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个“五年规划”与辽宁发展六十年

作者:王全有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7-06 阅读量:0

数字承载着历史,数字记录着辉煌。当历史的车轮将共和国的年龄拉进第60个整年时,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的序数已经变成了11。11个“五年规划”记载着共和国长子——辽宁60年来辉煌的发展历程。

1948年1 1月,辽宁全境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1948年底到1952年,辽宁人民用短短3年多的时间将这块经过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 4年奴役掠夺又历经3载国共内战的满目疮痍的土地变成了一片政治稳定、经济复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协调发展的热土,为后来“五年规划”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年计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起,辽宁同共和国一起进入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直到今日,已经进入到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一五”:“东方鲁尔”初显规模  从1953年起,白手起家的年轻的共和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个五年计划,开始了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伟大进军。辽宁,作为国家的重要工业地区,—个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大省,成为了国家“一五”期间大规模建设的重中之重。  国家对辽宁给予大量投资,“一五”时期,辽宁用于工业建设的投资为46.4亿元,占同期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1 8.5%,其中重工业基本建设达43.6亿元,占全省工业建设总额的94%。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绝大部分用于原有企业的改建、扩建,重点是发展冶金、机械、化工、建材、能源等工业。其中,前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项工程辽宁有24项。以机械工业为中心的沈阳与著名的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煤铁之城本溪相配合,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规模,成为东北工业基地的核心,在全国享有盛名,被誉为“东方的鲁尔”。  辽宁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的超额完成,使全省的政治面貌和经济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102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3.2%提高到14.990,居全国第二位。重工业产值达72.4亿元,占全国重工业总产值的22.7%,居全国第—位。可以说,辽宁的一五计划时期,是新生城市辉煌的开端,而她取得的优异成绩和她对国家的突出贡献,是对她最初辉煌的最好诠释。  “二五”及三年调整时期:克服困难全面调整   1958年至1962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二五”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是共和国进行社会主义道路艰难探索的时期,也是共和国经受自然灾害和国内外各种挑战,历经考验、挫折而艰难前行的时期。面对困难,辽宁积极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  工业战线建成大中型骨干工程220个。锦州新兴工业的兴起是这一时期的亮点。从1958年至1965年,锦州的新兴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迅速地发展,先后改建、扩建49个企业和厂点,共生产和试制了213种产品,在为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服务、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起到了—定的作用。  农业生产方面,在指导思想上,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安排、多种经营”的方针,因地制宜地推行了农业“八字宪法”、农业技术改革和其他各项增产措施。在农村工作政策上,积极改善经营管理,全面落实“六十条”政策。在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上,采取积极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65年粮食总产量达134.1亿斤,比1957年增长14.2%。棉花、柞蚕、花生、麻类和烟草等经济作物都有大幅度提高;同时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也都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二五”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辽宁经济有了明显好转,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趋于合理,基本建设规模得到控制,商品供应情况好转,主要行业的产品质量、成本、效益、消耗指标有8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到1966年,辽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重工业省份。  “三五”、“四五”:历经风雨重现生机

“三五”、“四五”时期正值中国大地轰轰烈烈地进行“文革”期间,辽沈地区因其地域、政治等方面的重要性,受此次风暴袭击较重。  尽管当时的环境十分混乱,但辽宁人民在逆境中仍然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干扰,使全省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本溪钢铁公司的液压自动调节电弧炉、大型干部煤炼焦自动化装置,沈阳变压器厂的二十六万伏安变压器、超庙坟电流互感器,沈阳鼓风机厂的二十米塔用轴流风机,本溪东方红水泥厂的特种钢筋防腐水泥等,这些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不但使辽宁工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长,而且还发展了一些新兴工业行业和新产品。此外,辽宁航空工业自行设计试制出的新型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型飞机、辽宁核工业系统研制的中国第一支擂标准源,都达到国际法际先进水平。  农业虽然在极左的口号下和瞎指挥的影响下,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浪费,但经广大农民的艰苦奋斗,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发展。主要农产品产星粮豆达到247.3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五五”:解放思想拨乱反正  1976年10月,这场席卷全国上下的狂风暴雨终于雨过天晴,古老而崭新的辽宁大地上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在新一轮曙光的映照下,国民经济发展第五个。五年规划’胜利起航。面对左的束缚和计划经济的羁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一场别开生面的“北方谈话”点燃了辽宁人民思想解放的圣火,一场拨乱反正、发展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辽宁这块热土上铺展开来。   1978年,以小平同志“北方谈话”为序曲,以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1979至1 980年两年,辽宁这位“共和国长子”以前所未有的豪迈气概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励精图治,继往开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1980年,全省实现国民经济总产值281.5亿元,国民收入2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9%和13.7%。全省各地农村先后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到1 980年,大部分地区实行了“三包一定”、“定额计酬”,当年全省粮豆总产量达1222万吨。 “六五”:社会稳定改革展开

当十—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之时,解放思想、拔乱反正、改革开放、全面振兴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辽宁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按照经济上进一步实行对外开入、对内搞活的方针,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使全省各条战线实现历史性转变,初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以农村改革为先导,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有了突破性进展。在全省农村广泛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大多数乡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实现了历史性跨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专业户大量涌现,农村经济形式丰富多样,生产充满活力。

工业生产在调整、改革中前进。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辽宁主要进行企业整顿、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企业领导体制三个方面的企业改革。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工业企业活力增强,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六五”期间,全省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1%.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9%。“六五”寸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额444.8亿元。  “七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深入改革,扩大开放,—种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从1 986年起,辽宁省国民经济发展进入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 “七五”时期,辽宁着重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关系,逐步推行以承包为主要彤式的经营责任制。1 988年全省实行大面积承包,到1 990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面达到85%;实行企业兼并,发展企业集团。在此基础上,全省开始改革计划管理体制,着重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尽快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同时还进行了价格、财政、税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发展了生产资料市场,开拓了金融、人才、技术、劳务和房地产市场,全部实行市管县体制和县级综合体制的改革试点。

1989年3月,国务院正式将辽东半岛8市17县(区)列为经济开放区,辽宁不失时机地在1 1个市和16个开放县建立了综台性地方外贸公司,到1990年,全省已同140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客户建立了经贸联系,有2000多种商品销往国外。同时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神州第一路——沈大高速公路、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及—批港口等重点基础没施的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使辽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形成了以港口为门户、铁路为动脉、公路干线为骨架,民用航空和输油管道相配合的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五年间,全省地方出口总额达到924亿美元,地方出口创汇平均每年增长超过1990;全省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分另增长了8.9%、7%和6.2%。  “八五”:二次创业加快发展   沐浴着“六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阵阵春风,面对着“七五”计划全面改革开放的汹涌洪流,历史的车轮将辽宁这位曾经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共和国长子”带到了九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个发人深省又振奋人心的“春天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辽宁大地。辽宁人民选准经济发展的路子,果断提出‘第二次创业”的战略举措,坚持实施“三点一面”和“—抓三带”的发展战略。在充分发挥和利用辽宁国有大中型企业原有优势的同时,大力培育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单—计划经济和单—所有制结构尽快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共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使辽宁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

“八五”期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累计达9939亿元,是“七五”时期的2.3倍。全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2689元增加到1995年的6880元,增长5g%。先后建成投产沈海热电厂等44个重点项目,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九五”:国企改革加快转变  社会主义市市场经济的大潮,以波浪涛天的澎湃气势,震荡着改革开放中的辽宁。从1 996年起,辽宁进入国民经济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20世纪的最后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东北现象”的困惑,辽宁人民以振兴求发展,在市场中求生存,经济社会发展日趋摆脱衰退的困境。伴随“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战略目际的不断实现,结构优化、外向牵动、科技兴省“三大战略”得到深入实施。

在国企改革上,辽宁坚持“一个突破、三个创新”的总体思路,即在改革上要有新突破,在体制、技术、管理上要有创新,坚持因厂施策、分类指导。通过努力,基本实现了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272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扭亏增盈成效明显。同时,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促改造、促发展,其着力点主要放在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上。实行“引进来”、“走出去”,促进对外开放向宽领域、多层次、纵深化的方向发展。

五年来,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744.5亿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64%。2000年,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6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五年年均增长8.6%。“九五”期间辽宁的发展为新世纪辽宁乃至全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十—五”:同话和谐共谋振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将辽宁这位新中国工业巨子带进了二十一世纪,也将国家五年计划的发展纪录改写成了“十五”,进而变成“十一五”。在新世纪新阶段,继往开来的辽宁人以无可畏惧的豪迈气概和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中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大力加强。三农”工作,积极推进和谐辽宁建设。

辽宁省委、省政府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快构建和谐辽宁。实施棚户区改造一号民生工程,基本完成1万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使百万产业工人和困难群众彻底告别低矮破旧的棚户房,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在辽宁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零就业家庭援助长效机制,实现了1 8万户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有条件地区双就业的目际;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城市低保边缘户求助制度,全面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城镇贫困居民、农村特困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全面完成国家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任务,基本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前两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省农村的目标。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是一个再度崛起的新辽宁创造的新业绩0 2007年,辽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06年以来,辽宁经济增长不仅继续保持了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平均速度,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速度,还在全国位居前列,标志着辽宁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充满活力、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实践再一次证明,没有什么能阻挡辽宁人民前进的步伐,未来的辽宁必将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