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尼克松总统访华的神秘国宴

作者:王梦悦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8-01 阅读量:0

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国宴,它隆重却也神秘,虽然有关这次宴请的一切并没有事先对外宣布,但由它所引发的一系列外交事件却永远融入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史册……

无奈救急成就国宴新菜“基辛格鸡”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及至建交,是整个中国外交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正因其意义重大,对于实现“中美破冰”之旅的尼克松总统的来访,周恩来总理格外重视,从礼仪安排到欢迎宴会的菜谱、菜单的设计,所有事务都由他逐一安排核准并圈定。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尼克松总统的专机在北京东郊机场安全着陆。当晚7时,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盛情款待尼克松一行。伴随着清脆的碰杯声,中美两国的关系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1971年7月9日凌晨4时30分,基辛格以外交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方式开始了他仅有48小时的中国之行。当晚,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这位美国秘使。此前,中国方面早有耳闻,基辛格不但是位很难对付的谈判高手,而且还是个口味讲究的美食家。席间,面对周恩来的频频举杯,基辛格多是面带微笑,礼貌应酬,却对眼前的美味佳肴浅尝辄止,似乎胃口不佳。

就在宴会进行当中,总厨师长王锡田和另外一位同事正在厨房紧张地忙碌着。为了这次意义重大的宴请,王锡田他们已经筹备了很久。可是,他们精心准备的一道压轴好菜却还是出了意外。这道压轴菜是中国传统菜——盐焗鸡,做法是将大盐粒炒热,然后把肉鸡焖在热盐中,通过盐的热量把鸡焖熟。从制作过程上看,做这道菜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很难保证菜的味道。可是,宴会已经开始上菜了,鸡却没有焖熟。紧要关头,他们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就是先把未焖熟的鸡从盐中取出,然后再用高压气枪将鸡蒸熟,这样,鸡中既有盐香味又透着软烂嫩香。

随后,这道尚未命名的菜终于摆在了基辛格的眼前。周恩来介绍完毕,基辛格便一手拿刀一手执叉,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宴罢,他执意要见烧制这道美味的中国厨师。他紧紧握住王锡田的手连声说:“这将是我此次东方之行最美妙的记忆。”然而此时的王锡田却连这道菜的名字都叫不上来。还是周总理以他外交家的机智为王锡田解了围,他建议总厨师长说:“这道菜就叫‘基辛格鸡’好了。”这次无奈的改动,成就了国宴餐桌上的一道新菜品。从此,基辛格的名字不仅与中美关系的历史性转折紧密相连,还和中国国宴上的一道美味佳肴连系在了一起。7个月后,基辛格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冰冻了22年之久的中美关系开始消融。

神秘的“34号特供处”

中美关系破冰是世界瞩目之举,早在一年前,中国方面就开始做准备了。作为新中国总理的周恩来更是高度重视。为保证访问取得圆满成功,周恩来亲自召集有关部门开会,一再强调准备工作要做好、做细,确保一切活动都万无一失。负责食品采购工作的张涛参加了筹备会议。

张涛所在的工作单位对外只用数字“34号”来代表,是个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食品“特供”机构,从设立伊始就确定了神圣而秘密的使命: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访华以及类似国宴这样的重大国事活动提供安全的食品保障。出于保密的需要,一直以来,这里只能用门牌号码“34号”来命名。每到国内、国际重大活动之前,34号供应部几乎都能最先知晓,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也不例外。为了充分准备宴会所需要的各种食品原料,张涛和他的同事们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比如,当得知美国人喜欢吃海鲜时,有关方面便决定准备新鲜的黄海鲍鱼备用。辽宁省长海县獐子岛人民公社的潜水队接到任务后,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进行采捕,从中挑选出精品运到北京。当尼克松听说这些新鲜的鲍鱼是采自黄海深处时,不禁为中国人的好客而感动。 在欢迎尼克松的宴会上有一道“芙蓉竹荪汤”,做这道菜用的原料竹荪就是产自四川长宁。当年,长宁县接到上级的通知,紧急调集了一批优质长宁竹荪,并将这项工作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但是,当时长宁县并不知道这些竹荪是为招待尼克松的国宴准备的,直到后来,当地领导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题为《竹荪:从国宴到世界》的文章,才知道当时的竹荪原来是为尼克松访华的宴会准备的。竹荪的鲜美可口引得尼克松总统连声赞赏。国务卿基辛格也竖起拇指说:“这是你们中国的白珍珠。就连全世界最有权威的《大不列颉百科全书》也还没来得及记载。” 在欢迎宴会上,还有一道菜需要新鲜的蚕豆。但春播蚕豆一般七八月收获,要在天寒地冻的一二月份找到新鲜蚕豆是非常困难的。由于时间紧迫,又正值春节放假,浙江省平阳县供应组大部分同志被临时召了回来,最后在平阳县钱仓镇一带找到了长势良好的蚕豆地。据当地人介绍,这就是在农业界被称为“钱仓早”的蚕豆。由于当时蚕豆的果子还比较小,于是工作组多次请当地有经验的老农进行推算,预测在运输当天,蚕豆可以长到多大?当得知运输那天的蚕豆的豆肉已经可以入菜时,工作人员马上向北京方面作了汇报。就这样,经多方努力,这批新鲜蚕豆终于赶在尼克松抵达之前被运到了北京。

奶酪和鱼子等食品在当时中国是十分罕见的东西,却是外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这可让负责采购的人犯难了。而且美国方面还提出要为尼克松夫人准备一种可以直接饮用的果汁。这个要求在今天听来似乎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可在当时却让张涛等人费了一番脑筋。因为当时只有上海生产的汽水是可以兑着水喝的,能直接饮用的果汁还没有听说过。后来张涛他们采用了人工压榨的“土办法”为客人加工出了新鲜的“果汁”。

对国宴上所有食物的安全检查,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意味着从食品原材料到做成的成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毒物化验和细菌化验。做到万无一失,决不能出半点差错。有关人员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天起,就秘密地躲在狭小、隐蔽的化验室里,按照各自的分工,将食品材料逐一检验,做到“随到货,随取样,随化验”。遇到有紧急情况时,他们干脆就24小时盯在现场,严格地履行着安全把关的重要使命。

经过紧张的筹备,一切接待工作准备就绪,只待那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

毛泽东为尼克松夫妇“加菜”

1972年2月21日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准时降落在北京东郊机场。中外记者早巳等候多时,无数镜头都在静候着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当东西方两个大国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时,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

按照惯例,外国元首来华访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阵容通常是由120人到155人组成。而此时展现在尼克松眼前的仪仗队是他从未见过的,也是中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整个欢迎仪仗队由陆海空三军371人组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对中方这种高规格、高礼仪的接待,尼克松感到非常满意,他动情地说:“中国仪仗队是我见过的最出色的一个。”

以往外国元首来访,通常都是下榻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18号总统楼,此次尼克松总统一行也不例外。这天中午,钓鱼台国宾馆为远道而来的美国客人准备了第一次午宴。为表达对总统夫妇到访的欢迎,毛泽东亲自为午宴增加了三道菜,并指定由中南海的厨师程汝明做好后送到钓鱼台。这三道菜分别是:烧滑水、鱼翅仔鸡、牛排。当尼克松夫妇得知这三道菜是毛泽东特意为他们安排时,非常高兴,而且吃得很多。吃完之后他们连声道谢,并表示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好客之情。

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就是对于不喜欢吃多刺鱼的外宾来说,毛泽东选的“烧滑水”这道菜其实并不适合在午宴上出现,但毛泽东执意要加上去。事后,程汝明悟出了这道菜背后所预示的特殊意义。“烧滑水”实际上是用青鱼的尾部做主料,那是鱼身上最有力的一段,它好象是鱼游水时的舵和推进器。毛泽东可能是想借这个寓意,希望中美两国从这一周开始,一起推动两国及世界向前发展。

茅台酒干杯的掌故

2月21日晚,为欢迎尼克松总统及夫人一行举办的盛大国宴在灯火通明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拉开了帷幕。宴会现场的热烈气氛通过国际通讯卫星直接传输到了美国的干家万户。

宴会开始,周恩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酒词。紧接着,敬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周恩来招待尼克松、基辛格这样的贵宾用的茅台酒据说是已经储存了30年以上的陈酿。当服务员将古雅的水白陶瓷酒罐打开时,一股特殊的芳香悠悠溢出,沁向四周。“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茅台酒。”周恩来举起面前的一个小酒杯热情地向尼克松总统介绍。当时的国宴,每个客人面前至少摆上大、中、小三个酒杯,每个酒杯都斟得满满的,其中必有国酒“茅台”,其余的是各种知名的葡萄酒,另外还有桔子水和矿泉水等饮品。

“我听说过您讲的一个笑话。说一个人喝多了,饭后想吸一支烟,可是点火时,烟还没有吸燃,他自己先爆炸了。”尼克松讲到这里,不等翻译说出,自己先笑了。周恩来听完也开怀大笑,他当真拿来火柴,划着之后,点燃了自己杯中的茅台酒,用愉快的声音说:“总统先生,请看,它确实可以燃烧。”的确,这纯净透明、醇香浓郁的茅台酒将尼克松深深地迷住了。时隔多年,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仍对这次国宴上喝的茅台酒念念不忘。就在中美两国领导人手举美酒频频碰杯之时,一位美国记者用镜头将周恩来与尼克松干杯时的精彩瞬间捕捉了下来,使国酒“茅台”因这历史性的“干杯”而名震世界。

双方敬酒后,周恩来举着酒杯向美国官方代表人员逐一敬酒。清脆悦耳的碰杯声回响在宴会厅里。可是,只要稍一留意便会发现,周恩来敬酒时,说是“干杯”,但却不像过去那样痛快豪爽地喝干杯中酒,而只是用嘴唇轻轻沾一下杯沿,然后礼貌热情地向对方致意,用一个微笑和注目的眼光替代了干杯的动作。等周恩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尼克松朝周恩来的酒杯看去并问道:“我听说您的酒量很大?”周恩来笑了笑,带着回忆的神情说:“过去能喝。红军长征时,我曾经一次喝过25杯茅台……当时比这个杯子还大。”尼克松吃了一晾,继而疑惑地问:“可是今天你没喝?”周恩来点了点头,感慨地说:“年龄大了。医生限制我喝酒,不能超过两杯,最多三杯。”尼克松接着说:“我在书里曾经读过这样一段故事,说红军长征途中攻占生产茅台酒的茅台镇,把镇里的酒全都喝光了。”周恩来眨动双眼,目光里流露出对往昔的眷恋,感慨地说:“长征路上,茅台酒是被我们看作包治百病的良药,洗伤、镇痛、解毒,还能治伤风感冒。”尼克松爽快地说:“那就让我们为这个‘万能良药’干杯吧。”

宴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现场演奏的《美丽的亚美利加》和《牧场上的家》两首美国乐曲,将宴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两首曲子也是周总理事先安排好的,周总理对军乐团的同志们说:“《美丽的亚美丽加》这首曲子是尼克松总统就职时选的曲子,他是个音乐内行,我们选这首曲子让他像回到自己家乡一样亲切,表达中国人民的友谊。”尼克松在国宴结束后,特意在周总理的陪同下到军乐团面前,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并对中方周到的安排赞不绝口。尼克松在晚年撰写回忆录时,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当我听到这首熟悉的美国民歌时,心头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因为这首曲子正是我在就职仪式上选择演奏的乐曲。”

为招待好来自大洋彼岸的贵宾,此次国宴排菜多达几十道,从规格上讲,是新中国成立后少有的。其中包括:冷盘9道、热菜6道、点心7道及甜品、水果、酒水饮料等。美国方面也为这次宴会做了全面充分的准备,尼克松总统尤其费了一番心思,席间,他轻松自如地使用着中国筷子,不紧不慢地夹取美味佳肴品尝,令周恩来大加赞赏。原来为了这次访问的成功,尼克松可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在出访前,他埋头苦练了一个多月的筷子,其中的“艰辛”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在尼克松访华之前,美国方面专门赶制了一批印有美国国徽的精致酒杯,来搭配尼克松从美国加州挑选的一款他最钟爱的起泡葡萄酒。在1972年2月27日由美方主办的答谢晚宴上,与会的众宾客品尝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醇香。在这次晚宴上,周恩来还给尼克松夫人带来一份意外的惊喜:周总理代表中国人民将中国的大熊猫作为礼品送给美国。国宝大熊猫成为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友好使者,也把这场告别晚宴推向了高潮。尼克松在祝酒词中动情地说:“我们在这里已经一周了,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伴随着碰杯声,中美关系的坚冰已然消融,两国的关系走向了新纪元!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