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华侨投身新中国对外广播

作者:顾育豹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7-06 阅读量:0

在新中国的对外广播队伍中,归国华侨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说其“特殊”,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特的生活背景和心路历程;说其“重要”,是由于他们拥有当时国内急需的外语才能。他们用自己掌握的纯熟的侨居国语言和知识,以满腔的热忱,出色地担负起了对外广播的历史重任。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华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新中国的内外政策,党中央十分重视发展对外广播事业,从全国各地抽调归侨青年到北京广播电台,开办了对周边国家的外语广播。

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发端于1941年12月3日,当时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办了每天15分钟的日语广播。1947年9月11日,位于太行山麓河北涉县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正式播出英语节目,每天20分钟。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又担负起对外广播的任务。在当时为数不多的播音员队伍中,就已经活跃着归侨人员的身影。如北平新华广播电台5个人的日语广播组里,就有日本归侨王艾英和陈真,她们都是在日本度过幼年和少女时代的,而后者还只是个16岁的小姑娘,刚从台湾过来。

1950年4月,中国对外广播开始使用北京广播电台的呼号,英文为“RadioPeking”。呼号声的配乐是歌曲《东方红》的旋律,极富时代特色。当月,北京广播电台同时开播了日语、英语、越语、泰语、印尼语、缅甸语广播,向东南亚国家人民介绍中国的情况,鼓舞他们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出兵武装干涉。因此,朝鲜语广播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于1950年7月2日正式开播。正因为这样,从创办初期起,朝鲜语广播就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在国际广播电台众多语言广播中,朝鲜语广播是继日语、英语、越语、缅甸语、泰语和印尼语之后的第七种外语广播。创办之时,全世界只有前苏联莫斯科电台、美国之音以及侵朝“联合国军”办有朝鲜语广播。

1951年冬天,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已经结束,交战双方正处于对峙状态。这时,归侨朴世俣被从吉林延边人民广播电台调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翌年初,他被任命为日朝语广播组副组长,主管朝鲜语广播。那时,朝鲜语广播播出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早晨5点半到6点和16点到16点半。

当时,朝鲜语组的编播人员还不到十名,有从部队调来的金圣哲和任教师的宋珍明,从延边人民广播电台调来的林永春、李莲淑、李圣三等。他们都是归侨,朝鲜语广播的开拓者。但他们中没有大学生,都只念过小学或中学,也没能系统地学习朝鲜语播音,汉语水平就更谈不上了。

当时在业务上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手中仅有的是一本日本统治时期朝鲜出版的《朝鲜语词典》和一份《劳动新闻》报。所以,大家不得不参考日本《百科辞典》和《中曰辞典》等工具书,并订阅韩国报纸《东亚日报》和《汉城新闻》、《朝鲜日报》以及韩国《新东亚》等五六种杂志。

朝鲜语广播自1953年起,从以新闻和评论为内容的带有浓厚的政治性节目结构,过渡到内容与形式多样化的阶段,并开始自编自采新闻和专题节目。1953年1月朝鲜铁路艺术团访华时,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他们的演出,朴世俣到现场采访。当时,朝鲜语组没有录音机,只好跟中央台时政组记者一起搞文字采访。 .

1959年6月,中朝两国广播电台根据协定,国际台朝鲜语广播组和朝鲜广播委员会中文广播部,除办日常节目外,开始定期每月两次互送节目,每次30分钟。我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朝鲜中央广播电台对内广播播出这些寄送节目。当时寄送的专题节目名称是:《这里是北京》,由韩昌熙和涂元济等人负责编辑,李莲淑、李成浩负责播音。节目一般由2至3个专稿和几首歌曲组成,没有新闻和评论。

在寄送节目里,朝鲜语组记者采访的录音报道也占有一定比例,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节目的针对性。比如,录音报道《访南京无线电厂》播出后,受到听众好评。

进入上世纪60年代,朝鲜语组的播音水平已不亚于对象国的播音水平,不少编辑与翻译已经达到或接近国家级水平。那时最能说明朝鲜语广播水平的,是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60万人大会实况转播和寄送节目。

1960年4月,在南朝鲜马山市等地掀起了推翻李承晚傀儡政权的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4月28日上午9点半,朴世俣突然接到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同志打来的电话,告诉他说今天有实况转播任务,并详细说明关于大会实况转播事宜。

那时,朝鲜语白天没有广播,28日是上级临时安排白天广播。经过4个小时的准备,由朴世俣领队,播音员李莲淑、翻译朴昌植、中文编辑吉文涛、监听人梁润哲5人组成的现场直播组,参加了60万人大会实况转播。

当时除全国总工会主席刘宁一的讲话有现成的文字稿件外,其他代表的发言稿都没能拿到手。而在天安门城楼上,除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原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使用的线路外,没有多余的。所以,国际台只能从天安门城楼机房临时拉线到金水桥前面作为转播点。但从这里只能看到参加大会的人群,看不到广场全景。经请示,现场指挥、广播局副局长顾文华同意国际台边看原北京电视台拍摄的电视,边进行朝鲜语直播。

朴昌植在现场边看电视边进行笔译,然后朴世俣和吉文涛审稿,播音员李莲淑接过来口播:

首都各界人民六十万人,今天下午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支援南朝鲜人民爱国正义斗争大会。从中午十二时开始,人们从大街小巷成群结队地涌上街头,他们挥舞着旗帜,高呼着口号,形成了强大的示威游行行列。他们对美帝国主义和李承晚集团屠杀和镇压爱国的南朝鲜人民的血腥暴行表示极大的愤怒,对正在为争取民主自由和生存权利而英勇斗争的南朝鲜人民表示坚决支援,他们还对日本人民反对美日军事同盟条约的声势浩大的斗争,表示极大的支持…

下午3时,首都各界人民支援南朝鲜人民爱国正义斗争大会开始。全场群众激昂的口号声,一再打断发言者的讲话。人们高呼:“反对美国干涉朝鲜内政!”“反对美李集团屠杀南朝鲜爱国人民!”“惩办李承晚卖国集团!”“美国军队从南朝鲜滚出去!”最后,大会宣读了通电。这时,广场上再一次沸腾起来,口号声和鼓掌声经久不息。

朝鲜语播音员、归侨李莲淑则一直充满激情地口播: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驻中国的使节、临时代办和外交官员参加了今天的大会。到会的迹有印度尼西亚、南斯拉夫、柬埔寨、伊拉克驻中国的使节、临时代办和外交官员…

就这样,在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国际台朝鲜语组终于完成了实况转播任务,受到梅益局长、顾文华副局长和听众的高度赞扬。朝鲜中央广播委员会也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这是迄今为止,国际台朝鲜语广播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实况转播,同时也是国际台进行的第一次实况转播。

在此后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对外广播又先后开播了33种外语。到1976年,对外广播的外语语种已达39种。

60多年来,一批批归侨投身新中国对外广播事业。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政治风浪如何险恶,也无论个人如何遭受不公正对待,他们都始终与祖国和对外广播事业血脉相连、风雨同舟。1978年4月18日,中国对外广播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中国对外广播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广大归侨逐渐锻炼成为采、编、译、播方面的行家里手。他们之中,不仅有蜚声国外的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勤奋耕耘的高级编辑、不辞辛劳的驻外记者、成果累累的翻译专家,还有在对象国研究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知名学者。据统计,国际台有归侨、侨眷140人,其中受到国家级奖励的就有30人(包括早期回国定居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还有8人在各级侨联、政协和人大中兼任各种职务。

时至今日,国际台的老归侨绝大多数已经离退休甚至故去。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中国的一些外语语种的对外广播要推迟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