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领袖孙中山的求学生涯

作者:庚辰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7-06 阅读量:0

1866年11月12日,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佃农之家。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16岁时就只身漂泊澳门谋生,在一家鞋店当鞋匠,直到32岁才返回故乡,娶妻生子。孙氏夫妇育有三个儿女,大儿子孙眉、女儿孙妙茜,小儿子孙中山。为了维持生计,孙达成白天在田间劳作,夜间兼做村里的更夫,这样才勉强可以维持一家人的吃穿。

孙中山的乳名叫“帝象”,是母亲杨氏给他取的,表示她已经把儿子交给村里的尊神——北方真武玄天大帝作义子了。帝象取名文,字德明,号日新,长大后,便以孙文名世。1886年,牧师区凤墀按“日新”的粤语谐音,给他改号为“逸仙”。1887年,孙文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化名中山樵,后来孙中山的大名——“孙中山”便是由中山樵演变而来。

孙中山的出生,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孙家更显窘迫。一年到头,全家都以番薯糊口,生活的前景越来越暗淡。这就迫使孙达成不得不狠下心,让年仅17岁的长子孙眉漂洋过海到夏威夷去谋生。孙达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让大儿子孙眉冒险出洋谋生的决定对他们家,以至整个中国竟发生了多么重大的影响。

当时,岭南多有到海外谋生的传统,在海外的岭南人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或无文化,或无技能,一般多以从事洗衣、开小饭馆之类的营生,勉强糊口而已,少有暴富之人。然而,孙中山的长兄孙眉去夏威夷不久就暴冒起来。

孙眉承继了父亲孙达成的勤劳、善良、正直的秉性,并且慧敏聪颖、体格壮硕。他随舅父初到檀香山作华工,先在某菜园劳动,后到一家农牧场做工数年。后来,孙眉娶了当地土著姑娘为妻,这对他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1877年,孙眉向当地政府申请租得檀香山第三大岛——茂宜岛滨海荒地一千余英亩,广事畜牧垦殖,并在茄荷蕾埠开设一家商店,销售各类农牧产品。经过一番辛苦的打拼,加之经营得法,孙眉在檀香山的财力逐渐丰厚,不久成为当地最大的华侨资本家,成为人所共知的“茂宜王”。

成了大资本家的孙眉,后来倾家荡产支持孙中山反清革命,使得檀香山成为清末反清革命的策源地,成就了孙中山成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

孩童时代的传统教育私塾启蒙

同其他中国农村贫苦人家的孩子一样,孙中山从小就参加了谋求生存的劳动。刚刚6岁,他就赤着脚跟姐姐上山拾柴草,去塘边捞水草作猪饲料。稍大一点儿,便下田插秧、除草、排水、打禾,到山坡放牛,或去外祖父家,随外祖父一同驾船出海取蚝、捕鱼。这就是孙中山童年生活的全部内容。正如他自己后来讲的:我是苦力的儿子,我自己也是苦力,是和穷人的孩子一起长大的。7岁那年,孙中山进入设在本村冯氏宗祠的私塾念书。在那里,他每天从早到晚除了学习写字,就是囫囵吞枣地背诵《三字经》、《干字文》及“四书”这类古文书本。对这些课文,塾师不作任何讲解,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学生一字不漏地背诵。对这种食而不化的传统教学方式,孙中山很不喜欢。一次,他实在忍不下去了,便起立问道:“先生,你刚才教我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意思?请你讲给我听听好吗?”脾气暴躁的先生,认为孙中山此举是冒犯师长,便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拿起戒尺走到他面前,厉声喝道:“什么?”

“我不懂书里的意思,请先生给我讲讲!”孙中山恭敬而镇静地说。

“你背得出来吗?”先生问道。

“背得出”。说完孙中山很顺畅地背诵了那一段书。

先生本来想要惩处一下这个“不懂规矩的学生”,但却找不到口实,只得收起戒尺,训斥孙中山道:“不用废话,书上的话都是圣人贤人讲的大道理。你现在年纪还小,尽管专心读,曰后自然会懂的!”

私塾的学习与孙中山的志趣格格不入。唯一能使他开心的事,就只有听人讲说洪秀全、杨秀清的故事。翠亨村里有一位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的老人,名叫冯应观。孙中山常常在门前大榕树下听冯应观绘声绘色地讲述当年太平军大破清军的故事。太平天国中的英雄形象,在他幼小的心灵激起阵阵波澜。清廷的腐败,人民群众起来反抗官府的故事,深植在孙中山幼小的心灵中。有一次他禁不住脱口而出说:“洪秀全定都南京,要是定都北京,把清朝灭掉就好了!”冯应观听了非常高兴,摸着孙中山的头鼓励道:“你长大了当‘洪秀全第二’,把清朝灭掉啊!”孙中山心中很崇拜洪秀全,从此便以“洪秀全第二”自勉。

在乡间,孙中山常见如狼似虎的官吏来催租逼税,抓人派差,有时还强拿村里人的东西,封人家的门;自己的姐姐和许多女孩子被迫缠足的痛苦;富家奴婢被主人随意毒打……这一切都让他难以容忍,他认为这种制度是违背常理的。于是,他便思考着如何消除天下不平事。1878年5月,孙中山的母亲要去檀香山探望大儿子孙眉,并带孙中山一同前往。母子二人先到香港,再换乘一艘名为“格兰诺克”号的英国铁壳轮船,直向波涛汹涌的太平洋驶去。身穿粗布长衫,拖着长辫子的孙中山,伫立在轮船的甲板上望着浩瀚的大海,眼界大开,“始见轮船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自此,孙中山感受到机器的威力和西方科技的发达。

经过20多天的颠簸,孙中山母子安全地抵达目的地——檀香山。远渡重洋接受西化教育拓宽眼界

刚到檀香山,孙眉让弟弟去他设在茄荷蕾的商店里当店员。店务之余,孙中山勤奋地学习商业会计业务,并认真地补习算术,很快就通晓了珠算和簿记。不久,他又学会了土著居民的方言“楷奈楷”语,能跟当地的顾客们顺利交谈。孙中山聪慧好学和刻苦上进的精神,获得了哥哥的赞扬。孙眉于是决定让弟弟受到更好的教育,以便将来超过自己。就这样,孙眉将孙中山送进英国基督教监理会办的一所男子中学——意奥兰尼学校就读。意奥兰尼学校的教学内容有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还有圣经等课程。老师讲课全部用英语。为了学习新的知识,孙中山顽强地攻读英语,三年后毕业时,他的英文成绩为全班之冠,获得了学校英文文法的二等奖。孙中山靠勤学苦钻在学校上成了优等生,而且他还抓紧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书籍。他当年的同学唐雄回忆说:孙中山“课业有暇,常不喜与同学游戏,自坐一隅,辄读古文,吟哦不绝,有时笔之于纸……”在学习中,孙中山尤其对华盛顿、林肯等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传记爱不释手,熟透于心。这些知识,对他后来创立革命学说和革命实践起了很大的作用。

孙眉对弟弟的学业成绩非常满意,便把自己的一部分财产登记在弟弟名下,作为其曰后求学的资金,以示对他的嘉奖和鼓励。1883年,孙中山进入夏威夷最高学府——奥阿厚学院读预科班。这所学校是美国公理会办的。在学校上学的都是同夏威夷福音会(公理会教友和长老会教徒的会门)有关系的传教士的子女,宗教教育在这所学校里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主教亲自讲授圣经课,学生们早晚要在学校教堂祈祷,星期天还须到校外的教堂去做礼拜,有不少学生是教徒。孙中山受到平等博爱一类宗教宣传的影响,便渐渐地热心于圣经学习和参加宗教活动,并产生了入教的念头。孙眉得知这件事后,大为震怒。孙眉是一个固守中国传统礼教的,他怕孙中山洗礼成为基督教徒,于是终止了孙中山在奥阿厚学院的学业,还生气地写了一封长信给父母,将孙中山遣送回老家,并说再也不让他回到美国。

惊世骇俗砸神像避走香港

1883年7月,孙中山被兄长遣送回老家翠亨村。回到故里后,孙中山除了帮助家里做农活、自修国语和进行游泳、体操锻炼外,就是在村民中宣传社会改革,抨击腐败的政治和落后的习俗。孙中山发现,阻碍农民反抗压迫、使他们苟安于不幸生活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迷信神灵,他们以为只要好好敬神就会有好日子过。翠亨村人最尊崇的神是他们村里北极殿的北方真武玄天大帝,即是孙中山的“义父”。一天,孙中山对在上海读书回乡度假的好友陆皓东和他的侄儿陆灿说,要去北极殿扫除迷信,砸烂北方真武玄天大帝的塑像,作为他们反抗不合理社会的开始。朋友听了他的话,虽感到非常吃惊,但都表示愿意随他行动。于是,孙中山带领陆皓东等人冲进庙里,孙中山首先跳上神台,砸掉了北极帝君向上指的手指,陆皓东也用小刀刮掉左廊金花夫人脸上的油彩。他们的行动被看庙人发现,其他的人都抽身逃跑了,孙中山却没有跑,被赶来的村民当场捉住,还被认定是这次事件的主使人。孙中山很镇定地对抓他的村民们说:你们看,真武玄天大帝自己都不能保护自己,他还怎么能去保护别人呢?

孙中山灭神的消息在村里传开,全村惊恐万状。村长和几个长辈老人一齐赶到孙家告诉孙达成,他的二儿子在庙里胡作非为,要求严厉惩治,以向神灵谢罪。孙达成见儿子闯下如此塌天大祸,诚惶诚恐地赔不是,大骂自己的儿子,为了息事宁人,他拿出十两银子来修复被破坏的神像,村长仍不依不饶。后来,村长责令大逆不道的孙中山离开翠亨村,以示对他的处罚。

在教会学校读书入教基督

17岁的孙中山遭乡人“鸣鼓而攻之”,已无法在翠亨村待下去了,于1883年11月来到香港就学躲避。孙中山进入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一所中学——拔萃书院读英文,课余时,请香港济会堂长区凤墀补习中文。

胸怀救国之志的孙中山,看到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国家在物质文明方面所取得的进步,认为基督教救世的宗旨有一定的道理,遂决定参加基督教。1883年底,他和陆皓东由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喜嘉理牧师施行了洗礼,成了一名基督教徒。

在拔萃书院,孙中山以勤学好问和知识广博而赢得了大家的钦佩,同学们送给他一个绰号叫“通天晓”。在刻苦求学的同时,孙中山还时刻关注着国内的情况。中法战争中,中国军民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引起了法国统治集团的极大震动。然而,昏庸腐朽的清政府反而同战败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议和草约》,遭到国内有识之士和广大民众强烈的谴责。孙中山也万分愤慨,激发了他改革中国现状的思想。

远在檀香山的孙眉,知道了弟弟毁神像、参加基督教的消息,非常恼怒。他先是写信批评警告说,如果孙中山不断绝与基督教的关系,就要中止经济支援,但孙中山不加理会。孙眉接着采取了第二个步骤,他写信佯称有件商业财产纠纷,需要弟弟前往商量解决。当孙中山赶到檀香山后,在茂宜岛受到了哥哥孙眉的严厉斥责。孙眉还以玷辱了家庭名誉为由,向孙中山索回1882年签赠给他的那一部分财产,作为对他闯祸的惩戒。在孙眉看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能使弟弟孙文驯服。然而,令孙眉大感意外的是,弟弟竟毫不迟疑地将那份财产归还给他,且掷地有声地说:“我使大哥失望了,真是抱歉。但我决不能遵守那些迷信落后的习俗,财富不能使我动心!”办完归回财产手续之后,孙中山反而如释重负,他想自己从此便可无拘无束自由地去搞改造国家的事业了。1885年4月,孙中山离开檀香山返回老家。

弟弟走后,孙眉深悔自己对弟弟督责过严,为求补偿,先后以巨款寄给父亲,作为弟弟继续读书的学费及成家之用。孙眉想用结婚来约束执拗的弟弟,他要家里赶紧为孙文成亲。1885年5月26日,不满19岁的孙中山遵从父母的意思,同当地商人的女儿卢慕贞结婚。后来,卢氏为孙中山生了儿子孙科,女儿金琰、金琬。

再赴香港寻求知识学医交友

婚后不久,孙中山便再赴香港,进人中央书院读书。中央书院以沟通中西文化为宗旨,设备完善,教学严格,1894年改称“皇仁书院”。孙中山在中央书院学完了中学课程,便为未来的职业问题进行仔细谋划,他本想选择同救国事业关系较近的专业,他甚至想投身海军,但福州马尾船政学堂被法军轰毁了。

有一天,孙中山去拜访一位姓杜的老师,看见他书柜里有许多医学书,就好奇地问道:“老师,你为什么藏这么多医学书籍?”杜先生说:“范仲淹说过:‘不为良相,当为良师’,所以我也看点医学书。”在杜老师的启发下,孙中山决定学医,他认为“医亦救人之术”。不久,经喜嘉理介绍,孙中山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的南华医学堂学医。

1887年1月,毕业于苏格兰的律师、外科医生何启,在香港创办了爱丽斯医院,内设西医书院。书院派人到广州招收懂中英两门语言的新生,孙中山被录取。这是一所设备完善,师资水平很高的医学高等学校,孙中U在西医书院学习了整整五年。五年的求学生活中,他广泛阅读了医学本科及西方国家的政治、军事、历史、物理、农学等书籍,尤其是《法国革命史》、达尔文《物种起源》等书籍更令他废寝忘食。孙中山自己曾写信给翟理斯,说他早年“志窥远大,性慕新奇”,学的东西很多、很杂,汉学他特别喜欢读两汉、三国时代的文章,西学则癖好达尔文的学说,而且还经常浏览物理、政事类书籍。

孙中山重读书,也重实践,他利用假期向农民介绍科学选种、育种、施肥等农科知识,进行土壤考察,试验种植桑树。随着知识一点一滴的积累,他的宗教观念渐渐淡漠下来。后来,他曾对人说:我对耶稣的信心,随研究科学而薄弱。在香港学医的时候,颇感耶稣教的不合道理,为了弄清问题,便看了不少哲学书籍,当时我的信仰倾向于进化论,不过对基督教也没有完全抛弃。

这个时期,孙中山的另一种收获,就是结交了一些很重要的中外朋友,其中最密切者有何启、康德黎、伍廷芳、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尤列等。这些朋友,在孙中山后来的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都起过巨大作用。当时,他常跟陈少白、尤列在杨鹤龄的商店里聚会,由孙中山主持讨论政治问题,抨击清政府。陆皓东也常来香港参加他们的讨论,他们提出的一个重要口号叫“不要敬重朝廷”,时人称他们是“四大寇”。

1892年7月,孙中山在第五年考试中名列全年级第一名,总成绩“最优秀”。这个成绩在该学校开办28年中,只有两个人获得过。一名是孙中山,另一名是1899年毕业的陈观应。在毕业典礼上,教务长康德黎授予孙中山医科硕士学位,并向他颁发了西医学院第一名毕业执照,上面写道:“照得孙逸仙在本院肄业五年,医学各门,历经考验,于内外妇婴诸科,俱皆通晓,确堪行世。奉医学局赏给香港西医书院考准权宜行医。”康德黎博士在讲话中说,他喜欢孙中山这个勤奋的学生,“他将是一位熟练的外科医生”。

孙中山这个积极向西方学习,接受中西教育长达20年之久,同时也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真理良久的26岁的革命青年,结束了他的求学生涯,从此胸怀救国救民众于水火的大志,踏入了纷繁、动荡的社会,开始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革命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