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清将军与大连舰艇学院

作者:刘永路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8-01 阅读量:0

1月14日,享年95岁的刘华清上将在北京逝世,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官兵深感悲痛。刘华清将军曾任海军司令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刘华清将军在建国之初,曾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主要领导,是该院的重要创始人之一。追今抚昔,被誉为“海军军官摇篮”的大连舰院60多年的光荣发展历程,倾注着将军多少关怀和心血啊,它与刘华清将军结下了特殊的不解之缘。

情系“一海校”

1952年春,奉中央军委之命,时任西南军区十军副政治委员的刘华清,前往大连海军学校就任副政治委员。大连海军学校成立于1949年11月22日,是毛主席亲自批准成立的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任校长和政委,张学良将军的胞弟张学思任副校长兼副政委。1953年3月,张学思调任海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刘华清任大连海校副校长兼政治委员,全面主持学校的工作。这时的大连海校已改称为第一海军学校,下设第一(指挥)和第二(机械)两个分校,从此进入了一个以教学为中心,正规化建设的大发展时期。

今天的大连舰院老教员们,回忆起刘华清校长亲自率舰出海实习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是1953年夏天,刘华清亲自带领一、二分校的200多名学员,登上“四明山”号大型坦克登陆舰出海实习。对于从小在山区长大的刘华清来说,这也是他平生第一次出海。在历时两个半月的海上实习中,他和学员们一起吃住在登陆舰上。全舰只有舰长的住舱稍微宽敞一些,那里面有许多仪表,以便舰长随时掌握情况。舰长要把住舱让给校长住,刘华清谢绝了:“舰长室只能舰长住,这是工作需要。”刘华清一直住在只有3平方米的军官舱内,舱内有一张一米宽的床铺,一张小桌、一个小洗脸池和一个小衣柜,连转身都困难。

航行时,教员讲天文航海和地理航海课,刘华清跟着学员们听,学员操作测定舰位,刘华清跟着操作。他还和学员一起到温度高达40-50度、闷不透风的机舱实习。登陆舰从蓬莱赴青岛的途中,遇到了七八级的大风浪,舰体横向倾斜达30多度,刘华清也呕吐不止。但他还是坚持来到广播室,对着麦克风大声地鼓励大家在大风大浪中锻炼自己,以坚强的毅力征服风浪。30多年后,刘华清当海军司令员时,仍没有忘记第一次出海实习的情景,他下决心建造了5000吨级的“郑和”号远洋航海训练舰,又建造了近万吨级的“世昌”号综合训练舰,使海军学员的海上实习从近海走向远海大洋,实习条件也得到全面改善。

通科育通才

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以来一直强调:作为战略军种的海军建设,关键还是人才建设。“建军先建校”,“治军先治校”,因此,必须首先努力办好海军院校,创立名牌学校。在1983年第十次海军院校会议上,他在全军率先提出要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改革。

1984年,刘华清将军在认真总结我军和国外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倡导在大连舰院进行“通科育通才”的教育体制改革,并明确指出,海军基层指挥军官的培养要“着重打好基础,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性”。从此,“通科育通才”成为大连舰院教学改革的主题。

大连舰院打破原有专业和学科条块分割的传统模式,实行跨系、跨专业、跨学科培养人才的“通科”教育新体制,把涵盖6个专业的48门课程统一设置确定为政治理论课、共同专业课、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共同军事课、任职专业课和选修课七大类,用3年半时间对学员进行基础培训,用半年时间进行任职培训。学员毕业后,再用一年时间,由院校协助部队完成学员见习锻炼。通科教学,使学员既打牢科学文化基础,又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和广博的专业知识;既能胜任第一任职需要,又具有较强的岗位转换能力和发展潜力,成为专博结合的军事人才。大连舰院实施这项改革以来,为人民海军培养了大批新型高素质指挥军官,荣获全国和全军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

刘华清任军委副主席后,仍一直关注着大连舰院的通科改革。1987年6月,他从《解放军报》上看到宣传大连舰院通科育通才的长篇通讯后,兴奋地委托秘书打来电话,称赞文章写得好,经验总结得好!

军校第一旅

大连舰院二号桥头,矗立着一堵大理石碑墙,上面镌刻着由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的五个苍劲的大字——“军校第一旅”。在大连舰院建立学员旅,统一管训学员,是1 987年刘华清将军借鉴美国安那玻利斯海军学院的成功经验所作出的决定。由此,大连舰院在全军院校率先改变了学员队归专业系管理的传统体制,实行统一化、舰艇化、条令化管理体制。

笔者在学员旅采访,犹如登上一艘巨大的“军舰”:学员宿舍均按军舰住舱排列,作息信号全部采用舰艇铃音;学员进课堂、实验室执行登舰礼仪;学员值日一律按舰规执行;每天清晨,全体学员列队大操场,如军舰舰员一样准时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

每年夏季,学员旅都要组织学员进行舢舨横渡渤海海峡海上求生训练,在波峰浪谷之间,学员们练水性、练胆魄、练意志,一条小小的舢舨,就是一个综合训练场。每次国庆大阅兵,学员旅的“白色方阵”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都牵动着世界的目光,振奋国威军威。“练步与练人相结合”,学员旅的“干人大方队”,将全旅千余名学员统一编成一支方阵,高唱军歌,高擎国旗,浩浩荡荡,排山倒海,这种训练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钢铁纪律、严谨作风、军人品格的教育融为一体,产生了耐人寻味的“方队效应”,被外国驻华武官们称为“人造航空母舰”! 北京办奥运,奥组委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那支中外闻名的“干人大方队”。于是,由大连舰院学员旅1300名学员组成的仪式标兵队,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上一展风采,”为国家立了大功”!

“每一名学员的身后,都是一艘军舰、一支编队、一个舰队。宁可淘汰在院校,决不淘汰在战场!”大连舰院领导者的这句名言,为学员旅严格正规的管理教育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海军军官摇篮

大连舰院实验楼广场,耸立着一座“海军军官摇篮”纪念碑。那是院庆45周年之际,军委刘华清副主席为学院的亲笔题词。在这次院庆前夕,刘华清上将陪同李鹏总理来大连舰院视察,他们在吴胜利院长的陪同下,检阅了由120名学员组成的仪仗队,向全院教职员工致以亲切慰问。在参观院史馆和模拟训练中心过程中,刘华清向李鹏总理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大连舰院的情况,他颇有感慨地说:“我对这所学校是有特殊感情的。”他还指着院长吴胜利说:“这个院长也是我推荐的。军队要迎接高新科技战争的考验,需要有领导院校和部队经验的干部。”

大连舰院的教职员工对老校长刘华清也有着特殊感情。在院庆40周年前夕,当学院派出的教授代表当面邀请刘华清参加院庆活动时,虽然他刚担任军委领导职务,工作干头万绪,但他还是欣然前往。那次院庆盛况空前,莅临大连舰院的高级将领和省市级领导就有数十人之多。刘华清上将欣然为大连舰院提词:“蓝色道路从这里起航”,对学院办学方向和育人之路予以褒扬。

刘华清将军一贯重视学院的优良传统和校风建设,把它作为灵魂性工程来抓。他将大连舰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优良校风,概括为“严身、严格、图强、求实”八个字。这八字校风又称作“一海校”精神。在“一海校”精神的长期熏陶下,大连舰院又孕育出享有盛誉的“方永刚精神”、“阅兵精神”“援奥精神”、“郑和舰精神”、“干人大方队精神”等,它们是大连舰院文化血脉的传承,也是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连舰院人没有辜负老校长刘华清的殷情厚望,60多年来,学院为海军培养和输送了4万余名军政指挥军官和工程技术军官,涌现出180多名将军,数干名舰艇长和大批的功臣模范和战斗英雄,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军军官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