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在其《战争回忆录》中说:“华东的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民工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大炮弹。”山东民工与小米加步枪一样,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大炮弹”却从未进行过公开的报道,可以说鲜为人知。那么——
口文/王海峰
建新公司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在大连创建的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兵工联合企业,1947年至1950年期间,它生产出的各式炮弹及大量军事物资有力地支援了华东与东北战场,为夺取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特殊解放区的建立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签订《雅尔塔协定》,规定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大连拥有优先权益,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而中国保持在东北地区的全部主权。之后,在美国的压力下,国民政府经过与苏联方面的谈判,于1945年8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他关于大连、旅顺口、长春铁路等的协定。苏联承认蒋介石在中国的领袖地位、国民党政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作为交换,国民党政府基本接受了大连为自由港等《雅尔塔协定》中有关中国的规定,并同意旅顺口地区对外防务由苏军负责,中国军队不得进入这一地区。
1945年8月22日,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周后,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规定,约30万苏联红军进驻旅大地区并实施军事管制。
不久,为配合山东部队由大连进入东北地区,中共东北局派韩光赴大连与苏军方面进行交涉。出入意料的是,苏军警备司令高兹洛夫中将不仅对我军过境大连大开绿灯,还主动提出我党应尽快派人来大连建立市委,成立市政府。10月12日,韩光返回沈阳向东北局书记彭真等人详细汇报了大连之行的情况,东北局当即决定任命韩光为大连市委书记,从首批赴东北的干部中优先调一批人去大连组建市委班子。10月中旬,韩光率人再赴大连,经与苏联方面协商并紧张筹备,主要由中共党员组成的大连市政府于1945年11月8日正式宣告成立。此后,旅大地区虽由苏联军管,但苏军当局对我党在当地开展工作给予了许多方便。考虑苏联外交方面的影响,中共大连市委在建立之初没有挂牌,处于半地下状态。至此,大连成为了由苏军控制,我党领导下的特殊解放区。
联合兵工企业的筹建
日本殖民统治大连的40年间,在大连建起了大批现代化工厂和企业,并将大连打造成了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后勤基地,存有大量的军械、弹药、汽油、布匹等军事物资。遵照东北局的指示,大连市委建立伊始,就把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支援解放战争作为自身首要任务。除了东北解放区外,华东、华北等与大连邻近的解放区也时常派人来大连采办转运各类军用物资,大连市委均尽力配合,并与苏军协商交涉,保证运输畅通。
1946年8月,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的肖劲光为解决我军冬季被服问题赴大连筹办采购布匹等事宜。此外,他还肩负另一个重要使命。
1946年5月四平之战结束后,国共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签订了为期15天的停战协定,自6月7日起生效。由于在南京的谈判一直持续,因此实际停战一直延续到7月中旬。抓住这一机会,中共东北局7月初在哈尔滨召开扩大会议,提出要在战争的间隙组织军工生产。因为国民党军当时已占据松花江以南,战端一开,南北势必隔绝,再从北满向南满运送物资会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在南满地区组建军事工业就显得极为重要。东北局明确指示肖劲光到大连进行调研,看能否在大连也建立一个军工生产点。
肖劲光在大连期间深入了解了大连的工业情况,并指示当时胶东军区后勤部派到东北搜集弹药物资的刘振,对在大连进行炮弹生产的可行性进行调查。
日本投降前,大连有工业企业两干余家,钢铁、机械、化工等门类齐全。苏军进入东北后,单方面将日伪产业宣布为“战利品”并据为己有。从1945年9月至1946年5月苏军撤离东北,苏军将东北各地大量的重工业设施进行了拆迁拆卸,并运往本国,大连各工厂因此遭受严重的破坏。
然而当时,大部分工厂虽然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但行业基础未被摧毁,因此具备短时间内迅速恢复生产的条件。而且,大连地理位置优越,海上交通位置方便,便于支援各个解放区。经过调研,肖劲光与由大连市委改组的旅大地委一致认为,大连具备优越的军火生产条件,进而向中央做出了建议在大连进行兵工生产的重要报告。
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1946年11月13日,朱德签署中央军委发给黎玉、张鼎丞、薄一波、邓子恢、聂荣臻等各个解放区领导人的电报:“派出干部,携带部分资本,前往该地开办兵工厂及医院设备作为营业生意,除自身用外,各解放区可向其订货。”电报明确指示各解放区派出得力干部,携带资金赴大连,利用现有工厂生产武器弹药与其他军工材料。工厂可由各解放区合办,同时可与苏联、朝鲜与香港开展贸易,采购各类物资。
各解放区收到中央指示后,反应迅速,立即派干部到大连进行前期筹备工作。中共华中局在接到电报的第三天,即复电中央军委,报告拟派顾准、李竹平二位同志前往大连。胶东军区派出原胶东兵工厂副厂长刘振,与吴学忱、于文祥等十几人再次赴大连。之后陆续从各解放区奔赴大连的干部有:中共华东局派来的曹鲁、卢素平、李振南等;胶东兵工总厂派来的秦有斋、倪振、路一等;中共华中局派来的吴屏周等;晋察冀分局派来的王金栋、高方启、林华等。这些人到达大连后,迅速投入工作。刘振等在旅大地委的支持下,于1946年11月25日以公安总局的名义接管了大连机械工厂。尽管当时大连机械厂受破坏较严重,精密机械都被搬走,只剩下几台水压机和一百多台皮带车床,但在老工人与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他们对从胶东带来的七五型山炮炮弹进行了反向测绘,并以工厂剩余的上千吨火车车轴为原料进行了初步的仿制。从1946年底至1947年4月,共生产了7000多发空弹体运往胶东装填火药并供应前线。而这次试制为以后建新公司的炮弹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46年11月,中共旅大地委根据东北局的指示,召集各解放区驻大连负责同志,成立了统一的军工生产委员会,对外以公安总局工业科的名义开展工作,公安总局局长边章伍任主任,曾在延安茶坊兵工厂工作的胡俊和刘振任副主任。同年12月,委员会统筹各解放区驻大连的干部与技术人员,用了5天左右时间,参观考察了大连机械、满洲化学、大华炼钢等多家工厂,对作为炮弹和无烟炸药生产关键原材料的硝酸、硫酸、弹体钢材等的生产条件进行了重点考察。1947年1月,委员会向旅大地委做出报告,提出了具体恢复生产的意见与计划,要求苏军当局将当时仍处于苏方军管的各工厂交由我方管理,以便于开展生产,支援解放战争的进行。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汇报后,中共华东局于1947年初确定了在大连建立兵工生产基地的方针。1947年3月,陈毅指示华东局组织部长兼财委会主任曾山派华东局财委副主任朱毅率领郭石、陈平、宋良甫、周家骅、杨森培等60余名干部赴大连,组织筹建弹药生产基地。经华东局批准和旅大地委同意,成立了华东局财委驻大连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华东各个地区在大连设立的机构。朱毅为大连工委书记,下设两个委员会:一是兵工委员会,由朱毅、曹鲁负责,对外称“建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二是财贸委员会,由李竹平、周嘉琳、高竞生等负责,主要负责采购物资,对外贸易与海上运输。此时的建新公司只有其名,由中共华东局直接领导。
从1946年底至1947年上半年,旅大地委派出大量干部进入由苏军军管的各工厂,熟悉情况并开展工会工作,同时与苏军当局反复交涉。在当时正在苏军警备司令部工作的刘亚楼的帮助下,工厂移交谈判顺利完成。1947年7月1日,双方签字,苏军正式将满洲化学、大华炼钢、进和铁厂、金属制品厂和制罐等多家与弹药生产密切相关的工厂移交给建新公司。至此,建新公司正式开始运转,朱毅任公司经理。
由于苏联方面反对在市区生产炮弹,建新公司又在市郊建立了裕华、宏昌两个隐蔽工厂,裕华厂负责炮弹加工和总装,宏昌厂负责引信的研制和生产。至1947年底,化学厂的硫酸、硝酸生产线部分修复后,建新公司初步形成了生产规模,开始进入生产研发火炮弹药等各类军工物资的正常轨道。对华东战场的有力支持
大连建新公司建立初期,一直隶属中共华东局直接领导,初始资金的投入也主要由华东局负责。但从1947年下半年开始,山东解放区成了国民党军的进攻重点,大连与山东的海陆交通严重受阻,建新公司经济上出现困难。1947年11月,大连工委代表李竹平与华东财委代表陈易赴哈尔滨向东北局求援。东北局副书记李富春听完情况汇报后,当即决定自1948年起,建新公司及所属各厂的经费由东北局负责,建新公司生产的炮弹仍然运往华东。1948年1月,为了便于工作,华东局经考虑后决定,华东在大连的建新公司交由东北局领导。自此,建新公司成为了东北军区军工部第九办事处。同年3月,华东局财委驻大连工委撤销,改设华东财委驻大连办事处,建新公司生产的弹药仍通过办事处运往华东战场。
建新公司成立近4年间,共生产日式三八、九四、一二四和美式七五山炮弹545700发;药筒260000个;自配M式野山炮引信95000个,改产掷弹引信556000个,修理旧引信162000个,合计813000个;生产日式、美式底火609000个;雷管240000只;六零追击炮1430门;苏式冲锋枪563支;弹体钢3000多吨以及各种型号的无烟火药450多吨。这些宝贵的武器和弹药是对华东和东北战场的有力支持,以致在粟裕的心中一直念念不忘。
新中国成立后,全党工作的重心由军事斗争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1950年春,东北军区军工部奉命撤销,建新公司改属工业部领导。1950年12月,中共东北局决定,撤销建新公司行政组织,将公司所属各厂划归东北工业部所属各专业局直接领导。1951年元旦,公司召开大会,结束了公司对各厂的行政领导关系。至此,大连建新公司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