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摄影师肖冰

作者:余玮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7-06 阅读量:0

徐肖冰,著名新闻电影艺术家、摄影家?历任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技术部长,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摄影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等职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 倘若不是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徐肖冰的一生可能都会厮守在浙江桐乡那个虽已没落却也不失温馨的家庭,挑起长子对家庭的责任;亦或在上海滩做个有名的摄影师,执著于拍摄民众喜闻乐见的电影故事。可是,人生的轨迹从来都没有“如果”,从旧中国黑暗的背景下走出来,走向红色之都——延安,徐肖冰的命运从此改变,并与“红色”相联。从那时起,他成为当时延安极少,甚至可能是唯一的从事专职摄影工作的摄影师。徐肖冰的作品映现了中国革命的风风雨雨,写实了中华儿女为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争,也展现了炎黄子孙建设新中国的火热情景,展示了开国领袖的举手投足间的人物风采,不失为中国革命史上难得的影像资料。

抓拍、偷拍党的领袖

徐肖冰淡起在延安的拍摄活动,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第一次给毛泽东主席拍照。“那是1938年的冬天,主席在抗日军政大学的四大队讲演《论持久战》。他讲得非常吸引人,会场不断爆发出笑声和掌声。那天的会场人挤得水泄不通,我举着相机,想从正面给主席照几张照片,可是镜头里满是攒动的人头,就是看不见主席。没办祛,我只好绕到旁边,拍主席的侧面,选择的角度刚好可以带上一些听众。”说到这里,徐肖冰找出那幅名为《毛主席在抗大讲“论持久战”》的著名图片,摆在记者面前。身穿军装,戴着军帽,双手插腰,气宇轩昂——画面上,主席的侧面与听众的正面叠在一起,他的形象几乎占满整幅面面。这张照片第一次与观众见面是在1968年,摄影界认为这幅作品拍摄领袖人物敢于从侧面取景,而且把听众的反衬也带上了,瞬间抓得好,表现的动作也很生动,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珍品。这张照片也成为我党我军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而被一发再发,为各大媒体普遍采用。

中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挥手之间》,写的是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延安群众机场送别主席,文中配了一幅主席站在飞机舱口挥动帽子向送别的人群告别的图片。图片中的主席目光坚定,面带微笑,挥动帽子的手高举着,似乎高举起革命必胜的信念。这幅经典图片的著作权人,就是这历史场面的见证人徐肖冰。

徐肖冰回忆说:“那天,我早早来到机场,选择好拍摄角度。主席是坐着美军观察团提供的吉普车到机场的。他穿着灰色中山装,头上戴着周恩来同志送他的一顶盔式帽。这种帽子当时并不多见,戴上去便显得主席更加高大伟岸。一边登飞机,他一边挥动帽子向群众告别。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一去吉凶未卜,都替主席担心。可主席神态安祥,就像是走个亲戚串个门,去做一件很一般的事,马上就能回来,一点都没有紧张。就在他走到舱口,回过身向群众挥手致意的瞬间,我意识到什么,当即抓拍下来。”徐肖冰怎么也没想到,这张照片后来竟被多次转发或展览。也因为这张图片,徐肖冰和以后创作出《挥手之间》这篇文章、解放后曾任天津市委宣传部部长的方纪成了要好的朋友。

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中共代表团提交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在北京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横渡长江天险的百万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猛追穷寇。北平香山的4月,草绿了,树绿了,漫山遍野山花欲放,双清别墅春意盎然。接到陈毅进驻南京“总统府”的电话,一宵未睡的毛泽东兴奋得仍无睡意,在院子里踱着步,嘴里喃喃地吟哦着即兴创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时,秘书兴冲冲地走来,递给他一张号外,说“主席,南京解放捷报出来了”。“主席接过报纸,坐到椅子上,从头到尾认真阅读起来,报纸上‘南京解放’的大字标题赫然醒目。我正好在场,为了不惊动主席,悄声连续地拍了三四张主席审视、阅读‘南京解放’的报道,留下了这历史的瞬间。”这个非常难得的镜头一下子让这位摄影师撞上了,情急之中,他举起相机,对准主席,快速取景、调焦,按下快门……这张照片就是这样诞生的。照片上,主席神情非常认真,手中的报纸报头赫然可见“号外”等几个大字。“‘咔嚓’的快门声,还是惊动了主席,他抬起头来,朝大家微笑。”之后,主席又兴致浓厚地接着口占那首《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诗。此情此景,一直记在徐肖冰心中:“我在香山为主席拍了好些照片,其中自己感到最有意义的是他仔细阅读‘南京解放’号外这个历史镜头。”当记者提及曾经有议论说这张《毛主席阅读南京解放“号外”》图片是拍摄者“导演”出来的,徐老听后仰头哈哈大笑,有些自得,更多的是开心。“说这张照片是我导演的,怎么可能呢?当时我们拍领导们活动的照片,都是瞅准机会抢拍、抓拍,甚至得偷拍,领导人日常工作都安排满满的,哪有时间专门让我们拍来拍去?”

扛摄影机就像扛着枪

因拍摄需要而“导演”、“指挥”领导人的事儿,徐肖冰说这还真是有过。“那是在解放区拍摄第一部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时的事了。为了拍摄一些关于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指挥作战的场面,我来到八路军总部和中共北方局。在那里,我见到了许多威名赫赫的大人物,比如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左权、杨尚昆、陆定一、李雪峰等人,其实他们都很平易近人。由于当时的拍摄条件比较差,只有一台摄影机,我一个人拍,有时拍一次还不一定能成功;有时一个动作拍一个角度不够,还要从别的角度再来一次。那些领导人被我‘指挥’得一会儿坐着,一会儿又站起;一会儿让他们在军用地图前表演作战部署,一会儿让他们换换位置。总之,同样的动作,让他们做好几遍。”这样的事,就是专业演员也有为反复折腾而烦的时候,更何况所摄对象是当时身负重任的将军们,可想当时拍摄中的徐肖冰真是“胆大妄为”。“终于,有人抗议了,就是邓小平同志。我开始给他拍的时候,他很拘谨,拍着拍着他就烦了,他大声说,把我们平常工作的场面拍下来不是很自然吗?现在,重复的东西太多,表演的东西太多,很不自然,你们这是搞什么嘛?拍一点不就行了吗?”今天,徐肖冰也似乎悟到那时对那些大人物们“指手划脚”有失他们的“身份”。幸亏当时有刘伯承圆场,要不,徐肖冰可能就下不了台了。“刘伯承的话说得非常有意思。他说,不拍不知道,一拍吓一跳。原来拍个电影这么麻烦,看来我们这些人是做不了演员了。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了。” 在《延安与八路军》的拍摄期间,有关敌占区井陉煤矿的场景故事需拍摄一些镜头。替八路军办事的维持会长想出一个法子,他让徐肖冰换上长衫,并在胸前补上一个良民证,把摄影机装在一个钱褡子里,背在背上。“到了据点前的岗上,一个新来的哨兵硬是要看我的钱褡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这可把我吓坏了。幸亏维持会长连忙过来挡了过去,说里面装的是给他们队长送的一点心意,而且还塞给那个哨兵一包自家产的大烟。”这样,徐肖冰才混过敌人的哨兵,钻进日本兵夜间打信号灯的一个堡垒里面,将摄影机的镜头伸进敌人往外打枪的枪眼,这时,事先已经安排好的八路军便衣正好在铁路线上行动。这样,鲜活的镜头就被永久存留在影片中,成为弥足珍贵的史料。

新闻摄影的崇高使命就是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世界,为更好拍摄八路军歼敌的实战镜头,徐肖冰背着摄影机和照相机奔赴太行山抗日前线。“在拍摄攻打敌人盘踞的榆社县城时,陈庚对我说,这仗易守难攻,一定会很残酷,很危险。但我一心想拍到更生动、更精彩的场面,甚至还想过把枪瘾,几次差点撞上了日本鬼子的子弹。”被安排躲在巷道里拍摄战斗场面的徐肖冰,实在按捺不住拍摄宏大场景的激动,跳出去扛起摄影机,像战士挥枪作战一般。可是刚拍了几个镜头,敌人的机枪就扫过来了。几个战士刚把他拽回来,又一梭子更猛烈的子弹打过来。“真险,再晚一会儿,我就光荣了!”回忆当年在激战中拍摄电影的情景,徐肖冰仍十分动情:“有些镜头是爬过战士的尸体拍的,现在想起来心里还发颤。”战争是无情的,人却是有情的.战地摄影师用摄影机记录下战争及参与战争的人,让后世永远看清战争的无情,远离战争才有人们的幸福生活。 将军是镜头里永远的“主角”

《延安与八路军》这部片子的胶片后来送到苏联去洗印,由于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莫斯科的电影机构都撤到大后方,最后也没能做成一部片子。“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可令人欣慰的是,在拍摄这部片子的时候,由于我自己对拍照片的挚爱,便通过照片的方式记录下了那一段历史。我拍了八路军的战士,拍了民兵支援抗战的场面,拍了战场的硝烟,拍了战场上的指挥员,更拍了那些‘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将军们,并与他们结下了战斗的友谊”徐肖冰这时期拍的照片大部分被保存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了进行爱国丰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常说新生活来之不易,青年人会问,怎么不易法?青年人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开创新中国的艰难曲折以及建国后我们党、我们人民昕做的一切努力,都可以而且应该通过摄影把它记录下来,作为历史的见汪。”

战场上,徐肖冰给朱德总司令拍了一张骑马的照片,解放后曾印在邮票卜,广泛流传。“其实,当时在战场上,朱总司令非常忙,我这样一个普通的摄影上作者并不能经常见到他.更别提什么拍照片。”这张照片的问世也有其不为人知的一面:那一次,徐肖冰在八路军总指挥部,看到朱德正与一些官兵说笑,旁边一匹马长嘶不已。这匹马是聂荣臻从战场缴获的日本马,作为战果送给了朱德。日本马个儿高,上下马很不方便,所以朱总没有骑驾。徐肖冰心想,这回可得给朱总司令拍张照片,弥补缺憾。于是,他对朱德的警卫员说,能不能让首长骑在马上照张相。没想到警卫员过去报告后,朱德竟满口答应。照片洗出来后,徐肖冰拿去给朱德看,他非常满意,连连说徐肖冰把他拍漂亮了,“好是好,但是你看我哪有照片上那么漂亮?”至今,徐肖冰还觉得朱总司令一口四川话仿佛萦绕在耳畔,而拍摄时的情景也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百团大战”关帝垴战场上,彭德怀举起望远镜在掩体坑遥望前方。徐肖冰给彭德怀拍的这张照片,将战场气氛、人物气质及动态、神态,真实、艺术地完美展示出。“的确,这张照片是把彭总的英勇、豪爽之气表现出来了,彭总是个非常严肃、认真的人,他的形象一出现,就让人感到非常大气,有气魄。”这张战地实拍的照片,背后同样有一个“传奇”。当时敌人就驻扎在对面的山上,距我军关帝垴指挥部不远,不到一颗子弹的射程。“敌人的炮弹不时打过来,但很有意思——这些炮弹似乎长了眼睛,只要彭总一出现,敌人的子弹、炮弹就远远地落到别处,好像也怕彭总。”在这种环境里,根本没有可能让彭老总做个动作,摆个姿势,徐肖冰紧跟彭总,瞅准机会就忙按快门。“还好,照片拍得还行。要不,哪有机会去重拍!”在战火中把握了机会,成就了一个个载入史册性的画面,徐肖冰庆幸自己这一生没有留下战场上的遗憾。 “陈庚是八路军里面一个特别能打仗又非常有个性的指挥员。他与别的指挥员相比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幽默,好开玩笑,就连主席都经常与他说笑。但他的军事才能也是非常出色的,蒋介石曾挖空心思想把他拉拢过去。”徐肖冰在陈庚的386旅呆的时间较长,对陈庚的印象尤其深刻,“百团大战后期,陈庚接下了打榆社的任务,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打起仗来,他异常严肃,老是绷着脸,一点笑模样也没有,直到最后把城攻下来,他才露出笑容。”战事告捷,徐肖冰给陈庚和他的搭档周希汉照了一张特殊照片——两人站在一座碉堡前,周希汉微微一笑,陈庚双手插腰,笑容满面,滑稽的是他还穿着日本兵的军装。透过这张照片,可以想见打了胜仗的将军心情是何等愉悦。

为了民族解放与独立,无数仁人志士殚精竭虑,付出了心血,甚至是生命。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这位曾获斯大林奖金一等奖、朝鲜政府二级国旗勋章、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的老人,用手中的镜头凝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瞬间。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历史长河也不可能倒流,感谢摄影家们,用一张张鲜活的照片,串起昨天与今天,让人们感念和平是如此的难得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