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2月下旬,郭树勋受党中央委派统一鄂豫皖根据地,出任鄂豫皖根据地党的第一任特委书记。期间,他参与领导和创建了鄂豫皖根据地,为鄂豫皖根据地的正式形成付出了心血,为鄂豫皖根据地的巩固做出了贡献。
口文/王东哈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号召以武装起义来反抗敌人的残酷镇压,鄂、豫、皖三省党组织积极响应,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地区,在党和群众力量比较雄厚的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高举武装起义大旗,建立起自己的立足点。
最先是湖北省委领导下的黄(安)麻(城)起义。这次起义是在鄂东地区各县的小股起义此起彼伏的基础上,在取得一定经验和成功的鼓舞下举行的。1927年10月,湖北省委决定成立黄麻特委,任命符向一为书记,成立了鄂东革命委员会,于11月13日集合3万余人的起义队伍,一举攻下黄安县城,起义成功。为了实现工农武装割据,成立了以黄安、麻城两县农民自卫军为主体的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并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又逐渐组成红军第三十一师,后于1929年4月,成立了鄂东北特委,并逐渐发展成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即后来的鄂东北)革命根据地。
在黄麻起义胜利的影响和推动下,河南商(城)南地区发动起义,为豫东南根据地的开辟创立了条件。商南地处鄂豫皖三省六县的交界处,是大别山的腹地,有利的地理位置是起义的合适地带。在河南省委及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准备,由商(城)罗(田)麻(城)特别区委指挥商南地区,于1929年5月6日举行起义,并取得胜利,成立了红军第三十二师。在红三十二师不断开展游击战和打击进犯之敌的基础上,短短数月便使以南溪、吴家店为中心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
六(安)霍(山)起义为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打下了基础。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在领导策划起义之初,即确定以六安为中心的霍山、英山、霍丘、寿县为暴动的首发区,因为这个区域有山脉作依托,又紧邻豫、鄂两省,敌人统治薄弱。1929年10月,六安中心县委成立,负责指挥起义。11月,六安、霍山起义全面发动并取得成功,组建了红军第三十三师,此后逐渐形成了以六安、霍山为中心的皖西革命根据地。
举行武装起义和实行武装割据,为鄂豫皖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相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以大别山为依托,东临江淮平原,南接武汉,西抵京汉铁路,北倚豫中。随着根据地革命形势的发展,三块根据地由鄂、豫、皖三省党组织分散领导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统一党的领导,才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三块根据地加强联合,相互支援,统一行动,对发展自己和打击敌人都是非常必要的。事实上,三地党委也早有这方面的要求。1929年2月,郭树勋作为中央巡视员,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就已涉及这一问题。他在报告中说:“鄂东北特委在与豫东南特委联席会议上,提议召集皖西北开三特委联席会议,组织联合办事处……豫东南特委赞同召集三特委联席会议,讨论三特委在横的关系上所有的问题。”经过地方党委的一再要求,中共中央也考虑到鄂豫皖边区的特殊战略地位,且此时恰逢蒋、阎、冯军阀大战在即,无暇顾及鄂豫皖根据地的发展,客观时机也有利于鄂豫皖根据地的统一。于是,1930年2月,郭树勋到上海向中央汇报巡视豫东南地区的工作情况时,中央经过了解与考查,决定派其到鄂豫皖根据地从事领导工作。不久,郭树勋被召到党的一个秘密机关,参加由周恩来主持的一个小型会议。出席会议的除郭树勋以外,还有许继慎、熊受喧等人。周恩来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强调了鄂豫皖三省边界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然后传达了中央指示,决定统一鄂豫皖三省边界党的领导,建立鄂豫皖边区特别委员会(简称特委);统一红军的军事指挥,建立红一军军部。会上宣布了中央的任命,特委书记郭树勋;红一军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熊受喧任政治部主任。3月17日,中央正式发文,任命郭为鄂豫皖边特委书记,特委归属湖北省委领导,辖黄安、麻城、黄陂、孝感、商城、光山、潢川、六安、霍山等18个县的党组织。特委的主要任务是统一三省边界党的领导,扩大红军,巩固和发展根据地。
郭树勋接受任务后,于1930年3月到达黄安(今红安)箭厂河(今属河南省新县)。3月20日,他主持召开鄂豫皖边区党代表大会,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宣布成立边区特委会。特委委员由9人组成,书记郭述申(这时郭树勋考虑到自己名字笔画过繁,取其谐音,从此改名为述申),委员徐朋人、许继慎、曹大骏、王平章、何玉琳、姜镜堂、周纯全、甘元景等。郭述申随即当选为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特委成立后,红一军军部也随之建立,将原红军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分别改编为红一军所辖第一、二、三师,全军共2100人。
此时,正值冯玉祥联合阎锡山发动对蒋介石的军阀大战。在郭述申为书记的特委领导下,鄂豫皖边区抓住有利时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扩大了红军、整顿和发展了党组织、分配了土地、建立了政权。
首先,整顿和建立党的组织。尽管当时鄂豫皖三省边界下辖18个县的党组织,但是县、区、乡的组织机构和领导成员都不健全。大革命失败后,有些党员退党,有的失去了组织关系;支部也不健全,有的是名存实亡。经过整顿、充实和发展,到9月,已有县委委员43人,区委委员112人,支部281个,中心支部29个,党员已发展到近4500人,党员人数比1月份增加了两倍多。此后,党组织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领导边区军民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而斗争。为了稳定和扩展根据地的需要,必须不断地打击进犯的敌人,因此展开军事斗争是特委当时的中心任务。特委积极配合红军大力开展扩(大)红(军)运动,动员赤卫队员和农村青年参加红军,支援红军作战。尤其是6至8月间,红一军抓住新军阀混战之机,从东西两线展开积极的进攻作战。期间,特委的配合和支援功不可没。红一军二、三师东征皖西作战时,得到了地方党委的大力支援,取得了霍山、英山、两河口等战斗的胜利,共歼敌3000余人,红二、三师也由原来不到900人,发展到1800人。红一师向京汉路南段的突击作战中也是节节胜利,期间特委尤其是郭述申个人为夺取军事斗争的胜利,倾注了大量心血。由于当时还没有实行一元化领导,是由特委和师党委开联席会议决定军事行动计划的。在攻打阳平口时,郭述申代表特委先后两次到红一师师部,参加特委和师党委的联席会议,讨论作战方案和特委的支援与协助计划。红军出击后,郭述申令红色补充师等地方武装协助,还组织工作队随红军行动。地方的有力配合,帮助红军打了大胜仗,击毙俘敌干余人,受到红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徐向前的称赞。到秋季,红一军占领罗山后,郭述申等专程赶到红一军军部,商讨南下作战问题。他主动介绍边区和黄安南部敌人的军事动态,要求红一军主力向南行动,肃清边区和鄂东南地区的敌人。红一军前委经过研究同意特委意见,随即南下,连续在姚家集、黄安、谢店、新洲打了4仗,歼敌两个团,一举占领新洲。红一军此次南下作战,震慑了盘踞在武汉的敌军指挥机关,打乱了敌人的“围剿”部署,为边区军民进行第一次反“围剿”赢得了准备时间。
第三,建立鄂豫皖边区的统一政权。在军事斗争胜利的鼓舞下,在整顿和建立地方政权的基础上,边区先后成立了霍山、黄冈、孝感、潢川以及陂孝北(黄陂、孝感北部)、陂安南(黄陂、黄安南部)等县苏维埃政权或革命委员会,又开辟了英(山)霍(山)边、六(安)霍(山)、黄土岗等新区。在商城、固始边界建立了区苏维埃政权,仅光山一个县就新成立了6个区级政权。这样,统一鄂豫皖根据地的政权任务已迫在眉睫。经过酝酿和筹备,6月,边区在光山县王家湾召开了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来自鄂东北、豫东南、皖西的苏维埃代表和平汉铁路工人代表,共二百多人,选举产生了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甘元景当选为主席。统一政权的建立,向边区人民宣告,在鄂豫皖边区国民党反动统治已经垮台,人民民主政权将主宰边区。
党政军统一领导机构的建立,标志着鄂豫皖根据地的正式形成,从此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3年12月,郭述申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序》一文中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也是沿着毛泽东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创建和发展起来的。”郭述申在鄂豫皖根据地工作了一年半的时间,使鄂豫皖根据地由小到大,由分散到统一,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鄂豫皖根据地红军的统一及发展,奠定了后来红四方面军的基础。中共中央于1930年10月18日在给鄂豫皖特委的指示信中,把鄂豫皖根据地列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召开,王明路线在全党占据了统治地位。4月上旬,新的中央对鄂豫皖边区党和军队的领导进行全面改组和调整,撤销鄂豫皖边区特委建制,组建鄂豫皖中央分局,直属中央政治局领导,下设鄂豫皖省委。5月中旬鄂豫皖中央分局正式成立,分局书记由张国焘担任,省委书记是沈泽民(1933年11月病故)。郭述申任分局和省委委员,担任分局和省委的组织部长职务,不久又任分局常委、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副委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