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爱所以忠诚

作者: 谭乃达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4-08 阅读量:0

文/刘志青

1946年7月上旬,国民政府徐州绥靖公署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指挥五个整编师15个旅约12万人,完成了对苏中解放区的进攻部署。国民党军企图首先攻占江苏省如皋县(今如皋市)、紫石(今海安)县,巩固沿江一线阵地。然后,继续沿通榆公路(南通—赣榆)和运河线北犯,策应由津浦铁路(天津一南京)徐州至蚌埠段东犯的国民党军,会攻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淮安县(今淮安市楚州区)。这时,华中野战军在苏中的主力部队只有20个团约三万人。华中野战军的兵力是国民党军的1/4,处于劣势。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以无畏的气概、超常的思维,决定进行苏中战役。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历时50天,华中野战军投入兵力最多时23个团,同优势敌人连续进行七次战斗,结果七战七捷。华中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六个旅、五个交通警察大队共5.5万余人,占进犯苏中解放区总兵力的40%强。华中野战军自己也付出了伤亡1.6万余人的代价。苏中战役的胜利,有力地打击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改善南线战局,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苏中战役,是全面内战爆发后在华东地区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初战,带有战略侦察性质。粟裕成功运用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制定的作战原则,显示出杰出的指挥艺术。

宣泰战斗,一战一捷

自从中共中央军委作出在内线作战的决策后,粟裕就严密注视敌人的动向,精心策划即将到来的大战。1946年7月10日,粟裕从情报渠道得知,长江北岸国民党军第一绥靖区所属部队,将在三四天内从江苏省南通县(今南通市)、靖江县(今靖江市)、泰县(今泰州市)、泰兴县(今泰兴市)出发,向如皋县(今如皋市)、紫石(今海安)县发起进攻。

当天,华中野战军在江苏省紫石(今海安)县举行作战会议,粟裕主持,各师、各纵队首长参加。粟裕说:“现在敌人是三路而来,拉开架子要和我们拼消耗。我们恕不奉陪,专打他一路。问题是打两翼还是打中间。两翼嘛,是南通和泰州,坚固筑城,对我军不利。中路敌人虽然占据泰兴、宣家堡半年有余,但我们群众条件好,对我军是有利的。”进攻苏中解放区的中路国民党军,是整编第八十三师。它的前身是-OO军,曾经作为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该师半美式装备,战斗力较强,相当骄狂。但是,驻守泰兴县(今泰兴市)宣家堡、泰兴县城的整编第八十三师第十九旅第五十七团兵力相对薄弱,孤立突出,工事不坚。攻歼该敌,可以扩大泰县(今泰州市)、南通县(今南通市)两路敌军的间距,有利于华中野战军转兵再战。

作战会议结束,已经是晚上时分。1946年7月10日24时,华中野战军司令部发出《关于攻击泰兴县、宣家堡之敌的作战命令》:(1)第一师、第六师、第七纵队由如皋县(今如皋市)、紫石(今海安)县立即西进。(2)第一师以不大于四个营的兵力,攻击宣家堡守军一个营。主力隐蔽在宣家堡以西地区,准备消灭口岸方向之援敌。(3)第六师三个团攻击泰兴县,三个团置于泰兴县以北,准备协同第一师主力歼击援敌。(4)第七纵队以一个团守备东台县(今东台市),主力进至宣家堡以北地区,准备打击泰县方向援敌。一部攻歼泰县佴家庄守敌,开辟打援阵地。

1946年7月13日,粟裕接到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该电报指出:“苏北大战即将开始,蒋军将由徐州向南,由津浦向东,由江北向北,三方面同时动作,先求解决苏北,然后打通津浦、平汉”。“在此情况下,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此处“鲁南”,指山东野战军。“豫北”,指晋冀鲁豫野战军。这个电报的核心是,“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这是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赋予华中野战军在苏中作战的任务,说明苏中战役带有战略侦察和战略试战的性质。

这一天,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也在江苏省武进县城(今属常州市)主持召开作战会议。李默庵拿出同参谋总长陈诚商定的作战计划,请到会的各师师长发表意见。各师师长认为这个计划大体可行,只是认为对华中野战军的力量估计过低。李默庵初来乍到,对各师青况问得很细。整编第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不耐烦地说:“干吧,老拖着干嘛!我那里没有问题。如果再拖下去,或许拖出问题来。”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黄百韬略为清醒一些:“论两军战力,灭苏北之敌毫无问题。问题是苏北赤化甚深,敌人情报灵通,行动自如,我军则有盲目作战之感,常予敌以集中兵力击我一点之机会,不得不慎。”李默庵决定,按照预定计划,7月15日发起进攻。

然而,李默庵主持召开的作战会议刚结束,华中野战军就发起了宣泰战斗。1946年7月13日晚,华中野战军按预定部署对泰兴县(今泰兴市)宣家堡、泰兴县城之敌发起攻击。第一师一个团在炮火支援下,迅速扫清宣家堡外围,歼敌一部。第六师三个团从多方向同时对泰兴县城实施攻击,很快完成了对守敌的包围。这时,前线部队发现国民党军整编第十九旅第五十六团、旅属山炮营进驻宣家堡,原驻守宣家堡的一个营已调至泰兴县。7月14曰,国民党军第六十三旅两个营自泰县(今泰州市)张甸、塘湾向佴家庄增援,均被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一部击退。当天晚上,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继续攻击宣家堡,兵力增至三个团。第一师所部一举突入城内,与敌展开激烈巷战,歼敌大部。突围逃窜的残敌,被打援部队全歼。当天,华中野战军第六师攻入泰兴县城。7月15日,华中野战军增调打援的一个团参战。泰兴县城守敌大部被歼,残部退踞泰兴县庆云寺核心阵地固守待援。由于渡江增援的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五师一部已经逼近,此战目的已经达成,华中野战军主动结束战斗。除留少数兵力围攻歼敌以迷惑敌人外,主力挥师东进,另求战机。

在宣泰战斗中,华中野战军对据守泰兴县(今泰兴市)宣家堡、泰兴县城之敌实施远途奔袭。华中野战军出敌不意,以五倍于敌的兵力,一举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十九旅一个团全部、一个团大部、旅属山炮营共3000余人。初战告捷,顿挫国民党军的骄狂气焰,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此战胜利,振奋解放区军民士气,增强了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信心。

如南战斗,二战二捷

宣泰战斗发起之前,华中野战军能不能战胜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尚是一个未经实践证明的问题,令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十分关注。战斗刚结束,毛泽东就来电询问,“在泰兴及宣家堡所打者是否即八十三师?该师消灭多少,尚存多少?”当消息得到证实,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才略为松了一口气。

1946年7月15日,宣泰战斗结束当日,中共中央军委电示华中野战军:“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战”。“因敌人会继续进攻,我军在南线须准备打四五个大仗,方能解决问题”。这一指示,与粟裕准备在苏中南部连续歼敌作战的意图不谋而合。

宣泰战斗发起时,李默庵不明虚实,唯恐粟裕所部声东击西,偷取南通县(今南通市)。他急令北犯的整编第四十九师由如皋县(今如皋市)白蒲缩回南通县平潮,以保南通。1946年7月15日,李默庵查明情况,令该师星夜急返白蒲,以其两个旅乘虚进犯如皋县。但是,他得知华中野战军主力仍在江苏省泰兴县(今泰兴市)、宣家堡地区后,立即调整了作战部署:(1)命令位于苏南的整编第六十五师火速渡过长江,会同靖江县(今靖江市)的整编第六十九师第九十九旅增援泰兴县,进攻泰兴县黄桥。(2)命令整编第四十九师昼夜疾进,乘虚攻占黄桥,截断华中野战军东去之路。(3)命令整编第八十三师、整编第二十五师各一部,由泰县(今泰州市)沿海泰公路(海安一泰州)东进策应。李默庵的企图是,三路夹击华中野战军主力于如皋、黄桥之间。

李默庵的作战部署,很快被华中野战军侦察到。如皋县(今如皋市)只有第一军分区武装九个连队,守备兵力单薄,后方受到国民党军的威胁。粟裕当即决定转兵东进,长途奔袭,以四倍于敌的兵力,由泰兴县(今泰兴市)直插如皋县以南国民党军整编第四十九师侧后,歼该师于运动之中。同时,布置疑兵,留下第六师部分兵力,继续围歼泰兴县城残敌,造成华中野战军主力仍在宣泰地区的假象,诱使东面敌人放心大胆地向如皋进犯。华中野战军命令:(1)第一师从如皋县白蒲、林梓间断敌后路,由东南向西北攻击。(2)第六师从如皋县贺家坝向东北攻击。(3)第七纵队一个团先期赶回如皋县,协同第一军分区部队扼守如皋县城。另以两个团从如皋县城、东陈之间向南攻击。

1946年7月15日晚,华中野战军各部队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一夜强行军五六十公里,向如皋县以南地区开进。7月18日晚,各部迅速将国民党军整编第四十九师分割包围在如皋县田肚里、宋家桥、杨花桥等地区。7月19日,第一师在第七纵队一部配合下,将田肚里国民党军整编第四十九师师部、所属第二十六旅大部歼灭。7月20日,第六师在第一师一部配合下,歼灭宋家桥、杨花桥国民党军整编第四十九师第七十九旅大部,仅宋家桥一个加强团固守待援。7月21日,整编第六十五师从阻击部队侧翼迂回,靠近宋家桥残敌。

华中野战军连续作战,已经相当疲劳,需要休整。大兵团作战,对于华中野战军是一种新的作战样式,也急需总结经验。1946年7月21日,粟裕向中共中央、新四军军部、华中分局发出请示电,建议乘胜收兵,休整待机,准备再战。当天,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电:“同意粟电乘胜收兵,休整两星期后再战。”于是,华中野战军主力转至紫石(今海安)县海安镇东北地区休整待机。至此,如南战斗结束,华中野战军以伤亡5000余人的代价,歼敌1.5万余人,达到了战斗目的。

海安战斗,三战三捷

宣泰、如南战斗的结果,使蒋介石和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大为震惊。陈诚急忙到江苏省南通县(今南通市)召开当地党政军联席会议,部署新的进攻。为了控制泰县(今泰州市)、海安镇至黄海边一线,巩固苏中南部占领区,国民党军决定集中驻如皋县(今如皋市)、泰县姜堰镇地区(今属姜堰市)之一六O旅、第一八七旅、第一O五旅,新编第七旅,第六十三旅、第一四八旅,共六个旅的兵力十万余人,从南面、西面向海安逐步推进。国民党军认为,紫石(今海安)县海安镇战略地位重要,华中野战军势在必争。它以优势兵力,采取分进合击战法,可以一举攻占海安,歼灭华中野战军主力。为了防止被各个击破,国民党军采取锥形攻势,飞机、火炮掩护。正面不足15公里,纵深不足十公里,各旅靠拢前进。

栗裕分析敌我态势,权衡利弊得失,认为在适当的时候撤出海安是必要的。中共中央曾经指示,一切作长期打算,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要轻易放弃战略要地。但是,中共中央更要求保存有生力量,掌握战争主动权。敌人集中六个旅的优势兵力向海安进攻,有强大的第二梯队作后盾。华中野战军即使能够暂时守住海安也要付出代价,消耗有生力量。以小部队实行运动防御作战,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掩护主力部队休整待机,主动撤出海安,可以使敌人背上包袱,分散兵力,便于各个击破。

根据以上分析判断,粟裕提出未来作战方案:第一师、第六师集结于海安东北地区休整待机,第七纵队在海安外围打运动防御战。这个方案一提出,许多干部想不通,认为撤出海安可惜。他们说:“党中央不是要求我们不要轻易放弃要地吗,打了两个胜仗还要放弃海安,前两仗不是白打了?”

粟裕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有生力量的消长而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这个重要思想还没有为大多数干部所掌握。要重视他们的意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把领导的意图变成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粟裕还想到,主动撤出海安,这是关系到华中全局的重大决策,必须采取慎重态度。他虽然自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但是不能独自作出决定。当时,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其他领导干部都在江苏省淮安县城(今淮安市楚州区),只有粟裕一人在海安前线。粟裕决定立即返回淮安,请领导干部集体讨论决定。

1946年7月28日下午,粟裕带上一名警卫员,亲自驾驶一辆摩托车,向150公里外的淮安县城(今淮安市楚州区)赶去。刚走出一多半路程,摩托车发生故障,他们只好步行前往。7月29日下午,他们终于到达淮安县城。华中分局立即召开会议,讨论下一步作战方案。张鼎丞、邓子恢、栗裕、谭震林、曾山出席会议,一致决定主动撤出海安、在运动中歼敌。华中分局将上述作战方案上报中共中央、华东局、新四军军部后,很快得到批准。8月1日上午,粟裕返回海安前线。

1946年7月30日上午,由如皋县(今如皋市)进犯紫石(今海安)县海安镇地区的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五师第一六O旅、第一八七旅,整编第四十九师第一O五旅,整编第二十一师新编第七旅,遭到第七纵队第五十五团的节节抗击。7月31日,国民党军在飞机、炮火掩护下,以一个营的兵力攻击杨家桥一个连的阵地,九次冲锋均被打退。由泰县(今泰州市)姜堰镇(今属姜堰市)、白米(今属姜堰市)东犯海安的国民党军整编第八十三师第六十三旅、整编第二十五师第一四八旅,遭到第七纵队第五十九团的顽强抗击。在这次战斗中,由地方武装刚上升为主力部队的第七纵队指战员,战斗作风英勇顽强,战术机智灵活。

1946年8月3日,华中野战军鉴于第七纵队已沉重打击进犯之敌、完成运动防御任务,决定主动撤离紫石(今海安)县海安镇地区,海安战斗结束。当日,国民党军进占海安,得意忘形,向上峰报捷称歼灭华中野战军两三万人。第一绥靖区司令部错误地判断:“苏北共军已经一败涂地,主力第一师、第六师下海北逃。”其实,华中野战军指挥机关和第一师、第六师主力部队三万多人,已经在海安东北稳稳当当休整两个星期。有的部队驻地距海安镇不到10公里,天天出操上课,开会唱歌。但是,这里是老根据地,地方政府、民兵、群众严密封锁消息,查捕敌人谍报、坐探,使敌人对华中野战军动向一无所知,成了瞎子、聋子。

在海安战斗中,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以3000余人的兵力抗击5万余优势装备敌人,奋战了四昼夜。最终,它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杀伤敌人近3000名,创造了敌我伤亡15:1的新纪录。

李堡战斗,四战四捷

国民党军占领紫石(今海安)县海安镇地区后,以为第一步作战目的已经达到。国民党军放胆分兵向海安镇以东扩展,对泰县(今泰州市)、紫石(今海安)县海安镇至海边一线以南地区展开“清剿”。国民党军企图巩固南通县(今南通市)、如皋县(今如皋市)、启东县(今启东市)、紫石县后,再继续向北推进。

1946年8月6日,国民政府徐州绥靖公署第一绥靖区以整编第二十一师新编第七旅留守紫石(今海安)县海安镇地区,整编第六十五师师部率领第一六O旅、第一八七旅,整编第四十九师第~O五旅东犯。当天,进占紫石县西场、丁家所。8月7日,占领紫石县李堡。8月8日,占领紫石县角斜。尔后,留下第-O五旅在海安以东地区就地展开“清剿”。整编第六十五师西返泰县(今泰州市)姜堰镇(今属姜堰市)、泰县城、泰兴县(今泰兴市)黄桥地区接防,实施“清剿”计划。国民党军兵力大部分散成一字形摆开,使右翼驻李堡之一O五旅突出地暴露在华中野战军面前。

国民党军频繁调动,给华中野战军造成了在运动中歼敌的大好时机。1946年8月7日,粟裕向陈毅和中共中央军委建议,立即集中兵力,突破右翼,首歼李堡之敌。为增强苏中方向作战兵力,粟裕建议增调淮南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华中军区特务团至苏中参战。8月8日,中共中央军委和陈毅电示同意。8月9日,华中野战军发出李堡战斗作战命令:(1)第一师攻击李堡。(2)第六师第十六旅攻击紫石(今海安)县丁家所。(3)第六师第十八旅在紫石县西场南北地区阻击援敌,第七纵队在紫石县贲家巷东南地区阻击援敌。(4)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华中军区特务团为预备队。

1946年8月10日,驻紫石(今海安)县海安镇地区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一师新编第七旅、驻紫石县李堡地区整编第四十九师第-O五旅调整防务。新编第七旅旅部率第十九团开至李堡接防。当天20时,华中野战军第一师乘其交接混乱、立足未稳之际,发起猛烈进攻。8月11日拂晓,华中野战军第一师进占李堡,全歼新编第七旅旅部及第十九团。至当天14时,相继攻克李堡以东杨家庄、尼姑庵,歼第一O五旅旅部一部及第三一四团。

由于通信联络中断,紫石(今海安)县海安镇地区国民党军不知李堡守军被歼。1946年8月11日,第二十一师新编第七旅第二十一团仍按计划由海安开往李堡接防。华中野战军第六师第十八旅、第七纵队在海安以东洋蛮河地区,利用高梁、玉米地掩护,实施伏击,半小时即将该敌大部歼灭。残敌被华中野战军第六师第十六旅截歼,仅新编第七旅旅长率300余人逃脱,李堡战斗结束。

在李堡战斗中,华中野战军以伤亡9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半旅,毙伤3000余人,俘虏5000余人。李堡战斗的胜利,打破国民党军切断泰县(今泰州市)、紫石(今海安)县线南北地区的联系,进行全而“清剿”的计划。

丁林战斗,五战五捷

李堡战斗发起前后,粟裕、谭震林等曾向中共中央军委和陈毅提出,华中野战军主力继续在苏中打几仗,然后再转至淮南作战。1946年8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苏中各分散之敌利于我各个击破,望再布置几次作战。即如交通总队,凡能歼灭者一概歼灭之。”8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又电示华中野战军:“望利用苏中各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能在今后一个月内再打二三个胜仗,继续歼敌二三个旅,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进一步坚定了华中野战军继续进行内线歼敌的决心。

经过一个月作战,国民党军已损兵三万余人,甚感苏中兵力不足,不得不重新调整部署。于是,它加强点线防御,重点扼守南通县(今南通市)至紫石(今海安)县的公路干线。国民党军的企图是,先在紫石县海安镇、如皋县(今如皋市)、南通县、靖江县(今靖江市)、泰兴县(今泰兴市)黄桥、泰县(今泰州市)各点之间的公路两侧地区实施“清剿”,巩固占领区,然后再图北进。

粟裕认为,国民党军新的“清剿”部署,兵力仍较分散,尤以通如公路(南通一如皋)林梓至东陈段防守最为薄弱,只有交通警察总队七个大队。交通警察总队号称国民党的“袖珍王牌军”,由抗日战争时期忠义救国军、上海税警团改编。它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交通部,实际归军统指挥。它全部美械装备,每人配备长枪、短枪各一支。但是,交警总队缺少作战经验,战斗力不强。从这里突破,不但可以打开西进敌后走廊,威胁南通县(今南通市),孤立如皋县(今如皋市)、紫石(今海安)县,还可调敌来援,歼其于运动之中。

1946年8月19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致电中共中央、陈毅、张鼎丞、邓子恢,提出南下通如公路(南通一如皋)作战的请求。8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陈毅复电,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南下作战。中共中央军委随即又发电指出,在攻占如皋县(今如皋市)丁堰、如皋县白蒲、南通县(今南通市)、海门县(今海门市)之线以后,紫石(今海安)县、如皋县之敌也有可能固守原地不敢南下的可能。“此种情况下,请考虑第二步是否可以攻占磨头镇、张黄港、加力市,并相机攻占黄桥,调动或迫退海、如之敌。”

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十分及时,十分正确。栗裕决心从如皋县(今如皋市)丁堰、林梓打开缺口,以泰兴县(今泰兴市)黄桥为进攻方向,插到敌人的侧后去打。然而,这个侧后,是国民党军在占领区构筑的东西五十余公里、南北数十公里的封锁圈。它南临长江天堑,东、北、西三面是许多据点构成的封锁线,黄桥位于封锁圈的中心地带。用三万多主力部队插到敌人封锁圈里去打仗,是一着奇兵,也是一着险棋。粟裕说:“这个行动好比孙行者打牛魔王的办法,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带有危险性。”他敢于走这一步险棋,靠的是有人民群众作后盾。

1946年8月20日下午18时,华中野战军司令部下达了攻击丁堰、林梓的作战命令:(1)第一师一部进攻如皋县丁堰,主力准备打如皋县援敌,并相机夺占如皋县陈草籍。(2)第六师一部进攻如皋县林梓,主力准备打南通县援敌,并相机夺占如皋县白蒲。(3)第七纵队、第一军分区部队、第九军分区部队在紫石(今海安)县、南通县(今南通市)附近策应,袭扰敌人。(4)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集结在如皋县丁堰以北,为预备队。

华中野战军主力部队立即行动,连夜向敌人侧后挺进。所谓敌人侧后,曾是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开辟的根据地:这里的人民群众,经过抗日战争、反顽斗争、土地改革,参加和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很高。这些地区被国民党军占领后,人民革命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华中野战军在这些地区转移,如鱼得水,行动自如。夜间行军,军民习以为常,连犬吠之声也难以听到。国民党军更是蒙在鼓里,对华中野战军的行动一无所知。

1946年8月21日晚,战斗打响。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六师,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主力部队,犹如三把钢刀,一齐向敌人一字长蛇阵的腰部砍去。如皋县(今如皋市)丁堰、林梓,是通如公路(南通一如皋)上的两个集镇,位于国民党军占领区东面封锁线中部。丁堰、林梓两地,驻有国民党交通警察总队六个大队、整编第四十九师第二十六旅一个营,共计3700多人。华中野战军突然发起攻击,敌人仓促应战。8月22日上午,丁堰之敌不支,向西突围,大部被歼。当天下午,林梓之敌被全歼。当天晚上,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投入战斗,乘胜向如皋县东陈镇扩张战果,守敌向如皋县城逃窜。

在丁林战斗中,华中野战军歼灭国民党交通警察总队五个大队、国民党军整编第四十九师第二十六旅残部一个营,毙伤1500余人,俘虏2000余人。缴获美制载重汽车七辆,以及美制机枪、卡宾枪等大批军火。丁林战斗,打开了突入敌后西进江都县(今江都市)、泰县(今泰州市)地区作战的通道。

如黄路战斗,六战六捷

丁林战斗截断通如公路(南通—如皋)后,国民党军深感如皋县(今如皋市)一线兵力空虚,并判定华中野战军必乘胜攻击如皋县。于是,国民党军急调泰兴县(今泰兴市)黄桥地区整编第六十九师第九十九旅增防如皋县,令如皋县守军西出接应。这时,淮北战场国民党军已由安徽省宿县(今宿州市)东进,占领江苏省睢宁县,并向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进犯。1946年8月23日,驻江都县(今江都市)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五师为配合西线会攻两淮,沿运河北犯,企图攻取江都县邵伯镇,直扑高邮县(今高邮市)、宝应县,进窥淮安县(今淮安市楚州区)。

江都县(今江都市)邵伯镇,为华中解放区首府淮安县(今淮安市楚州区)、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的南大门。如果邵伯失守,必将威胁淮安县、淮阴县及苏中侧翼。为了粉碎国民党军进攻邵伯的计划,华中野战军决定采取“围魏救赵”之计。具体部署如下:(1)邵伯地区第十纵队、第二军分区部队,坚守阵地,阻止敌军北进。(2)归华中野战军指挥的原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进至高邮县(今高邮市)、宝应县地区,担任纵深防御。(3)第七纵队,对泰县(今泰州市)姜堰镇(今属姜堰市)、紫石(今海安)县间之敌发动钳制性进攻。(4)第一师、第六师、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特务团等主力,向敌人封锁圈中心挺进。大胆楔入敌之纵深,进袭泰县,调歼攻邵伯之敌,以解邵伯之危,并准备阻歼黄桥出援之敌。

1946年8月23日晚,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六师、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特务团等主力,由如皋县(今如皋市)丁堰、林梓地区向西挺进。由于行动隐秘,敌人未察觉。部队刚刚穿过如黄公路(如皋一黄桥),突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原来,华中野战军司令部截获敌人重要情报:李默庵判断华中野战军将进攻如皋县,急令黄桥守军整编第六十九师第九十九旅增援。该旅惧怕在运动中受到打击,迟迟不敢出动,反而要求如皋守军接应。从行进路线和时间分析,以上两路敌军可能正好与华中野战军主力部队在行进中撞个满怀。粟裕立即下令,要部队在行进中严密注意敌情,准备在如黄公路上打一场预期遭遇战。

表面上看,这一仗似乎可以不打。敌军增援如皋县(今如皋市)是李默庵的一着空棋,无足轻重,可以置之不理。为了策应邵伯而攻泰县(今泰州市),事在紧急,也应该避开途中敌人,以免延误。况且敌后作战,也须慎重。但是,粟裕决定在如黄公路(如皋一黄桥)打一仗,又是棋看三着: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九师第九十九旅就像掌中之蛹,一击就毙;这里一打,又可以调动敌人,再歼来援之敌;敌人东线一乱,整编第二十五师黄百韬部怕老窝被捣,围攻邵伯也会动摇。敌变我变,是一个机动的、大胆的决定!

1946年8月25日,预期遭遇战打响。驻守泰兴县(今泰兴市)黄桥的国民党整编第六十九师第九十九旅,刚刚东进至泰兴县分界地区,就与华中野战军第六师遭遇,被团团包围。这时,李默庵才发觉华中野战军主力西进,急令如皋县(今如皋市)守军整编第六十五师第一八七旅、整编第四十九师第七十九旅一个团、整编第六十九师第九十九旅一个营增援。结果,在如皋县加力、谢家甸之间,被华中野战军第一师、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包围。国民党军实有兵力远比华中野战军原先侦察得知的要多,而且采取集团固守战法。华中野战军一夜激战,在分界、加力两地都未能解决战斗。

这时,西线邵伯的战斗正激烈进行,国民党军已经突破华中野战军江都县(今江都市)乔墅阵地。粟裕认为,如果在如黄公路(如皋一黄桥)拖延时间,邵伯一旦失守,战局将发生不利变化。要想歼灭当面之敌,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可是,手中兵力不多,又没有预备队可调。他决定调整部署,堵住敌人后路,隔断泰兴县(今泰兴市)分界、如皋县(今如皋市)加力两地之敌的联系,造成兵力对比绝对优势,然后各个歼灭敌人。在战场上转用兵力,既是一手绝招,也是一步险棋,成败的关键在于各部密切协同作战。

1946年8月26日,华中野战军第六师、第一师第一旅、特务团,以五倍的绝对优势兵力,向泰兴县(今泰兴市)分界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九师第九十九旅发起进攻。经过两小时激战,华中野战军全歼该旅两个团3000多人,活捉少将旅长朱志席、少将副旅长刘光国。然后,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一旅、第六师第十八旅、特务团,连夜转兵向东,到达如皋县(今如皋市)加力、谢家甸地区,会同第一师第三旅、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围歼了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五师第一八七旅、整编第四十九师第七十九旅一个团、整编第六十九师第九十九旅一个营。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着黄色军服,与华中野战军灰蓝色军服不同,而与国民党军服装黄绿色近似。被围困的国民党军误认为援兵已到,顿时欢呼跳跃,结果在兴高采烈中当了俘虏。

此时,驻守泰兴县(今泰兴市)黄桥的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五师第一六O旅五个连,已经孤立无援。粟裕命令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乘胜扩大战果,夺取黄桥。该旅一夜急行军,到达指定位置,将黄桥团团围住。1946年8月31日,国民党军第一六O旅五个连突围无望,全部缴械投降。至此,如黄公路(如皋一黄桥)战斗结束,华中野战军共歼国民党军两个半旅,毙伤5000余人,俘虏旅长以下官兵1.2万余人。

邵伯战斗,七战七捷

如黄公路(如皋一黄桥)战斗进行时,邵伯保卫战也在激烈地进行着。1946年8月23日,由江都县(今江都市)北犯的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五师第四十旅、第-O八旅,兵分三路进攻江都县邵伯、乔墅、丁沟。国民党军在飞机、炮艇配合下,连续发起猛攻。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华中军区第二军分区部队,在邵伯地区东西一线进行顽强抵抗。8月24日,乔墅失守。8月25日,经过反复白刃肉搏和连续反冲击,华中军区守卫部队多次打退国民党军进攻。8月26日,国民党军再次调集兵力猛攻邵伯。恶战三小时,邵伯阵地仍屹立未动,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五师却损兵折将2000余人。当天黄昏,黄百韬得悉整编第六十九师第九十九旅在泰兴县(今泰兴市)分界被歼。他感到侧后受到严重威胁,再打下去凶多吉少,命令所部全部退返江都县仙女庙、宜陵一线。至此,邵伯保卫战结束。 坚守邵伯的部队,是新组建的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和华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地方部队。国民党军开始进攻时十分骄狂,扬言“邵伯指日可下”。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黄百韬夸口:攻克邵伯,“少则几小时,多则几天”。在水上、空中火力支援下,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两个旅,不断发动疯狂进攻。华中野战军和地方部队依托阵地,连续四天英勇抗击敌人进攻。不但坚守住邵伯阵地,而且予敌人以重大杀伤,创造了华中战场解放战争初期阵地防御战的范例。

苏中战役在探索解放战争初期作战规律、战胜美械装备国民党军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高度赞扬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向全军推广华中野战军的作战经验。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朱德称赞说:“粟裕是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楷模。”1946年9月8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说:中原突围、苏中战役、定陶战役,“这三个胜利,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