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双枪李向阳”的原型

作者:孔力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7-06 阅读量:0

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区腹地活跃着一支敌后武工队,他们在队长郭兴的领导下,开展了出色的敌后斗争。这支敌后武工队机动灵活、屡建奇功,他们的战斗故事被当地群众口口相传。武工队因此也被晋冀鲁豫军区授予“郭兴模范武工队”的称号,还受到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通令嘉奖,队长郭兴被授予“一级杀敌英雄”的称号。

上世纪50年代,根据郭兴和武工队的真实事迹创作的电影《平原游击队》,让“双枪李向阳”的名字家喻户晓。“李向阳”的原型就是当年敌后武工队的队长郭兴。

英雄少年——17岁的敌后武工队队长

1924年11月,郭兴出生在河南省辉县高庄乡金章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的郭兴,目睹了曰军在家乡烧杀抢掠的暴行,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刻骨的仇恨。

1940年8月的一天夜里,参加“百团大战”的一支八路军队伍路过郭兴的老家。郭兴瞒过父母,与同村的16位青年挤进了抗日队伍。因为郭兴岁数小、个子矮,连指导员把15人都留下了,唯独不要郭兴。但是郭兴不肯放弃,一直跟着部队后面走了三天三夜,脚上的鞋都走烂了。部队首长拗不过他,只好把他留下,就这样,郭兴成了山西省平顺县抗日政府的一名通讯兵。

那时,部队里有文化的人极少,郭兴上过四年学,属于有文化的人。这年10月,郭兴被调到平顺县公安局公安队。公安队没有干部,16岁的郭兴就当上了代理队长。一次偶然的机会,太行军区五分区司令员皮定均到山西平顺县检查工作,看到郭兴机智、勇敢,便把郭兴调到了自己身边工作。这天,皮定均找郭兴谈话。皮定均说,小郭你来了有几天了,我们研究了一下,把你的工作做个调动。把你调到敌后,做太行五分区武工队队长怎么样?郭兴说,给我多少人,多少枪?皮定均说,队员你可以从公安队里动员,枪要靠你自己从敌人手中缴获。在抗日部队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皮定均司令员还是给郭兴他们配备了两支步枪,j发子弹和8颗手榴弹。临别时,皮定均司令员给郭兴布置了三条任务:一年内部队要发展到70~80人:要缴获100支步枪;要消灭105个敌人,其中包括5名日本兵。

就这样,一个16岁的懵懂少年开始了敌后武工队队长的生涯。刚开始,郭兴并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带着3名战士到处东躲西藏,最后出于无奈,班长把他们带到了自己的家。几天后,他们趁3个伪军在屋内吃饭时,把伪军的枪给下了。第一次就夺了3支枪和90发子弹。几个月后,郭兴利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消灭曰伪军的同时逐渐武装起自已的队伍,武工队也慢慢由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40多人,

深入虎穴——鬼子面前扬军威

在敌后活动,不会说日本话不行。为了敌后斗争的需要,郭兴到分区敌工部学了两个月,学会了“你好!”、“你的表几点了?”、“立正!”、“向右看齐!”、“报数!”等几句常用的日本话。这些日本话很快派上了用场。

1941年12月的一天中午,郭兴化装成日军小队长,骑上高头大马,带着两个队员来到日军盘踞的一座县城。当时,城门边有一个日军带着两名伪军正在站岗,见“小队长”骑着高头大马过来,急忙敬礼。郭兴拔出双枪,不等那名曰军反应,“啪!啪!”两枪。站在旁边的两名伪军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已被郭兴的两名队员击毙。就这样,他们在县城一阵猛打。最后,趁着混乱冲出东门。这一次,他们打死了4个敌人,打伤了3个。那年,郭兴才17岁。

1943年麦收之后,日伪军倾巢出动,在郭兴武工队所在地区搜刮了十万多斤粮食,堆放在辉县县城南关的一座大院内,准备运往新乡大本营和敌军作战前方。这时,武工队接到上级命令:“不能让敌人运走一粒粮食。”郭兴和3名队员乔装成新乡来辉县的日军宪兵队,赶着一辆装满杂草的马车,柴草下藏着煤油和手榴弹,大摇大摆地进了南关街。车到粮仓门口,一个伪军跑出来,拦着不让进。满脸怒气的郭兴从马车上跳下来骂,随行的两个队员,连推带拉,将伪军架到门旁的一间房子里,一刀便结果了他的性命。进了大院,有七、八个伪军正光着膀子乘凉。郭兴叽里咕噜一通,一个队员“翻译”说:“太君让你们集合。”伪军站好队后,郭兴又叽里咕噜一通,那个队员指着一个空屋子又“翻译”说:“太君让你们到那里休息。”伪军进去后,郭兴随即将门一锁,和队员们一起,飞快冲进粮仓,将手榴弹插在粮袋中间,把煤油泼在粮袋之上,将柴草堆在粮袋周围,然后将粮仓点燃。武工队员向外撤退时,遇到了前来救火的敌人。为了不让鬼子怀疑,郭兴示意队员立即分散,他自己翻墙跳入一户宅院。院内有个老人,先是一惊,见郭兴穿着皇军衣服,随即点头哈腰,满脸堆笑。当他得知,郭兴是武工队,要和他换衣服时,有些不情愿。郭兴掏出手抢,命令他把衣服脱下来,就在郭兴换衣服的时候,老人穿着裤头就往外跑。郭兴一把将他拉回屋里,看见墙上挂着伪军四大队队长秦守英的照片。一问才知,原来他是秦守英的叔叔,是想跑出去给敌人报信儿。郭兴一枪就把他处决了。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打死送信的地主老头儿,就取材于这个真实的故事。

机智巧胜——年轻的队伍在战斗中成长

1943年8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决定攻打占领河南省林县和辉县北部的日伪军。在战斗过程中,伪军一部被我军包围,辉县城内的一百多名伪军得到命令后连夜赶去增援。郭兴受命牵制这股增援的伪军,打破日军的增援计划。

这天夜里,郭兴带着6名队员悄悄埋伏到增援敌人必经之路一侧的玉米地里。他们刚埋伏好,不远处就传来杂乱的脚步声。郭兴看了看不远处日军的炮楼,他迅速制定了一个绝妙的作战计划。伪军从郭兴他们埋伏的地方过去后,4名武工队队员突然向炮楼的日军射击,同时3名武工队员向路上的伪军开枪。突如其来的枪声,让炮楼上的日军误认为是八路军袭击他们,就急忙开火;而伪军则认为炮楼已经被八路军端掉,也急忙还击。双方一直打到天亮才发现上当,此时被围困的伪军已经被八路军消灭。因为作战勇敢,1944年2月,郭兴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正像电影里演的那样,郭兴带领这支敌后武工队,在冀南豫北神出鬼没,杀鬼子、除汉奸、袭火车、炸炮楼、扒铁路、毁桥梁,打得敌人心惊肉跳。敌人重金悬赏捉拿郭兴,妄图毁掉武工队,但始终没有得逞。不幸的是,郭兴的妻子在敌人的一次搜捕中被俘,并惨遭杀害。郭兴的妻子被敌人抓到后,一位通讯员抱着郭兴三个月大的孩子跑,日军在后边紧迫。通讯员跑到一个老百姓家时,把孩子递给这家的大嫂说,这是敌后武工队郭队长的孩子,想办法把孩子保护起来。敌人追进来后,问大嫂哪个孩子是郭兴的?大嫂毫不犹豫地指了指她自己的孩子,敌人一刺刀就把她的孩子给戳死了。就这样,大嫂牺牲了自己的孩子,保住了郭兴的孩子。由此可以看出,郭兴和他领导的武工队在群众中的威望。

1948年,郭兴率领的部队编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和呼和浩特大青山的剿匪斗争。参加八路军后,郭兴先后指挥了100多次战斗。抗日战争时期,郭兴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他个人也被太行军区授予“一级杀敌英雄”的光荣称号。他还荣获“抗日战争勋章”和“解放战争勋章”。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这天深夜,25岁的郭兴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诗歌:“跟着毛主席,走遍高山和平地。春去夏来,秋至冬去,我们一年一年就是为了你。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要紧握手中枪,挺起胸膛抬起头,永远保卫你,永远保卫你。”这首诗歌后来被下来检查工作的团政委看到,说小伙子写的不错呀,就把这几句诗歌拿走了,后来发表在了当时的《人民日报》上。

岁月流金——英雄传奇再现荧屏

朝鲜战争爆发后,郭兴受命担任志愿军某团副团长兼参谋长,第一批奔赴朝鲜战场,指挥了朝鲜“1089 -6高地”的战斗。

1953年6月14日,郭兴所在的团,在火炮的支援下,向驻守1089-6高地及其以南两个无名高地之间的南朝鲜军第20师62团1营发起攻击。经过激战,志愿军将南朝鲜守军大部歼灭,占领阵地。尔后,志愿军多次击退南朝鲜军的反扑。战至15日,志愿军共毙伤俘虏南朝鲜军1900余人。因为在这次战斗中的出色指挥,郭兴荣获抗美援朝“独立自由勋章”的嘉奖。

早在1947年元旦,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的晋冀鲁豫军区就发表通令,嘉奖郭兴率领的武工队为“模范武工队”。中共太行三地委也作出决定,号召“边沿各县向郭兴学习”。新华社记者朱穆之随武工队采访,写了长篇通讯《人民的旗帜——记太行群英会郭兴模范武工队》。解放后,作家李晓明对郭兴领导的敌后武工队的战斗事迹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创作了小说。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以小说为蓝本,拍成电影《平原游击队》。这部影片讲述了游击队长“李向阳”接受上级安排的任务,深入敌后,为牵制日寇松井部队,同时保住坚壁在李庄的公粮,英勇机智斗争并获全胜的故事。影片一上映,即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自此,抗日英雄“李向阳”的故事传遍了祖国大地。

尽管战功赫赫,经历传奇,但郭兴从不向人说起自己的身份,告诉别人自己就是《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原型。但熟悉他的人都说“李向阳”就是他,做事像他,性格像他,甚至连讲话的语气也像他。在采访中,郭兴总是谦虚地说,电影里边可能有他的东西,但他只是“李向阳”的原型之一。电影里是把多个英雄的故事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才塑造了一个驰骋豫北平原、神出鬼没、机智勇敢的游击队长。“事迹也不全是我的。而且,跟着我出来打鬼子的,牺牲了很多,我现在却在享受荣誉,问心有愧呀”

郭兴还介绍说,电影中的“李向阳”使的是双枪,百发百中。我不是使双枪,我是带三支伧,左右各一支,上衣口袋一支小手枪。不过,我从来没有用双手打过枪,那时子弹太贵,不舍得使双抢.其它抢都是备用的。郭兴看过电影《平原游击队》好几次,后来他还和“李向阳”的扮演者郭振清成为好友。郭兴说,电影里有几个地方与真正的战斗相比,其实已经简化了。比如,影片中“李向阳”骑着高头大马,和两个队员大模大样进城袭敌这个场景。他说,电影里就那么一个镜头就过去了.其实啊,我们是从城东门跑到城西门,穿城而过,过程非常复杂。还有烧敌人粮食的那个场景,电影里表现,一把火就点着了一其实,麦子着起来哪有那么快的,而且又没有汽油,而且敌人为什么不来救?一盆水就能浇灭。实际上,是这么回事:当年鬼子的粮食是用草袋子装的,我们先往里面埋了好多颗手榴弹,然后才点着,这样手榴弹不断爆炸,弹片乱飞,谁也不敢求救。火这才着了起来,烧了电子的粮食。

夕阳晚照——英雄暮年献余热

朝鲜战争结束后,郭兴被选派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8年毕业后,他先后担任济南军区于训科长、军训科长、训练部副部长、陆军第五师剐帅长、帅长等职,1981年后,郭兴出任北疆军I盖司令畏1988年10月,郭兴离休,到新疆军区驻洛阳干休所安度晚年。

离休后,郭兴的老伴和儿女仃]都希望他能安度晚年,然而《洛阳日报》上的一条“李向阳”定居洛阳的消息,一下子又使他忙碌起来,很多地方邀请他去作报告。在郭兴的倡导下,洛阳市成立了由18位老同志组成的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团。郭兴先后在洛阳、郑州、北京、西安、青岛、乌鲁木齐等全国数十个城市和北海舰队、空军部队作报告600多场,听众达50多万人次。

一个偶然的机会,郭兴了解到伊川县一些农村家庭因为生活贫困,适龄儿童辍学较多,便发动老同志向贫困山区儿童献爱心。短短几天,他和洛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8名老同志就捐款9000元。另外,他们每人每月还拿出50元,长期资助8名特困学生上学。

近年来,洛阳市发展变化很快,但城乡管理问题较多。1992年的一次座谈会上,郭兴给市领导提了意见:“洛阳是开放城市,经济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市政管理没有跟上。”市长当场邀请他参加洛阳市城市管理工作委员会,并请他组织一些部队退下来的老同志,协助做好城市综合冶理工作。1997年,郭兴被国家民政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1995年和2005年,他两次赴北京参加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60周年纪念活动,受到党和国冢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郭兴一生得奖无数,但在众多荣誉中,他最看重的是在建军80周年时,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亲历80年辉煌》一书,它收录了建军80年来的80个标志性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瞬间,他的故事就在其中。在书中,专家对敌后武工队的评价最让郭兴引以为荣——“敌后武工队这种斗争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伟大创造,它体现了中共领导的革命军队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相结合、军队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的特色,被称为敌后抗日根据地军事组织的第五武装,与正规军、游击队、民兵,自卫军并列。虽然敌后武工队早已成为历史,但它所凝聚的革命军队对敌斗争的智慧和经验,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