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亮舰”的背后

作者:余玮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8-01 阅读量:0

2012年9月25日10时许,阳光和煦,波平浪静。停泊在大连港码头的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舷号为“16”)悬挂满旗;舰上官兵精神抖擞,分区列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将“辽宁舰”交付海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交接入列仪式并登舰视察。

“辽宁舰”的前身是前苏联的“瓦良格( Varyag)”号。

中国为什么要拥有航母?如何看待“中国航母威胁论”?中国的航母梦想起子何时?建造航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改造航母主要用途是什么?改造航母有困难吗?航母编队何时具有实战能力?……所有这些都有待解答。笔者为此采访了多位权威的军事专家和参与过中国航母战略计划决策的核心人士。 一艘大舰承载中国人百年梦想

中国航母平台飞行甲板长300米、宽70米,标准排水量达57000吨,犹如一块移动的陆地。目睹中国航母徐徐驶出大连港,进行出海航行试验,军迷们似乎重拾起百年大舰梦。

鸦片战争以来,当冒着黑烟、有两个大轱辘的英国明轮船,把几十艘中国帆船冲得七零八落时,中国人突然发现自己已被世界落下很远很远。洋务运动开始后,清政府内部围绕购买铁甲舰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

1885年,装饰着龙纹图案的定远舰、镇远舰二舰驶出德国基尔军港,乘风破浪开往中国。其中,定远舰标准排水量7220吨,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功率6200匹马力,航速14.5节。姊妹舰镇远功率7200匹马力,航速15.4节,在当时均属庞然大物。

1894年,定远舰作为北洋舰队旗舰,带领10多艘战舰参加9月17日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上的遭遇决战。虽然北洋舰队有定远舰、镇远舰两艘巨无霸坐镇,但实力明显逊于对方。我方平均航速15节,对方在16节以上,速度输一筹;虽然在火炮口径上我方略有优势,但发射速度大大慢于对方。开战不久,北洋舰队行动迟缓的劣势便暴露出来。开战仅两个多小时,北洋舰队的军舰中,已有超勇、扬威、致远、经远等军舰被击沉,靖远、来远两舰因重伤而撤往浅水区自保,济远、广甲两舰避战逃跑。战场上,只剩下定远舰、镇远舰两艘主力舰。

1895年2月4日,日军鱼雷艇偷袭威海卫,以鱼雷击中定远舰左舷。清军将定远舰移至刘公岛东部浅滩搁浅,当作炮台使用。为7不被B军俘获,2月9 a午后刘步蟾下令在舰内装满炸药,点燃自爆。

战前,刘步蟾曾立下“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当晚他兑现了诺言,自杀殉国。此前,镇远舰已经不幸触礁,丧失了战斗力。后来,还算完整的镇远舰被日军俘虏,修整后编入了敌人的舰队。定远舰则由于损毁严重被日本人当废铁拍卖给日本富豪小野隆介。出于一种难以言传的心理,小野隆介把军舰的部件拆下来,运到其故乡福冈太宰府建造了私人寓所定远馆。

北洋舰队覆灭不到20年,清王朝也随即沉沉落幕。此后的日子里,城头变换大王旗,但中国人仍在夹缝中寻找重振海军的可能性。

1928年,刚刚踏上权力巅峰的蒋介石在“咸宁号”下水仪式上,雄心勃勃地宣布:“我们要挽回国家的权力,必须建设很大的海军,使我们中华民国成为世界上一等海军国,全在诸位将士身上。我们预计15年后,就有60万吨的海军,做世界上一等海军国家。”

台下的国民政府海军部长陈绍宽听得热血沸腾。但蒋介石的承诺却从未在海军的经费上兑现过。这年底,陈绍宽在上报国民政府的呈文中,首次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这离当时英国人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式飞行甲板的“竞技神”号航母,仅约10年。陈绍宽一直没有放弃向海外订购军舰的可能性。英、美、德各国的报价太高,他不得已只好选择了价格最为低廉的日本播磨造船所,日方同意中国以东北大豆折价支付。

在日订购的宁海号造价432万日元,折合146万美元,其实是一条教学舰,配备了140毫米双联装炮3座6门、76毫米高炮6门、机关炮10门、535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鱼雷8枚、深水炸弹9枚,甚至还配了2架水上侦察机。仅2000多吨排水量的小舰,装这么多武器,使“宁海号”从一开始就显得有点头重脚轻。不过,从中也能体会出陈绍宽的大舰情结。

与日方的合同中还规定,日方要向中方提供宁海号的设计图纸。宁海号动工不久,江南造船厂根据“宁海号”的图纸又造了一艘排水量稍小的军舰——“平海号”。作为“宁海号”的姐妹舰,平海号是中国自己造的第一艘巡洋舰,但舰上的武器装备还要到日本去安装。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降至冰点,“平海号”安装武器的工作也一拖再拖。当它装好全部武器开回中国时,已经是1936年6月了。

“平海号”服役刚刚一年,七七事变爆发了。1937年8月11日,蒋介石下令封锁长江。陈绍宽站在“宁海号”舰的指挥台上,看着通济、大同、自强、德胜、威胜等8条老旧舰艇和招商局等轮船公司的20多艘商船,沉入了长江。苦心经营的舰队未发一炮就沉入江底,陈绍宽的心情可想而知。

到8月12日中午,40余条大小舰船,185艘装满石料的民船、盐船,沉入了江阴封锁线。这是中国海军史上最悲壮的一幕,为了抗战,刚刚起步的中国海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过,这道封锁线把日本军队挡在了长江之外,粉碎了日本人“3个月结束支那战争”的梦呓。直到1938年2月,日军才在江阴封锁线上打开了一个仅容一艘船通过的缺口。

长江被中国沉船封死,日本当然不会善罢甘休。大批的日本战机很快出现在长江上,开始对仅有的几艘中国军舰狂轰滥炸。以“平海号”、“宁海号”二舰为主的中国海军毫不示弱。9月22日至23日,海空大战达到了白热化。两天的激战,中国海军的将士们击落20多架敌机,同时也损失了“平海号”、“宁海号”两艘主力舰。

此后,中国海军变成了一支没有军舰的海军。整个抗战期间,海军将士们硬是靠在江底布水雷,炸沉了300多艘敌舰。1945年,庆祝抗战胜利的阅兵式上,一群衣衫褴褛的士兵走来,打着一个牌子写着“海军”。看到这一幕,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1948年5月,英国政府为抵偿香港英国当局代为保管中丢失了的中国6艘港湾巡逻艇,将战功赫赫的“阿瑞图萨号”巡洋舰移交国民党政府,改名“重庆号”。在国民党海军中,重庆号是装备最好、火力最强、航速最快、排水量最大的军舰。经近3个月的航行,于8月到中国,停泊上海。

10月,“重庆号”在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指挥下,用舰炮从葫芦岛向解放军占领的塔山、高桥阵地猛烈轰击,“重庆号”被推上内战的第一线。国民党政府将此舰当成阻止解放军南下渡江作战的江上武库.在舰上服役的近600名官兵,都是1946年初冬前,抱着建设中国强大海军志愿,前往英国受训2年后,于1948年8月随舰归来的,看到将枪口对准自己同胞,他们怎么也想不通。

1949年2月,“重庆号”起义。为此,蒋介石派出B-24型轰炸机对“重庆号”轮番轰炸。根据中共中央保全“重庆号”的指示,拆除舰上重要设备,打开海底闸门自沉于葫芦岛。

1949年“重庆号”无奈自沉后,半个世纪,中国不复有巡洋舰。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内,我国大力发展小炮艇,出现过“小炮艇万岁”的说法。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这显然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拥有大船,到深海去,永远是海军和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在2012年的秋天,这个梦想终于开始成为现实。

从“黄水海军”成为“蓝水海军”的论证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必须大搞造船工业,大量造船,建设海上‘铁路’,以便今后若干年内,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战斗力量。”大海军计划就此提上议事日程,海军于1959年10月提出远洋海军的第一步计划,导弹为主,潜艇为重点,同时发展中小型水面舰艇,计划很快批准。

周恩来总理心中也有挥之不去的航母情结。1973年10月25日,周恩来在会见外宾时感慨地说道:“我们南沙、西沙被南越占领,没有航空母舰,我们不能让中国的海军再去拼刺刀。我搞了一辈子军事、政治,至今没有看到中国的航母。看不到航空母舰,我是不甘心的啊!”

1987年3月下旬的一天,84岁高龄的前海军司令员萧劲光从报纸、电视上同时看到了一条新闻:总参一位领导在与外宾会谈时坦言,中国海军的战略是近海防御,不需要、也不准备搞航空母舰。短短几句话,引起了萧劲光的注意和深思,轻轻地重复了一句:“中国不需要搞航母?”然后又自言自语道:“这个问题要研究,不知刘司令怎么考虑?我的印象中,他是主张搞航母的。”萧劲光说的“刘司令”,就是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上将。

就在媒体报道这一消息的第二天晚上,71岁的刘华清来到萧劲光的住处。两代海军司令员在会客厅里,就中国到底要不要搞航空母舰,倾心交谈。

面对老司令员萧劲光的殷切询问,刘华清忍不住畅谈了自己的想法:“中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我们有)如此辽阔的海防边疆,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不能远距离作战,只能‘望洋兴叹’。而发展航母,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现在搞航空母舰,财力、技术上仍有困难。但不能等。10年内不搞,10年之后再搞,也还会有困难。因此,要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那样才有主动权。”萧劲光听后连连点头:“是这个意思。你这些想法,可以向军委、总部首长作个汇报。”刘华清说:“有这个考虑。还有您的这些意见,我一并向军委首长反映。”

萧劲光完全忘了身体的不适,刘华清也忘了“不过多影响老司令员休息”的承诺,两人一直谈到深夜。

1987年3月31日,刘华清带领张序三、李景两位副司令以及海司和海装的相关人员,向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汇报了关于海军装备规划中的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这两个问题涉及我国海军核心力量的建设,是关键性问题。刘华清认为:“对航母的发展,‘七五’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

当年8月,《海军杂志》和《人民海军报》发表了萧劲光的署名文章:《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文章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强烈反响。成百上千封“海军迷”的来信涌入报社,询问中国海军什么时候有航母;若干小学的“红领巾”们,把自己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的压岁钱寄给报社,用稚嫩的笔迹写道:“支援海军建航母!”

同年,中央军委同意海军建议,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一届“飞行员舰长班”。选拔舰长班学员在当时是非常机密的事,主要但不限于在海军内部选拔。

1988年12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评议申报的软科学课题,“我国航母及舰载机发展可行性研究”被列入12个入选项目之一。有关负责人与专家于当年在青岛召开了航母学术研讨会,在航母的重要性、中国发展航母的必要性、尽早发展航母的可能性、研制指导思想、设想的航母战术技术状态以及论证开路、预研先行等6个方向展开了热烈讨论。

当时的国防部长秦基伟、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航天工业部长李绪鄂均表态支持航母。总参谋长迟浩田在南海演习结束时说,军委对航母问题议了很多次,但是苦于经费不足,思虑再三,航母暂时还是不能上型号。军委副主席杨尚昆说,我们这样大的国家,没有一两艘航母不行,当然,现在还不能这样搞,下一代人把它搞出来。

这段时间,有关航母的观念有很多冲突,赞成的人很多,反对的人也大有人在。反对的人中,有基于个人认识水平的,也有基于对国际形势和国情判断有所不同。“飞行员舰长班”只举办了一届,这与当时充满争议的环境有关。

刘华清上将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后一直心系航母,先后多次强调:“海军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会发生大的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就有较大提高,有利于提高军威、国威。”

“不搞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2011年,月14日,被外媒誉为“中国航母之父”或“中国现代海军之父”的刘华清辞世,享年95岁。刚刚结束访美行程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其他8位政治局常委一起出席了这位“开启了中国海军强盛的进程”者的遗体告别仪式。话语铿锵犹在,刘华清将军却走在了中国航母下水前夕,令人扼腕长叹!

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万多公里海岸线和6500多个沿海岛屿,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出于维护我国战略利益的需要,中国海军一定要走出近海,从“黄水海军”成为“蓝水海军”。“中国海军要走向大洋蓝水,这一定要把发展航母战斗群作为装备技术建设的重要目标。专家认为,拥有航母编队,是中国走向蓝水海军的最重要的标志。只有有了航母,中国才能真正享有海权,即享有一个国家运用军事力量对海洋的控制能力,具有远洋防卫的能力,打开海军的战略空间。没有航母,我们在国际重大事务中,实质性的发言权会受到影响,就不能在影响中国海洋安全行为的初始阶段进行制止,我国所享有的巨大海洋权益和战略通道就得不到实质性的保障。

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罗援少将认为,我们发展航母的依据,首先是根据国防需求,其次要考虑到国民经济的承受力,还要考虑到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但是,航母不光是单纯的“吞金兽”,它也会带来重要的经济效益,拉动高科技产业链的发展。“我们看国防投入,不要光看投入的这一部分,更要看它的产出,它的产出就是给我们带来了安全,这是金钱所换不来的。”

“瓦良格”号自黑海到大连港的传奇

在关于航母的讨论议而不决之时,有两起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坚定了高层建造航母的决心:一是1993年“银河”号事件中,美国海军以怀疑中国向伊朗运送化学原料为由,在公海上拦截中国商船“银河”号;二是1996年台湾海峡对岸的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大陆方面在东南沿海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却招来美国海军两支航母舰队前来“示威”。

中国的航母计划迟迟未决,这时一个让航母从论证走向现实的机会出现了。中国日后改造的“瓦良格”号诞生于冷战时代的苏联,属于苏联海军的第三代航母。其首舰“定单105”号,是俄罗斯海军现役惟一航母“库兹涅佐夫”号。第二艘“定单“106”号,就是“瓦良格”号。为建造这两艘第三代航母,苏联政府动员了800多个行业的专家和7000多个工厂、科研院所。

1985年12月6日,“定单106”号开工,由当时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又称黑海造船厂)承建。经3年建造,船体于1988年竣工下水,并以苏联加盟共和国拉脱维亚首都的名字命名为“里加”号。此时,苏联已开始风雨飘摇。先是1990年拉脱维亚宣布独立,“里加”号改名为“瓦良格”号。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布解体,已建造了68%的“瓦良格”号停工。

1995年,在造的“瓦良格”号航母正式退出俄罗斯海军的编制,并以偿还债务为由送给了乌克兰。可是,乌克兰由于经济状况不佳,无力继续建造。“乌克兰方面找到我们,非常希望能把这艘舰卖给中国。”张序三中将披露,当时中国曾派代表团5次赴乌磋商。但磋商受到美国粗暴干涉,在美国的压力下,乌克兰将舰上所有设备拆除炸毁,使“瓦良格”号成为一个空船壳。中方估算,要花费700亿元人民币,才能把“瓦良格”号完全建成,而1995年我国军费开支还不到640亿元人民币。考虑到续建的费用太高,中方放弃了谈判。

1997年,乌克兰表示要出售“瓦良格”号。这条消息吸引了香港创律集团主席徐增平,他想把“瓦良格”号改造成一个大型海上综合旅游设施,日后将其停泊于澳门附近海域。

乌方最初开价1亿美元,而徐增平只有2000万美元现金。他先是大手笔预付200万美元定金,再与乌方多次沟通,最终以2000万美元中标。

1998年4月,徐增平以香港创律集团旗下子公司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的名义买下航母。1999年7月,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雇用ITC公司的SableCape号拖船,拖着“瓦良格”号开始了漫长的航程。不料,当该船驶抵土耳其北部黑海水域,准备通过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在第三国的提醒下”,土耳其政府以“船体过大、影响博斯普鲁斯海峡其他船只正常航行”等为理由,拒绝“瓦良格”通过,并强行命令“瓦良格”号退回黑海。随后在8月,“瓦良格”号又试图通过海峡,再次遭到土耳其政府的拦阻。“瓦良格”号被阻挡在黑海中,漂荡了很长时间后,又返回原海港,从此开始了长达一年半之久的谈判。

2001年8月25日,土耳其国家安全委员会作出决议,同意让“瓦良格”号通过其海峡。11月1日,土耳其天气晴朗,博斯普鲁斯海峡风平浪静,土耳其有关当局从凌晨起暂时关闭了这个世界上最繁忙水道之一的海峡,让中国澳门创律公司购买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船体通过。上午8时,晨雾散尽,这艘没有动力的庞然大物,在11艘拖船拖行和12艘救难、消防船的前呼后拥、护航拖带下,进入曲折狭长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瓦良格”号以4节航速缓缓前进,到下午2时30分,终于安全驶过海峡最后一个危险的弯角,顺利通过了这一狭窄的水道,进入宽广的马尔马拉海。

这艘航空母舰船体经地中海,穿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不允许其通过),出大西洋,经加那利群岛的拉斯帕尔马斯,2001年12月11日绕过非洲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经莫桑比克的马普托,2002年2月5日通过马六甲海峡。2002年2月11日晚抵达新加坡外海,2月12日进入南中国海,2月20日进入中国领海。

2002年3月3日,历尽艰险的“瓦良格”号航母抵达大连。早晨5时许,她在6艘拖轮拖行及1艘引水船的带领下,离开了大连港外锚区,徐徐向内港迸发。中午12时整,“瓦良格”号安全靠泊在大连内港西区4号散货码头,结束了航程15200海里、耗时4个月(123天)的艰难远航。

购买“瓦良格”号花费了2000万美元,但买者没料到的是,经过旅途的折腾,这艘船抵达大连的时候,平添了500万美元的意外开支。

张序三说,“瓦良格”抵达大连后,徐增平曾经找过他,表示只要军方想要,愿意原价卖给海军。张序三已退休在家,建议他去问问船舶第七研究院。

“瓦良格”抵达大连后,相关方曾为如何处理它发生争执。担心此举会带来外交风险的有关部门对购买“瓦良格”颇有意见,一些机构还曾建议将“瓦良格”拆成废钢铁。一直在航母问题上孜孜以求的军方有关部门认为这样做有点可惜,建议“将其改建成一艘训练舰也好”。于是,一个关于改建“瓦良格”号的报告报上去,并最终获批。

此时的“瓦良格”号只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钢铁空壳:所有武器、电子系统均已拆除或者破坏。人们心中满怀“瓦良格”复活的期待,却眼睁睁地看着它在码头风吹雨打。这一等,就是3年。2005年4月26日早上,“瓦良格”在大批拖轮的护航下,被缓缓地拖进了不远处大连造船厂第一工场2003年竣工的30万吨级船坞,开始了激动人心的大改装过程……

船坞内,附着在“瓦良格”舰底厚厚的海洋生物被彻底清理,全舰表面喷涂防腐材料,螺旋桨、舵面等部件被检修一新。2005年8月,焕然一新的“瓦良格”重新出现在码头,舰身涂装了中国海军水面舰艇的浅灰蓝色,水线下由原来的铁红色防锈漆变成黑色防锈材料。到了12月,“瓦良格”的涂装基本完成。

2009年5月,“瓦良格”号舰艏的苏联海军航空兵徽章被拆除,舷侧原有的俄文舰名也被铲去;8月21日,舰岛改造开始。2010年3月19日,“瓦良格”被推入舾装码头,改造的外部进程曝光在军迷眼前……7月27日,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宣布,中国目前正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这是中国首次关于航母改造问题的正式回应。

凌晨的大连,一度浓雾弥漫,能见度仅数米,让人有些担心。雾中,航母平台在拖船牵引下沉稳掉头,顺利出港。5时9分,航母鸣笛三声,在晨雾中缓缓离港,惊起海鸥一片。雾开云散,大连阳光灿烂。2011年8月10日大连港周边的制高点上站满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军迷。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大连港,中国首艘航母从这里驶出,首次进行出海航行试验。

大批军迷占领周边制高点,视野好的饭店人满为患,其中有人携带家眷从甘肃赶来观看航母试航。望远镜在当地大卖,出租车司机成了专家,为游客解说航母。一段时间,整个大连市沉浸在航母话题中。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杜文龙说,10日开始的中国航母出海试验属厂方进行的测试,而非军方试航。航母试航可分3个阶段:一为工厂阶段的试航,二为交付部队前的试航,三为航母战斗群形成战斗力之前的试航。厂方的测试侧重于航母本身物理性能,能不能转、能不能走、工作状态如何,主要是测试航母硬件设备能否正常运转;军方的试航主要是进行舰载机、预警机等与战斗力功能紧密相关的测试。

罗援认为,试验训练舰和作战舰艇有重大区别,其任务和使命不一样,训练舰主要是担负航母乘员和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任务。因此不必要装备那么多舰载武器装备,特别是训练舰上的燃料、油料、弹药要大大少于作战舰艇,以免一旦发生训练意外事故,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望洋兴叹”从中国海军字典中消失

“瓦良格”号是一艘大型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外形高大威武,是典型的苏式舰艇风格。原有设计除舰载机外,还配有强大的反舰、防空、反潜武器。以4台蒸汽轮机与4台蒸汽式锅炉为动力,4轴4桨双舵推进。舰首使用滑跃式起飞甲板,舰艇中部设有4道飞机降落拦阻索及1道应急拦阻网。舰桥岛式建筑位于飞行甲板右侧,前后各有一台甲板/机库升降机。

然而,这个庞然大物当年运回来时,就是一个大铁块,没有劫力系统、电力系统,仅仅是个平台,是一艘带有厚重装甲的大型船壳,不经修缮就是一个废品。中方历尽艰辛将这个大型船壳从黑海拖到了大连港,进行全面整修改装。

为什么要从一艘旧航母改造人手,而不是一开始就建造一艘全新航母?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曾参与中国航母论证的海军少将尹卓坦言:“我国从改造一艘废旧航母平台开始,选择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这是一条中国特色的航母发展之路。航母不同于一般的舰艇,制造难度超乎想象。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海军舰艇最大吨位不超过2万吨,人员培养训练需要训练舰。就像我们开车,先用一辆二手车练练手,等开熟了再买新车。”他说,中国要掌握建造航母的全过程,必须从科研试验开始,主动力、管路设计、材料、电子等一个装备一个装备地解决技术问题。此外,这也是培训人员的平台。比如,舰载机飞行员的培训,以前只能在陆上进行,今后可以到航母上训练起降。

尽管从购进开始就饱受争议,但是这种费时费力改造背后体现的正是我国海军发展航母力求“又稳又好”的思路。我们在尚没有能力建造大型水面舰艇的情况下,改装可以积累经验,进行试验,培训人才,还可以带动工业能力的提高、技术的发展。选择航母的发展走这样一个由改装起步的道路,是根据我国的国情作出的决定。

翻新、复原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其复杂程度不亚于建造一艘新的航母。改造“瓦良格”号,为中国大型舰艇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经验,在改装的过程中,发蜕瓦良格航母设计的缺陷与不足,为中国设计新型航母提供实际意义的指导和借鉴。改装的过程,可以加速中国相关武器的整合、研发和检验。中国有关航母方面的技术,除了弹射装置、动力等技术需要突破外,很多单项技术并不落后,与其花费更长的时间、更大的代价,研发全新的航母去整合验证这些武器,不如利用改装瓦良格这个平台,早日实现这种整合验证。

“航母已经诞生了100年,我们如今才拥有,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罗援说,究其原因,尽管有种种客观原因,但我们海洋意识的淡漠,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这艘舰是一个“舶来”的“半成品”,虽然给我们提供了“后发优势”的平台,但也提示我们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品”还有一段距离。这首舰是训练、科研舰,它的定位决定,它只是为我们今后拥有真正战斗力的航母作一个铺垫。

有一些境外媒体借中国“辽宁舰”的正式交接入列炒作新一轮“中国军事威胁论”。其实,中国向来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随着国力的日益增强,拥有航母是水到渠成的事,这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并不矛盾。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弱并不是威胁他国的标准,关键是它拥有什么样的战略意图,奉行什么样的军事政策,如何使用军事力量。

中国曾长期遭受外国列强“炮舰政策”的欺凌。加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是中国人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军事力量已今非昔比,中国被外国列强欺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对航母的入列,中国军方多次强调,中国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没有改变。航母作为一种武器平台既可以用来进攻也可以用于防御,还可以用来维护世界和平、实施灾难救援等,中国坚定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绝不会因为发展先进武器而改变。

“辽宁舰”的入列实际上是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起点,从这艘航母平台上,我们获得的经验一定会推动中国海军大型水面舰艇的发展,推动海军的战略转型。建设强大海军,依然任重道远。“辽宁舰”官兵表示:一定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再接再厉、勇于创新,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为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多少年来,拥有航母一直是中国人心底的梦想。“零”的突破,既是量的飞跃,又是质的嬗变。从此,中国跨入了“航母俱乐部”。“从无到有”,值得欢呼!“从有到强”,更值得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