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化民将军与一三二师

作者:李小怀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7-06 阅读量:0

震动了四十四军的调整方案

1949年平津战役结束后,根据中央军委统一整编命令,东北野战军整编为第四野战军,下辖4个兵团(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兵团),原七纵队司令邓华升任十五兵团司令,七纵改编为十五兵团四十四军,方强担任四十四军军长。随后,在南下进军时陆续进行了军、师领导班子调整,原七纵二十一师(后一三二师)师长李化民升为四十四军副军长,原七纵参谋长高体乾调往十五兵团四十八军任参谋长,原七纵主力9币十九师(后一三零师)师长徐绍华接替李化民任一三二师师长。

调整方案震动了四十四军内外。

在四野的老同志看来,四十四军这次领导干部变动,反映了邓华的用兵风格,这实际是邓华在调兵遣将。因为邓华看重李化民,看重四十四军的主力一三二师。

老同志都知道,参谋长高体乾从1947年3月辽吉纵队建立,到打辽沈、战平津,一直都是邓华司令的左膀右臂,两人风雨同舟,共同经历了七纵最困难的初建时期,历尽艰辛将七纵打造成东北野战军的主力之一。他工作作风细致缜密,参谋长工作尽职尽责,从无纰漏,邓华与他配合得心应手。另外,高体乾有文化,是北平东北学院的大学生,当副军长,能力不成问题,很有希望。可邓华却选择了李化民任副军长,高体乾调任四十八军军长贺晋年的参谋长,可见邓华更看重、更认可李化民的作战指挥能力。

东野七纵十九师(后一三零师)也是主力师,其前身是由当时进驻沈阳的我军部队组成的东北保安部队保一旅(李化民曾任第一任副旅长)。师长徐绍华是位老红军,也是一员战将,在原师长马仁兴牺牲后,他由东满独立师副师长调任十九师师长,曾参加辽沈、平津两大战役,打锦州、攻天津,十九师也是军主攻师。现在由他这个主力师师长来接替李化民任一三二师师长,也可见邓华对一三二师的重视。邓华是要让一三二师钢刀永亮。

四野老同志都惊佩邓华司令为了一三二师这把钢刀,为了李化民这员战将做出的大手笔调整。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三二师是在李化民带领下打出来的英雄部队。

李化民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值得邓华司令这么重视。

自述赴东北前的经历

李化民将军2002年病故前,曾在病床上对儿女们这样讲述自己:

现在很多人写回忆录,讲过去打仗的事。要讲能打仗,我也算是一个。你爸爸打仗也是有名的,现在晚上做梦,净是打仗。

我14岁当冯玉祥的兵,刚当兵就打仗。我爬到高处看热闹,觉得比在家过年放炮还好玩,比在家做游戏打仗还过瘾。可马上被老兵张玉林大哥拉下来,骂了一顿才知道,真打仗要死人。当时我是马夫,没有枪,如果有枪,也会冲锋。

1931年我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暴动,参加了红军,编为红五军团。在红五军团,我在手枪队给赵博生当警卫员,眼睁睁地看见他在冲锋中牺牲,心里难受极了。

后来我到了少共国际师宣传队,又到红一军团宣传大队,参加了长征;然后到红十五军团,还担任过回民师代政委。

抗战初期,我在115师344旅。

我原在旅部当协理员,大家都知道我想下部队打仗。为此我与旅政委黄老(黄克诚)吵了3次。后来黄老生气,把我罚到688团当见习参谋。3天后,黄老气消,把我升为正式通信参谋。

九路反围攻后,黄老要调我到旅部当政治处副主任兼协理员,我不干,不愿呆机关。

后来让我组建豫北二支队,旅级单位,我当政委。当时只带了一名民运干事、一名通讯员、一名司号员,用4个月的时间,收编了一支民间抗日武装,将支队发展成3个大队800余人。二支队后来发展到一千多人,参加了香城固战斗。

长治整训3个月后,二支队被688团整编,让我当团政治处副主任。我不干,要下部队带兵打仗。又让我当教导员兼营长,我还不干。我要当营长兼教导员。于是任命我为一营营长兼教导员,后邵震调来当教导员,我俩成了搭档。

我当营长带着部队在敌后转。当时日本人占领着城市、铁路和主要公路沿线,我们在农村。我带着一个营,大仗打不了,小仗经常打,消灭敌一个班,一个排,一座炮楼。有一次,我们的三连截住了武器,却没有截住敌人,放跑了。我气得要撤连长的职,被团长说情给制止了。

129师后来成立新一旅,我们688团与唐天际支队合并组成新一旅,我到二团当了半年参谋长,后来当副团长。

二团打仗时,副团长在前方打仗,团长看家?马子滩一仗,我带部队打了5天5夜,掩护总部转移。太行山夏季反扫荡,我带部队掩护刘伯承师长顺利突围。

后来调我当团长,先让我到新一旅三团,那是个5个连的小团,我嫌小团不去。后来说冀中16团刚从冀中平原来到太行山,没有团长,缺乏山地战经验,这样就调我到16团。后来整编为晋绥32团。

我们这个32团编制属于冀中军区八路军三纵队,来太行后,归129师领导,先后被许多单位代管,东调西调,实际是个独立团,带着一部电台,直接与总部联系。最后从太行山到吕粱山,从晋东南到晋西北,从129师调到120师,在晋东南还打了一些仗。当时就我和邓东哲政委两个光杆,也没有副职,兵员没有补充,最后缩编成五个连。

到晋西北后,我们是晋绥军区直属部队,贺老总(贺龙)一看说:你们一个小团还要什么机炮连,抽走了机炮连。后来又抽走一个连担任晋绥军区警卫连,我们剩下3个连。可是打仗,他们一个团打不下来,我们3个连就解决问题了。

到晋西北主要任务是保卫延安,我们在佳县担任黄河的河防任务,基本没仗打了。大生产时我们种地、纺线,刚开始还打击贩鸦片的,后来放宽政策了,当年少奇同志回延安,在佳县就住在我们团部,还问我们平时干什么。我们说:种地、纺线,没提鸦片问题。少奇同志挺好,平易近人。

后来大反攻,我们过黄河打了好几仗。

抗战胜利后,中央调我们去东北时,贺老总不放,我把中央电报给他看,他气得说:走就走,我们照样打胜仗。

1945年秋,我们随晋绥军区司令吕正操去东北,路上与傅作义的部队打过几仗后,就来到东北。

在东北,我先任保一旅副旅长,又任辽吉纵队独三师(后一三二师)首任师长(吴富善曾任独立师政委兼代师长一个月)。我们一三二师参加了夏季、秋季、冬季攻势,强攻锦州、天津,我们都是军主攻师,后来解放广州、警备广州,以后再没仗打了。

活跃在东北解放战场

3年解放战争是李化民战争生涯中最成熟的一段,他经历了解放东北、解放华北、解放中南的伟大转折。

李化民在东北战场一直在辽吉纵队(邓华纵队、七纵、四十四军),先后在保一旅(一三零师前身)和独三师(一三二师前身)任职,参加过许多战斗、战役。他在回忆录里对其在一三二师的几次经典战斗做了记录,在一些信件和谈话里也有生动的战场描述。

在一三二师的战史及回忆录里都能看到李化民的军人作风与指挥风格,其中在东北战场的日日夜夜记录了他和他的战友们的丰功伟绩。

上过战场的老同志都知道,打仗当主攻的部队战斗力都强,一般是主力,能当上主力是部队全体官兵的最大荣耀。主力部队的作风、意志是战场上锤炼出来的,是刺刀见红杀出来的,也是胜利与失败激励出来的。其中,指挥员的刚毅、坚强、不服输是主力部队的核心与灵魂。

一三二师(原辽吉纵队独三师)从地方部队迅速成为七纵主力师,与李化民的意志与作风分不开。

夏季攻势三打四平后,辽吉纵队因独一师师长马仁兴牺牲,邓华司令想调李化民去担任独一师师长。因为当时独一师是辽吉纵队主力,邓华重视主力部队、重视独一师,当然也重视他李化民。可李化民坚决不去,不肯“高就”。他向邓华表态:我一定要把独三师带出来,打出来。

因为在三打四平中,他对独三师有了感情,对独三师的官兵有了更深的了解与信任,深感这是一个底子不错的好部队。

独三师原是红十五军团的老底子,是老首长黄克诚当年领导的八路军344旅,是李化民抗战时期的老部队,后到南方改编并发展壮大为新四军三师。独三师的3个团,是原新四军三师的特务一团、特务二团与后来的嫩江军区警卫团。团营领导主要是红军干部,连排干部都经过抗战锻炼,战士骨干也是久经战火考验。如六十一团二营营长孙惠民,是红军突破乌江解放遵义的渡江英雄,当年第一个跳上木船渡江激战,身负重伤不下火线,直至解放遵义。

通过四平之战,李化民感到自己得到了部队与同志们的信任,特别是几个老团长的信任,这是非常宝贵的。要知道,这些团长资格老,功劳大,个性强,见识广,桀骜不驯,能力不在李化民之下,不容轻视。当初,这几个团长也曾对李化民这个“外来户”当师长不服气。耿直的老红军副团长毛和发发脾气说:我们独立师没人了,要从外面调师长?可李化民认为:这种有棱角、有个性的老同志才是打仗的料,有好钢才能打成青龙偃月刀。

此后经过几次战斗,独三师的战斗力提高了,风格也形成了,被上级领导赞誉为:“攻击精神旺盛,能猛打猛冲”;“死打硬拼,敢啃硬骨头”。独三师成了一把攻坚的钢刀,成了纵队的主力,毛和发后来成了主力团团长。李化民实践了自己对邓华司令的诺言,老红军团长们也服气了。

锤炼部队,必须在战场上,必须做主攻,必须要提士气。

在1948年初的冬季攻势第三阶段四打四平时,独三师已经编为七纵二十一师。当时李化民刚好犯病,美尼尔氏综合症发作,整个头昏的一塌糊涂,都走不动路,在二线休息治病。也巧,此时纵队司令邓华也因病正在哈尔滨治疗,战场指挥的纵队首长是政委吴富善与副司令贺晋年。

开始,纵队首长布置兵力时,把二十一师作为二梯队,跟在主攻部队十九师(原独一师)后面进攻。李化民一听,不干了,“闹”了起来:四打四平岂能让他的二十一师做二梯队?他头晕走不动,便让警卫员抬着担架到纵队司令部与吴富善政委、贺晋年副司令“吵架”讲理。最后纵队首长改变作战计划,让二十一师与十九师并肩战斗当主攻。

李化民为什么固执地请战要当一梯队去打四平?

因为他要为部队一血前辱,要提升部队的复仇士气。

在残酷的夏季攻势三打四平攻坚战中,当时的独三师刚组成两个月,武器装备差,战术训练配合不够,战斗力还不强,没有攻坚打大仗的经验,因此战斗中许多官兵牺牲在敌人的炮火下。

其时,辽吉纵队在三打四平时仅牺牲的团以上干部就有:辽吉纵队独一师马仁兴师长,独一师二团政委杨保生、参谋长周风齐,三团总支书记李恒,独三师七团团长老红军黄励华等。

特别是独一师一团一营副营长韩光荣在三打四平中牺牲,令李化民非常伤心。

韩光荣是随李化民到东北的晋绥32团的老英雄。李化民一直保存着韩光荣在东北送给他的一幅照片。照片上,韩光荣一身戎装,头戴军帽,腿打绑腿,肩上斜挎着枪套,站在一个布景山石后,右脚蹬跨在栏杆上,提着驳壳枪的右手搭在腿上,左手抚着布景山石。日本鬼子刺刀在他嘴角留下的伤疤隐在暗影里,两眼炯炯有神地看着前方,非常干练的军人姿态。在照片背面,李化民写道:韩光荣打四平牺牲。

韩光荣是战斗英雄,是一员虎将。

1941年9月,在冀中16团(32团前身)掩护一批高级干部过平汉铁路鬼子封锁线时,时任特务排排长的韩光荣脸被鬼子中队长的刺刀从嘴角挑到耳根,仍坚持搏斗,咬掉敌人鼻子,又敲碎敌人脑袋。在1945年9月与国民党傅作义部队争夺凉城的战斗中,担任排长的韩光荣右腿被打断,坐着端起机枪向敌人猛扫,右臂又被打穿,则就地指挥全排战斗,直到战斗胜利。

这么一个出生入死的老部下竟牺牲在三打四平的战场,怎么不让李化民心痛、难过。何况最终还没有全部攻克四平,便在敌人援兵逼近时奉命撤出了战斗,撤出了四平。

攻城不克是军人的耻辱,烈士鲜血岂能白流。李化民心中怒火万丈,誓言:此仇一定要报!四打四平战斗开始后,部队很快就攻入城内,副师长王萱春随部队进城指挥,结果一进城,便受伤下撤,李化民只得在担架上指挥全师战斗,直至胜利。

最后,东北野战军一纵、三纵、七纵于3月13日攻克四平。四平攻坚战,全歼国民党守军71军第88师和3个保安团、1个骑兵团,共计1.9万余人。李化民终于为牺牲的战友报了一箭之仇,心中的歉疚感稍稍平和。

军人就是这样,不怕失败,但必须有耻辱感,有复仇感,有被打倒再跃起直至胜利的不服输精神。这样的部队才是虎狼之师,才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铁军钢刀。

执行命令为军人的天职,执行命令坚决果断是部队战斗力的体现。在大兵团作战的战场,下级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上级,讲理不是第一位的。在这个问题上李化民毫不含糊,下面的4次战斗即可见一斑。

其一:1947年6月夏季攻势三打四平时,李化民和政委朱民亲下午3点当面接受邓华司令的命令,攻取四平飞机场。5时左右,他带领有关人员粗略地看了一下地形,但对敌人的防御体系一无所知,也没有搞清楚敌人的兵力部署,只知道敌人有干余人,其它情况也不清楚。

但当时纵队下了死命令:为给夺取四平的总攻创造条件,所属3个师必须在当夜夺取西北之道林、西南之海丰中和正面的飞机场等外围阵地。

当夜,二十一师用了两个团的兵力,经过一夜的激战夺取了飞机场,歼灭守敌71军运输营与保安团1个营600余人。

而负责西南、西北方向的纵队其它两个师,由于准备工作来不及而未能行动。

攻占四平飞机场受到东总林、罗首长通令嘉奖。

其二:1947年秋季攻势时,二十一师接到命令,要从郑家屯赶到新立屯一带,执行破路和阻止国民党新6军任务。

当二十一师由舍力窝堡等地出发,行军八九十里,于9月30日下午3点,到达康平附近东乡窝堡、拉拉街、兰州街一带后刚宿营,邓华又紧急命令二十一师于10月1日赶到法库,先歼灭法库守敌暂编177师,扫掉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李化民和政委朱民亲毫不犹豫,令各部队当晚8点赶到康平地区,经过动员、部署,夜里10点部队出发.夜行军80多里,于10月1日鸡叫赶到法库。

当天下午3点开始攻击,历时7个小时,至晚上9点多,全歼守敌暂编177师师部(亦称保安第七支队)及其下辖的19、20、21二团,计约3000余人,缴获机关炮等50余门,重机枪10余挺,轻机枪30余挺。我仅伤亡255人,创造了以一当十的光荣战例。

此战没有经东总批准,是纵队司令邓华在行军中突然决定的一个艰苦、有难度的任务,但二十一师不讲价钱,不找理由,坚决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此战得到东总林、罗首长的通报表彰,解放后成为我军一个出色的长途奔袭战战例列入教材。

下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部文件“阵中日记”399页,东野总部对奔袭法库的总结:

【总部总结】奔击包围的经验:

(一)不怕疲劳地强行军,先将敌人包围,迅速进行侦察,然后实行有组织、有准备地同时猛攻。二十一师采取这种作战行动,对法库之敌全歼,应成为我军奔袭作战的模范。

据李德、舒云所著《林彪日记》记载,此为东总司令林彪总结。

其三:李化民在某封信中这样回忆:

1947年冬季攻势中,第二、第七纵队奉命攻克彰武。在离总攻只有几个小时的时候,突然纵队首长命令,让担任二梯队的二十一师改为主攻师,由西北方向攻击彰武城。

为什么纵队要改二十一师打主攻呢?因为原计划十九师是由北向南进攻,但刚好二纵是由南向北发展,因此怕火力交叉引起自我误伤,故改为二十一师打主攻,由西北方向发起进攻。

当时二十一师的主力都不在主攻线上,整个部队都要从后往前调动,配给二十一师的纵队炮兵也要从十九师方向调往二十一师,另外敌情的掌握也不全面,总之战斗前的准备工作十分仓促,不充分。

但二十一师坚决地执行了命令,经过紧急动员、布置、调动,部队按原计划、按时投入了战斗,经过激烈战斗,12月28日,二、七纵攻克彰武,全歼守军第49军第79师。

可是在战斗过程中,二十一师在开展攻击后,由于太仓促,外壕的暗堡火力点没有弄清,因此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伤亡,损失较大,李化民感到十分心痛,几十年后的回忆录里,还念念不忘,引以为戒:

特别是团领导干部伤亡较大,在彰武的外围战斗中,六十三团团长李峰同志光荣牺牲;在攻城战斗中六十一团参谋长赵先锋同志光荣牺牲。

下为四野“阵中日记”中关于彰武之战的相关记录,可以看出当时计划变更的情况:

2月24日

二纵攻彰(武)部署:(1)原拟二十五日十二时开始外围总攻,但七纵来不及,现决定改为分别肃清外围。六师黄昏攻占沙坨子,拟明黄昏五师夺取东南角之黄家花园。六师夺取苗圃和南关。十九师二十六日夺取车站以西之丰源烧锅和沙坨子,窑上城东北之郑家坨子,因攻坚地形不利,决暂不攻,而先攻城后向北攻。(2)决定二十八日十五时总攻,攻击部署以十九师配两个炮兵营由城西北角、以二十一师从城西南角并肩突击,以五师从城东南角、六师从南关并肩突击,配炮兵两个营和纵炮兵团,另以直属炮兵一个营专任压制郑家坨子。城小部队多,对使用二梯队要看发展而决定,各师确保雄厚纵深和后劲。

12月25日

(东总)十二时电:对彰武攻击,改为二十八日,三十师停止待命,三、四、六、十纵、热前(指)、骑兵师及各师应于现到达地点待命。

25日

七纵十二时报:二十师今移彰武西北之二台子、大六家子,任纵队二梯队。二十一师昨移孔家窑,拟由西南攻击。纵直驻彰武西北马帐房。

27日

七纵二十二时报:明七时总攻彰武,以二十一师配属二十二师五十八团及直属炮兵一团两个营、纵队炮兵营向西北攻击,十九师为二梯队,明夺北关。二十师为预备队。

28日

攻击彰武已于十三时全歼七十九师,六纵围攻万金台之敌。

其四:锦州战役10月15日结束后,二十一师10月20日奉命参加辽西会战,21日晚从锦州出发,25日赶到打虎山西南青堆子待命。25日16时至24时,由于敌情变化复杂,8个钟头内,二十一师先后接到纵队转发东总电令7个,3次让前进到某处,随后又3次让原地停止待命,直到24时第七封电报才确定任务方向。

26日凌晨1时,命二十一师作为纵队前卫部队出发至尖岗子,准备截断打虎山、黑山之敌退路。后又因情况变化,敌人在东退回沈阳和南进营口之间犹豫,为防止敌人经新民返回沈阳,12时东总又命七纵赶赴新民。

27日5时,二十一师赶到后尖岗子、高家窝棚,又奉命构筑工事,防止敌人突围去营口。9时又奉命把阵地交付十九师,然后要赶赴新民,防止敌人返回沈阳。10时二十一师刚离开高家窝棚到万家屯,敌新6军、49军就向营口突围溃退。在高家窝棚地区敌主力与我十九师相遇,十九师俘敌7000多。二十一师作为先头部队跑路甚多,仅遇小部分敌人,辽西会战歼敌仅1000多人。

看着原本是自己的肥肉变成了别人的,二十一师好不懊悔。可他们俘获了国民党49军中将军长郑庭笈、新6军22师少将师长罗英,算是有点补赏与安慰吧。

战场上,斗智斗勇是指挥员的基本素质,身先士卒是带兵者有无威仪的第一标准。李化民就是这样,历次战斗,他都要亲自上前沿查看地形,亲自掌握敌情;关键时刻亲自上火线掌握部队,指挥部队。因为这关系到战斗的胜利,关系到胜利的代价,关系到将士的伤亡。

1947年5月,独三师刚成立一个月,就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夏季攻势,第一仗是喇嘛甸战斗。独三师八团到喇嘛甸本来是去清除国民党收编的土匪部队,结果情况有变,国民党87师260团占领了喇嘛甸。八团无所畏惧,开展夜袭,边打边报告李化民,请求支援。当时七团、九团在八面城一带宿营,一时联系不上。情况紧急,无战斗部队可调。无奈之下,李化民亲自带领身边火力与战斗力不强的师直属警卫营和山炮营连夜赶去支援。

天亮后,在半路突遇到从喇嘛甸溃退的敌人,近到几乎面对面,部队的炮口都来不及调转。李化民急中生智,命令开一炮,随去的干部战士一齐喊:“交枪!交枪不杀!”那些逃敌,许多是多次被俘虏放回的老兵游子,本来就被八团打了一夜,魂飞胆散,又被这一炮吓懵了,前面的数百人只得乖乖举手交枪投降了,后面的少部分敌人见事不好溜往四平了。

此外还有,在夏季攻势“三战四平”打飞机场前,他带领3个团长冒着危险去前沿侦察,选择攻占敌飞机场的突破口;三打四平攻入四平城内后,他带3个团长在敌人炮火下,去参观学习一二八师攻打敌71军特务团的攻坚经验;在秋季攻势发起新立屯攻坚战前夕,他陪同纵队邓华司令等领导到前沿勘察地形,研究突破歼敌方案;在锦州外围夺取罕王殿战斗中,为打退敌人的疯狂反扑,他亲自带师炮兵营转移山上,在第一线直接观察战场态势,指挥炮兵,配合六十二团粉碎敌人的反扑;在强攻锦州前,他带领3个团长,陪同邓华司令,在敌人重机枪和六零炮的射程内,前往女儿河一带勘察地形;在打天津外围战夺取东局子、浙江公墓、姜家窑前,他带领3个团长在敌人炮火下匍匐前进,在阵地前沿实地勘察地形,选择突破口;在天津战役攻占东局子的第二天,他陪同邓华司令员等首长来到阵地前沿,爬上浙江公墓的一个水塔顶,一同勘察地势,研究突破民族门的路线和作战方案,下来后几分钟,水塔就被敌人炮火摧毁……

战争也是幸运者的舞台,幸运者的机会就是智慧、勇气和运气。唯有大智大勇的军人才能有烈火中永生的机会和运气,才能带领出英雄的部队。

攻无不克的攻坚钢刀

部队讲作风。一三二师的作风是:攻得上,守得住,调得动,撤得下。这也是东北战场对部队的要求。

1946年,国民党几十万机械化主力部队进占东北后,我军执行了“让开大陆,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主要城镇、铁路及公路交通线。为了维持给养,保护交通线,他们必须到处分兵、屯兵,拉长、摊大了军事布防,由主动战略进攻,逐步被动地转入战略防守,陷入难以作为的困境。

东北野战军则反其道而行之,平时屯兵于乡村、小镇,作战时突然机动集中,大部队作战,或攻城拔寨,或围点打援,集中兵力围歼敌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一三二师就是这样一支活跃在东北辽吉平原西部的部队:能走、能打,能合,能分,机动性强,突击性强,以攻坚能力强著称。

在一三二师的战史里,从组建到下江南前,在有记录的全部16次具有一定规模的战斗中,有13次攻坚战(其余3次:一次阻击战,一次破路战,一次辽西会战),成功11次(其余2次奉命撤出战斗,一次沈南作战攻坚,一次三打四平)。

在秋季攻势中,一三二师一个月内4战皆捷:10月1日,奔袭180里,攻坚全歼法库守敌177师;10月10日攻坚歼灭新立屯守敌57师师部和170团两个营及171团全部;10月17日攻坚全歼新邱敌51师师部及2团全部;10月30日完成打虎山到绕阳河段的破击铁路任务,还歼灭唐家火车站之敌并俘获敌一装甲列车,在历家火车站歼敌184师551团3营。

在辽沈战役强克锦州中,七纵在南面担任辅攻,一三二师先扫外围罕王殿山,后又担任纵队主攻突击锦州。在强攻锦州时,六十一团的交通壕挖到敌前沿。总攻开始后,在我炮火将要延伸射击前即发起突击,六十一团尖刀七连仅7分钟就打开突破口,把红旗插上了锦州城墙,是攻城5个纵队中第一个打开突破口的攻城部队。

3年解放战争,一三二师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西满独立师成立时(1947年3月)的5000余人,期间历经独三师(1947年7月)、二十一师(1947年8月)、一三二师(辽沈战役后1948年11月鞍山休整时)的变迁,至天津战役后已发展到12368人(1949年初咸水沽休整统计)。

从东北打到广东,一三二师共歼敌55154人,缴获各类枪支13359支、各类火炮405门;曾7次受到东总林、罗、刘首长的表扬及通令嘉奖;全师共涌现出80名战斗英雄。

在3年解放战争里,一三二师的战史里记录着1498名烈士的英名,其中团级干部4人、营级干部22人。主力394团二营5任营长都先后在战斗中牺牲,全团11位营级干部牺牲。

一三二师万名将士就是这样在战场上拼杀的,他们是敢于刺刀见红的部队,是用烈士鲜血浇灌出的英雄集体。

李化民深深怀念着这些牺牲的战友,在担任沈阳军区领导下部队时,多次专门到各地烈士陵园缅怀烈士。他深知,自己是幸存者,烈士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军魂。在编写一三二师战史时,他建议:

1、凡是在战斗中牺牲的团以上干部都应在战史中反映出来。

2、对每次战斗牺牲的同志,我们都要写几句话,对于有记载的或记得清楚的名字也要尽可能地把他列出来,以表达我们对这些先烈的怀念之情。

3、在师的范围内应把团以上的干部名单列出来;在团的范围内应把营以上干部的名单列出来。

解放广州后,一三二师先后承担过警备广州、广东剿匪等任务。

1952年10月四十四军撤销,一三二师得以保留,调入海南归属四十三军。此后一直驻扎在海南岛,承担着保卫海南的任务,号称唯一的热带海岛作战部队。四十三军调离海南后,一三二师留在海南,归海南军区领导,正式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一三二师。2003年整编,一三二师缩编为旅,番号为一三二旅。

值得一提的一个插曲是:考虑到战争发生的可能,1959年11月军委下发调动命令,任命时在湖南衡阳任四十七军军长的李化民为海南军区司令,按副兵团级别调动。但当时还没有公开宣布,即没有真正生效。1960年1月林彪主持军委广州会议,决定“北顶南放”的战略方针,海南属于放弃的地区。于是,1960年5月军委又发布政干令,宣布前个任命作废,李化民还是留在了四十七军。但是,军委的这个任命过程,除了表明对李化民的信任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即一三二师在海南,是李化民领导、指挥过的部队,是一个有战斗力的部队,军委同样信任这支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