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中的中国老兵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7-06 阅读量:0

一个春夏之交的下午,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帕维尔·施密德夫,来到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部一间素雅的高干病房内,他代表俄罗斯政府向在这里住院的安徽大学的杨醒夫授予“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奖章”。杨醒夫先生夫人刘士桢、儿子以及安徽大学离退休工作处有关人员参加了简朴而又不失庄重的颁奖仪式。此前的1996年底,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蔡浦林也曾代表俄罗斯政府授予杨醒夫先生“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奖章”和“朱可夫纪念奖章”各一枚。其实,早在前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他就曾获得前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的“战胜德国”、“战胜日本”和“战斗功勋”奖章。

莫斯科不会忘记,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取得的巨大胜利,不仅是苏联军民同仇敌忾慷慨赴难,更有不少中国兄弟血洒疆场,这其中就有杨醒夫先生。透过这位93岁的传奇老人布满岁月痕迹的脸庞,记忆之轮又回到了那段在异国疆场驰骋拼杀的峥嵘岁月……

14岁少年光脚奔革命

杨醒夫出生于1917年。1929年7月,杨醒夫的曾祖母病故,在外行医多年的父亲杨文通回家奔丧。父亲辞别之际,12岁的杨醒夫执意要跟父亲一起走。此时,杨醒夫还不知道父亲三年前就已经加人了中国共产党,并任地下党支部负责人。眼见家里唯一的男孩要离开自己,母亲杨王氏说什么也不让他走。不顾母亲的苦苦哀求,年轻的杨醒夫撒腿就跑,执着的母亲在后边追,慌忙中,杨醒夫跑掉了一只鞋子,就这样光着脚跑到火车站,翻上了父亲乘坐的火车……当时杨醒夫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与母亲的诀别。直到1945年,他才跟着苏联红军打回东北踏上故土,看见的却只有母亲坟茔上的凄凄芳草。

1931年9月底,党组织指示杨文通在日军未进犯齐齐哈尔前把医药、设备等运往齐齐哈尔,与苏子元(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广播主任)一起开办“龙江医院”,以医疗为名秘密从事地下工作。在周密考查的基础上,经请示上级同意,苏子元与杨文通在远离市中心的永安里附近,以开设“龙江医院”为掩护,建立了齐齐哈尔地下军事情报站。情报站建立初期有9名工作人员,由中共党员杨文通担任院长,杨醒夫也成了一名穿白大褂的小医生。父子两生活上可以相互照应,每天接触到进步思想的杨醒夫心底开始涌动热流,小小年纪的他暗下决心要像父亲一样为了理想和信仰而战斗。

情报站建立后,苏子元与杨文通充分利用齐齐哈尔人民积极抗日的爱国热情,迅速发展情报人员,扩大组织。1931年11月19日,齐齐哈尔沦陷。斗争形势日趋激烈。情报站负责人苏子元让杨醒夫“送封信给戴掌柜,在情况紧急时要镇定从容、随机应变”。杨醒夫知道,表面没有破绽的信,其实背面用药水写着秘密内容。此时14岁的杨醒夫已成为绥宁特委的一名秘密交通员。在日伪统治异常残酷警特活动频繁的严峻形势下,齐齐哈尔地下军事情报站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8年没有枪声的殊死战斗。而精明果敢年少的杨醒夫在情报站对敌斗争的4年多时间里,一次次置个人生死不顾,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秘密活动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中,多次出色完成了首长交给的各种任务。

海军少尉浴血莫斯科

1935年,18岁的杨醒夫在哈尔滨一中读初三。一天,校长宋庆唐气势汹汹地把他叫进办公室,“我们早就注意到你了,外地给你来那么多信。你是不是参加了什么组织?要是敢反满抗日,我就把你抓起来送到警察局!”党组织考虑到杨醒夫的安全,立即决定把他送往前苏联海参崴中国列宁学院学习。为了保密的需要,杨醒夫随母亲姓王,改名王福。王福深知党组织的良苦用心,在学校里孜孜不倦如饥似渴的汲取着知识的甘露。

1941年6月22日黄昏时分,正在大街上悠然散步的王福听到街头有线广播突然响起,随即传来前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的声音:“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不宣而战,突然进攻苏联。党号召苏联人民奋起捍卫自由和独立,捍卫自己的社会主义祖国。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我们必胜!”王福知道,战争打响了,自己也是“苏联人民”的一员,完全有责任和义务保卫苏联打击德寇。1941年6月,王福毅然然投笔从戎应征入伍,成为苏联太平洋舰队第64海军陆战旅少尉排长,加入了庄严神圣可歌可泣的苏联卫国战争。可64旅3营2连2排的士兵们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排长竟然是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1941年9月底,希特勒对莫斯科发动总攻,前苏联国防委员会急调7个海军陆战队旅驰援首都,太平洋舰队独立64旅也在其列。莫斯科成千上万的军民在“坚决死守莫斯科”战斗口号鼓舞下,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每一寸土地都上与法西斯展开了拼死作战,使德军每前进半步都要付出无数血的代价。随着德军的步步逼近,苏军的抵抗也越来越顽强。

11月底的莫斯科已是寒冬季节。鹅毛大雪不眠不休,白雪皑皑的莫斯科郊外,凛冽的寒风裹着雪浪,凄厉呼啸着铺天盖地而来。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交战双方的官兵在刺骨的北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在田野上堑壕边,在顿河冰水中,到处可见冻僵了的德国士兵的尸体。严寒迟滞了纳粹疯狂的进攻步伐。

11月30日,风雪稍停。不堪寒冷的德国人叫嚷着“希特勒万岁”,再度蜂拥而上,妄图一举攻克莫斯科,尽快结束战争。王福沉着指挥全排战士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英勇奋战。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中,他看到朝夕相处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巨大悲愤令王福端起一支上好刺刀的长枪冲出战壕,高喊着“红军乌拉,同志们冲啊!跟德国鬼子拼了!”咆哮着与敌人肉搏。突然,一颗炮弹带着尖利的呼啸声在他身边不远处爆炸,王福突感右腿麻热,随之一阵巨痛,让他失去知觉倒在阵地上。在苏联红军殊死搏击下,半个小时后德军全线溃逃。王福的战斗生涯因这场举世关注的战役书写下人生最华美的篇章。不久,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受伤痊愈后的王福被调到远东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情报处升任中尉参谋。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9日凌晨,王福跟随苏联红军,回到了阔别十年的祖国。“打回来了,终于打回来了!”家乡的故土时刻牵绊着游子的思念,此次归乡令王福激动万分。在1945年8月的20多天时间里,王福随苏军先后参与了解放我东北抚远、富锦、佳木斯和哈尔滨等重大战役。虽然装备精良的苏军打击苟延残喘的日军势如秋风扫落叶摧枯拉朽锐不可挡,但惊险的战事时有发生。10月的一天,在一次清剿日本关东军的一处要塞战斗结束后,二十多个日本兵举着白旗投降。当王福和战友走近时,凶残狡诈的日本兵突然投出了数枚手榴弹,6名苏军战士当即被炸伤,王福也被弹片击中左臂鲜血淋漓。

游子归乡乡情浓

从苏联打回魂牵梦萦的故乡,面对穷凶极恶的德国纳粹与日本法西斯,在极其严酷的斗争环境中,身经百战的王福始终意志坚强,英勇作战,指挥沉稳,成为一名从硝烟炮火、弹雨枪林中走出来的传奇战斗英雄。二战后,因参加莫斯科保卫战、对德作战有功,王福被授予“战胜德国”奖章;因为参加解放东北战役、对日作战有功,王福被授予“战胜日本”奖章。在苏联人中,同时荣获这两枚奖章的人并不多。不久后,王福正式加入苏联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

1949年,退伍后的王福成了苏联外贸学院的中文教员。身在他乡,王福十分关注新中国的命运和和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进程。他始终忘不了1949年4月23日晚上7时,新华社播音员那铿锵有力的声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王福急切地告诉他的苏联朋友:“祖国即将解放新中国即将成立,袒国需要我,我也需要祖国,我还是要回家!”1950年,王福被莫斯科大学经济系和历史系聘为中文教师。1951年11月,思乡心切的王福响应周总理的号召,毅然决定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并正式向联共(布)中央递交回国申请。此时,莫斯科大学东方语言教研室主任劝他说:“王同志,我们会给你申请一间房子,你再工作一个时期当上教授,在这里过社会主义美满生活吧。”可是心系祖国的王福婉拒了苏方的挽留,于1952年6月底,回到了阔别17年之久的家乡。当列车停靠在中国满洲里一个车站补充燃料时,王福下了车,热泪盈眶的他捧起一把黑土放在鼻尖贪婪地嗅着新中国的气息……当年那个活力四射的王福如今已是踏实沉稳的杨醒夫,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那个光着脚逃出去的孩子又回来了……

回国后,祖国以最大的热惰接纳了这位战功卓著的游子,杨醒夫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办公室海军中校副主任,后在1956年任南京海军学院科研部编译处处长、部党委委员。1964年杨醒夫转业到安徽大学任外语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1983年离休。

离休后的杨醒夫一直保持着军人的生活作风,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洗漱散步,晚八点就寝,几十年雷打不动。有规律的生活使老人在93岁高龄仍耳聪目明,行走如风。最关键的是,老人经历了生与死考验,其人生的态度在生活面前早已超脱于凡人。因此,杨醒夫老人始终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平常心,一颗平静泰然的豁达心,一颗善待自已、善待他人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