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邓大人”

作者: 王建柱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4-08 阅读量:0

一部《甲午风云》,让几代中国人记住了那段烽烟滚滚的历史,同时也记住了民族英雄“邓世昌”。演员李默然用他纯熟而富于激情的表演,塑造了“邓世昌”这位民族英雄的银幕经典形象。多年后,李默然曾谦虚地说,他塑造的“邓世昌”形象之所以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不是因为他本人的表演有什么独特的功力,而是因为民族气节在邓世昌身上有着集中的表现,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完全吻合,使观众产生了共鸣。

著名戏剧大师曹禺生前曾评价说:“很少有人能像李默然那样保持这样永远的艺术青春。”

“撞沉吉野!”——电影《甲午风云》中这句回响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壮怀台词,随着邓世昌的扮演者李默然的离世,在海水和波涛声中渐行渐远。2012年11月8日17时53分,“邓大人”李默然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50年前的一部《甲午风云》让李默然成为观众心目中最为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之一。生前,他身兼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名誉院长等职。2007年,在中国话剧百年华诞之际,李默然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60年戏剧生涯,80载赤诚人生。从一个小学未毕业的苦孩子,到饮誉国际剧坛的艺术家,李默然始终怀着质朴的感恩之心诠释艺术,终以独特的光芒闪耀在话剧舞台,也闪耀在电影银幕上。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李默然!”

李默然原名李绍诚,1927年12月30日出生在黑龙江省尚志县一个回族贫民大家族中。7岁那年,李默然的家乡白喉病肆虐,他家族中有38人被夺去了生命,李默然也染上了白喉,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了半年后,才侥幸活下来。10岁时,李默然才入小学读书。他好学上进,成绩优异。14岁那年,因为家境贫寒,李默然不得不辍学谋生。他做过小贩,当过杂役,做过邮差,小小年纪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李默然做小贩的新安市场是牡丹江最热闹的地方,每天都有京剧、西河大鼓、京韵大鼓、奉调大鼓、河南坠子等演出。李默然每天卖完香烟就溜到剧场蹭戏。李默然曾回忆说,“那个卖票的在这边,我就跑到那边,她到了那边,我就又跑回这边,被追得绕着圈满场跑,有时候我甚至还要躲到厕所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听多了看多了,李默然就开始模仿,居然模仿得惟妙惟肖。京剧《武家坡》、《二进宫》、《辕门斩子》的许多台词他都能背下来,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他全会。14岁时,他为大姐一家演出《武家坡》全剧,既演薛平贵,又演王宝钏。后来,李默然又迷上了电影和话剧。

1945年,李默然进入邮政局工作。邮局有个业余剧团每天都在排戏,他便每天趴在墙头偷看。一天,导演发现了他,就问:“喜欢演戏?想不想试试?”李默然点点头。刚好该剧缺一个仆人的角色,导演就让他按剧本要求试演了几个动作:扫地、抹桌,主人上场。导演看了李默然的表演感到很吃惊,直夸他说:“你简直是个天才!”不久,剧团又排了《风雪之夜》。这回李默然当主演,塑造一个大资本家形象。他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喜爱,由此,李默然渐渐有了些名气。

业余演出的成功激发了李默然当演员的热望。1947年,由刚从延安回来的舒群、罗烽、白朗等人主持的东北文艺家协会文工团招收团员,李默然毫不迟疑地投身到革命文艺团体之中。1985年5月,国际戏剧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李默然作为中国代表,不仅在大会上发言,而且被选为大会执行主席之一。

从一个文化底子很薄的苦孩子,成为饮誉国际剧坛的艺术家,李默然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党的培养。在1996年辽宁省政府举办的纪念李默然从艺50周年大会上,他热泪盈眶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李默然!”

邓世昌是我“捡”来的角色

1960年,李默然第一次拍的电影就是《甲午风云》。在片中,李默然把民族英雄“邓世昌”的风骨鲜明生动地呈现在银幕上,并永远地留在了观众的心中,成为中国银幕上别具一格的“硬汉”标本。

出演“邓世昌”时,李默然33岁。回忆起在电影《甲午风云》里出演广为人知的邓世昌这一角色,李默然爆料称“那是我‘捡’来的一个角色”。最初进人《甲午风云》剧组,李默然完全是服从组织安排,他连演什么角色都不知道就上了火车。到了长影,李默然看到两个人:一个是《甲午风云》的导演林农,另一个是著名摄影师王启民。王启民一眼就看中了李默然,他向林农大声喊道:“你还找什么‘邓世昌’啊,这不就是嘛!”原来《甲午风云》已被列入重点影片,上级领导专门配备了最强的主创人员。主角“邓世昌”原定由著名演员金山出演,可电影开拍在即,金山却因故不能出演,林农急得团团转。按原计划,李默然饰演“李鸿章”。王启民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命运,林农决定改由李默然饰演“邓世昌”。

李默然出演“邓世昌”的消息一传出,长影厂一片哗然。让一个从没演过电影的话剧演员出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在一片怀疑声中,李默然开始试拍“闯宴”一场,并很快进入角色:面对日本特务罗皮尔,他两眼喷出愤怒的火焰,给予痛斥。样片出来后,叫好声一片。人们这才发现,这个外表粗犷却英华内敛的演员竟把民族英雄邓世昌演绎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特别是他在“撞舰”一场的出色表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封镜前李默然曾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悄悄问林农:“我—个满脸长疙瘩的人演民族英雄合适吗?”林农的回答也快人快语,非常经典:“脸上没长疙瘩的人才不是英雄呢!”《甲午风云》于1963年上映,立即引起了轰动。人们赞誉李默然扮演的“邓世昌”堪与赵丹扮演的“林则徐”相媲美。

《甲午风云》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不朽丰碑,也是李默然个人的巅峰之作。他的表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气势磅礴,场面阔大,框架雄浑,激情澎湃。曹禺曾这样说过:“李默然的表演艺术,既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精华,更有民族戏曲艺术的深刻影响;既有深刻的内心体验,又有丰富的技术手段。因而,他的表演艺术既有中国民族文化深厚、博大的内在美,又有中国北方文化质朴、刚健、凝重、峭拔的力度美。前者造就了他的表演艺术丰富、广博的内在蕴含,后者赋予他以独特的精神气质。”

“我在电影上是一个业余演员,我的精力更多的是在话剧舞台上。”

其实,除了做电影演员,李默然更重要的身份是话剧表演艺术家。从艺逾60年,李默然共演出话剧60多部。他说:“我是一个戏剧人……在我从事的艺生涯中,我只拍过6部电影和很少数的电视剧,我主要是从事舞台话剧艺术。我经常跟大家讲,我在电影上是一个业余演员,我说的是真话,不是谦虚,当然我在话剧上也不是什么专家,这两者比较起来,我的精力更多在话剧舞台上。”

李默然说:“话剧特质之一是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群众,由于它反映现实生活相对比较敏捷、迅速,因此这个外来剧种能够在神州大地生存、发展。中国话剧的几个发展高潮也证明了这一点,如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话剧佳作迭出,影响甚至超过了影视。”中国话剧走过百年征途艰辛,有三点尤为重要的经验值得继承:与民族同心、与时代同步和与观众共同创作。在李默然看来,“现在演影视剧的话剧演员很多,但长期脱离舞台,缺乏表演方式和艺术技巧上的训练,即使再回到舞台,也很难以艺术魅力来争服观众,只能靠名气来玩票”。他希望这些演员们不时回到话剧舞台上,不要荒废自己的基本功。李默然呼吁话剧人要把眼光、精力和心思放在广大群众身上,要继承传统、探索创新,创作出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话剧迎来了黄金时代,李默然的表演事业也进入喷发期。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是话剧《报春花》。李默然在《报春花》中出演党委书记“李健”一角。他把自己压抑了10年的艺术热情都倾注在这个角色身上。《报春花》的演出引起轰动。该剧还应邀进入中南海,是“文革”后中国话剧第一次进中南海演出。评论界对《报春花》好评如潮,认为剧中的女主人公“白洁”是作家写出来的,而“李健”是李默然演出来的,剧本中原本不很出色的人物通过李默然的二度创作变得生动丰满,光彩照人。著名戏剧艺术家黄宗江看完演出后说,中国话剧有北派艺术,李默然就是北派艺术的杰出代表。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宋国锋说,李默然对话剧艺术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他创造了长枪大戟、壮伟刚健的李派表演艺术。李默然的朗诵功底深厚,舞台上他那庄重大方、嗓音宽厚、清晰洪亮、声情并茂,且极富感染力、震撼力的艺术风格以及个人魅力,为亿万观众所折服。当有记者询问他朗诵诀窍时,他淡然一笑说:诀窍倒说不上,只不过年轻时练过几年气功。气是声的座,有气才能有声……”

能充分体现北派艺术最高峰的是李默然主演的《李尔王》。演莎士比亚名剧是国际话剧界共同翘盼的制高点,为了登上这个制高点,李默然整整期待了30年。早在上世纪50年代,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就成立了剧组,准备排演《李尔王》,由李默然出演李尔,但却因故未能如愿。1986年,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在上海举行。当时,李默然已经59岁了,如果再不演,他将永远失去演出莎翁名剧的机会。时任辽艺院长的他决定排演《李尔王》,并亲自出演李尔王一角。

国际话剧界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演出视为畏途,而《李尔王》则是公认的最难演的剧目。该剧剧情大起大落,情感跌宕,由东方人来演西方剧作更难,许多艺术家望而却步。李默然一向用心演戏。而此时他已患高血压、心脏病,激情是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天敌,演这台戏不但情绪上剧烈波动,而且需要很好的体力,年近花甲的李默然吃得消吗?

1986年4月18日晚,辽宁人艺在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院首演《李尔王》。李默然把莎翁笔下这个专横暴虐、自私昏聩的独裁者的狂、愚、哀、癫演绎得生动鲜活,极具感染力。他饰演的李尔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在形体、动作、台词、情感的设计上大量化用了中国戏曲的表现技巧,如他用四跪将人物的情感历程充分展现:一跪大女儿是愤怒;二跪二女儿是怨恨;三跪人民是觉醒,四跪小女儿是认罪,这四跪便是受了中国戏曲的启发,由此形成了李尔独特的个性。评论家对李默然的评论是“回肠荡气”,他做到了“西方朗诵与中国戏曲念白的完美结合”,他的演出达到了“壮美”的境界。最后一场戏下来,李默然的脉搏达每分钟130次,他用生命的代价,把李尔形象雕琢得光芒四射。

演出结束,国际莎士比亚学会主席菲力浦·布罗克班克冲上舞台与他拥抱,激动地说:“你是演出《李尔王》的5国演员中最出色的一个!你是中国的活李尔!”

封台演出《夕照》竟加演了100多场

1993年,67岁的李默然退出第一线。但就在这一年,中国话剧研究会搞小剧场汇演,李默然突然看到《夕照》的剧本,不禁心潮荡漾,激情难抑。长期以来,他一直渴望演一个他从来没有演过的人物,看到《夕照》中这个行为怪诞、个性独特的老艺术家,他怦然心动,决定将此剧作为自己的封台演出。

1993年初冬,在北京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小剧场。《夕照》终于登台演出了。没有海报,没有宣传,《夕照》的演出却牵动了许多人的心。这是人民艺术家李默然的最后一次演出,只演3场!我们再也见不到“邓大人”了!这些信息随着初冬的朔风灌满了话剧爱好者的心。牵挂伴随着淡淡的哀伤弥漫在他们心头。

首场演出主要是给中央戏剧学院师生观摩的。举办者忽视了观众对李默然的喜爱程度,忽视了“封台演出”带给观众的惋惜、牵挂和震动。青艺小剧场前聚满了人,人们挤进剧场,剧场爆满,连过道上都挤满了人,剧场大门紧闭,但还有许多观众坚持要进去。几个女学生竟从男厕所的窗户跳进去。剧场的门被挤破,玻璃碎落一地……大批保安来了,警察来了,剧场前一片森严。此事惊动了中央领导。时任中宣部部长的丁关根给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打电话指示:李默然不能封台!高占祥找到李默然:“这应该是你艺术的第二个春天,怎么能封台呢?”

于是《夕照》不得不加演。加演的三天里,能容纳400人的青艺小剧场每天都挤进600多人。加演还不够,于是又在蓝岛大厦的伊甸园剧场连演数场,场场爆满。“封台演出”的最后结果是,《夕照》剧组不得不巡演全国,直演到1998年,竟演了100多场!

话剧净土的守护者

李默然是全国唯一一位影、剧双栖有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话剧艺术家。但在所有的称谓中,他喜欢人们说他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1998年12月,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选举新一届剧协主席是大会的主要议程之一。中国戏剧家协会前四届主席分别由田汉和曹禺担任,到第五届,曹禺先生已逝世,由谁来承担这一重任?当时的中宣部领导向大会推荐李默然——“李默然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

1985年,《花园街五号》在某地公映,李默然在街上看到电影发行公司的广告:《花园街五号》编导、演员来本市与观众见面,在放映《花园街五号》前,有摄制组明星们的精彩节目。下面是票价和首映式地点。看到这样的宣传,李默然生气了。他直接找到长影宣传发行处,对处长大发雷霆:“请他们把海报给揭下来,把钱退给观众。不然的话,我拒绝演出。”发行处的人听了发呆,他进一步解释说:“咱们这些小节目是临时凑起来的,是咱们与观众见面的形式,根本就不够售票水平,让观众花钱看这样的节目,这不是欺骗吗?”

大家这才听明白,几经商量,决定加演一部新片,这样,加上原定要放映的《花园街五号》,正好符合票价款数。而小节目就成了义务奉献了。李默然高兴了。他盛装登台,朗诵了《观众,我们心中的星》——“谁说我们是银幕上的主人,观众才是我们心中的主宰……”

敢于直言,李默然从不“默然”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李默然先生的目光深沉起来。他说:“年纪大了,一般社会活动不去了。在家里颐养天年,但这并不影响我思考问题,现在的中国,总的感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时代,我常想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想历史上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训,想光明的,也想曾有过的曲折,想继续发扬,更想如何克服一些东西……”老人的话题庄重深刻,让人肃然起敬,让人不由得想起他曾塑造的高大形象,那些金声玉振的难忘的声音。忽然,他话锋一转,说:“作为文艺老兵,我是有一些忧虑和不安的。文化上要有努力,要有高标准的选择。艺术要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要爱祖国爱人民,这才是艺术的灵魂。还是要强调责任,要有大义精神。哈哈一笑,什么意义也没有,那算什么呢?无知的娱乐没有价值。深沉大爱才是艺术的灵魂。”

李默然为人正派,一向心直口快。他原名叫李绍成,就因为口无遮拦,在那不允许随便讲话的年代里,朋友们为他深深担忧。想来想去,大家帮他改名为“李默然”,希望他少说话,别惹祸。然而,正如一位老领导说:“李默然不默然。”多年来,他一向是以敢直言著称。

李默然说,人生只能是为了社会。思来想去,我还是要谈责任,谈艺术工作者肩上高度的责任。这一点很重要。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们国家进入了空前的繁荣发展时期。但是困难依然很多,挑战也很多。胡锦涛总书记也提出,要居安思危。现在,我认为演艺界是有些问题的。比如过多的无文化的娱乐,也是一种精神鸦片,它将给社会带来麻木和愚昧,将会给下一代带来不利的东西,它会让人丧失思想的光芒。对待文化市场,要科学地对待,不要一提市场化,就搞放任自流。观众是有层次的,不能要什么给什么。现在过多强调娱乐的功能,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有教育功能,要有审美功能。要通过艺术创作活动,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外国专家说,与其单纯搞笑,笑过以后,一无所有,不如搞幽默。笑完之后,要有思索。要思索国家的前途,人类的命运。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要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使人们变得更真、更善、更美,就是专家们所说的。要做到文化“化”人、艺术养心。艺术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要爱祖国和人民,一味地搞笑,毫无价值。服务是天职,引导是责任,没有引导的服务是盲目的,势必要走入误区。

尽管年逾80高龄,李默然仍以旺盛的精力为繁荣我国戏剧事业呕心沥血。就在他去世的11月8日上午,他还在家中收看了党的十八大开幕的盛况,亲耳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他多次谈到艺术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指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要做到“三个必须”——必须关心国家的命运;必须追求真善美;必须摆正普通人的位置。他自己就是践行这“三个必须”的典范。

“五线谱”换来爱情

李默然,好一个温情脉脉的名字,而他人却是一米八几的大块头和雕塑般的面容;相映成趣的是,李默然夫人的名字却有着龙腾浪卷的气势,她叫龙潮,是一位温厚爽朗的女性,离休前为辽宁省歌舞剧团作曲兼指挥。龙潮是大家闺秀,先于李默然入党,李默然总是认为自己能娶到龙潮是自己八辈子修来的福分。

当时文工团要求团员做多面手,秧歌、话剧、大合唱、乐队什么都要会。李默然参加演出了话剧《俄罗斯问题》后,全团就为配合土地改革,排演歌剧《血泪仇》。李默然碰上了一个大难题——不识谱。好在他饰演的是国民党孙副官,只唱四句,别人一教,也就混过去了。但排大型歌舞剧《纪念碑》时,李默然却不能“蒙混”过关了。这不仅因为他所饰演的唐文有多段独唱,更重要的是,歌剧的总指挥是他日思夜想的意中人——龙潮。为了与龙潮有更多的接触,也为了今后事业发展,李默然在音乐上下了苦功,终于《纪念碑》演出获得成功。1950年,李默然与龙潮喜结连理。后来,他们的孙女开玩笑说:“奶奶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