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义勇军四大特有战绩

作者:陆魁举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7-06 阅读量:0

上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虽已进入民国时期,但北方的皖、鲁、冀及东北仍属北洋军阀统治,处于战乱时期。特别是东北的奉系军阀混战更是频繁。1928年12月29日,少帅张学良毅然决定东北易帜,归属南京政府。东北易帜后,张学良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当时由于忙于战事,来不及地方治理,东北地方社会秩序混乱,不少地方都形成以姓氏家族或村屯属地为群体的“地盘卫队”,也由于天灾人祸、兵慌马乱,匪帮、绺子林立,盘山境内东部辽河(现外辽河)沿岸的沙岭至驾掌寺(现大洼县东风镇)六、七十华里地带,形成几支较大的绿林绺子,并不断发展。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民族矛盾激化。盘山东部地区的一些绿林绺子即改换门庭,联合抗日。张海天(老北风)绺子改为抗日自卫军、项国学(青山)绺子改为讨日扶民救国军、蔡金义(宝山)络子改为保国卫民义勇军、盖凌香(中华)绺子改为农民抗日救国军、林国政(边防)绺子改为农民抗日义勇军。以上几支队伍联合后,统名为讨日扶民救国军,就此走上抗日道路,成为兴盛的一支抗日武装。这里民众抗日情绪高涨,勇跃参军。有枪的“一人一马一支枪,去打鬼子人大帮”;没枪的加入民团“大刀片”.“红樱枪”、也可拍巴掌(空手)。临近或外地的绿林队伍也不再另立山头起名号,纷纷加入进来。盘山义勇军得以迅速发展,最多时达2万多人。当时东北154个县,其中有93个县有义勇军,已达30多万人,相比之下盘山县数量最多。

盘山义勇军抗日坚决,能征善战,对临界侵犯的日军迎着打;对境外占据的追去打;对送上门的全“包了”。东北义勇军发展最高峰时达到100路(支队)军,进行大小战斗2000余次,其中盘山编为2路,共战斗130多次。各地义勇军在出击日军的战法上各有千秋,战绩大小不尽相同,但盘山义勇军在具有一般的相同战绩外,还有独特表现,既寓于自己战事之内,也显露于外。

特绩之一:率先打响民众抗日枪声

这次出击过程,盘山义勇军于1931年9月23日,即“九·一八”事变后第五天,由张海天(老北风)、项国学(青山)、蔡金义(宝山)、盖凌香(中华)率领400余名讨曰扶民救国军,兵分两路,奔涉80多华里,袭击刚被曰军占领的田庄台和辽河对岸的立科水源地,击毁变电所,造成营口城区停电、停水。又击毙日军20多人,首次向日本开战。

据昭和六年(一九三一年)十月十七日《满铁秘档》记载:“(六)营口附近一般情况:县内治安,现已恢复平静,但也仍有小事件动荡,加以有传马贼(注:指义勇军)来袭,致使民心不稳,二十三日约有马贼二百人包围田庄台,强要总商会付款二十万元……”“当局因恐对岸水源地发生危险,仍急派兵三十人、警察五人去现场保护,后马贼向北逃窜……”

据中共海城市委办公室,1993年10月编辑的海城地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史资料汇编《黎明烽火》记载:1931年9月23日,张海天、项青山、盖中华等抗日队伍,共400余人,经过研究,袭击了日伪军控制的田庄台、营口发电所和水源地等,造成营口停电、停水、一片混乱。这是日军侵略东北后,在辽南第一次遭受的痛击。

特绩之二——取得东北抗日第一次重大胜利

1931年11月3日,盘山义勇军张海天、项国学率大队人马在沙岭三道沟,智擒日本关东军亲自培植的伪军司令凌印清及所携200多名伪军和日军大佐仓岗繁太郎12名官兵。这次战斗缴获步枪300支、手枪24支、机枪6挺、子弹7.8万发,马车12辆。伪军从少将司令到旅处长5人,全部被击毙;日军官兵12人死亡,一个不留;一般伪军经教育后释放。

这次战斗使日本关东军十分震惊,原本计划是培植统辖东北的伪军队伍,编制为三厅九处十七个旅的兵力,可是在这刚组建十四天,出师第一战,在三道沟就地旗毁人亡,被彻底根除,“老北风吹倒日本旗”。那时东北各地义勇军还没有出现过这样大的战绩。

《盛京时报》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十一月八日,星期日版刊登“老北风猖獗——匪众干五百名横行。匪首老北风一股,到处横行,势甚猖獗,闻彼前曾乘虚,缴凌印清部下之军械,得有机关枪6架、步枪三百、子弹数万粒,因而精锐难档,近又向海城县警队为敌……”

《中共辽宁党史大事记》1991年编记:“1931年11月2日,抗日义勇军首领张海天(老北风)、项青山等运用诈降,在盘山县三道沟活捉了大汉奸‘东北自卫军’总司令凌印清和日本顾问仓岗繁大尉等200余人。”

特绩之三——保百里方圆无日伪入侵

“九·一八”事变后,盘山义勇军以高昂气势,怒吼着打击日军,他们以沙岭为中心,打出百里方圆地域,即东起牛庄(海城),西到盘山县城;南从田庄台北,到台安县城。在盘山义勇军失散前的两年时间里,日伪政权在这里没能侵入,义勇军在这里开办兵工厂,修造枪弹;成立印钞厂,印制钞票,在几个集镇市场流通;发布“护青保收”、“戒赌告白”告示,维护百姓利益。日伪在这里无官、无衙、无税,这在平原地带实属少见。

“北平救国会”主办《救国旬刊》一九三二年七月二十日登载:“现在第二军区之管区内,东起南满沿线,西迄沟营线之一片平原内,已无一个曰兵踪迹,虽间有一、二小股伪寇出没其间,然因慑于我军威之故,亦不敢作大规模之动矣。”

特绩之四——千里抗战奋力杀回

由于时局变化,日军大力增兵,围劫抗日队伍,按“北平救国会”的指示,盘山义勇军西进转移,一是脱离困境,二是“北平救国会”发过来一批枪弹,到建平后往前不易过封锁线,需要队伍前去接收。辽南第二军团组织3000多名主力,主体是老北风、项青山队伍,1933年2月,部队到建平县(归热河管辖)殊碌科,装备了队伍。当时正值热河抗战开始,按“北平救国会”指示,就地参加抗日。1933年3月2日,盘山义勇军进到承德东红石砬岭,与日军一队炮兵相遇,经过激战打退了曰军,缴获山炮4门和一些弹药。这是热河抗日战场上唯一的一次胜利。1933年3月中旬,队伍进到丰宁,掩护国民党41军撤退,4月初进到长城古北口,到东北军112师和国民党17军2师联防阵地,盘山义勇军驻扎口外,以侧面游击、夜间偷袭等形式,先后战斗几次,配合长城守军抵御曰军。4月末,古北口失陷。5月初,义勇军随长城守军撤往喜峰口,到29军驻地,才算安定下来。此时盘山义勇军已经付出了沉重代价,西进征战这一路减员1000余人。

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义勇军7个军团不得不听从改编。只有辽南第三、第十一路军推选纪亭榭为总指挥(张海天因病未回),与张秉林(小北风)、蔡宝山、盖中华等率领1000人的队伍,冲破层层封锁,于6月中旬杀回盘山。这时又有第16路军司令卢士杰带部分队伍加入到盘山义勇军,一起在辽南地面继续与日军进行多次战斗。到9月下旬,大地庄稼已收割,失去屏障,不易站脚,这时队伍就剩几百人,只有向北镇山区转移,保存力量。当转移队伍到正安堡时,被日军发现,遭重兵围堵。在纪亭榭的指挥下,义勇军将士奋力抵抗,终因力量相差悬殊战败,决定分散突围,自寻去向,盘山义勇军就此失散。

盘山义勇军从1933年3月起参加热河、长城抗战,到6月中旬杀回后又继续战斗3个多月,这是盘山义勇军特有的突出表现。

据《辽宁文史资料》第四辑登载李纯华(原辽南第二军区副总指挥兼参谋长、代理总指挥;后又任东北军中将高参、国民党军级高参;解放后任辽宁省府参事室参事)撰文《东北义勇军第二军团概述》中记载:1932年12月后,形势一天紧似一天,根据“救国会”的指示,从各路军中挑选精干骑兵近3000人,由我带领,穿越辽西敌军防线,于1933年2月中旬到达建平县属的殊碌科休整后,3月2日急奔承德的红石砬岭,打退日军一队炮兵。3月15日到达丰宁掩护四十一军撤退,3月底到长城的古北口,参加古北口阵前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