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上将轶事

作者:夏明星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7-06 阅读量:0

开国上将陈锡联,14岁参加徐海东、詹才芳领导的红军游击队,15岁成为鄂豫皖红一军第1师第3团战士,在副军长兼第1师师长徐向前领导下驰骋鄂豫皖,由此一步步成长为人民军队的著名将领:抗日战争中,先后任八路军第129师旅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曾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军委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一度主持过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

作战英勇,人称“小钢炮”;被诬“吃喝委员会”,徐向前挺身相救

1930年6月,徐向前指挥红1师攻打平汉路广水以南一个叫杨家寨的敌人据点,歼灭国民党地方军阀郭汝栋部两个连。然后,红军又利用郭汝栋急于复仇的心理,在杨家寨以东之杨平口设伏。敌人一个团气势汹汹地闯过来,徐向前一声令下,部队上下同时冲向敌人,敌人被压缩在一个高地负隅顽抗,密集的子弹像雨点一样嗖嗖飞过。陈锡联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战斗,心里有些害怕,趴在地上不敢动,班长孙玉清鼓励他说:“小陈,不要怕,跟在我后面,学着我的样子,往前冲!”有班长在前面,陈锡联胆子大了起来,学着孙玉清的样子,弓着腰,手里拿着一把大马刀,嘴里大喊:“冲啊!冲啊!”随着大部队冲上了高地。杨平口战斗,红1师毙、伤、俘敌人数百并生擒敌团长,取得了鄂豫皖红军首次全歼敌人正规军一个团的大胜利。这时,陈锡联参加正规红军不到半年。

7月,红1师再次出击平汉路,攻打国民党军钱大钧部教导师第5团。该团虽然装备不错,但由于是教学单位,战斗力相对不强。徐向前率部长途奔袭40里,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刚刚15岁的陈锡联,在长途行军中始终走在前面,并在战斗中奋勇当先,抓住了敌人一个书记官,缴获了一支红色派克钢笔。8月,红1师西越平汉路,袭占云梦县城,并诱敌深入到黄安县四姑墩(今属大悟县)一带,对跟踪追击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共歼敌2个团大部又1个营,缴获追击炮3门、机枪3挺、长短枪400余支,是为著名的“四姑墩战斗”。

这几仗下来,陈锡联在红1师中出名了,被战友们冠以“小钢炮”。他回忆说:“在这几次战斗中,我因冲锋在前、打仗勇敢而受到营、连首长的表彰。有一次,营长高汉楚在战后讲评时说:‘小胖(陈锡联小名)人小志气大,打仗很勇敢,就像一个小钢炮!’‘小钢炮’是当年红军认为最厉害的武器。营长这么一说,大伙都不叫我‘小胖’而喊我‘小钢炮’了,从此,‘小钢炮’这个绰号就在部队中传开了。”

因作战勇敢,陈锡联很快当上了班长。1930年10月,红军攻下光山县城后,陈锡联在街上遇见了老班长孙玉清,不想,这一平常的战友相逢却引起了一场麻烦。陈锡联回忆说:“他见到我,也很高兴,拍了拍背的匣子枪说:我当连长了。他看我生活很苦,就说:我还有几个钢板,明天早上请你们吃点东西。于是第二天一早,我就叫上班里的十几个伙伴,孙玉清拿出几个钢板,我们大家也凑了点,在街上买了几根油条和一碗鸡血汤,每个人都尝了尝。就是因为这件事情,按照张国焘的‘肃反’政策,我们就成了‘吃喝委员会’的成员。因为我是班长,所以他们就要来抓我。”“那个时候,谁要是被扣上‘吃喝委员会’的帽子,抓起来就不得了。就在这时,徐向前军长视察部队到了我们团,有人向他汇报了这件事。”听说有“小钢炮”雅号的陈锡联被抓,徐向前发火了:“几个小孩子,家里穷,跑出来参加革命。肚子饿了,在一起吃点东西嘛,什么‘吃喝委员会’!抓了的,放掉!没有抓的,不许抓!徐老总发了话,那些人不敢不听,就没有再来抓我。”对徐向前的救命之恩,陈锡联终生铭记:“张国焘搞的‘肃反’,师、团的干部被杀的不少。如果不是徐老总保护,我一个小班长,说杀也就杀了。”

1990年9月,徐向前病危,陈锡联急匆匆赶到医院,望着病床上已经昏迷的老首长,他热泪盈眶:“徐老总啊,战争年代你救了我一命,现在我真想救你一命啊!”

不识黄金为何物,却视人才如珍宝

1933年10月,时任红三十军第88师第263团政委的陈锡联,与兄弟部队一起打进了四川土军阀刘存厚盘踞的达县,缴获了刘存厚经营多年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等。红军官兵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好东西,白花花的银圆、黄灿灿的金砖,看得大家眼花缭乱,还闹了不少笑话。有的战士把蜡纸钉起来当笔记本,但由于蜡纸光滑,怎么也写不上字,就报怨说:反动派造的纸,也沾染了反动性!有的没见过牙膏,放在口袋里当糖吃。陈锡联也同样闹过笑话:他见过银圆,但没有见过金砖,把金砖当成了铜块子。晚上睡觉,床铺不稳当,他就把一些金砖垫在床铺底下。第二天,红30军政委李先念和总经理部(即后勤部)主任郑义斋来到陈锡联住处。郑义斋看到陈锡联床铺下垫着许多金砖,大吃一惊。他拿出一块,发起了脾气:“你怎么搞的,这么贵重的东西不上缴,竟然藏在铺底下!”陈锡联莫名其妙,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可藏的!都是些铜块子,还有好些个都让我们扔进粪坑里了。刘存厚的这些破烂玩意儿,用它来垫垫床铺,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郑义斋连连摇头:“可惜呀!可惜呀!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黄金,是金砖啊!同志!”陈锡联这才明白郑义斋为何生气,不禁有些难为情。李先念感慨地对他说:“锡联啊!你和我一样,只听说过金砖,但不知道就是这玩意儿。今天真是开了眼界!”随即,陈锡联、郑义斋召集人,把散落在各个角落的“铜块子”收集起来,并把扔到粪坑里的也打捞上来,全部上交给了总经理部。多少年后,陈锡联一提起这事儿,还感到十分好笑。

1935年7月,为接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时年仅20岁的陈锡联担任红四军第10师师长。在徐向前运筹帷幄下,他指挥红10师一路夺关斩将,为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首次会师开道。李先念曾一语双关地说:“红10师好,红运当头,事事如意。”1936年9月,在经历张国焘错误路线折腾后,陈锡联所部在四川懋功(今小金县)率先同中央红军二度会师,为红军三大主力最终会师拉开帷幕。

别看陈锡联视不识金砖,但对人才他却视如珍宝。对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他着力培养。对此,与他“相交60余年、情深谊笃”的李德生有切身感受:陈锡联任红10师师长之初,“我受张国焘错误路线残酷迫害,被撤销党内外职务、开除党籍,于(四川)甘孜整编过程中调到红10师交通队当传令兵班长,认识了师长陈锡联同志,从此两人开始缔结长达60多年的真挚友谊。想当年,陈锡联同志英姿勃发,风华正茂,声名显赫,但身为一师之长从不摆官架子,长征途中、战斗间隙、宿营以后,有空就和我们传令兵谈心聊天,传授战斗经验。当他得知我遭受迫害的不幸之后,马上找我谈话,了解详情,鼓励我放下‘包袱’,战胜挫折,轻装前进。此后,他一直对我非常关心,非常信任,给予了很多的关照和帮助。”

陈锡联之所以爱护、培养李德生,是因为他看准李德生是个可造之才。在陈锡联的爱护、培养下,李德生成为开国少将,后来又担任过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军委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为人民军队的建设作出了许多贡献。

有吃肥肉的胃口,更有啃骨头的劲头!

1938年3月,八路军第129师首长刘伯承、邓小平采取“攻点打援”之策,在山西境内取得神头岭大捷。陈锡联时任该师第385旅第769团团长,刘邓部署第769团为左翼队,其一部于16日拂晓前袭击日军的重要补给线——邯(郸)长(治)大道上兵站集结地黎城,成功诱使潞城之敌越神头岭来援,1500余日军落入刘邓圈套,仅有100余人逃生,80多名日军被俘,这就是著名的“神头岭之战”。神头岭从此成了日军丧魂落魄的“伤心岭”。不过,给兄弟部队创造了战机的第769团,本身战果却不大。因此,陈锡联和部下有些“抱怨”:“光啃骨头,没有吃上肉!”这种“抱怨”是难得的士气,邓小平岂能不知,他公开放话:“陈锡联这门‘小钢炮’不会闲着,总有他开火的时候。下次让他吃肉,但啃骨头的劲头不能丢!”

仅仅半个月,邓小平就让陈锡联扮演了歼敌主角。

“神头岭之战”后,日军一面积极攻夺晋东南城镇要地,一面沿邯(郸)长(治)大道长驱突进,很快进占临汾。一时间,从邯郸到长治及从长治到临汾的公路,成为侵华日军为进犯黄河各渡口部队提供后方支援的重要交通线,运输十分繁忙。根据掌握的敌情,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决定:以主力于涉县西南的响堂铺,伏击敌往返的运输部队,断敌前方补给。具体部署是:以第769团主力和第386旅的第771团负责歼敌,预伏于响堂铺公路南北;以第386旅的第772团负责打援,并掩护伏击部队侧后的安全。受命后,陈锡联进行了简单的动员:这次,我们第769团大部参加攻坚,小部参与阻援,别在386旅兄弟部队面前丢人。话音一落,全团鼎沸:绝不会丢鄂豫皖红军的脸。为了兑现承诺,邓小平亲赴第769团鼓劲:“上次神头岭战斗,让你们袭击黎城,你们还对师里有意见,说‘光啃骨头,没有吃上肉’。这次可是块大肥肉,但肯定连着硬骨头;没有啃骨头的劲头,这肉很难吃下去哟!”说完,他意味深长地冲陈锡联看去,陈锡联马上立正敬礼:“请政委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1938年3月31日9时许,日军辎重部队汽车1 80辆及其掩护部队进入伏击圈,邓小平和副师长徐向前命令第771团放过前面100余辆汽车,让其进入陈锡联的第769团主力伏击区。待其余汽车全部进入伏击区时,邓、徐下令发起攻击。敌人辎重汽车180辆绝对是块“大肥肉”,但护送部队也绝对是块“硬骨头”。八路军伏击部队和护车日军这次是针尖对麦芒,硬碰硬。激战两小时,八路军最终共歼曰军少佐以下400余人,毁敌汽车180辆,缴获长短枪130余支、迫击炮4门,是为著名的“响堂铺之战”。其中,仅第769团就干掉日军汽车100辆。庆功会上,邓小平称赞:“陈锡联有吃肥肉的胃口,更有啃骨头的劲头!”

事实上,陈锡联不仅攻坚有啃骨头的劲头,防守也有硬骨头的精神。1940年8月到12月,陈锡联率部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在正太铁路西段进行破击战,重点破击阳泉至榆次段。战役一发起,他就指挥部队抢先占领了狮垴山。狮垴山高踞阳泉城西南,貌似一头威猛的雄狮逼视阳泉,扼守正太铁路咽喉,能否控制狮垴山是此役成败的关键。为夺下狮垴山,驻阳泉的日军旅团部倾巢出动,几架飞机不断低空轰炸扫射,施放毒气;同时地面部队轮番猛烈攻击,一边前进一边构筑工事,与八路军展开反复争夺。陈锡联亲临前沿,指挥部队寸土必争,与日伪血战6昼夜,最终截断了正太铁路,有力地掩护了破路部队翼侧的安全。从游击战到阵地战,陈锡联令日伪哀叹:陈部变得越来越硬了。

重视理论学习,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陈锡联文化水平不高,之所以能成为人民军队中有勇有谋的名将,除了他过人的悟性外,主要还是靠他的刻苦学习。

在紧张的战斗生活和艰苦的斗争环境中,陈锡联利用一切机会向周围的同志请教,用石子、瓦块、小木棍在地上习字,不长时间就能读书、看文件和报纸了。平时,他总是把笔记本装在身上,随时记下学习心得、作战经验和国内外大事。1939年,《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到部队采访他,时常看到他在紧张的作战间隙凝神桌前,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或在小本子上记写心得。记者感慨地写道:“八路军是一所伟大而实际的大学。这里,理论的花朵真正从实际的土壤里培植出来。多少埋藏在地下的天才,人民的天才,由于得到充分的阳光与素养,而发荣滋长。陈锡联将军便是其中的一个。”

作为军人,陈锡联不但重视理论学习,还十分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努力掌握革命战争的规律。幸运的是,他曾长期在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工作。这些首长经常用十分通俗的语言向干部传授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使他获益匪浅。尤其是刘伯承,更是他的良师,他曾经谈到:“刘伯承元帅就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我的谆谆教诲,使我思之深,感之切,闭目可观,侧耳可闻,终生难以忘怀!”毛泽东的有关军事著作,他爱不释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H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他经常带在身边,一遍又一遍地悉心阅读。每次战役战斗之后,他都结合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及时写出作战报告,分析战术得失。只要条件许可,他都会带领各级指挥员重返战场,将作战经过进行“复盘”,从中研究改进战术。在此过程中,他所指挥的部队形成了打一仗进一步的好作风,干部的军事素养和作战指挥艺术得到不断提高,成为一支攻必克、守必固的拳头部队。

1943年8月,陈锡联赴延安,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走进学校。对此,他回忆说:“由于整天行军打仗,学习文化的时间很少,认识的字有限,只能看一些简单的电报、战斗文书,大篇的文章就不行了,因此在党校学习期间,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如饥似渴地读书、学文化,从不懈怠。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概念,我就主动向老师或老战友们请教。在读毛主席的著作时,遇到不好理解的地方,我就向毛主席请教。”“记得我第一次当面向毛主席请教,是和陈赓同志一起去的。陈赓和毛主席很熟悉,我因为是和毛主席初次相见,心里感到紧张,所以就约了陈赓一起去。……毛主席从椅子上站起来,非常热情地和我拉手,说:‘哦,你就是陈锡联,听说过你的名字。……’毛主席还关切地询问我的家庭、生活和学习情况。谈到学习,我就接过话茬向毛主席请教。毛主席耐心地向我作了解说,……毛主席说:‘我毛泽东掌握了两条,一条是路线正确,一条是我有群众,群众拥护我。’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头脑里思索了好长时间。”

在延安紧张的学习之余,陈锡联、陈赓还经常结伴去机场推土垫场地,期间留下一段轶事,让陈锡联回味不已:“我们两个推一辆独轮车,陈赓提出一个建议,说去机场劳动时让我坐在车上,他推着我;劳动回来他坐车上,让我推着他。我不假思索就同意了。刚干了几天我就大呼上当。因为去的时候还没有劳动,他推着我不感到累。而回来的时候,因为干了半天活儿,身子比较累,这个时候我推着他,他坐在车上休息了,我却更加累得疲惫不堪了。所以这样过了两天我就不干了,我提出调换一下,去的时候我推着他,回来的时候他推着我。他当然不同意。后来改为一人一天轮换推的办法,就这样在吵吵嚷嚷中修建了延安机场。”

解放战争中的邓小平爱将,淮海大战指挥3个纵队

1947年夏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蒋介石急忙调来20多万重兵进行“围剿”,刘邓首长决定分兵对敌。当年12月,在研究作战部署时,邓小平考虑到大别山区不利于大兵团作战,同时考虑到刘伯承年纪大一些,主动提出:让刘伯承带第1纵队及中原局机关去淮河以北,担负外线作战任务,自己和野战军副司令员李先念、参谋长李达组成前方指挥所,带着陈再道的第2纵队、陈锡联的第3纵队、王近山的第6纵队留在内线作战。刘伯承说什么也不同意,邓小平少有地“独断专行”:“我是书记,是政委,这个事就这么定了。况且,‘三陈’(另一陈是陈赓)我已经留下了‘二陈’!”关键时刻,邓小平留下“二陈”坚持内线作战,是对他们的高度信任,陈锡联“当时心理热乎乎的”。

一次,陈锡联到前方指挥所,见到邓小平和老首长李先念。李先念问:锡联同志,背得动吗(指拖着敌人行动)?还没等他回话,深知陈锡联的邓小平就说:“就是要多背一些,背重一些。我们多背些敌人,多忍受一个时期的艰苦,拖住敌人几十个旅,就能使山东、陕北的兄弟部队腾出手来,大量消灭敌人。釜底抽薪就不要怕烫手,这是个关系到全局的战略行动。”多年以后,陈锡联还自豪地回忆:“小平同志让我们多背一些敌人,既是对我们的鼓励,也是对我的信任。”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后,为了不让蒋介石有喘息的机会,党中央决定发起淮海战役,集中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与蒋介石最大的战略集团展开大规模决战。党中央确定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统一领导与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陈锡联回忆:“在决战淮海的日日夜夜,小平同志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精心组织,与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同志一起,密切协调两大野战军的行动,根据敌我态势,采取分割围歼、分段实施的方针,消灭国民党军56个师55万人,大获全胜。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说这一锅夹生饭,硬是给你们一口一口地吃掉了。”

淮海战役,即是邓小平的恢宏之作,同样也是陈锡联的辉煌一战。战役中,他率中原野战军第3队纵执行攻打宿县的任务。宿县位于徐州、蚌埠之间,扼津浦线徐蚌段要冲,我军攻克宿县,就能陷徐州刘峙集团于完全孤立。为了保证战役全局的胜利,面对守敌工事坚固、火力强大的现实,他亲率各级指挥员抵近前沿勘察,研究具体攻坚战法,动员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拿下宿县城。总攻发起后,经一夜激战,他们突破敌第七兵团黄伯韬部扼守的层层坚固工事,最终击毙黄伯韬并攻取宿县,取得了全歼守敌11000人的胜利,彻底切断敌徐州、蚌埠间的战略联系,达成战役目的。随后,他又统一指挥由中原野战军第1、第3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组成的西集团,与兄弟部队一起歼灭国民党军王牌部队黄维兵团,为淮海决战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于淮海大战自己能指挥3个纵队,陈锡联曾说:“那是总前委书记小平同志的信任与关怀!作为一个军人,独当一面谁不愿意?问题是上级会否给你这个机会。感谢小平,他给了我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