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涛
周恩来一生注重调查研究,他始终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分析,然后再制订决策,是我党最早提出注重调查研究的人之一。1962年6月15日,为落实中央经济政策,帮助各地制定和落实具体的调整方案,周恩来前往东北进行调查研究,他回到少年时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铁岭进行农村问题的调查。虽然周恩来总理在铁岭只停留了半天的时间,但他却实实在在地深入到了基层,了解到最真实的生产生活状况。他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认真调研、科学决策的工作作风让当地百姓和基层干部受教匪浅。
周恩来总理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展现的亲民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对我们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事业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从县里到公社、生产队部,层层深入
到达铁岭的当天上午,周恩来在时任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辽宁省委书记黄火青等人的陪同下,首先在县委会议室召开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县委工作组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当时国家正在抓精简城镇人口,经济调整工作,总理这次到东北视察,主要也是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县委工作组的同志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当他听到铁岭全县农业、调整企业、精简职工、压缩商品粮供应等方面的形势很好时,非常高兴地说:你们大青公社的经验很好啊!他指示县委领导要集中精力抓好农业,尽快恢复扩大农业生产。汇报会结束后,周恩来总理一行人马上又深入到平顶堡公社地运所大队进行实地考察。在简陋的大队办公室里,周恩来又召开了一个由公社、大队、小队干部及农民参加的座谈会。在地运所大队队部,他主要听取了地运所大队支部书记朴庆淳、柴河沿东队支部书记申泰权、柴河沿西队队长张海如的生产汇报。当他了解到生产队去年减产的状况后,就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在座谈会上,总理始终保持着边听边记,边思考边发问的习惯。周恩来和大家相谈近一个小时后,又随同基层干部一起来到屋外,视察地里庄稼的生长情况。当他看到地里苞谷长势确实不错,今年丰收有望时,不时点点头。就这样,从县里到公社,再到队里,周恩来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确实地掌握了该地区对中央经济调整政策的落实情况。农业生产确已有所好转的真实局面让周恩来的心中有所安慰。
不停留在事件的表层,了解最基层的真实生产状况,上下印证,层层深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恩来的调查风气是脚踏实地,不走过场,切切实实地为了解第一手资料而调查,为解决问题而调查,为彻底落实中央政策而调查。
从干部到群众,广泛接触,多方考察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周恩来总理在工作中一直主张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在尊重群众实践的基础上,求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克服工作中出现的脱离群众,不依靠群众、不关心群众等不良现象。他在讲话中这样要求广大干部,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在铁岭县委的座谈会上,他不光听取工作组的汇报,还详细询问各主管县长对工作组的意见。他告诫工作组的同志:不能把意见强加于人,主要是由县委自己决定。在地运所大队的座谈会上,为了了解最底层的真实生产情况,周恩来明确提出要有一定数量的农民代表参加座谈。所以,在当时地运所大队狭小的队部里,总理不只听到了公社书记孙文忠、大队书记朴庆淳等人的汇报,也听到了生产小队长于祥及农民代表李德惠、魏荣等人对具体农情的介绍。从座谈会中走出来的总理,并没有立即驱车离去,而是再次走入地里干活的农民中间,走入农民的家庭。当他看了社员家的自留地,看到南山坡上荒草很多的谷地时,关心地询问:这样的谷地有多少,需要多少劳动力才能拔完?社员李德惠告诉总理,在全队296晌地中,只有一块这种地,大约3晌,需3天就能拔完。总理听完点点头说道,“这样的地,一个队有20晌就糟了”。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和最了解情况的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广泛了解,多方考察,避免调查研究中偏听偏信,这是总理在基层调研中展现的优秀风范。从生产、生活到群众情绪,详细了解
身为一个大国总理,了解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水准,是周恩来时时挂在心上的一件事。无论到哪儿调研,或者接触到来自基层的同志,我们都会发现周总理就会寻找一切机会询问当地真实的生活状况,了解民众的思想情绪。总理曾说过:“你要想摸到真实情况,就不要老是围着别人挑好的地方转,要多到那些事先没有得到通知的地方走一走,在那里你才会看到、听到最为真实的情况。”
在铁岭,周恩来随时随地地关注着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他向身边的农民问起三年自然灾害后的生活情形,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努力生产,用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会上,张海如汇报说:“58年前我们是万斤村,58年后一平二调打的粮食都拿走了,群众情绪低了。”“还有吃食堂化,房子占了不少,吃饭站大排,群众不拥护。”总理听完后说,“你们(指县委书记孙蔚如)可别怪他,都怪中央啊”。他又问张海如:“占用社员的房子退了没有?搞食堂时砸没砸锅?现在情况怎么样?张海如说,“贯彻60条以后,情况逐步好转,上半年还不相信呢,秋天以后三包落实了,群众后悔啦,今年干劲就足了”。当总理听到这里经过二三年调整就能吃饱饭时说,“很不错了,全国还不能像你们这样”。会后,周恩来走到一户农家门口,看到院里猪圈里养着三头猪,很高兴这里已经开始搞副业生产。他走到屋内看到炕上的新被子,饶有兴致地数了数,兴奋地说:“老贫农翻身了啊,五口人六条被子,来客人有被盖了。”
了解民生,关注民意,从百姓真实生产生活状态看中央政策的落实,及时了解新的问题,掌握新状况.为管理和决策掌握更多有用信息,这是周总理在调研中特别注意的。
平易近人,平等相待,拉近情感
完全融入到群众中去,实现和老百姓零距离交流,这是周恩来在调研中始终保持的风格。“要了解真实情况,就要与老百姓平等相待”。在调研过程中,周恩来是完全地把自己融于群众之中。在工厂、农村、工地上,他常常同工人一起排队买饭,与农民同吃一锅饭,和民工一起席地而坐,一口白水一口干粮。在称谓上,周恩来使用老百姓最常用的语言,甚至是“直呼其名”,以此主动拉近与谈话者的心理距离。在铁岭,这里的干部群众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座谈会上,总理坐在木板登上,端着粗瓷碗,喝着白开水,和干部、社员团团围坐在一起。看到拘紧的同志不敢开口说话时,他就从唠家常开始,诱导他们汇报出真实的生产情况。在地运所的南山坡谷地上,当周恩来出现在正拔草的女社员中间时,田里的四五个女社员不知所措,有两个没穿鞋的女社员甚至羞怯地想把光着的脚丫子插进泥土里。周总理见状居然蹲下身和她们一起拔草,像一个熟悉的老队长一样和她们聊家常。他询问一位年长的女社员名字、年龄时,在座谈会上已经和总理熟络的李德惠在旁说道:“她是我屋里的,今年52岁。”周总理笑着对李德惠说,“我12岁到过铁岭,你才7岁”,又对他的老伴风趣地说:“那年你还没出生呢!”惹得大家一阵笑声。紧张的气氛随即消除了。从谷地回来,总理要到社员家瞧瞧,一边走一边和李德惠闲谈。在朴支书家,看到朴支书的母亲在家,总理忙把老大娘让上炕,还和她照了相。在李德惠家,两个小女孩在家。李德惠指着小的说:“这是我老闺女”。总理边抱起李绍华,边说“长得很好,老闺女一定很娇吧”?随后他又问起14岁的李绍霞,检查了她的作业本,鼓励她好好学习。半天的调查就是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结束的。亲切、平和、坦荡,没有丝毫的官架子,这是周周总理留给铁岭人民最深刻的记忆。也正是总理这样的亲民作风,才获得调研中最真实的第一手情况,才听到老百姓最真实的心里话,一也赢得了干百万中国老百姓发自心底的爱戴和尊敬。
在铁岭的半日视察,只是周总理无数次基层调查中最普通、甚至是最简明的一次。在铁岭,总理没吃一口饭,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不停地和干部群众谈话交流。但就是这样一次普通的视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总理求真、求实、亲民、爱民的作风。周恩来总理曾说:“党的路线、政策再好,如果执行的业务部门给阻塞住了,那就是把党和群众隔开了”,“必将误国误民”。