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工名将王新亭

作者:夏明星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7-06 阅读量:0

开国上将王新亭(1908.12.23~1984.12.11),湖北省孝感县王家岗村人,1930年8月参加鄂豫皖红军,在战火硝烟中从农家子弟成长为我军政治工作名将。在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许多启迪后人的军旅轶事。

参军仅3年,便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红军政治工作高级干部

1930年8月初,王新亭告别父母,从王家岗一溜小跑到小河溪,找到许继慎(军长)、徐向前(副军长兼一师师长)领导的红一军,“被分配到一师三团一营一连当战士。”由于每战冲锋在前,入伍个把月就当上了副班长;由于读过5年私塾,不久又当上了连队文书。这年10月底,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担任连队教习,就是政治教员。”从此,他与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终生结缘。

1930年冬天,红1连政治指挥员牺牲,上级指定王新亭担任连队政治指导员。“当时我们在基层做政治工作,主要是抓两条:一是进行政治教育;二是鼓舞战斗士气。在战斗间隙,给战士上政治课,讲土地革命的道理,讲革命形势和任务,提高大家的政治觉悟。在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部队里,鼓励大家为土地革命而战,有特别的意义。而在每次受领战斗任务时,就进行战斗动员,要求党员首先做到冲锋在前,退却在后,重伤不哭,轻伤不下火线。做好宣传鼓动,使大家保持旺盛的战斗情绪,并以冲锋陷阵的模范行动来影响部队。另外,还进行文化教育,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坚强的政治工作,保证了部队的巩固和发展。大家意志坚定,战斗勇敢,逃亡现象极为罕见。”

政治指导员,不光是动嘴皮子,关键是还能带领战士们一起冲锋陷阵。王新亭担任红1连政治指导员不久,敌人就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在许继慎、徐向前指挥下,红一军三战三捷,挫败了皖西敌人的“围剿”。“第四仗是个追击战。(1931年)新年过后,徐向前同志带领红一团向豫南进击。至(商城)二道河附近的叶家墩子,我军正在进攻反动民团,突然敌一个团从背后扑来。红一团部队两面受敌,打得很艰苦。遵照上级命令,我和连长一起带领红一连的同志多次向敌发起冲击。最后和敌人展开白刃格斗,才突破敌人阵地。此时,后续部队赶来,经过两小时的激战,才将这股敌人消灭……敌人逃往商城,我军进驻二道河。至此,豫南敌人的‘围剿’又被我红军粉碎。”叶家墩子之战,王新亭在红军队伍中出名了。

1931年1月,商城长竹园,红一军与红十五军(从蕲水、黄梅、广济北上)合编为红四军,“一师三团改为十师三十团,我被调任三十团党务委员会书记,专做党务工作。”仅仅两个月左右,王新亭从连队政治指导员成长为团一级干部。同年11月7日,在黄安(今红安)七里坪,红四军等部整编为红四方面军,王新亭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1932年3月,红四方面军运用“围城打援”之策,命令红十师围困皖西敌人的枢纽苏家埠,以“围点”为钓饵,把来自六安、霍山甚至合肥、蚌埠方向的援敌,引到陡拔河以东一举歼灭。最终,成功消灭援敌两万多人,苏家埠敌人弹尽粮绝,官兵陷于绝境。在红十师统一领导下,王新亭协助本团政治部门,对敌人展开政治攻势,“我军加紧开展政治攻势,发出最后通牒。五月八日守敌架枪投降。对投降官兵,我们采取优待俘虏政策,凡愿意回乡者,给三块银洋,吹号送走。”在频繁的战斗中,王新亭的政治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1932年10月,由于敌人重兵“围剿”,“最后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鄂豫皖,向川陕边区实行战略转移。行程三千里,历时两个月。不但自然条件恶劣,行军非常艰苦,而且前有堵击,后有敌人追兵,天上有飞机侦察。我们夜行晓宿,冲过敌人数道封锁线。”战略转移中,王新亭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感染着战友们:“我的两只脚烂得更厉害了,走路疼痛不止,但年龄尚轻,勇气还足,背着背包和干粮,拄着拐杖,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往前走。……我的眼睛是高度近视,那时候我们又活动在穷乡僻壤,根本没有条件配眼镜。所以工作起来比别人困难多些。特别是夜间打游击活动,困难更大,看不见路,只好拄着棍子跟着部队前进。”

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成功打败四川军阀田颂尧主持的“三路围攻”。由于战时政治工作得力,王新亭从红十师第三十团调任红十二师政治部主任。同年7月,红十二师扩编为红九军,王新事又升任军政治部主任。参加红军仅仅3年,王新亭便从一位农家子弟成长为红军政治工作高级干部。

1935年8月,为加强红一、四方面军的交流,中央军委成立了红军大学,刘伯承担任校长,张宗逊担任参谋长,王新亭担任政治部主任。从这时起,王新亭又与人民军队院校政治工作结缘。

“三八六旅好儿郎,领导是陈、王。”

1938年1月,“上级任命我担任了一二九师三八六旅的政治委员,和陈赓旅长一道工作。”人民军队有一个好传统:一个优秀的部队政治主官,必须具有很高的军事素养。王新亭就是如此!

1938年12月,陈赓、王新亭率领三八六旅主力再下太行山,又一次挺进冀南平原。很快,他们就在与日军的作战中发现:“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挺进冀南平原以来,虽然南北辗转实施破袭,但是敌人遭受的打击不重,因而仍盛气凌人,骄横得很,每次受到我军的袭扰,必然派出机动部队向我军实施追击。于是,我们决定利用敌人这种骄纵的心理,布置一个圈套,诱敌人就范,准备打一次平原地区的诱伏战斗。我们将研究的情况和想法报告给刘伯承师长之后,他当即回电,非常赞成我们的分析研究,批准我们在平原地区打诱伏战的想法。并且还作了一些具体指示。”

1939年初,根据刘伯承的指示,陈赓、王新亭召开了全旅团以上干部会议,由王新亭向大家传达了刘伯承的指示精神。与会同志一致同意陈、王对敌情的分析和诱伏作战的决策。但是,伏击的战场究竟选择在哪里成了大家议论的中心。陈赓开门见山:“日军的野蛮骄横、盛气凌人的特点,就是我军诱其出城、叫他进入我军圈套的基本条件。但是,冀南抗日根据地,地处河北平原南部,加上目前正值冬季,远远望去,到处是一片光秃秃的平地,这是非常有利于敌人快速部队行动的,而极不利于我军伏击部队的隐蔽和出击。”

王新亭提醒大家:“只要我们处处注意调查研究,再多多请教当地的老农,我相信在这块大平原上一定能找到一个埋葬日本侵略者的墓场。”

陈赓接过话茬,很幽默地对大家说:“政委说得好。咱们还有一句经常说的老话:人是活的,想吃肉,还怕找不到一个杀猪的地方吗。”说干说干,会后旅领导和各团干部及旅侦察部门的同志,立即按分工勘察地形,并且侦察准备诱出据点内曰伪军的情况,积极地为这次平原地区的诱伏作战进行准备。

一开始,报上来的几个设伏地点都不理想。这时,旅参谋长周希汉及参谋人员从威县香城固地区侦察回来了,当晚向陈、王作了汇报,他们认为香城固西北一带的地形可以作为诱伏敌人的好口袋:“我们曾找当地老农进行调查了解,香城固西北地处黑龙港流域,是一个带形沙河故道,四周长满了丛丛红柳和野枣树,地势十分倾斜,形成一块洼地,西边靠近张家庄,那边是一道由西南伸向东北的大沙岗,长有二里半路,沙高达数丈。香城固东北方向三里处是庄头村,与张家庄正好遥遥相对,这块洼地可以构成一个天然的钳形阵地,把洼地紧紧地夹在了中间。可以说这是一个诱伏敌人的‘好口袋’阵地。”周希汉还建议:威县城是日军后方补给线上的重要据点,可以把城内守军作为诱伏对象。

陈赓看着地图,高兴地说:“这是一个很理想的袋形伏击阵地。”“从威县城的地理位置和你们对敌情的分析上看,威县城的敌人恰好可以做为我们诱伏的对象。”

王新亭英雄所见略同:“从威县城到香城固的距离大约有三十里,只要我们部队隐蔽得好,封锁消息做得好,敌人是不容易察觉的。”他还提议:“现在应该把设伏阵地和诱击对象这两个问题定下来。”

陈赓同意:“可以定下来了。”

陈、王开始排兵布阵:派出小部兵力,在2月7、8、9日三天连续袭击威县城的日军,千万百计的诱敌出城;旅骑兵排和自行车侦察队依托有利地形,向威县城日军实施侦察、游击活动,并且专门承担诱敌深入的任务:旅主力在香城固布下袋形阵地,张网以待日寇。

2月10日下午4时左右,频频遭到袭扰的威县城内日军恼羞成怒,他们出动9辆汽车,满载着曰军官兵和机枪、大炮,气势汹汹地全部地进入了三八六旅的伏击圈——香城固西北,随即激战爆发。战斗到夜深,整个香城固诱伏战胜利结束,共击毙日军官兵250多人,生俘8人,烧毁汽车9辆,缴获山炮1门、92式步兵炮2门、追击炮1门,轻、重机枪和步马枪数十挺(支),三八六旅仅伤亡50余人。 香城固诱伏战斗,是八路军粉碎日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中发生的一次主要战斗,也是三八六旅在冀南平原地区进行的一次模范诱伏战。很快,香城固一带的人民群众编了一首民谣,用来歌颂三八六旅,歌颂香城固战斗:

三八六旅好儿郎,领导是陈、王。

沙滩布下口袋阵,香固四面撒罗网。

大汽车冒火光,日本鬼见阎王。

解了咱们心头恨,保住咱们好家乡。

“十二点意见”让政治攻势开展得深入人心

自1941年初至1942年12月底,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薄一波、政治部主任王新亭)形势严峻:日军相继对这里推行五次所谓“治安强化运动”,并进行了疯狂“蚕食”。在敌人的“治安强化运动”及疯狂“蚕食”下,太岳军区一度出现了“敌进我退”的局面。到了1942年初,整个太岳区周围,日、伪军设立的据点已达263处。

为了粉碎敌人的“治安强化运动”,在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领导下,太岳区党、政、军、民对日伪军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政治攻势。这次对敌政治攻势的主要内容,是以“两年胜利”为中心口号,进行广泛宣传,揭穿日寇阴谋,瓦解日伪军。

为了统一太岳区党政军民的力量,领导好全区开展对敌斗争,遵照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的决定,中共太岳区党委和各地委、县委普遍成立了对敌斗争委员会。太岳区党委成立的对敌斗争委员会还设立了常委会,由王新事、安子文、牛佩琮、陈赓、毕占云5人组成,并由王新事担任书记,以加强这一时期的日常工作领导。

1942年5月30日、8月1日,太岳军区连续两次发布关于开展政治攻势的命令。从8月14日起,太岳军民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规模空前的政治攻势。对于自己主持的这次政治攻势,王新亭是非常满意的:“一九四二年八月中旬,我太岳区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政治攻势,收效很大。召开各种座谈会、讲演会、公审会一四四次,听到口头宣传的群众约二十余万人。张贴、散发传单、标语、漫画等宣传品六十五种,二十一万余份,写标语一万余条。”

这次政治攻势把敌占区人民群众也发动起来了,他们协助敌后武装工作队对敌人展开了更广泛更深入的政治攻势,将宣传品一直贴进敌人的巢穴,如赵城县(今属洪洞县)敌宪兵队门口,长子县日军司令部门口,都贴上了宣传品。在太岳军区政治攻势的影响下,动摇和瓦解了伪军、伪组织。1942年下半年,霍县师庄伪工程队140余人举行暴动;灵石南关伪自卫团与张壁伪军30余人宣布反正;翼城隆化、固镇两地伪军曾派代麦与太岳军区联系,请求反正。

为调研政治攻势效果,王新亭亲自摸底:“一九四二年七月底,我带领政治部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去第三军分区和抗大太岳大队检查工作,着重调查研究了他们对敌开展政治攻势的问题。”

这年10月间,为总结政治攻势的经验,王新亭主持召开了一次总结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各军分区各个部队都介绍了各自的工作情况,互相间交流了开展政治攻势的经验教训。最后,王新亭在这次大会上,“讲了十二点意见”,供大家进一步开展政治攻势参考:

一、关于革命的两面政策问题。在敌占区的一部分政府部门和群众组织,对敌开展政治攻势的工作方法要灵活,例如有些伪保甲长,就是利用其身份,为我们做了许多工作。

二、关于对伪军的政策问题,我们要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用政治攻势促使其反正投诚,但是对那些既无意反正,又很顽固的伪军,则必须给予军事上的打击。简单的说,就是要打与拉互相结合。另外,还要注意做好伪军人员的家属工作。

四、还要注意在日寇占领地区,实行一些救济、慈善工作,摸索一点善政方面的经验。

六、关于反汪宣传问题。汪精卫是个大汉奸,其军队是汉奸部队,在宣传上必须这样讲清楚。但是,对其下面的官兵,尤其是被抓去当兵的一些士兵,我们要从政治上注意分化瓦解他们,不要笼统的称他们是什么“汉奸”、“卖国贼”。

七、关于加强对抗日根据地的宣传问题。要注意用实际例子说明根据地人民在政治上是平等的,生活上是有保障的,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讲的像“天堂”。同时,揭露日寇占领区的人民,如何过着像“地狱”一样的受压迫、受剥削的黑暗生活。

十二、关于领导问题。希望各级领导要注意摸索一些有关一元化领导方面的经验。在前一阶段对敌人开展政治攻势的时候,有些军分区和部队,实现了一元化领导,因而带动了其他各项工作……对敌人开展政治攻势,不同于单纯的军事打击,如果没有统一的领导和各方面的协调一致的行动,是不容易收到好效果的。

自从这次会议后,王新亭的“十二点意见”得到贯彻落实,“我们的政治攻势开展的更加有声有色,更加广泛深入。在敌占区域内的乡村里,标语、传单长期存在,有时伪军要去擦掉标语时,群众对他们劝告说道:‘留条后路吧!’可见当时我们开展的政治攻势已经深入敌人阵营,深人人心。”

攻坚运城中政治工作功不可没

1947年4、5月间,陈赓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主力围攻运城。就在运城告破之时,陈赓部奉命撤围,南渡黄河挺进豫西,执行战略反攻任务。同时,太岳军区司令员王新亭受命:指挥太岳军区主力留在晋南担任围困运城,牵制敌人的内线作战任务。7月,围城主力整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王新事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9月10日,第八纵队受命:“主力即攻取运城。”

这时,运城守敌情况是:国民党正规军、地方部队以及其他杂顽武装等10000余人,敌人的城防工事,是接收日寇的坚固设防堡垒,外围以高碉、低碉、野战工事组成交叉火网,有10多米高砖石结构的坚固城墙和深宽各8米的护城外壕,加上在城墙上、城墙中、城墙外构筑有大量明暗火力点,构成护城的火力网。蒋阎军都把运城视作控制晋南的战略要塞,不仅连续加固防御工事,而且始终以重兵防守。 “我纵队大部分是地方团队升级组建的,战斗经验不足,装备比较差,对运城的攻坚战,感到压力大。”不过,王新亭迎难而上,决心通过攻坚作战,达到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目的。9、10月间,王新亭指挥八纵一打运城。这时,正南调增援陇海路的敌整编36师掉头北渡黄河,全力增援运城。经请示中央军委,王新亭决定撤围打援。由于地形不利攻击,打援严重受挫。而运城守敌乘机破坏了八纵的攻城阵地,“烧毁我做工事用的门板十五万块,二打运城行动被迫停止。”

12月中旬,八纵二打运城。很快,敌人重兵4个旅又北渡黄河增援运城。王新亭临危不乱,决定采取坑道爆破。27日拂晓,经过一天艰苦努力,终于挖成了5.5公尺长的坑道及可容纳3000公斤炸药的药室。27日黄昏,一声巨响将城墙炸开了20多公尺的斜坡,突击部队一拥而入。28日7时,运城守敌全部就歼。

运城能够打下,政治工作的保障作用功不可没:“我纵队通过运城战役的实战锻炼,对部队的军政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方面取得了攻克坚固设防城市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也促进和发展了部队攻坚战中的政治工作。运城战役的政治工作……做得有特色,很有战斗性。现在回忆起来,觉得很有味道。”

第一,动员鼓动工作。运城战役是我纵队成立不久打的第一个战役。攻打这样近代设防的中等城市,在我们来说还是头一次。……所以在战役开始时部队顾虑较多,增强信心更为重要。当时我们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多种形式的动员会——干部会、活动分子会、新老解放战士座谈会、功臣英雄座谈会、军人大会等。……同时要把集体动员和个别动员结合起来进行,要充分发挥党员、积极分子、功臣模范的骨干作用,让战士、解放战士介绍他们的切身体验,作用很大。

第二,开展想办法运动。想办法运动,是我军开展军事民主运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在作战时发动干部战士讨论如何完成战斗任务,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在运城战役中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想办法运动,不仅是提高军事技术和战术的好办法,也是解除部队思想顾虑增强信心的有效措施。……想办法运动既是政治工作,又是军事工作,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运城战役中想办法运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想办法运动也是爱兵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关系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大问题。

第四,连续作战中的政治工作。运城战役……虽然连续作战时间长、伤亡大,但部队仍保持饱满的战斗情绪,主要是由于我们做了以下几件事。首先是抓紧战斗间隙及时整顿组织,配齐干部,这是连续战斗中的重要组织保证。……其次,要带领好新战士和新解放的战士。……农村来的新战士中有不少是民兵,……阶级觉悟程度较高。新解放的战士思想问题较多,……但军事技术比较好。应当取长补短,开展群众性的互助运动,充分发挥老战士的骨干作用。

最后,要做好巩固部队的工作。在连续作战中伤亡大,部队思想不稳定,容易发生逃亡现象。……干部要从爱兵观点出发,关心战士,真正了解战士的思想,积极地进行思想教育,提高战士阶级觉悟。消极防范在一定条件下是必要的,但只能是辅助手段。

上述经验做法,见之于王新亭的运城战役总结报告。对这份报告,徐向前当时不吝誉词:“这次八纵王司令员的运城战役总结报告非常好,使我学了很多东西,给我解决了很多问题,对我教育意义很大,我想对同志们的教育意义也是很大的。”

“新亭同志的一生,都献给了我军政治工作!”

由于擅长军队政治工作,王新亭的任职几乎总与军队政治工作相关。

1949年2月,王新亭调任第十八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主要负责兵团政治工作。

1950年1月,十八兵团奉命建立川西、川北、西康三个军区。以兵团领导机关兼川西军区,周士第为司令员,李井泉为政治委员,王新亭为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主要负责兵团兼川西军区政治工作;

1950年2月,王新亭调任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邓小平)政治部副主任;1952年11月,升任西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54年2月,升任西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西南军区的政治工作,没有王新亭不参与的。

1955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将全国的六大军区改为十二大军区。华东军区,改称南京军区;原华东军区之山东军区,改编为济南军区。这年3月至1957年9月,王新亭调任济南军区代司令员兼第二政治委员;1957年9月到1958年12月,专任济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济南军区的政治工作,王新亭可谓是奠基者。

1958年12月起,王新亭调任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1961年3月兼政治部主任),是院长兼政治委员叶剑英的得力助手,积累了丰富的院校政治工作经验。

1963年9月至1972年10月,王新亭调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我到总参上班后,按照总参党委的分工,负责机关政治思想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分管的部门是政治部、管理局和测绘学院,并兼任总参机关党委书记。”当时,罗瑞卿是总参谋长,他特别知人善任,把总参的政治工作托付给了王新亭。

1972年11月,王新亭调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学院党委书记,与“四人帮”破坏军事科研的行径进行了坚决斗争;1975年8月,王新亭的退休愿望得以实现,改任军事科学院顾问。

王新亭逝世后,新华社播发的《王新亭同志生平》精辟地概括了他的一生:“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熟悉王新亭的老同志,则深情地说:“新亭同志的一生,都献给了我军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