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北上”与“甘南风波”

作者:苏振兰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8-01 阅读量:0

1935年6月中旬,红一方面军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在四川懋功县(今小金县)东南达维镇一带,同从岷江地区西进的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经过八个月万里征战、历尽艰难困苦、有三万人左右的红一方面军,同有八万之众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大大增强了红军的力量,使两个方面军的指战员都感到十分兴奋。”(《朱德传》)

反对党中央“北上”方针,张国焘悍然“南下”遭受重挫

6月26日,为了统一思想,明确两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懋功县北部两河口举行扩大会议,作出《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的决定》,提出集中主力向北进攻,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这就是党中央的“北进”方针。然而,此时张国焘自侍所部红四方面军人多枪多,始则向党伸手要权-7月中旬从周恩来手中接过红军总政委之职,继则率领左路军(下辖红四方面军三个军、红一方面军两个军团——红五、红九军团)于8月中旬北上到阿坝后按兵不动多日,最终于9月上旬密令右路军(下辖红四方面军两个军、红一方面军两个军团——红一、红三军团)主要指挥员陈昌浩“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公开提出了与党中央“北上”方针背道而驰的“南下”方针。

9月10日凌晨,党中央获知张国焘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央的情况后,为切实贯彻“北上”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果断率领右路军中的红一军团(时称红1军)、红三军团(时称红3军)先行北上。9月17日,张国焘发布“南下”命令,提出“大举南下,打到天全、芦山吃大米”的口号,左路军和右路军余部分别由阿坝、班佑等地南下。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公然宣布另立以他为首的“临时中央”。

从10月中旬起,南下红军连续发起两次进攻战役,十几天里连克天全、芦山等近十个县城,击溃川军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等部22个旅以上,毙伤俘敌1.3万余人,一度控制了懋功以南、青衣江以北、大渡河以东、邛崃山以西的(四)川(西)康边广大地区。一时间,“打到天全、芦山吃大米”就要变成现实,张国焘有点飘飘然,极力吹嘘自己“南下”方针的“英明”。

由于南下作战初时比较顺利,张国焘对川军死保川西平原的战略意图估计不足。11月16日,在攻占邛崃、名山之间重镇百丈后,南下红军遇到优势川军80多个团的反扑,红军指战员浴血坚持了7天7夜,终因众寡悬殊,被迫撤出百丈地带。这一仗,虽然毙伤国民党军1.5万多人,红军自身也付出了伤亡近万人的惨重代价。

百丈之役的失利,是南下红军被迫由进攻转为防御的转折点。此后,川军主力和国民党中央军薛岳等部,从东面3路步步压来。但张国焘死守“南下”方针,命令红军以巩固天全、芦山、丹巴等地区为中心任务,在这一带同国民党军重兵相持。红军指战员虽然顽强抵拒,防线仍不断被突破,处境日趋艰难。

到1936年2月上旬,经过近3个月的苦战,南下红军损失严重,红四方面军由8万人锐减到4万余人,张国焘被迫放弃建立川康边根据地的计划,同意制定了康(定)道(孚)炉(霍)战役计划,主动撤离天全、芦山等地区,主力迅速向西北转移,攻取康定、道孚、炉霍等地。“南下”方针遂告完全失败! 党中央建议北上陕甘是“上策”,张国焘却要在“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西康”七省活动

“南下”方针受挫,张国焘与党中央争“正统”的活动也不断受挫。

1935年12月22日,抵达延安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林育英,致电彷徨无计的张国焘,商讨解决张另立“中央”问题:

国际对中国党的组织问题本来有如下意见:因为中国土地之广大,交通之不便,……特别是中国革命在各地爆发等原因,中共中央势难全部顾及。因此,可以组织中共中央北方局、上海局、广州局、满洲局、西北局、西南局等,……有的直属中央,有的可由驻莫(注:莫斯科)中共代表团代管。

言下之意,活动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红四方面军可以组织西南局,“由驻莫中共代表团代管”。当时,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的态度对张国焘有很大震憾力。1936年1月27日,张国焘答复林育英、张闻天,被迫表示同意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精神,表态“急谋党内统一”:“此处对兄处十二月二十五日决议,详细讨论结果,在原则上完全同意。……对目前策略路线既渐趋一致,应急谋党内统一。”还虚伪地说,“此间对兄处领导同志不但未作任何组织结论,也没有将兄等原则上错误和分裂党和红军的事实告知二、六军团。对兄处中央委员同样表示尊重态度,对外仍然用毛主席名义。”

但同时,他又坚持与党中央分庭抗礼:

(庚)强迫此间承认兄处中央和正统,不过在党史中留下一个不良痕迹。一方让步,必是种下派别痕迹的恶根。互相坚持必是互相把对方往托陈派、罗章龙派路上推。……(癸)……此时或由国际代表团暂代中央,……亦可见处和此间同时改为西北局和西南局,究应如何?尚祈深思。

1月24日,林育英致电张国焘,断然提出:“兄处可即成立西南局,直属代表团:兄等对中央的原则上争论可提交国际解决。”同日,张闻天致电随左路军行动的朱德。又郑重表示:“兄处组织仿东北局例,成立西南局直属国际代表团,暂与此间发生横的关系,弟等可以同意。”

虽然张国焘不肯取消第二“中央”,党中央仍然坚持争取他。2月14日,林育英、张闻天就红四方面军战略方针致电朱德、张国焘,提出3条建议:一是“北上”方针,“育英动身时曾得斯大林同志同意,主力红军可向西北及北方发展,并不反对接近苏联。四方面军及二、六军(注:指红二、六军团)如能一过岷江一过长江,第一步向川北;二步向陕甘。为在北方建立广大根据地,为使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联成一片……为与苏联红军联合反对共同敌人——日本,为提高红军技术条件,这一方针自是上策。”而其他两策,一是让红四方面军在现地巩固、发展,“第一步把苏区迫近岷江,第二步进入岷沱两江之间,这是夺取四川计划”;二是让红四方面军“南渡大渡河与金沙江,与二、六军取得近距离会合,甚至转向云贵滇发展,寻求机会的前进”。由于百丈之役损失惨重,“北上”遂成为唯一选择,朱德、徐向前、陈昌浩等一致赞同北上陕甘的第一方案,“张国焘在南下碰壁、广大指战员不满情绪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也不得不赞同北上方案。”3月15日、4月1日,张国焘在道孚分别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和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他在讲话中继续对党中央进行攻击,吹嘘“南下”方针的正确性,但又不得不公开表示红军要向北发展——实质上是“北上”:“会合二、六军来顺利的遂行夺取西北,创造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我们当前的任务是要创造西北抗日根据地,就是说我们要在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西康的几省中建立广大革命与抗日的根据地,这与中国革命是有着极其重大意义的。”客观形势迫使张国焘不得不接受“北上”方针,但他嘴上却不肯服输:“我们还必须了解,我们与毛、周、张、博争论的中心是进攻路线与逃跑路线的问题,而不是所谓南下与北上的问题。所以我们此次夺取西北与他们的向北逃跑是没有丝毫相同之处。”“我们夺取西北为的是进攻敌人,与毛、周、张、博的向北逃跑是没有丝毫相同之处。”此外,党中央要求南下红军北上陕甘,张国焘却提出“要在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西康”7省中建立根据地,又埋下了与党中央争权的种子……

张国焘被迫取消“第二中央”决定成立西北局,并终于表态要“北上”

根据康(定)道(孚)炉(霍)战役计划,南下红军很快攻占道孚、炉霍等地,至4月上旬即控制了(西)康北大部地区——东起懋功、西至甘孜、南达瞻化(现新龙)、北达草地。这时,“鉴于二、六军团已转战到滇西北地区,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朱总司令提议,四方面军暂在现地休整补充,接应二、六军团北上……”于是,南下红军在“迎接二、六军团”、“创造西北广大抗日根据地”的口号下,积极开展了整编、训练、筹集物资等工作。这时,“不知怎么搞的,张浩(注:即林育英)来电,反对这个计划,说:‘二、六军团在云贵之间创立根据地,是完全正确的。“将二、六军团引入西康的计划,坚决不能同意。’并说:四方面军既已失去北出陕甘的机会,应争取先机南出,切勿失去南下机会。……多亏朱总司令决心不变,坚持四方面军仍在现地休整训练,待与二、六军团会合后,共同北上。”事实上,林育英一反常态,致电反对红二、六军团北上,要求张国焘“切勿失去南下机会”,表明党中央担心红二、六军团被张操控,担心张得到生力军后“北上”可能危害党中央。而朱德力主红二、六军团北上,自有他的考虑:“过江(注:指金沙江)不是中央指示,是我们从中抓的,抓过来好,团结就搞起来了”,“二方面军过江,我们气壮了,北上就有把握了”。

这期间,张国焘仍然坚持“由国际代表团暂代中央”。“为了给张国焘一个台阶下”,朱德建议党中央:与张国焘采协商态度,红四方面军直属国际代表团领导,“暂与陕北党中央发生横的关系。”“这个过渡性的办法,大家认为比较合适,张国焘能够接受。经与中央协商,中央表示同意。”5月20日,林育英、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等致电张国焘、朱德等,诚恳指出:

……中央与四方面军的关系,可如焘兄之意暂时采用协商方式,总之为求革命胜利,应改变过去一切不适合的观点与关系,抛弃任何成见,而以和协团结奋斗为目标,希兄等共鉴之。

诚如史书所言,“中央为谋求党内一致、共同对敌的诚意和采取的正确措施,对促进张国焘放弃分裂活动,加速北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张国焘有了台阶下,反应也是积极的。5月30日,张国焘致电林育英,正式同意与红一方面军采取协商关系:“我们赞成此间对一方面军暂取协商关系,对北方局(注:张国焘另立“中央”后把在陕北的党中央视为北方局)取横的关系,原则上争论由国际或七次大会解决。”张国焘保住面子后,也不得不准备向北行动了——这时他仍然讳言“北上”二字。

6月3日,南下红军第32军(即红一方面军红九军团)在云南理化县甲洼寺与红六军团先头部队会师;6月6日,张国焘在中央纵队活动分子会上被迫宣布取消“第二中央”:

……第二个可庆贺的消息,就是我们的党,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组织上也完全地归于统一了。……曾记得去年一、四方面军分手的时候,敌人非常高兴,甚至瞎说是共产党的‘日暮穷途’了。……我们双方都同时取消中央的名义,中央的职权由驻国际的代表团暂行行使。……陕北方面设中央的北方局,指挥陕北方面的党和红军中工作。……我们则成立西北局,统统受国际代表团的指挥。

在陕北的党中央取消中央的名义设北方局,自然是张国焘的一厢情愿,不过他取消张氏第二“中央”并决定成立西北局,确是有利于党的团结的。6月10日,张国焘、朱德等联名致电党中央,郑重表态:“我们拟于六月底出动,向夏、洮西北行动,大约七月二十日前后可达夏、洮。二方面军(注:指红二、六军团)大约六月二十号前后集甘孜休息十天跟进。”张国焘终于表态要“北上”了!

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胜利会师,“两方面军团结巩固,士气高涨”

然而,张国焘的“北上”方向,与党中央要求的不同——张希望向夏、洮西北行动,党中央则要求他向甘南。张国焘曾提出“要在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西康”7省中建立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向夏河、洮河流域进军,自然是进军青海,红二、六军团“跟进”,也自然是“跟进”到青海。这是党中央不能容忍的。1936年6月19日,党中央致电张国焘等,指出红四方面军的进军方向问题:

我们以为宜出至甘肃南部而不宜向夏洮地域,其理由:第一,避免引起回、汉冲突,利于争取青海之马。过去回、汉仇恨是非常之深的。我们欲在西北建立局面,必须联合回人;……如出夏洮则引起冲突之可能极大。第二,甘南敌情较弱。胡宗南调走后,仅余王均、毛炳文、鲁大昌等部;马步芳不会向甘南。若出夏洮则将王、毛、鲁、马各部集于一狭小地区,红军行动将较困难。第三,红军出至甘肃南,利于以后东出陕南策应时局。第四,甘南利于补充。

6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再次致电朱德、张国焘,反复询问:“兄等何日开始北上?经何路?何日可达何处?敌情如何?我陕甘应如何策应?均请见告。”党中央又打又拉,张国焘不得不决定北上甘南。6月28日,张国焘、陈昌浩等发出《四方面军二次北上政治命令》,宣布:“二、四方面军会合后数量大增,经验结合,士气猛旺,党内统一,指挥齐心,军政物质有.备,困难可以克服;骑师、红大工兵有备,可以勇往前进。”“主力红军首先向松潘、甘南行动,消灭该地区之敌王均、毛炳文等部”。

7月1日,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胜利会师;7月5日,中央军委颁布命令:以红二、六军团及红32军组织红二方面军,任命贺龙为总指挥、任弼时为政委。

两个方面军会师,北上行动马上开始。7月2日,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中纵队从炉霍出发,进军甘南。接着,红四方面军的左、右两个纵队和红二方面军亦陆续开拔。7月21日,党中央批准成立以张国焘为书记、任弼时为副书记的西北局,统一领导两支部队。7月22日,党中央致电朱德、张国焘、任弼时,文中难掩激动之情:

(乙)我们正动员全部红军并苏区人民粉碎敌人之进攻,迎接你们北上。(丙)二、四方面军以迅速出至甘南为有利。待你们进至甘南适当地点时,即令一方面军与你们配合南北夹击,消灭何柱国、毛炳文等部,取得三方面军的完全会合,开展西北伟大的局面。

不过,党中央对张国焘仍是放心不下,于7月28日又致电张国焘等:“成都通报说,你们还在大金川。青海通报说,你们两路出青;一路出甘,前锋至阿坝。但有说你们抵芦花者。我们甚为至念,不知粮食够用否?目前确至何地?八月中旬可出甘南否?”这时,红二、四方面军正挺进在红一方面军北上甘南经过的地方——巴西、阿西、包座。8月1日,张国焘等回电党中央:

(甲)二、四方面军此次向巴西、阿西、包座前进颇称便利。两方面军团结巩固,士气高涨。(乙)俟兵力稍集结后即向洮(州)、岷(州)、西固,约八月中旬主力可向天水、兰州大道出击,以消灭毛炳文、于学忠部为目的来配合你军。……(丁)在蒋敌进攻严重关头,我一、二、四方面军只有积极密切关系,基本上在一致战略方针下坚决对敌。才不致使敌各个击破,可能造成西北新局面。我二、四两方面军全体指战员对三个方面军的大会合和配合行动,一致兴奋,并准备牺牲一切,谋西北首先胜利奋斗到底!望以此转告一方面军作战会合我们。

张国焘态度积极,党中央非常满意,于8月3日复电:

(甲)接八月一日电,为之欣慰。团结一致,牺牲一切,实现西北抗日新局面的伟大任务,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是完全一致的。(乙)我们已将你们的来电通知全苏区红军,并号召他们以热烈的同志精神,准备一切条件欢迎你们,达到三个方面军的大会合。

党中央决定首攻宁夏次攻甘西,张国焘却要首攻甘西策应“夺取宁夏”

此时,甘南守敌王均、毛炳文等部得悉红军北上的消息,慌忙排兵布阵,企图构成西固至洮州、天水至兰州两道封锁线,阻止红二、四方面军出甘南。8月5日,朱德、张国焘发布《岷(州)洮(州)西(固)战役计划》,要求红四、二方面军以迅雷手段,先机夺取洮州、岷州、西固地区,以利继续北进。根据计划,徐向前、陈昌浩从包座率领红四方面军先行,一路势如破竹:9日,攻占腊子口;10日,占大草滩、哈达铺,逼近岷州;20日,克洮州、旧城;26日,克渭源。敌人的封锁线开始打破,为北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面对如此形势,毛泽东也极为兴奋,于8月11日单独致电彭德怀、林彪等,要求他们准备庆祝三个大会合:“……我三个方面军会合之势已成。……望即根据上次军委、总政的电令分别在部队中、地方群众中广大宣传,并以扩大部队,……争取胜利,巩固苏区,……共同抗日,保卫西北,庆祝红二、四方面军北上胜利,庆祝三个方面大会合等为中心口号来作庆祝胜利的动员。”

8月12日,党中央致电张国焘等,要求红二、四方面军尽力夺取岷州地带,控制洮河两岸之一段,作为临时根据地,伺机“实行三个方面军在甘北之会合,扩大甘北苏区,准备进攻宁夏,这一步骤约在十月到十一月实现之。”根据党中央电示,陈昌浩指挥红9军、5军加紧围攻岷州县城,但因城坚难摧,连攻多日未下,在甘南建立临时根据地困难重重。8月23日,党中央又致电张国焘等,询问:“依托现实力量,假如以二方面军在甘南、甘中策应,而以四方面军独立进取青海及甘西直至联系新疆边境,兄等认为有充分之把握否。”原来,这时党中央想占领甘肃西部打通苏联,“解决飞机大炮两项主要的技术问题”。张国焘在电话中问徐向前:“把把如何?”徐向前说:“问题不大,四方面军有这个力量夺取甘西。”接着,徐向前即令参谋人员收集河西的敌情、地形资料,准备适时挥军西渡黄河,独力进据甘西,接通新疆。

9月11日,党中央收到共产国际电示:“同意你们占领宁夏区域和甘肃西部的计划。同时,坚决指出不能允许红军再向新疆方面前进,以免红军脱离中国主要区域。在占领宁夏区域以后,将给你们帮助。”也就是说,所谓苏联“援助”不能到甘西取得,只能通过宁夏从外蒙取得。于是,觉中央的战略方向又转变为优先夺取宁夏。

但无论出击宁夏还是甘西,整个红军迫在眉捷的问题是:如何应付活动在西(宁)兰(州)大道上的胡宗南部?如何实现打通国际路线的计划?

9月13日,朱德、张国焘、陈昌浩在岷州三十里铺磋商后,共同向党中央(并徐向前)提出如下作战方案:红一、四方面军乘胡宗南部在西北公路上运动之时机,协同消灭其一部。党中央同日回电说:“彼此意见大体一致”,但是在没有给宁夏敌人“以相当严重打击以前”,红一方面军主力不宜南下作战,对胡宗南部作战宜以红二、四方面军为主力,红一方面军在必要时可增至一个军协助之。

9月14、15、16、17日,党中央接连致电张国焘等,说明敌情,反复要红四方面军迅速北出至隆(德)静(宁)大道。在9月15日电中,中革军委明确指出:

(甲)向宁夏及甘西发展,重点在宁夏,不在甘西……且国际来电说红军到宁夏地区后给我们帮助,没有说甘西。……(丁)……四方面军占领宁夏南部后,应屯驻几个月,待明年春暖再攻甘西。……(己)因马鸿逵有二十余团,……一方面军独攻宁夏有顾此失彼之虑,如使胡宗南……会合毛炳文,彼既可加强马鸿逵,使我们攻宁夏计划失败,又可加强马步青,使你们攻甘西计划失败,如此有各个击破之虞,只有集中先占领宁夏方免此失。……(壬)……在当前一瞬间则拒止胡军把一、四两方面军隔开,又是决定一环。时机迫促,稍纵即逝,千祈留意,至祷至盼。

但是,“张国焘则认为,既然一方面军主力不能南下,四方面军独力与胡敌决战不利,应即西渡黄河,进据古浪、红城子一带,伺机策应一方面军渡河,夺取宁夏,实现河西计划。”党中央决定首攻宁夏次攻甘西,张国焘却要首攻甘西策应“夺取宁夏”,双方分歧又产生了,这就是《徐向前传》中所记述的“甘南风波”。

张国焘动摇“北上”方针,党中央极力设法挽救

9月18日晚,经过朱德、陈昌浩力争,西北局在岷州三十里铺议决北上,张国焘被迫和朱德、陈昌浩联名向在漳县的红四方面军前敌总指挥部发布《静(宁)会(宁)战役纲领》,最终决定:“四方面军在胡敌未集中静宁、会宁以前先机占领静、会及通定西大道,配合一方面军在运动战中夹击该大道上之胡敌与静宁之骑七师,相机占领静宁,争取与一方面军会合为目的。”9月20日,朱德兴奋地单独致电党中央:“甲、张于本日已北进,我明日率总部行动。……丙、亲译密电悉,已释疑虑,现迅速取得会合在会宁道上以便消灭胡敌。丁、请大大动员拥护这一会合。”

正当徐向前等紧张调动队伍准备北进之际,张国焘星夜骑马赶到漳县,进门就说:“我这个主席干不了啦,让昌浩干吧!”徐向前、李先念等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张国焘坐下慢慢说。张国焘满腹怨气,讲了他和陈昌浩在岷州会议上的争论,并重提西渡黄河、抢占红城子等地作立足点的方案。“徐向前等比较了两个军事行动方案,认为张国焘的意见,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红四方面军的部队已是三过草地,消耗很大,疲惫不堪。装备也大不如前,每个战士的子弹多则20来发,少则几发。如果开进西兰通道那种便于敌人运动的地区,与优势装备的胡宗南决战,显然无取胜把握;弄得不好,部队会被压到黄河以东、西兰通道以北的地带,利于敌人全力北向,对付一、四方面军。”根据张国焘提出的方案,徐向前等对着地图反复磋商,当场确定了西渡黄河的行动方案。徐向前回忆说:“这个方案,一是避免了在不利地区同敌人决战;二是吸引胡敌南向,减轻了对一方面军的压力;三是并不违背中央关于两军先取宁夏、后取甘西的战略企图;四是便于解决四方面军的就粮问题。”21日晚,张国焘把这个方案电告朱德:“甲、向(前)、张(国焘)、李(先念)三同志均照,坚决反对静、会战役计划,自主即速采取第二方案。乙、请你负责本夜令军委纵队电告停止待命。……丁、请你即来漳县面商。”而所谓“自主即速采取第二方案”,这个主却是张国焘做的。当时,徐向前、李先念是从纯军事角度考虑问题,张国焘却在电报中把他们表述为自己的坚定支持者,试图把徐、李拖下水。9月22日22时,张国焘又和徐向前、陈昌浩联名电告党中央上述情况,说西渡黄河有利于援助红一方面军夺取宁夏,并表白“我们完全同意国际指示”。

面对变局,朱德震怒,他同意在漳县再开西北局会议,“续商大计”。9月22日,他致电党中央,斩钉截铁地表态:“(甲)西北局决议通过之静、会战役计划,正在执行,现又发生少数同志不同意见,拟根本推翻这一原案;…一.(丙)我是坚决遵守这一原案,如将此原案推翻,我不能负此责任。”朱德还发出电报,通知参加过岷州会议的西北局成员兼程赶赴漳县开会。天一亮,他立刻骑马奔往漳县,一天内赶了120里路。

得到消息,毛泽东既震怒不已,又无可奈何。9月24日,他致电彭德怀:“接朱电国焘又动摇了北上方针,我们正设法挽救中(对外守密)。”9月25日,又致电彭德怀说:“四方面军决心向西,……此事只好听他自己做去。” 接到毛泽东两电后,彭德怀复电建议加强对红二、四方面军的工作:“甲、国焘动摇北上方针,其主要原因对时局认识不清,怕胡宗南侧击,如果与我们会合了,他的政治、军事领导破产。你们前次电告组织主席团指挥三个方面军,张也(未)必愿意,张请国际直接指挥……。乙、以中国代表团王明领导打电(报)给张国焘,(讲)三个方面军会合的重要意义。丙、党中央派得力同志,经过王以哲协助,掩护去二方面军传达中央路线,团结于国际与中央路线周围,适当时机与我们靠拢,建立单独通讯关系,此着很重要。”

9月26日,党中央致电任弼时、贺龙、刘伯承,要求他们向张国焘施压:“请你们向国焘力争北上计划之有利,西进将被限制于青海一角,尔后行动困难,切妨碍宁夏计划。”

党中央一日三次致电张国焘“明令停止西渡”,“甘南风波”终于水波不兴

9月26日12时,彭德怀又致电毛泽东、周恩来(毛、周:绝对秘密)揭露张国焘“小算盘”,并建议“设法”争取原红五军团(红5军)、九军团(红32军)重归红一方面军:

甲、看到张国焘二十二日二十二时致毛、周、彭电,其目的在黄河、洮河间背靠青海南部,回避胡宗南,使该敌以全力对付我一方面军,破坏打通国际计划,其反说是完全同意国际指示。

乙、……援助一方面军夺取宁夏,这完全是鬼话,事实上很少可能,因须渡河器材、黄河既无桥梁又无船只,造船需时过久,敌备更严,要二方面军吸引胡敌任务完毕后,走略阳、郡县打通一方面军,这是自欺,目的是使二方面军回岷县就张之范,或出陕南,使之在事实上不能与一方面军会合,证明其军阀主义思想更进了一步。

丁、五、九军团是否可设法自由归队。

也就在9月26日12时,张国焘等致电党中央,陈述西渡黄河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一部队已经调动“不便于更改”,并破天荒地表示:“关于统一领导万分重要,在一致执行国际路线和艰苦斗争的今天,不应再有分岐。因此我们提议:请洛甫(注:张闻天)等同志即用中央名义指导我们,西北局应如何组织和工作,军事应如何领导,军委主席团应如何组织和工作,均请决定指示,我们当遵照执行。”

这是张国焘第一次表示他放弃同陕北党中央保持“横的(协商)关系”而接受党中央领导,他试图以党内组织问题上的让步,得到党中央首肯他西渡黄河,可说是退中有进之计。不过,张国焘也患得患失,不敢把事做绝。当晚2()时他又致电党中央,极力解释:

此次西渡计划决定,决非从延误党和军事上统一集中领导观点出发,而是在一、二、四方面军整个利益上着想。……关于统一领导问题已有具体提议,因恐同志对西渡计划可发生延误统一领导之误会,故决然如此,从此领导完全统一可期,当可谅解西渡计划确系站在整个红军利益的有伟大意义的正确计划,现我们仍照西渡计划行进,望以此实情多方原谅。如兄等仍以北进万分必要,请求中央明令停止,并告今后行动方针,弟等当即服从。时机急迫,万祈留意,至祈至祷。

一小时后,他再致电党中央,一方面表示“已照西渡计划行动”,一方面又请示:“请参看二十时电。如兄等认为西渡计划万不妥时,希即明令停止西渡并告今后方针,时机急迫,万祈鉴察。”

又过一小时后,他又致电党中央,假惺惺地表示:”如无党中央明令停止,决照原计实施,免西渡、北进两失时机。”

9月27日,党中央一日三次致电张国焘等,“明令停止西渡”:“中央认为:我一、四两方面军合则力厚;分则力薄。合则宁夏、甘西均可占领,完成国际所示任务;分则两处均难占领,有事实上不能达到任务之危险。……因此,中央认为四方面军仍宜依照朱、张、陈九月十八日之部署,迅从通渭、陇西线北上……采纳此方针,亦即九月十八日朱、张、陈三同志之方针。”“万祈决策北进,共图大业。”

这一下,张国焘再也没有拒绝北上的借口了。

巧的是,“徐向前在洮州以北向老乡调查的结果是:黄河对岸已进入大雪封山季节,气候寒冷,道路难行。他即返回洮州向朱德、张国焘汇报,这时才看到了中央的来电。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按中央的命令北上。”9月27日,张国焘和朱德、徐向前联名电告党中央:

(甲)为尊重你们的指示和意见,现时据考查兰州西渡河时须较长,有可能失去……先机之利。

(乙)决仍照原计划东出会宁,会合一方面军为目的,部队即出动,先头二十六日到界石铺决不再改变。

9月27日20时,张国焘与朱德致电王宏坤、陈再道,正式把北上付诸行动:

(甲)西进计划因今天受到地形、时间限制,决定仍向东进执行静、会战役计划,向静宁、定西大路进与一方面军会合。

(乙)如你们尚未变更原阵地时,仍固守原线;如已撤收时,宏坤部队火速星夜开回渭源,再道仍火速开回去相机复原阵地。

曲折反复的“甘南风波”,终于水波不兴!

9月28日,红四方面军为执行北上战略方针而制定了《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计划》,并从9月30日起分五个纵队,先后由岷州、漳县等地出发,向静宁、会宁方向进军。与此同时,党中央指派红一方面军两个师南下策应。

1936年10月10日,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至此,红四方面军的“二次北上”,终于得以成功实现,创造了中国革命的全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