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21日,董必武在赴武汉视察的列车经过济南时,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与邓恩铭,遂挥毫写下《忆王尽美同志》七绝一首:“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该诗亲切朴素,落地有声,充分表达了董必武对战友的深切缅怀之情。
早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期间,毛泽东曾对与会的山东代表马保三说:“革命胜利了,可不能忘记老同志啊!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的遗物。”说罢便陷入深深的回忆与怀念之中。王尽美给毛泽东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王尽美耳朵大,细高条,说话沉着大方,大伙都亲热地称他‘王大耳’。”追思之情,溢于言表。
义无反顾: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字灼斋,笔名烬美、烬梅,1898年6月14日生于山东莒县大北杏村(现属诸城市)一个佃农家庭。他自幼聪慧,敏而好学,曾在地主家陪读,高小毕业后返乡务农。1918年,他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他被发展为外埠会员。是年秋,他与邓恩铭等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其任主编。《励新》积极研究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抨击时弊,启发青年觉悟。1921年春,他又组织了“劳动周刊社”,出版《济南劳动周刊》,并与邓恩铭等一起,秘密建立济南共产主义小组。7月,他与邓恩铭同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并由此更名“王尽美”,寓意为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献身革命的信心与决心。
“一大”会议之后,王尽美在山东组建了中共山东区支部,并任书记。1922年1月,王尽美与邓恩铭、高君宇等人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他们留苏参观学习,后于当年5月回国。6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成立,王尽美任支部主任。7月,他赴上海出席中共“二大”。会后,他同邓中夏、毛泽东等一起起草了《劳动法大纲》。10月,在他的直接领导下,京奉铁路山海关工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历时9天,取得了斗争的全面胜利。紧接着,作为总同盟罢工指挥部重要成员之一,他又参加领导了秦皇岛开滦五矿工人总同盟罢工斗争。11月,他在山海关建立了党组织,发展党员。1923年1月,他领导建立了京奉铁路总工会及山海关分会,并任总工会秘书。同年2月他遭反动军警逮捕,后经工人营救获释,继续主持山东党的全面工作。
中共“三大”之后,王尽美根据党的决议,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并于1924年1月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2月,又去北京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国民会议运动讲演大会。返回途中,在天津饭店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接见,并被孙中山先生委以国民会议特派宣传员。这一时期,他正确贯彻执行党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各项方针政策,奔波于济南、青州、潍县、青岛等地,指导开展促成国民会议运动,积极建立与发展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并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扩大党的影响,发展党的组织,使党在山东的工作获得迅猛发展。
长期日以继夜的工作与艰难困苦的生活,夺去了王尽美的健康,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病。1925年春节前夕,他因劳累过度吐血晕倒,不得不入院治疗。时值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他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岛投入战斗,与邓恩铭等一起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全线、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并成立了胶济铁路总工会。4月,他领导了青岛曰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迫使日本资本家签订了9项复工条件。同年6月,王尽美肺疾复发。弥留之际,他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笔录了他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8月19日,王尽美在青岛逝世,年仅27岁。
激情澎湃:战士的诗人情怀
王尽美不仅是一名义无反顾的共产主义战士,同时也是一位激情澎湃的理想主义诗人。他将自己的青春才华与自己所追寻的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1918年,20岁的王尽美由于学业优异,刻苦自励,被山东第一师范学校录取。离乡赴校前,他抚今追昔,心潮激荡,挥毫抒情:
沉浮谁主问苍茫,
古往今来一战场。
潍水泥沙挟入海,
铮铮乔有看沧桑。
乔有,指巍峨雄伟的乔有山;潍水,指碧波汤汤的潍河。王尽美藉家乡的一山一水,发出“谁主沉浮”呼喊,以寄托自己崇高的理想和非凡的抱负。
在参加了中共“一大”后,王尽美在思想上受到一次更新更深的革命洗礼,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他难以抑止自己赤潮般的情怀,遂作《肇在造化——赠友人》一诗:
贫富阶级见疆场,
尽美尽善唯解放。
潍水泥沙统入海,
乔有麓下看沧桑。
“尽美尽善唯解放”,这坚定的信念,这燃烧的激情,促使他当即把名字改为“尽美”。
王尽美的诗,一为抒发意志与襟怀,二为宣传鼓动群众。一次,他深入到山东省立一中总务处,下伙房跟工人攀谈。期间,他了解到厨师老王因家庭艰难而整日忧愁,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于是,他循循善诱地启发老王,举出苏联穷人如何赶走贫困,翻身作主人的例子,还随手在老王的扇子上题诗一首:
为何贫困并非命,
乃因世事太不公。
如把脑筋肯放开,
天下大事无不成。
这首诗给老王以极大的激励与感动,老王随即摆脱悲观思想,到博山煤矿当了工人,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纪念王尽美对他的教诲,他改名为“王开成”,寓意倘使一个人的思想开放,羁绊解脱,勇于进取,万事皆能成功。
1922年7月9日,在王尽美的积极倡导和运筹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的机关刊物《山东劳动周刊》问世。创刊号上刊登了王尽美的诗作:
无情最是东流水,
日夜滔滔去不停。
半是劳工血与泪,
凡人从此看分明。
诗中反映了劳动阶级的困苦与辛酸,鼓舞工人们为争取自身的解放及自由幸福的生活而奋斗。
多才多艺:用歌声唤醒沉寂
王尽美还对音乐情有独钟。
在纷纭复杂的斗争中,王尽美深感革命宣传的特殊重要性,而音乐则是进行宣传的最为有利的工具之一。
王尽美对音乐的爱好与擅长,从吹拉弹唱到作歌谱曲,可谓精湛娴熟,每臻绝唱。他的管弦乐器演奏优美动听,撼人心魄。1922年1月,王尽美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会后举行的各国代表团联欢晚会上,王尽美用中国乐器三弦,情绪饱满地弹奏起《梅花三弄》等中国著名的传统曲目。悠扬的旋律令人心旷神怡,强烈地吸引了在座的各国代表。还有一次,他在莫斯科公园随意吹起了横笛,悦耳的笛声回荡在公园上空,一些游人们竟兴奋地随着起伏旋律翩翩起舞起来。
作歌谱曲是王尽美的专长,他更是经常利用歌曲来宣传革命道理,激发革命斗志。1919年夏季的一天,诸诚县城财神庙院里人声鼎沸,口号声接连不断,各校学生在此集会反日救国。在斗争的声浪中,王尽美即兴创作了《长江歌》:
看看看,
滔天大祸,
飞来到身边。
日本强盗似狼贪,
硬立民政官,
止耻不能甘。
山东又要似朝鲜,
嗟我祖国,
攘我主权,
破我好河山,
听听听,
山东父老,
同胞愤怒声。
送我代表赴北京,
质问大总统!
反对卖国二十一条,
保护我山东。
堂堂中华,
炎黄裔胄,
主权最神圣!
歌词立意突兀,爱憎分明;唱起来激昂振奋,琅琅上口,一时风靡,成为运动的号角和旗鼓。
为了唤起民众,最大限度地教育和团结广大人民投入到革命阵营,王尽美用自己的睿智与才华,编写了大量革命歌谣,为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群所采用。如他为产业工人写的歌谣是:
工人白劳动,
厂主吸血虫:
工人无政权,
世道太不公:
工人站起来,
革命打先锋。
他为农民兄弟创作的歌谣是:
穷汉白劳动,
财主寄生虫;
贫穷并非命,
世道不太公:
农民擦亮眼,
革命天才明!
他为青年学生编写的歌谣是:
反帝反封建,
五四大运动;
打烂旧世界,
民族才振兴;
同学快觉醒,
革命学列宁!
他为军阀部队里的士兵写下的歌谣是:
小兵死千万,
大官立了功;
为何打内战.
道理讲不清;
枪口要对外,
反帝是英雄!
他为店员写的歌谣是:
店员白运动,
财东吸血虫;
人穷并非命,
世道太不公:
工商联合起,
革命无不胜!
这些歌谣敢破敢立,激浊扬清,阐述革命之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点燃智光,催人觉醒,谓之“鏖战的鼓声,进军的号音”,毫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