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说,“这个决议,对毛主席的作用有一些正确的议论,但是在有些问题上是有错误的。譬如对瞿秋白的说法是不对的”。4月22日,江青在一次讲话中说:“八宝山也不都是烈士,还有瞿秋白嘛!”5月12日,北京政法学院“红卫兵”冲进八宝山,砸坏了瞿秋白墓。6月17日,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召开了“声讨叛徒瞿秋白大会”。杨之华也因瞿秋白的“叛徒”问题被隔离审查达6年之久,直至1973年10月17日因病危才被批准出狱就医,三天后含冤在北京去世。
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为杨之华平反昭雪,但瞿秋白的名誉却一直未得到恢复。瞿秋白和杨之华的女儿翟独伊先到中央专案组查问,但得不到明确的答复。1979年2月1日,瞿独伊曾拜防的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陆定一在医院抱病亲自给陈云和黄克诚写信,要求党中央为瞿秋白平反。陆定一在信中写道:“说瞿秋白是叛徒,我很怀疑,现向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提出,请求复查此事……”1979年5月,中共中央责成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瞿秋白同志被捕的问题进行复查。1980年9月l5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问题的复查报告》中写道:“《多余的话》这本小册子,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有些人说成是瞿秋白同志‘叛变’的主要根据。《多余的话》一向传说是瞿秋白同志在狱中写的自述,最先刊登在中统特务主办的《社会新闻》杂志上。1954年以来,经反复查找,迄今国内外从未发现《多余的话》的手稿,它是否为瞿秋白同志所写和是否经过敌人篡改,历来有人怀疑。目前流传的这个《多余的话》,即使是真的,文中一没有出卖党和同志;二没有攻击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三没有吹捧国民党;四没有向敌人求饶、乞求不死的任何内容。《多余的话》里,虽然也有些消沉的语言,但是,客观地、全面地加以分析,决不能认为是叛变投降的自首书。由此可见,把《多余的话》作为瞿秋白同志叛变投敌的根据,是不能成立的。以上复查的结果确凿表明:瞿秋白同志被国民党逮捕后,坚持了党的立场,保持了革命节操,显示了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英勇气概。”
1980年1f)月19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通知,为瞿秋白彻底平反、恢复名誉。通知说,中央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大量确凿的事实证明瞿秋白没有叛变自首,“文化大革命”中,把他诬蔑为“叛徒”是完全错误的。中央重申.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对瞿秋白所作的历史评价是正确的。
此后党中央又搜集整理瞿秋白的文稿,在重新编辑包括政治理论著作在内的瞿秋白文章时,从中央档案馆里发现了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的题词。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的题词手迹首次公开发表在1985年3月8日出版的双月刊《人物》第二期上。刊发时所用的题目是《毛泽东同志为瞿秋白同志遗著出版的题辞》。题目下面还写有这样一段话:“毛泽东同志的这个题辞,原存中央档案馆,现在已收入人民出版社正在排印的《瞿秋白选集》。——编者”
需要说明的是:从上文所述,显然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的题词是1950年应瞿秋白的遗孀杨之华写信的请求,写给杨之华的,但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的题词却是在时隔多年以后在中央档案馆发现的。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的题词为何保存在中央档案馆,杨之华是在何时何地、因何把此题词交给中央档案馆的,杨之华写给毛泽东的信的全文是什么?因为没有任何史料对这些疑问解释过,所以这些谜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