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作品《老人与海》,海明威获得了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本人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曾偕同他第三任妻子玛莎·盖尔荷恩,来华采访中国抗日战争的情况,由此有了他一生难忘的中国之行。
奔赴中国战场了解战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伊始,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没有参战。但是他们决定派人到中国了解真实的战况。当时,海明威是一位出色的战地记者。美国政府考虑再三决定委派他前往中国访问,为《午报》撰写一些远东战场的报道。
海明威是一位热爱和平、正义感十足的作家,他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十分痛恨。1941年2月初,海明威夫妇搭乘客轮到达夏威夷,稍作停留后,转乘泛美航空公司班机飞抵香港。香港被称为“自由之城”,海明威夫妇在香港呆了一段时间,从侧面了解了一些中国的近况。3月25日,海明威夫妇在好友的帮助下,乘一架小飞机偷越华南日军占领区,在粤东北一座小县城南雄着陆。
刚下飞机.海明威就在国民党政治部派来的翻译马先生和联络副官何先生的陪同下,乘坐一辆旧式的雪佛兰汽车从南雄到达粤北重镇韶关。韶关是中国军队第七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此前在陪都重庆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曾致电华南战地党政委员会副委员长李济深上将称: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即将来华南战区采访,先到韶关,然后赴战区前线考察。电报特别强调:在与海明威谈话时尤其要注意分寸。从这份电报文中不难看出,国民党当局对海明威夫妇的到访是十分重视的。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国民党政府急欲得到美国的援助,故将海明威夫妇视若上宾。
海明威夫妇在第七战区走访了近一个月,受到抗战部队官兵和当地民众隆重而热烈的欢迎。他们对司令部到军、师、团、营以及前沿的先头部队进行了一系列采访,还跟随部队活动,坐船、骑马、步行……此间,国民党军方政治部派来的陪同翻译因为知识水平低,经常受到海明威夫妇的抱怨。
海明威花了一个月时间对华南前线进行考察,却因没有看到两军对垒、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的激战场面而感到非常沮丧。结束对韶关地区的访问后,海明威夫妇坐汽车转火车到达桂林。
与蒋介石重庆晤谈
4月6日,海明威夫妇从桂林搭乘一架运钞机飞抵战时的陪都重庆。出乎海明威意料的是,次日上午他便受到与他家有着深厚渊源的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及其夫人宋霭龄的接见。孔祥熙邀请海明威夫妇到他家居住,以便畅叙友情,精心照顾。
海明威夫妇在重庆最重要的活动是4月13日与蒋介石的会见。这天,一身戎装的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在上清寺官邸设午宴款待海明威夫妇。这是一个四人的小宴会,既温馨又典雅。他们不仅共进午餐,还晤谈了整整一个下午。晤谈期间,蒋夫人担任翻译,不少军政要员也参加了会见。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知海明威交谈时连假牙都没有戴。据说,这是蒋介石接待外国贵宾时的一种特殊礼遇。玛莎后来在给《柯立尔》的报道中这丰芏写道:“蒋是个瘦个子,腰板挺得笔直;字着一套黄褐色的军装,全身无可挑剔。他看二去像涂过防腐剂,面色发黄。”对于宋美龄的美貌,玛莎在报道中这样描绘道:“蒋夫人令人陶醉的微笑,电影明星的身材,性感的皮肤和美丽的容貌……”令她艳羡不已,甚至产生了几分妒忌。海明威看到宋美龄风姿绰约、美丽端庄、魅力无限,称她是中国的“女皇”,引来一阵笑声。
三个月前,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斯诺和史沫特莱等有良知的新闻记者在美国报刊上作了公正的报道,引起美国进步人士强烈的反响。美国政府为此派出特使克里来重庆调查,事后宣称:在国共问题尚未解决前,美国政府无法做到大规模援华。这使得蒋介石极为不安,他想通过海明威向美国舆论界做宣传,以改变他在美国民众心目中反共独裁的形象。因此,在宴会上他有意把话题转到“皖南事变”上来。他说:“共产党人是精明的宣传家,但没有什么战斗力;中共没有军事实力,政府也没有必要诉诸武力对付他们。为了融洽气氛,深谙外交之道的蒋介石点到为止,适时地和海明威夫妇谈起了较为轻松的话题。嗣后,宋美龄还亲自陪同海明威夫妇游览了重庆的市容。
曾家岩地下室秘会周恩来
与周恩来的密晤是海明威夫妇重庆之行最具传奇色彩的一页。海明威夫妇到重庆考察访问,中共方面及时得到了情报,同时也了解到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方面对中共、对“皖南事变”,以及对抗战局势,向海明威夫妇做了片面的甚至是完全歪曲事实的述评。鉴于此,周恩来认为必须找机会向海明威夫妇陈述中共的观点和立场,以正视听,使美国政界、舆论界以及民众能够正确理解中共的政策。于是,周恩来亲自安排了与海明威的秘密会晤。
4月中旬的一天,玛莎去重庆的一家菜市场闲逛,遇见一位金发碧眼的西方女子热情地向她打招呼,这位穿着中国旗袍、戴着男式毡帽的神秘女人压低声音说:“你好!我知道你是谁。”玛莎也友好地作答。金发女子做了一个不要声张的手势说:“请问你们夫妇想不想会见周恩来先生?”玛莎对中国了解不多,对中共的了解更少,周恩来的名字更是闻所未闻。但直觉告诉她,这可能就是她和海明威一直想见的人物。她愣了一下,随即低声说她得和海明威商量一下。
回到下榻的公馆,玛莎把刚才的经历转告给了丈夫。海明威一听非常高兴,他知道周恩来是共产党人,正是他想见的中共在重庆的最高代表。海明威当即表示愿意和周恩来面晤。于是玛莎立即返回市场,将海明威的口信转告给那位金发女子。事后他们才知道,这位金发女子原来是周恩来的上校秘书、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干部王炳南的德籍夫人王安娜女士。
第二天,海明威夫妇按约定,先到街上随意散步,直到确认没人盯梢后,赶到那个菜市场与王安娜会面。王安娜带着他们穿街走巷,避开可能的跟踪,最后坐上黄包车,用布帘遮掩住车斗,跑了一段路程后,来到曾家岩五十号的周公馆。
会晤是在一间墙壁粉刷得雪白的地下室进行的。屋里有一张桌子和三把椅子,周恩来站在桌子后面,笑容可掬地迎接他们。那天,周恩来穿了一件短袖开领白衬衫,一条黑色的裤子,朴素大方。周恩来和海明威夫妇之间是完全用法语交谈的,王安娜担任翻译。海明威用西方上流社会交际场合使用的语言来表示对周恩来的尊重,让海明威惊奇的是,周恩来竟然不用翻译就能听懂法语。
在这间简朴的会客室里,一代文豪海明威与赫赫有名的中共领袖人物坐在一起,宛如老朋友般促膝长谈。海明威向周恩来介绍了他在华南前线的所见所闻,周恩来还饶有兴趣地倾听了海明威对中国时局的看法。“他们(海明威夫妇)表示,美国反对国共内战,主张抗日,赞成实现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不满意国民政府的武断和抗战无能。对中共的抗战态度和民主、经济、外交等政策表示关切。”
周恩来和海明威夫妇的谈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尽管接触的时间短暂,但周恩来仍然给海明威夫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明威认为:“周恩来将军是一位具有极大魅力和智慧的人,他在遍布国民党特务和密探的重庆进行了出色的工作,同各国驻重庆的外交使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向他们及时宣传中共的观点和立场,他成功地使几乎每一个在重庆与他有过接触的人,都接受了共产党人对于所发生的任何事情的立场,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在重庆,周恩来是能够接近蒋介石的持相反观点的少数人中的一个。”
周恩来与海明威夫妇密晤后,感觉收获很大,他于1941年5月16日致电时在延安述职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并报毛泽东:“根据海明威等所言,我们在外交上‘大有活动余地’。建议在香港多选几个人,配合这种活动,活动方针须与重庆合拍。”
重庆的雾
海明威夫妇到重庆时,雾季尚未完全过去。他们对重庆的雾感到奇妙,更有意思的是,对同样的雾,蒋介石和周恩来分别给海明威夫妇做了截然不同的解读和诠释。在他们与蒋介石夫妇会见时,蒋介石曾对他们谈起了重庆的雾,他说:“重庆多雾,有人不喜欢,可我喜欢。浓雾天气,扑朔迷离,谁也看不清谁,好像捉迷藏。”而他们与周恩来密晤时,周恩来也对他们说起了重庆的雾。玛莎在《重庆之行》一书中写道:周恩来说“重庆经过几天大雾,今天终于露出阳光,可又遇上日机轰炸。如同眼下的中国,前途是光明的,但又充满曲折”。蒋介石眼中的雾,是扑朔迷离,云遮雾障,深不可测;周恩来眼中的雾,是云开雾散,丽日当空,一片光明。
4月16日,海明威夫妇乘机离开重庆飞往昆明,然后从昆明坐汽车沿滇缅公路南下到达仰光。海明威在仰光停留了一周,稍后即飞往香港。玛莎则从仰光飞雅加达转马尼拉。5月6日,海明威从香港乘飞机去马尼拉与玛莎会合,一起搭机飞回美国,结束了为期三个月的远东之行。
由于海明威的中国之行负有为政府搜集情报的任务,返回美国后,他向委以他重任的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提供了—份长达8页的关于国共关系紧张的书面报告。在这份备忘录里,海明威阐述了国共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并引述蒋介石的话说:中共是心腹之患,是“心脏病”,日本只是“皮肤病”而已。蒋称:他拥有大量的军队,可以消灭共产党,用这种“外科手术”来治疗所谓的“心脏病”。海明威甚至提出了缓解国共两党冲突的建议。不过,海明威对国民政府领导的抗日战争是肯定的,对中国战场牵制日本所发挥的作用评价甚高。而且他还预言美国和日本的冲突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