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1 1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皈的头条位置,发表了一篇3500字左右的新闻特写性质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全军。”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1953年9月23日,周恩来在第二次文代会上讲活时,竟突然推开了讲稿,对着话筒大声说:“在座的谁是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在接下来的书面讲话里,周恩来赞扬它“感动了干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从此,《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作品便家喻户晓,流传中外,并且被选人全国中学语文课本,在40多年的时间里,成为无数中学生的必读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自出版以来,先后印刷22次,发行达数十万册。1957年,莫斯科国家艺术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俄译本。
一篇散文,为人民子弟兵树起一座英雄丰碑,在中外引起了如此广泛而强烈的反响,它的采访经过是怎样的?家住贵州省都匀市8IJ岁高龄的苟祯合老人多年后讲述了他当年陪同作家魏巍,冒着炮火硝烟进行战地采访的往事。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由于领土争端,爆发了战争。9月中旬美帝国主义纠集联合国部队,直扑鸭绿江边。10月25日我国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魏巍那时刚刚调到总政,上级派了一个小组去朝鲜了解美军战俘的思想情况,以便开展对敌政治斗争。在战俘营,魏巍接触了许多美军官兵。魏巍了解到这些美国兵多数表现出极大的厌战情绪,不少人还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对于中国军队,他们都感到遇到了世界上最难对付、最不怕死的军队.虽然当时我们的武器装备都不如美军优良,但志愿军的勇敢顽强和必胜的信念,让这些美国战俘钦佩不已。
完成了调查任务后,魏巍等人给总政写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按计划魏巍等人就可以回国了,但是魏巍并没有回去,已身临战场的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上前线!随后,魏巍在前沿阵地上冒着生命危险整整采访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一手的创作素材和士兵们的战斗感受,可以说是在真实的炮火中完成了这次采访。就是在这次采访中,魏巍遇见了苟祯合。
苟祯合出生在阆中市东兴乡一个农民家庭。新中国成立时.18岁的苟祯合从内心深处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伟大,也是从这个时候起,他树立了当一名解放军的人生理想.他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伟大的新中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次年3月,苟祯合报名参军,来到朝鲜战场,决心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实践积蓄已久的爱国主义理想。到达朝鲜后,由于文化水平稍高,苟祯合被编人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180师540团3营9连,担任文书。
1952年11月,美军突破朝鲜北部长津一带,直逼鸭绿江。情况十分危急,为了阻击敌军,苟祯合所在部队奉命进入敌区,准备以合围之势歼灭敌军。当时朝鲜天寒地冻,气候恶劣,勇敢的志愿军战士冒着严寒,行军几十公里,于27日夜抵达指定地点,在与敌人的拼杀中,苟祯合和战友们一道,不顾生命危险,与对方展开了残酷的近身肉搏战。负隅顽抗的美军在一次次进攻受挫后,利用空中优势,用战机对志愿军战士进行了疯狂轰炸和扫射,许多战士血染杀场,苟祯合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
经过八天八夜的激战,敌人最终溃败。受伤的苟祯合被战友们送回到后方治疗。在伤情刚有缓解后,他就回到部队,重新担任文书,负责信息收集和传递。1953年6月,正在忙碌工作的苟祯合突然接到一个任务:陪同记者亲访前线一些先进典型事例。由于一直在战斗部队工作,苟祯合对记者职业一点也不了解。可是既然是上级分配的任务,他就必须完成好。按照有关领导的要求,苟祯合尽快整理好了一些战士的英雄事迹,准备记者到来时交给对方,以供参考选用。
一天,苟祯合正在防空洞中休整,突然来了几位领导,其中有一位戴眼镜的解放军文艺杂志社的记者。经过介绍,苟祯合得知这个人叫魏巍。魏巍对苟祯合说,他来的主要目的一是进行学习和问好;二是收集一些战士们英勇杀敌的故事。最初的采访并不顺利。在开始的几天中,苟祯合陪同魏巍来到前线作战的一线部队,与战士们谈心、交流。虽然这些战士们平日里杀敌勇猛、威武不凡,可大都是头一次面对记者的采访,个个羞涩不堪、语无伦次,根本说不出什么,采访中经常遇到沉默良久的尴尬局面。鉴于这样的情况,有关领导要求苟祯合先把手中整理好的故事素材筛选一部分提供给魏巍。没想到,魏巍直接把这些材料放进了口袋里,提出…定要亲自收集素材。
接下来,苟祯合陪同魏巍再次深入到第一线,更广泛地听取战士们的讲述。由于魏巍朴实的作风和他亲切的采访风格,很快便与战士们打成一片,大家不再拘谨,个个踊跃发言,讲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生动宝贵的战场故事,让苟祯合印象比较深的是,志愿军战士对平易近人的魏巍十分亲近,除了采访上的工作,大家还纷纷向见多识广的魏巍打听国内的情况,甚至委托魏巍捎信给国内的家人。对于这些事情,魏巍都是非常热心地帮忙,将战士们留下的地址认真地记录在采访本上。苟祯合曾认真看过魏巍的采访笔记,字迹十分漂亮,内容十分详尽。
在陪同魏巍采访的那段时间里,苟祯合永远忘不了魏巍同战士一样吃压缩饼干,吃积雪来解渴这些生动感人的细节。苟祯合认为,陪同魏巍采访也让他接受了一次很好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同时他也为魏巍不顾生命危险,勇敢地到一线采访的敬业精神所折服。采访结束时,苟祯合心中有浓浓的不舍之情,于是他向魏巍索要了通讯地址,准备回国后向他学习写作知识。然而遗憾的是,这个心愿一直没有实现。
1953年8月,苟祯合所在部队接到了回国的紧急命令,回到祖国,苟祯合和战友们受到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回国后,他没有忘记陪同魏巍采访一事,很想知道“魏记者”在朝鲜采访后写了一篇什么样的文章,但由于当时的环境限制,他当时并没有看到、.1955年6月中旬,苟祯合随部队到了辽宁大连、旅顺等地受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本《中国青年》杂志上看到一篇叫《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他发现里面写的内容非常熟悉,再看作者的名字,竟是已经分别三年的魏巍。苟祯合立刻想到那次采访的经历。欣喜异常的他,激动地复阅读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段落都让他回想起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几十年过去了,直到今天,苟祯合老人仍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读到文章时的激动心情,甚至可以背诵其中的段落。
2008年8月24日晚,魏巍因患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获悉此消息后,苟祯合的心情无比沉痛,他当即给魏巍的亲属寄信吊唁和慰问。
目前,苟祯合老人正在写回忆录,回忆他随抗美援朝部队在上甘岭战场上,目击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龙世昌用自己的胸膛堵敌人枪眼而壮烈牺牲的悲壮故事他说,电影《上甘岭》至今被奉为抗美援朝战争片的经典,无数人为之动容,但还是没有把上甘岭战役最艰苦的细节、最危险的场面表现出来。其实,产生这种写作念义,也是受魏巍的影响,魏巍是朝鲜战场上那些感人故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作为一名志愿军老战士,苟祯合忘不了魏巍.更忘不了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的那段生活和战斗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