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上讲话指出:“从卢沟桥事变以来,东方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大战已经打了八个月。敌人是倾全国的力量来打,目标是灭亡中国,战略是速战速决。我们呢?也是倾全国的力量来抵抗,目标是保卫祖国,战略是持久奋斗。八个月中,陆、空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当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这些人中间许多是国民党人,许多是共产党人,许多是其他党派及无党无派的人。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从郝梦麟、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刘家祺、姜玉贞、陈锦秀、李桂丹、黄梅兴、姚子香、潘占魁诸将领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讲话中,毛泽东提到的李桂丹,曾被誉为“空中骁将”。他与“空军军魂”高志航、“红武士”刘粹刚、“飞将军”乐以琴一起被时人称为“四大金刚”,在抗战中威震敌胆。
航空报国建奇功
2011年6月30日,我慕名来到辽宁省新民市公主屯镇辽滨塔村。站在巍峨的辽滨塔前,我抚今追昔,同李桂丹烈士的侄子李中正、李忠良,聊起了英雄的生前身后事。令我惊异的是,烈士的后人们此时竟还不知道,李桂丹的墓地是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内。
李桂丹,满族人,1913年12月1日出生。他7岁丧父,与母亲、姐姐相依为命,生活极为清苦。1929年于辽宁成城中学毕业后,翌年12月考入国民党中央军校。1932年7月毕业时,恰逢中央航校第二期飞行科招生,他又考进了中央航校。在艰苦、紧张的飞行学习、训练中,李桂丹吃苦耐劳,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学习结束后,他被分配到航校飞行见习两个月,以后历任航校少尉飞行教官、飞行科驱逐组少尉组长。
1936年底,李桂丹参加了傅作义将军指挥的绥远对日作战。期间,他在侦察、轰炸和配合陆军的作战中屡立战功,并受重伤。不久,他因战功升任航校飞行科驱逐机中尉代组长,后任空军第四大队中尉中队长。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国空军奉命配合陆军与敌作战。当时,中国空军力量不强,与日本空军相差悬殊。当时日军有飞机两干多架,中国空军还不到三百架。且中国空军处于初创阶段,飞机要从外国买,飞行员也急缺,又没有空中实战经验。尽管如此,中国空军官兵的斗志依然十分高昂。
当时日本没有单独的空军军种,空军分属海军和陆军,统称为航空兵。1937年7、8月间,日军向华北、上海发起进攻,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开进上海。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认为,要置中国于死地,最重要的就是控制住上海、南京这条线,并覆灭中国空军。
中国空军的作战计划针锋相对。按照部署,中国空军要消灭占据上海的日本陆军和海军及其基地。当时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停泊在黄浦江和杭州湾,日本陆战队盘踞在上海杨树浦、虹口一带,中国空军决定主动进攻。会战爆发的第二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急令驻河南周家口的空军第4驱逐机大队调杭州,加强淞沪地区的防空力量。
此时,华东沿海一带正值台风过境,长江中下游及苏浙两省被控制在一个巨大的低气压下,暴风雨区域绵延300公里,风速达每秒22米。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位于南京小营的中国空军指挥部在12个小时内连发两道作战命令:13日下午2点,令驻扎在华北地区的中国空军各大队南下参加淞沪会战;14日凌晨2点,令中国空军各轰炸大队对敌在上海及附近水域的重要目标据点实施连续轰炸。
也正是因为这场台风,日军指挥部在14日凌晨5点30分取消了6个半小时以前发出的空袭令,命令“在天气好转之前,暂停空袭”。而头一天,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曾打算在14日空袭杭州、南昌、虹桥等几个中国机场,一举覆灭中国军队的空军力量。但令长谷川清没有想到的是,他根本没有放在眼里的中国空军却在暴风雨中出击了。当天凌晨2点,中国空军司令部命令下达,1个小时内,中国第一批战机起飞了。2点30分,第24中队队长刘粹刚率领9架霍克-3型战斗机,从扬州机场起飞,沿着长江往东搜索。在川沙县附近发现日舰后,中国战机立即俯冲下去,对准敌舰开始投弹,敌舰顿时浓烟滚滚。随即,中国战机陆续起飞,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这一天,中国空军共出动飞机76架次,分9批集中轰炸了日军司令部、弹药库、登陆码头等重要军事目标。时任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将军在回忆录中写到:“大家都把这一次淞沪会战称为‘八·一三’战役,实际上8月13日并未开战,不过是两军对垒。”年轻的中国空军由此成为“正式开战”的揭幕者。
当天14时50分,日军飞机从台北出发北上。18时10分,杭州上空响起空袭警报。此时,中国空军第4大队机群已由河南周家口飞抵杭州。在日机来袭的前几分钟,第4大队第21中队的9架飞机刚刚降落,正准备加油,第22和23中队的飞机尚在空中。这时,刚从南京赶到的大队长高志航接到空袭警报后,立即下令:“飞机不要停车,一半起飞警戒,一半加油待机出击。”随即,在飞机余油不多、气象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他毅然率领所属3个中队27架飞机紧急升空迎敌。激战中,高志航首开纪录,先后击落两架日机。与此同时,第21中队队长李桂丹等也连续击落、击伤敌机各1架。经过近30分钟的激烈战斗,此役共击落日机3架、击伤1架,中国空军仅有1架飞机轻伤。
此番空战是中国空军抗击日军空中袭击的第一次作战。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增强了战胜侵略者的信心。为纪念首次空战胜利,国民政府将8月14日定为“空军节”。
对日空战初期,李桂丹共击落敌机8架,以辉煌战绩升任空军第四大队上尉本级代大队长。1938年1月1日,国民政府授予他二级云麾勋章,以奖励他的战绩。
武汉空战显神威
1938年2月18日,武汉地区晴空万里,宽阔的长江江面上空气清冷,江水风平浪静,舟楫稀疏。此时的武汉,虽然离前线还有几百公里,但这年的春节,当地百姓根本没有心思过。日军的飞机不时靠近武汉进行侦察、骚扰,空袭警报声不绝于耳,战争的阴云时刻笼罩着武汉三镇,武汉军民也在加紧进行抗击侵略的准备。
就在这一天,日军对武汉开始了大规模空袭。中午12时许,日军26架战斗机和1 2架轰炸机在安徽和江西交界处会合后,直扑武汉。这次日军用于空袭的轰炸机和战斗机,都是刚装备不久的新式飞机,其中九六式战斗机1936年才正式投产,该机长7.71米,翼展11米,乘员1人,最大时速409公里,最大航程1311公里,机上配有两挺7.7毫米口径的机枪,并可携带两枚小型炸弹。
敌机来袭的消息迅速传到设在汉口机场的中国空军第4大队指挥所,大队长李桂丹急令所属第21、22和23中队立即起飞迎战。此时,李桂丹心情沉重而又激动,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同乡加好友的第4大队前任队长高志航惨死在日军轰炸之下的悲壮情景:1937年11月21日,高志航大队长正准备率领转场至周家口机场的第4大队起飞迎敌时,一群日军攻击机突然飞临机场上空,罪恶的子弹突然击中高志航,鲜血顿时染红了座舱。牺牲时,高志航还紧紧握着飞机操纵杆。高志航殉国后,李桂丹接任第4大队队长职务,他把第4大队改名为“志航大队”,发誓要为死去的同乡、战友报仇。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中午12时45分,第21中队的10架M -16驱逐机首先从汉口机场起飞。紧接着,李桂丹率领第22中队的11架N-15驱逐机随后起飞。与此同时,第23中队的8架N-15也从孝感机场起飞。
但日机来得太快。第4大队刚刚在汉口上空集合,尚未编好队,大批日机已逼近武汉上空。李桂丹当机立断,指挥战机立即投入战斗。顷刻之间,一场激烈的空战打响了。
当时,中国空军使用的N-15和N-16,驱逐机是清一色苏制装备,与日军的九六式战斗机相比,各有千秋。N-15和N-16的火力要比九六式强,N-16的速度也超过了九六式,但N-15和N-16的机动性稍逊于九六式。
第4大队的空中勇士们驾驶战机勇敢地?口入敌阵。第21中队的董明德、杨弧帆、柳哲生、刘宗武组成的4机编队首先咬住一架九六式战机,互相掩护,协同作战,一阵穷追猛打将其击落,首开纪录。随即,柳哲生发现多架日机正在跟踪中国空军的飞机编队,情况万分危急。他一个急转弯,调转机头,加大油门,咬住其中一架日机,一阵猛射,将其打得凌空爆炸。与此同时,他的另外3位战友也各有所获,一人又击落一架日机。
在第21中队与日机缠斗的同时,第22中队的N-15机群也与12架日机遭遇。6架日机从尾后咬住了第22中队的前6架飞机,另6架日机咬住了后面的5架。此时,日机不仅在数量上占优,而且在战术位置上也居主动地位。
面对不利形势,李桂丹沉着冷静,指挥第22中队与日机周旋。他们凭借N-15的火力优势与日机展开空中格斗。一两个回合后,形成了单机混战的局面。很快,中队长刘志汉率先击落一架日机。紧接着,其他飞行员或智取或强攻,也相继击落日机4架。
与此同时,从孝感机场起飞的第23中队的8架N-15驱逐机编队在索敌时,发现多架日机正向第22中队进行攻击,中队长吕基淳当即率机群向日机猛扑过去。一番混战过后,23中队也击落了两架日机。
这是一场机群对机群的大规模空战,双方几十架飞机混战在武汉上空。从距地面5000米到几百米,双方战机上下翻飞,追逐缠斗,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与枪炮声、爆炸声交织在一起。不时有日机拖着浓烟坠入田野、江中,一顶顶降落伞摇摇摆摆地从空中飘落到地面。整个空战历时12分钟,第4大队击落日机正好是12架,真是奇妙的巧合。
然而,这一胜利来之不易,第4大队也付出了血的代价。大队长李桂丹先后击落3架敌机后,在掩护战友攻击目标时,不幸被一架从后面偷偷摸过来的日机击中,当即血染长空,壮烈殉国。此外,中队长吕基淳,飞行员巴清正、王怡、李鹏翔4人也血洒长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飞行员张光明的飞机被日机击中29处,自己身负重伤,但仍以顽强的毅力驾机返回机场。二·一八空战是南京失守后,中国空军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军心和民心。
“李大队长是名优秀的飞行员,在二·一八空战中,他一人就击落敌机3架。”原中国空军第4大队飞行员吴鼎臣在接受《楚天金报》记者采访时,谈起李桂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他牺牲时年仅24岁,真是可惜啊!他从参加对日作战起,屡建奇功,被誉为中国空军‘四大金刚’之一。”老人一直把李桂丹当作心中的偶像,大队长的牺牲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从此,我苦练技术,希望多歼敌以告慰英雄的在天之灵。”
二·—一八空战胜利的喜讯瞬间传遍了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军民们无不欢呼雀跃。2月21日,武汉三镇举行盛大的空战祝捷及追悼殉国空军将士大会,各界民众万余人举行集会游行,“庆祝空捷,追悼国殇”。中共中央和驻武汉的第18集团军代表周恩来、陈绍禹、董必武、叶剑英等出席集会并敬赠挽联:“为五千年祖国英勇牺牲,功名不朽。有四百兆同胞艰辛奋斗,胜利可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为民族献身的空军烈士的崇敬和悼念之情。
无猜姻缘留遗恨
刘淑芝曾是李桂丹烈士的未婚妻。在刘淑芝女儿贺志芹的家里,我见到了刘淑芝的孙子贺亮。贺亮给我提供了李桂丹与刘淑芝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恋爱故事。
刘淑芝1912年9月2日出生在新民县东蛇山子乡荆家房身村,她家与李桂丹家住的辽滨塔村均位于辽河北岸。当时,辽河流域雨量充沛,水面平缓宽阔,刘淑芝的父亲刘顺在辽河从事运输,经多年苦干打拼,逐渐拥有了3只货船,经常往来于辽滨渡口与营口港之间经营航运,全家生活宽裕富足。
李桂丹还在成城中学读书时,母亲就按生辰八字一直筹划着为他寻找合适的“另一半”。1928年,经常雇用刘顺货船的一位客商为两家牵上了线。其时,17岁的刘淑芝出落得如花似玉,她身材高挑、面容清秀,加之家庭富甲一方,已然是地道的大家闺秀。经客商介绍,虽然刘淑芝长李桂丹两岁,但因生辰相符,两家人很快同意见面。一见面,不只李桂丹与刘淑芝互有好感,刘顺一见桂丹也甚是喜爱,当即向李母应允凡是婚嫁花销自己全包。几天后,李母也将30块银元彩礼送到刘家,两家就此定下亲缘。
李桂丹考入中央军校后,一直与刘淑芝书信往来。期间,他在信中表示,刘淑芝这个名字较为土气,建议改为刘雪娟。刘当即应允,并一直用了10年,直到后来嫁人贺家后才更回原名。几年后,李桂丹被分配到航校飞行见习,后又到苏联进修。期间,他多次寄礼物给刘淑芝表达相思之情。其中,让刘淑芝最为喜爱的是一件淡绿色呢子大衣,她经常穿着它在姐妹中炫美,甜蜜幸福感可想而知。
此后,李桂丹先后参加绥远、淞沪抗战,期间身受重伤,怕家人担心,在与刘淑芝的通信中并未提及。
1937年春,李刘两家开始筹备婚嫁事宜。刘淑芝的父母特意从城里请来裁缝,按习俗为女儿做了147件不上衣领的上衣作为嫁妆,寓意“一生一世齐头并进”。
1938年初,家里人开始再三催促李桂丹回家完婚,但他的请假一直未得到上级批准,而且接受了新的战斗任务。同年2月18日,在著名的武汉大空战中壮烈殉国,年仅24岁。在考入军校直至牺牲的8年间,李桂丹仅回家探亲一次。
而此时,在李桂丹的东北老家,还没有人知道他已血染长空。家人的翘首企盼,迎来的却是由蒋委员长特派员送来的遮挂黑纱的李桂丹遗照和遗物,还有蒋介石的一封亲笔信《致李桂丹烈士家属的一封信》。
晴天霹雳,两家人悲痛欲绝,刘淑芝当即昏倒在地,其父刘顺受此打击,从此卧床不起,一年后撒手人寰。
同年9月,蒋介石派专人来到李桂丹家中,将其母亲和姐姐接至南京居住。1 948年,李母委托家族一李姓尼姑来新民找到刘淑芝,转达李母约其一同赴台之意,刘淑芝婉言谢绝。1949年12月,李桂丹的母亲和姐姐随蒋入台。
李桂丹牺牲后,刘淑芝终日以泪洗面,5年后嫁给了大自己13岁的公主屯本街商户贺耀林,后生有一子两女。她经常和孩子们讲起这段刻骨铭心、难以忘却的往事,直至晚年,每当提起,也总是老泪纵横,连声叹息。老人于1997年3月22日逝世,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